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校2024年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齐市地区普高联谊校2024年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殇歌圆明园
苏峰
圆明园历史上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组成,通称为“圆明三园”,有“万园之园”之称。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这里也称“夏宫”。

1860年,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遗址。

游园那日,虽是晴天,但寒风刺骨。

入门前,我已心潮起伏,残损的圆明园啊,仿佛一饼陈年的茶、一坛尘封的酒,在我心里发酵了数十年,今日终于要闻香了。

我知道圆明园以水系为主,但如今只剩一片荒芜,几处残垣,所以对其景致并不抱任何期待。

万不料从南门刚入,就被绮春园的一片湖水迷住了。

这湖面无遮无挡,四环开阔,仅西北有一座两层飞檐的红色鉴碧亭,它安详地坐在那里,俯瞰着灰蓝清澈的湖水。

湖面庇荫处依然结着薄薄的冰,因往日水波的起伏而凝结成各种花纹。

环湖的一丛丛芦苇,疏密有致;一株株老柳,树皮皴裂,深如沟壑。

午后的阳光为它们晕染出温柔的苍黄,光线斜射处的芦花,则银白剔透,如梦如幻。

柳丝和芦苇们于阵阵寒风里,袅袅摇摇。

斯情斯景,如一位不得见的琴师于太空之中将最低音的弦,悠悠拨动,既沉郁浑厚,又韵致风雅。

时间已是下午三点多,不敢于一处多逗留,冷风里,顺着轻声碎语的人流和指示牌,一路迂回曲折,又看了几个景点,虽然尽皆断石水泊、苇丛寒鸭以及残荷,却没有丝毫遗憾。

必得这样逼人的荒凉,才是我们心中镌刻了那段最屈辱历史的圆明园啊!
融姐最想去看的西洋楼遗址,恰也是我和宁子心中所愿。

据说这洛可可风格的西洋楼是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和法国传教士蒋友仁一起设计监制,中国工匠制造而成。

它结合了我国的砖雕、琉璃、叠石,体现了西洋建筑的民族化。

兜兜转转终于到达,远远望去,其谐奇趣景点里只有几根汉白玉的残石柱和一堆堆石块默默矗立在色彩浓郁的蓝天下。

近看石面,雕刻精美。

还有一块厚重的横石,石面微微黢黑,似乎是烟熏火烧的痕迹。

宁子立在此处双手握拳,眼眶泛红,愤愤地骂了一句:“这该死的入侵者!”我和融姐不觉同时向前,三人并肩静默了几分钟。

“岂止是国贫受外辱?土匪、军阀,还有咱们的老百姓,他们一起铲尽了这份美!”融姐道,“我们自己也缺乏对艺术的敬畏,对美学的鉴赏和保护。


融姐此言,我深深赞同。

圆明园被西方入侵者放火焚烧后,残留物又先后遭遇了国人联合打劫。

乱世之中,有多
少人可以用历史的眼光意识到这是一份属于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建筑美学上的艺术典范呢?纵然有人意识到了,又有谁,有力量保护呢?
“再也没有一双眼睛能够见证另一个时代的艺术天赋和品位了”,英军随军牧师罗伯特·麦吉这样写道,语气中毫无愧疚,“一个也不留,栋房屋也不剩,让这里再无宫殿的痕迹吧。


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下令纵火的英军首领额尔金得意扬扬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


是的,他们得逞了,除了精美建筑,还有约一万零五百卷图书档案,包括有关中国历史、科技、哲学及艺术上最为稀世及精美的著作,都在额尔金的大火中灰飞烟灭了……
渺小如我们,短暂如我们,又能说什么,做什么呢?无非发几句叹息罢了!不,不应该只是叹息,还应该发自良心地呼吁一声,我们的下一代不仅仅需要爱国教育,还需要美学教育!不论这呼声多么微渺,总不能不出声。

但美学意识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融入血液,形成自觉意识。

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将超越时代,超越阶级,也超越民族和国界。

天色已晚,三人移步离开,折入左边的方壶胜境。

此处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内之北岸,原是海神的祭祠,取材于道家的“仙山琼阁”意境。

