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欲掩料应难 ——《香菱学诗》人物形象塑造意义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华欲掩料应难——《香菱学诗》人物形象塑造意义浅析在《红楼梦》富丽的女性王国中,在摇曳多姿的大观园里,有一朵小小的水菱花,素骨凝冰,柔葱蘸雪,在整个《红楼梦》中自始至终都飘拂着一个极温柔极轻俏的影子,并游移着一股极清新极幽雅的暗香。
“志在高洁慕雅趣,身陷污淖掩愁颜。
柔情堪遇悍妇妒,奈何香消离恨天。
”她——就是香菱,《红楼梦》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式人物。
《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是香菱从金陵来到京师,进入贾府后塑造香菱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内容,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就节选了这支蕴含着深意的片段,让我们得以在曹雪芹饱蘸深情的笔触下去追寻这位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的芳踪。
第48回“幕雅女雅集苦吟诗”在前80回香菱故事中正好处于中间,联系香菱一生的遭际,这支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
那么曹雪芹写“香菱学诗”究竟想表达些什么呢?香菱这个人物形象塑造意义何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第一、凸显香菱对美的执著与热爱
香菱是一个没有多少个性,没有多少打算,没有多少追求的人,她在逆境中学会了逆来顺受,因为她本无权利规划自己的生命轨迹。
探春的立志高远,小红的谨慎进取,晴雯的刚烈泼辣,司棋的为爱痴狂,都不可能在香菱身上重复,她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已被定格。
香菱明白自己的命运中什么是可求的,什么是不可求的,于是她选择了追求美,让自己在现实中已经无奈的命运,在精神上去得到解脱。
香菱学诗,是香菱生命中绽放光华最光彩夺目的一回。
香菱的诗是悲凉的,却展现了一个柔弱生命最倔强最自信的一面。
“精华欲掩料应难”,仅仅这一句,她不再是一个弱女子,而是一尊美的战神——那是最柔弱的身躯所包藏的最美好的灵魂向最无情命运的挑战,她所绽放的光华,就犹如在最漆黑最清冷的夜里冲天而出的一轮明月耀眼夺目。
而这一切,都缘于香菱对美的执著与热爱。
第二、突出与陪衬黛玉、宝钗
黛玉寄人篱下,生性孤僻,却也有热情大度的情怀:实在、热情,富于同情心,不虚伪,不做作。
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大发宏论,所以香菱很快悟入门径,吟成佳句。
一些读者认为: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她虽然也支持香菱学诗却不大热心,这和黛玉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固然是宝钗“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道德观念的体现,但是如果没有她主动提出让香菱搬进大观园和她一起住,就不会有“香菱学诗”这样富有情趣的故事了。
正是因为她早就看出香菱对大观园里的生活羡慕得很,所以正好趁薛蟠外出,借口买丫鬟不知底细,让香菱进园子给自己做伴,从而为香菱在大观园中自由自在地生活创造了重要的条件,而这几个月也是香菱被拐后几十年中人生旅程上最称心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所以,“香菱学诗”也衬托出宝钗的优点:善于关心人,体贴人,而且态度真诚,出于真心。
第三、谴责封建社会的不公平
曹雪芹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可见他对女子的推崇与喜爱。
作者笔下香菱这个苦命女子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怜惜的。
一个天性善良的女子,有理想,有执着的目标和追求,地位卑微却不甘人后,然而纷至沓来的厄运却偏偏降落在她身上:从小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沦为侍妾,受尽折磨。
假设没有甄家人霍启的粗心大意,那么,香菱理应过着大家闺秀的生活,如黛玉、宝钗一般成长,展露着盈盈笑意,更不至于有之后诸多的不幸。
然而,遗憾的是,这只是一种假设,作者为她安排的恰恰是波折的命运!而这样一位痴迷诗艺,聪颖灵秀的女子竟和不
解怜香惜玉的鲁男子薛蟠生活在一起!封建社会如此凌辱和践踏女性!封建社会男女竟是如此的不平等!封建社会如此禁锢与扼杀人才!
