镇远感怀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远感怀
走进石库门,凝视着疲惫不堪的老木屋,我怅然伤怀。

手中的相机真实地记录着眼前的灰砖青瓦、穿斗老屋,但记忆中的老镇远已经褪色,我的底片怎么也无法冲洗出它的原始古朴。

透过沉重的思绪,我苦苦翻阅古城镇远那热闹非凡的四合宅院、高大雄伟的封火院墙,精巧别致的雕花门窗,以及廊檐下谈笑风生的老人们。

但,它们早已远去,模糊得像空中飘过的云、耳旁拂过的风。

只是在岁月中留下斑驳印迹。

那些保留下来的古巷道、古院落、古木屋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难道一段历史已成为过去,一种文化也要缓缓褪色吗?那一砖一瓦,一墙一屋保留着的人文情愫和淳实厚重的历史也要随着舞阳河的流水慢慢远去?
镇远!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贵州高原上一颗古典而璀璨的明珠。

两千多年悠悠历史的沉淀,多彩的文化遗产和缤纷的文物古迹充盈厚实。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藏在那深宅院落、寻常陌巷、鳞鳞瓦屋以及里面的市井人家里。

依山傍水的古民居,它们几乎无一例外仍是高封火墙穿斗式老木屋四合院的布局;那条穿城而过的舞阳河依然不知疲倦的日夜流淌着,横跨在河上的几座桥在历经无数岁月风霜的洗刷后依然还挺立在原来的地方,映衬着虽然有些破败但依然气宇轩昂的古建筑群,丝丝缕缕散发着或浓或淡的文化韵味。

舞水从城区流过,缓缓的,轻盈地滋润着小镇上的居民。

穿着蓝印花布衣服的船娘,头裹帕巾,盘着发髻,摇动橹桨,欸乃之声不绝,小船便从这缓慢的岁月中流过去了。

那街头巷尾的佚事,口耳相传的"龙门阵",滑稽、味浓的传闻、笑谈,它
们无不是一页页泛黄的史籍,深远、悠长;一杯杯陈年老酒,甘冽、醇香。

活跃在古巷深处的小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余味悠长。

那些古巷,曲曲折折,从古通到今,从春走到夏,承载了多少喜怒哀乐。

那河边的码头上人头攒动,东来西往。

黄昏,缓缓的舞阳河水沐浴在金色的夕阳下,河面上渔舟穿梭、鱼鹰扑腾,两岸悠闲的老翁静静地候着鱼儿上钩;群群白鸽鸣着响亮的哨音在头顶上下翻飞,城墙上放风筝的孩童已在收线,游目骋怀,意爽神清,石屏巨峰在洁净的天穹下雄姿英发……
作为贵州古典民居的典型代表,镇远的古民居不仅风格迥异、独具魅力;而且意蕴深邃、文化厚重,与镇远传统的生活习俗相辉映,共同孕育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古城文化。

但在现代强势文明的冲刷下,镇远古民居已走向颓败的边缘。

可令人欣慰的是,县委、县政府不惜投入巨资,邀请全国著名专家、学者、教授、策划师,坐镇镇远,对古城保护和经济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相继出台了《镇远县城总体规划》、《名城保护规划》和《镇远旅游策划》等10多个对镇远古城保护、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有指导性的规划和策划,实施保护古城、开发新区的发展战略。

镇远县决策层立足高标准保护、高品位建设、高效能管理,采用"修旧如旧"、"腾笼换鸟"、"借脑添智"等大手笔、大举措,着力挖掘镇远"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潜能。

推土机的轰鸣声已逐渐远离了老城区。

镇远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不再以牺牲其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为代价了。

镇远是我省的旅游大县,又是黔东历史文化旅游的核心地区,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试想,如果没有了"品古城历史风味,赏典雅山水人间"
的内容,镇远将是何等苍白乏味,就像丽江古城如果没有了成片的老房子、古街道,耸立一旁的玉龙雪山也将失去恰到好处的映衬和点缀。

据悉,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明确把黔东南建设成为“贵州的瑞士”,提出“四圈一区”发展战略。

其中“镇远历史文化及舞阳河山水风光旅游经济圈”以镇远古城,旧州古城和舞阳河山水风光为重点,大力发展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旅游。

在今年召开的全县旅游工作会议上,镇远县委、县政府明确把镇远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到与工业相同重要的地位上,决定两手抓,一手抓工业,一手抓文化旅游产业。

镇远古城历史文化的保护规划也正在贯彻落实,古城建设"修旧如旧",确保"老镇远"遗韵。

我们为政府明智的决策而欣慰,更为"老镇远"有了一块立锥之地而高兴。

面对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今天,我总在想,也许,那些现代建筑的确是镇远人已经富起来的最好证明。

但是,在交通运输已非常便捷,远行的人们再也不用担心被困在半路,地处穷乡僻壤的人们再也不用担心买不到盐吃的时候,如果还要让那些饱含历史沧桑的人文遗迹与之相应的自然环境在人们的视线范围内消失,不知我们还能用什么留住人们寄托心灵的家园?
须知,曾经韵味十足的镇远古典民居在经历了上百年的风雨沧桑之后,往往留给我们的已是无尽的残缺和遗憾,如果我们对这一已经很可怜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一次性"的旅游资源再不珍惜利用,我们将愧对先人、愧对子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