曾经亭台楼阁,高低错落,三面环水,碧海澄波。

这里游人稀少,寂静中,倏然听见一阵轻柔的歌声:“艳阳天,艳阳天,湖光山色映画帘,春满圆明园,双鹤、双鹤交颈眠,女儿泪涟”心中不由一震,寻声望去,夕阳斜照里,竟是宁子背对着我们,坐在湖边的一块石头上曼声而歌她身侧芦花摇曳,烟水苍茫。

我悄悄靠近,以手机用心地记录着这一刻。

镜头里的宁子,一袭黑衣,恬恬淡淡,目光坚定而沉静。

我凝神看着婉婉而唱的她,突然心生苍凉。

是的,苍凉!
这本是电影《火烧圆明园》里兰儿为了接近咸丰皇帝而唱的歌,柔情旖旎。

虽然只是虚构,但也可以设想,那时外敌还没入侵,“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风情无限、春花明媚。

而今,白云苍狗,作为历史见证的圆明园,早已被付之一炬,唯剩这一地荒草斜阳。

这期间,中华民族经历了诸多困惑、自卑和苦难,虽励精图治,至今仍荆棘丛生,就像这荒凉的圆明园,一直在给我们警示。

宁子越唱越凄婉,她定和我一样,心中百感交集!山苍凉,水苍凉,世事多苍凉,于这最冷最冷的天,来读这最冷最冷的园的我们,本已人过中年,看淡了冷暖轮回,却还忍不住为那曾经破碎的山河、眼前的断壁残垣,殇歌一曲,热了心肠。

我鼻子一酸,泪水倏然滑落。

再看镜头里的宁子,也是泣不成声,而融姐不知何时立于一旁,正静静倾听,偷偷拭泪……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介绍圆明园的历史,情感炽烈自然引出下文“我”与朋友们对圆明园游览过程的记述。

B.文章重点记叙游览绮春园时所欣赏的景观以及宁子于方壶胜境中的演唱,其他方面略写,详略安排妥当。

C.文章引用额尔金和罗伯特·麦吉所说的话,直接显示了入侵者对摧毁中华文明毫无羞耻感的炫耀心理。

D.“渺小如我们,短暂如我们,又能说什么,做什么呢?”这句话欲扬先抑,为后面的“呼吁”做铺垫。

E.文章最后一段运用细节和肖像描写,用我”宁子和融姐三人的“泪”突出了圆明园之“殇”,感情丰富。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文中写到西洋楼遗址,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悟?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结尾部分写宁子歌唱《火烧圆明园》中的插曲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所谓家集,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汇辑了家族历代成员著述的特殊文学总集。

科名累世的家族,会将其先辈的制艺、朱卷等搜辑成集以彰显荣耀,还可“用诏后人”,起到示范、教育的功用:有的家族整理家集不限于采选诗文,而是将一族的文学及学术成果辑为丛书,内容丰赡,体现家族积淀:有的则在家集中专收某一特定文体,这种集中性地创作与搜集,突出了家族的诗文创作理念。

这些不同的家集形态,令家族文学传承的可能性变得多样。

家集的文献材料虽是采于家族历代成员,但要纂成一集,自然要有一人或几人来谋定体例。

因此,家集虽然是一个家族的文学创作结晶,但同时也会受到个人意志的影响。

正是在家族整体与整理者个人的双重影响下,清代家集才表现出如此的多样性。

清代家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对于家族文学与地域文学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清代家集在地域分布上不平衡。

据统计,江浙两省仅占省数的lO%,但家集数量已超全国的半教。

在同一区域内,“声气相求”,家族之间或仿效、或竞争,很容易就形成了某种风气,这或许还能反映出家集的编纂与清代文学在地域上的发展不平衡有密切关联。

家集并非为“仅一个家族可见的朋友圈”,家族与地方风气、地域流派有频繁的互动。

同一地域流派(如桐城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等)的家族之间相互仿效,唱和、题跋,形成超越姻亲谱系的地缘与血缘、学缘交融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而影响到家族文学和地域文学的创作与传承。

故而在文学研究价值外,家集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不仅可以反映出一段时间内的“战争与和平”,还可以揭示该背景之下家族成员如何推进文学的传承。

家集中所描绘的家族生活图景,或如“青灯伴子”“闺中唱和”“儿侄夜读”“兄弟酬唱”“卷轴自娱”等,常常会令人感到非常温馨、和谐,并对家族文学的一脉相承而感动。

就目前可得见的家集刻本而言,以道光至光绪年间数量为丰,尤以光绪朝为最,这并非说明战乱促进了家集的繁荣,而是从侧面反映出战乱后人们对家族文学传衍的断裂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因此大家纷纷搜文理稿,整理家集,以盼能保存旧籍、继往开来,将书香风雅传承下去。

