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高考历史: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整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整合
〔时空坐标〕
〔体系构建〕
〔归纳拓展〕
[纵向贯通]
一、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
方面
特点
农业生 产模式
土地制 度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 耕细作
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 式并存
方面 经济重心 工商业 经济结构 经济政策
〔学科素养〕
(一)史学研究的方法与原则
1.基本内涵:史学研究方法就是利用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论证历史
现象的真伪、获取历史结论的方法,简单地说是考查史学思想、历史观、历史 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等的理解运用。
2.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即运用计量史学、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进行跨学 科综合研究法。 (2)历史比较法,即将相同或相似的历史现象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获取 结论。
建土地国有制占主导地位。如在魏晋隋唐,封建国家是全国范围内集中的土地
所有者,是最高的地主;大土地占有者也是地主,但地主、农民只有占有权。 到封建社会的后期,土地私有制则占主导地位。 (3)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多种所有制的总称说。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 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但从地租、地主阶级
特点 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 格局不断变化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 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1 . 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
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 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
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 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3)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4)阶级分析法或者历史结构分析法,即运用历史发展的结构或阶级立场角 度研究历史。
(5)“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
(6)其他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 考古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学方法、民俗学方法以及自然科学的方法等。
②另一种观点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着小农经济,它并不是
一种独立的经济体系,其所处的地位视各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而 定。 (2)小农经济是否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根源。 ①一种观点认为,小农经济是落后贫困愚昧的根源,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发
展缓慢或停滞不前。
②另一种观点认为,小农经济不是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 的根源,相反它是推动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自耕农数量的增减 往往标志着社会发展的快慢和经济的兴衰,直接关系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多寡。
史认识论。官修史书与私家史书可谓是各有千秋,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或翔实 或虚伪的史料,故 A 项错误;评价历史的公正性取决于史书编撰者的立场观
点,与私家还是官修无关,故 B项错误;作为官方统治者的宰相或皇帝参与编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横向比较〕
明清时期,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发展状况 中国 总体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自然经济的超常稳定性 欧洲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并最 终整体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具有极大 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新兴资产阶级产生,采取了一 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 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推动了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 1.在批判其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的同时,多少还肯定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 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并不能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国能否抵御外
国入侵,取决于中外综合国力的对比。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既不能阻挡外国经 济政治力量的发展,也不能改变外国资本主义向海外扩张侵略的本质,反而严 重损害了中国内地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国家的实力。
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的根源,在于建立在地主土地所有制基
础上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及其推行的政策。
(二)关于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不同见解 (1)封建土地国有制贯彻始终说。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是“皇族所有制”,
豪强地主、农民都没有土地所有权,他们或者只有土地占有权,或者只有使用
权。皇族垄断的土地所有权,像一根红线贯穿着明清以前的全部封建社会史。 (2)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整个地主阶级的所有制说。中国封建社会的前期,封
受“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政治 策的严重阻碍,发展非常缓慢
原因
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重农抑 商”等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 思想 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 削体系中,往往是互相转化,很少 投资于手工业
〔史学前沿 〕
(一)对小农经济的不同评价 (1)小农经济是否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①一种观点认为,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国封建的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就是建立在广泛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
(二)典例展示
(2017·全国卷Ⅱ·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
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 官修史书( C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解析]
本题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魏晋官修史书;史学理论 ——历
政权、阶级斗争等方面来考察,可以证明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支配地位。
(4)古代中国土地私有权待定说。从法律意义上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没有土 地私有权,只有支配权或使用权,国家或皇帝才对一切财产拥有绝对支配权。 从经济意义上说,中国封建社会有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
兴起,均田制遭到破坏以后,土地私有制便占据主导的地位。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整合
〔时空坐标〕
〔体系构建〕
〔归纳拓展〕
[纵向贯通]
一、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
方面
特点
农业生 产模式
土地制 度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 耕细作
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 式并存
方面 经济重心 工商业 经济结构 经济政策
〔学科素养〕
(一)史学研究的方法与原则
1.基本内涵:史学研究方法就是利用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论证历史
现象的真伪、获取历史结论的方法,简单地说是考查史学思想、历史观、历史 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等的理解运用。
2.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即运用计量史学、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进行跨学 科综合研究法。 (2)历史比较法,即将相同或相似的历史现象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获取 结论。
建土地国有制占主导地位。如在魏晋隋唐,封建国家是全国范围内集中的土地
所有者,是最高的地主;大土地占有者也是地主,但地主、农民只有占有权。 到封建社会的后期,土地私有制则占主导地位。 (3)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多种所有制的总称说。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 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但从地租、地主阶级
特点 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 格局不断变化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 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1 . 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
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 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
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 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3)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4)阶级分析法或者历史结构分析法,即运用历史发展的结构或阶级立场角 度研究历史。
(5)“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
(6)其他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 考古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学方法、民俗学方法以及自然科学的方法等。
②另一种观点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着小农经济,它并不是
一种独立的经济体系,其所处的地位视各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而 定。 (2)小农经济是否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根源。 ①一种观点认为,小农经济是落后贫困愚昧的根源,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发
展缓慢或停滞不前。
②另一种观点认为,小农经济不是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 的根源,相反它是推动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自耕农数量的增减 往往标志着社会发展的快慢和经济的兴衰,直接关系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多寡。
史认识论。官修史书与私家史书可谓是各有千秋,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或翔实 或虚伪的史料,故 A 项错误;评价历史的公正性取决于史书编撰者的立场观
点,与私家还是官修无关,故 B项错误;作为官方统治者的宰相或皇帝参与编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横向比较〕
明清时期,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发展状况 中国 总体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自然经济的超常稳定性 欧洲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并最 终整体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具有极大 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新兴资产阶级产生,采取了一 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 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推动了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 1.在批判其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的同时,多少还肯定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 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并不能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国能否抵御外
国入侵,取决于中外综合国力的对比。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既不能阻挡外国经 济政治力量的发展,也不能改变外国资本主义向海外扩张侵略的本质,反而严 重损害了中国内地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国家的实力。
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的根源,在于建立在地主土地所有制基
础上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及其推行的政策。
(二)关于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不同见解 (1)封建土地国有制贯彻始终说。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是“皇族所有制”,
豪强地主、农民都没有土地所有权,他们或者只有土地占有权,或者只有使用
权。皇族垄断的土地所有权,像一根红线贯穿着明清以前的全部封建社会史。 (2)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整个地主阶级的所有制说。中国封建社会的前期,封
受“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政治 策的严重阻碍,发展非常缓慢
原因
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重农抑 商”等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 思想 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 削体系中,往往是互相转化,很少 投资于手工业
〔史学前沿 〕
(一)对小农经济的不同评价 (1)小农经济是否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①一种观点认为,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国封建的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就是建立在广泛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
(二)典例展示
(2017·全国卷Ⅱ·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
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 官修史书( C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解析]
本题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魏晋官修史书;史学理论 ——历
政权、阶级斗争等方面来考察,可以证明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支配地位。
(4)古代中国土地私有权待定说。从法律意义上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没有土 地私有权,只有支配权或使用权,国家或皇帝才对一切财产拥有绝对支配权。 从经济意义上说,中国封建社会有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
兴起,均田制遭到破坏以后,土地私有制便占据主导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