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孔文举妙对文言文整合品析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课前欣赏小故事《歌德让路》。

引出单元学习主题:语言的艺术。

一、初读,读通古文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很会说话的小孩。

板书课题《杨氏之子》。

解题。

用古人的方式介绍自己。

2.比较《杨氏之子》与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诵读。

明确怎样的读是诵读。

指名诵读。

3.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读出重音,读出停顿,这样才能读出古人的味道。

对照大屏幕,再读,看看停顿是否合适。

4.“家禽”的意思。

在古文中,“家、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禽”在古代特指“鸟”。

二、品读,突破难点
1.理解文言文句意的方法:借助注释。

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课文每一句话的意思,说给同桌听一听。

2.指名说文章意思。

3.师生合作读,老师读白话文,学生读文言文。

反之。

注意老师的语气。

故事里的杨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板书:聪惠(慧)。

简单讲解通假字。

画出文中表现杨氏之子聪慧的句子。

4.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儿呢?下面我们小组合作学习。

5.汇报学习成果。

在姓氏上作文章。

用否定句式。

为何杨氏子不直接说:“孔雀是你家的鸟”,而要加上“未闻”二字。

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6.若来者非孔君平孔先生,而是……先生,要怎样回答?
7.理解了意思,再把课文读一读,就更能读出其中的滋味了。

指名读。

8.想象古人读书时放声吟诵的情景,一起来读这篇《杨氏之子》。

9.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善于倾听、思维敏捷、回答巧妙的杨氏之子,感受到他语言的艺术。

我们还学会了这些阅读古文的方法:诵读、借助注释、结合语境等。

三、自学,拓展阅读
1.师:课文选自《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请同学们拿出材料一,用刚才学习《杨氏之子》的方法,自学《孔文举妙对》。

2.交流:通过读文,孔文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怎么理解?
孔文举和杨氏子的共同点是,都用幽默诙谐的语言避免了尴尬的境界。

这就是语言的艺术。

3.课下自学《陈太丘与友期》,继续感受人物的语言艺术。

附课文及补充材料:
10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②聪惠③。

孔君平诣④其父,父不在,乃⑤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扬梅。

孔指以示⑥儿曰⑦:“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⑧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材料一:孔文举妙对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①。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xiào)尉(wèi)②;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⑤?”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yì)世为通好也⑥。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⑦。

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⑧,人以其语(yǔ)语(yù)之,韪曰:“小时了(liǎo)了(liǎo),大未必佳⑨。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c ù)踖(jí): ⑩。

注释:
①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名士、文学家。

②李元礼:司隶校尉:官名。

③清称:有清高的称誉的人。

④府君:太守⑤仆:我,谦称。

⑥先君:祖先,与下文“先人”同。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

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师资之尊:师生之谊。

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的事。

奕世:世世代代。

⑦奇:认为他特殊、不寻常。

⑧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官。

⑨了了:聪
慧。

⑩踧踖:难为情、恭敬不安的样子。

材料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