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石朋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学生:石朋辉
护理学院09级药学1班学号:200954030123
【摘要】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由于各种原因不合理用药所引起的药物不良
反应非常常见,怎样提高自我意识,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已经是不可回避的话题.然而合理安全的应用药物进行治疗,是需要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的。
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安全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全球有1/3的患者死于用药不当,有1/7因病死亡的患者不是死于自身所患的疾病,而是死于用药不合理.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1 当前临床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
1。
1 滥用抗生素
在临床上,选用药物不当的现象相当普遍,特别是抗生素的滥用最为严重,这是全球都非常关注而令人担忧的问题。
临床医师忽视抗生素的用药指导原则和指针,在没有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情况下,试验性选用抗生素,常见一种抗菌药物用几天,疗效不好就换用其它的抗菌药物,整个治疗过程一个患者可换三至四种或更多的抗菌药物,既耽误了治疗,又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严重增加了细菌耐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1。
2 盲目用药
临床医师不熟悉药物或忽视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我们常见医师们轻率地给孕妇选用洛美沙星、给小儿静脉滴注诺氟沙星,这两个药物均属喹诺酮类药,在未成年动物实验中可影响骨骼发育.说明书中明确规定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未成年儿童禁止使用该类药物。
又如,医师在同一张处方上,开具同一药品的商品名和通用名,说明医师缺乏对药物的了解导致开具处方的不规范性和用药的盲目性。
1.3 超剂量用药
例1:一个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医生为其开具如下处方:5%GS500ml+Vc2g+Vk140mg+西米替丁0.8g静滴。
根据说明书要求:维生素K1的正确用量为每次10mg,一天不能超过20mg。
例2:一名83岁老人术后预防感染用药,选用头孢他啶,每次4gq12h,一天的总剂量高达8g,而该药正常用量对一些重度感染每次2gq8h,每天最大量为6g,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应减少至正常用量的2/3~1/2,每日剂量应不超过3g.超剂量用药,许多患者不能耐受,更有甚者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又造成药品资源的浪费.
1。
4 用药方法欠科学
1.4.1在外科手术后的预防用药过程中,特别是抗生素的应用,多数都在7~10天或更长,很容易造成菌群失调,发生二重感染。
1。
4。
2 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使用方面,如奈替米星,有资料显示选择一日一次的给药方法,既可提高疗效,又可减少耐药,对耳、肾的毒性小于多次给药,但临床多采用一日两次的给药方法。
1。
5 联合用药不恰当
联合用药的目的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减少药物用量达到单味药物所达不到的治疗效果,缩短疗程等,但临床常有不恰当的联合用药,药物合用后疗效反而降低,药物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毒副作用增加,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
1。
5.1 如青霉素和阿奇霉素联用.一种是繁殖期杀菌剂,一种是抑菌剂,两者合用反而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加.
1。
5。
2 抗菌药与乳酶生联用,前者可使后者灭活而降低效价。
1。
5。
3 扑热息痛与感冒胶囊联用,感冒胶囊里含有扑热息痛,从而扑热息痛的使用量过大,易出现不良反应.
1.6 医师未按药品说明书中所标示的用法用量使用药物
如注射用丹参冻干粉针,按其说明书应一次1支(400mg),临用前先用注射用水、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充分溶解再用0.9%氯化钠注射夜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稀释,但临床出现取用2支溶于250ml5%GS注射液中给患者静脉滴注,结果导致了不良反应的发生[1]。
以上种种不合理用药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临床医师药物知识不足,更新不够,使临床用药存在很大的隐患和风险,阻碍了医疗、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那么能否通过对医师的药学教育来解决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蔡映云教授认为不可行。
他认为医师最主要的职责是病情病因的诊断,医师们在学校学习了药理学,并没有学习临床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虽然医师们可以在工作不断地完善药学知识,但毕竟药学是专门的学科,更何况当今新知识、新仪器、新的诊疗方法不断更新,医师工作压力大,要掌握的东西太多,要面面俱到不太可能.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
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2.1 药品因素
(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
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
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
(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
(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
2 患者自身的原因
(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
(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物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
9%(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113/713)[2]。
(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
3 其他因素
(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3]。
(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3 怎样做到合理用药
(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
(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
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
(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是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
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
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付艳环,张西成,任虹.临床不合理用药介绍[J].中国药事, 2006,20(7)。
[2]孙定人.药物不良反应[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3。
[3] 曹全英.合并用药可能引起的毒副反应。
中华今日医学杂志[J],2003,3(2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