第四、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深刻批驳
《红楼梦》开篇,曹公便借宝玉之口说出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作者既然要“使闺阁昭传”,就要写出她们的美丽、优雅、灵秀、清纯,而有无诗才,似乎成了一个重要的标准。
在大观园里,丫环们由于出身卑微,大都未读过书,不能以诗而论,而年轻主子们的可爱程度与其诗才是成正比的。
黛玉最可爱,她的诗也最佳。
宝钗也不逊色。
湘云、探春、宝琴等,也相当有诗才。
香菱既为“妾”,是半个主子,自然也“应当”有诗才。
由此可见,写诗也是作者塑造人物的有力手段,也是对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深刻批驳。
第五、提供了解开香菱身世的途径
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当她住进大观园并接触到大观园内众多才情横溢的少女们时,她的内心便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
当然,吸引香菱的不是大观园奢侈的生活,而是海棠诗社浓厚的文学氛围。
吟诗赋词本是属于兰心慧质的侯门千金的事,这事发生在钗黛湘探诸姐妹身上理所当然,然而曹公却饱含深情的为香菱营造了表露她真情至性的戏剧场面——香菱学诗,因为她原也是清白门楣书香府第的大小姐,诗的气质是适合她的,她在众女儿中是属于诗的一群的。
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解开香菱身世的途径:襁褓中安享承平流年的她原名“甄英莲”,是姑苏望族甄士隐“年过半百”所得之女,三岁时已生得“粉装玉琢,乖觉可喜”,从小也是娇生惯养。
虽然香菱最终未能摆脱奴仆的境遇,却仍不失主子的气派。
《红楼梦》第7回,跟太太的丫环和陪房都看着她说“这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的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
由此可见香菱的美好形象,用脂评的话就是“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
第六、说明大观园利于人性的恢复
大观园是曹雪芹精心虚构的一座人间仙境,是贾宝玉和少女们的人间乐园。
“黛玉葬花”、“宝钗扑蝶”、“龄官划蔷”、“湘云眠芍”、“晴雯撕扇”等一个个美丽的故事都曾在这里上演,而“香菱学诗”这样充满情趣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大观园的环境利于人性的复苏,有助于少女少妇们精神创伤的修复。
“幼年罹祸,命运乖蹇”的香菱住进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顿时勃发起来,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她的内心变得充实丰盈,在黛玉的热情指导下终于“诗艺渐长初有成,《咏月》三首展才华。
”极富文学才情,艺术感受力颇高的香菱在《红楼梦》第50回“芦雪庵联诗”中步凤姐、李纨之后也即景联了两句“匝地惜琼瑶,有意怜枯草”,生动描绘了隆冬时节叶败枝枯瑞雪飘飞的景象。
在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香菱表现得亦十分活跃,是“强死强活”给探春灌酒的三四个人之一。
可见大观园这座世外桃源有助于人性的保持和恢复,只有在大观园里才能保持真性情,女儿们才能永葆青春与洁净。
然而命运多舛的香菱在大观园生活的时间太短暂了,优雅闲适的生活卷轴刚刚铺展,却转瞬即逝了。
第七、使故事的悲剧意蕴更为强烈
“香菱学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光风霁月襟怀的林黛玉,更让我们惊讶于富有才情,悟性极高的诗人气质的香菱。
香菱学诗真是到了“呆”、“疯”、“魔”的程度,“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
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
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
异”,“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三篇《咏月》诗已初露她的才气,其中第三首写得最好,尤其是颔联“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对仗工稳,堪称精妙,却是梦中所得。
湘探等人夸她“有志者事竟成”,但也似乎隐隐预示了香菱的“精华欲掩料应难”不过是在梦中,现实里是不能得到的。
香菱学诗真是可怜、可敬、可叹!这就使香菱故事的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在曹雪芹预设的情榜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
她于《红楼梦》未展开绮丽梦境前以稚嫩婴孩的印象出现,于众人梦醒后方才飘然远逝;她并未中途离去,而是悄然隐匿在幕后,独自演绎着苍凉哀婉的人生悲剧。
而“香菱学诗”这一曼妙动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苦志学诗矢志不渝的苦命女子的兰质慧性,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卑言微不甘人后的红楼女儿的志洁行芳,更让我们扼腕叹息她一生多舛的苦难岁月。
黑暗最终吞噬了香菱的生命,却无法吞噬她在我们的心底留下的美好。
那是一个柔弱的生命在最不利的环境中,对美最执著的坚持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