(摘编自《清代家集与家族文学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集虽然收录一家文献,但并非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多样性有利于家族文学的传承。

B.虽然家集的文献资料来源于家族历代成员,但更为重要的是整理者个人的意志影响。

C.江浙地区家集最多,跟家族之间的仿效、竞争有关,也反映了当时当地文风之盛。

D.家集中一些诸如“青灯伴子”等温馨、和谐的家族生活图景,表达了对和平的追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清代家集的多样性、地域特征、描绘内容及繁荣原因等依次展开了论述。

B.文章举江浙地区家集数量超过全国半数的例子,论证了清代家集的分布特点。

C.在论述家集具有史料价值时,文章列举了桐城派等同一地域流派间交融的事例。

D.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家集数量最多,证明了战乱是影响家集数量的最重要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续有成员为官的家族,其家集的功名目的明显,而其诗文方面就会弱于其他家族。

B.家族文学与地域文学之间互动频繁,会形成家学传衍与地域文学发展相互间的影响。

C.文学、教育价值是家集编撰之初的主要用意,但它是时代的反映而具有了史料价值。

D.和平时期,虽然没有文化传衍断裂的忧患意识,但传承书香风雅依然推动家集编撰。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留住千年芳华
莫高窟也称“千佛洞”,始建于公元366年,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上世纪50年代起,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用于莫高窟文物的保护、维修与研究。

在过去几十年里,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借助科技手段,让莫高窟减少病害,延年益寿。

窟内的彩塑和壁画采用泥土、木材、麦草等脆弱的材料制成,时间一长,容易产生多种病害,并缓慢老化。

整个莫高窟有400多个窟保存有壁画,如今面向公众开放的仅有70来个,由于很多洞窟病害程度严重,或许永远不可能跟游客见面。

未与游客见面的85窟几乎集中了敦煌壁画的所有病害,其中最重的是会造成壁画整体脱落的空鼓病害。

1997年,“重病缠身”的85窟被敦煌研究院列为重点“拯救对象”,由于当时保护、管理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保护手段落后,敦煌研究院选择和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开展联合攻关。

为找到修补材料,专家花了整整4年,试验了80多种材料,发明一种“灌浆”技术,将泥浆注射到空鼓的壁画中,这种液体会充满空隙和裂隙,变硬后固定壁画。

但问题接踵而来,含有水分的泥浆将壁画中的盐分带至表面,影响了壁画价值,同时诱发壁画盐害——又称壁画“癌症”,要进行较好的修复,难度较大。

2006年,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古代壁画脱盐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陈港泉与团队提出采用新型材料结合脱盐技术去除和降低文物材质盐分的新途径。

经过3年的反复试验和研究,基本解决了我国古代壁画盐害治理难题。

研究人员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研究壁画病害诱发原因和微观破坏机理,深入开展保护技术集成和装备研发,形成了壁画保护修复方法体系。

另外,狂风卷起的扬沙浮尘、降雨带来的湿度升高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旅游开放给莫高窟文物带来一定程度侵扰。

为保障洞窟壁画和彩塑保存环境稳定,敦煌研究院采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构建了莫高窟监测预警体系,制定了洞窟开放管理制度。

自2002年起,敦煌研究院开展了以“莫高窟游客承载量”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预防性保护研究,确定
了洞窟内相对湿度不能超过62%,二氧化碳不能超过1500ppm的洞窟微环境监测预警指标。

一旦洞窟环境超过预警指标,系统可自动向莫高窟开放管理委员会发布预警提示。

洞窟管理部门和接待部门根据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调整游客参观路线,启用调节洞窟,及时对预警的洞窟进行通风和除湿,使温湿度和二氧化碳指标回落至安全范围内。

遇到强降雨、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情况时,莫高窟采取停止开放的管理措施,并向社会及时发布洞窟暂停开放通知。

为了解决洞窟空间极其有限,洞窟采光不好,游客可能看不太清楚文物细节的问题,敦煌研究院经过近30年的探索实践,完成了敦煌石窟206个洞窟的数据采集和100多个洞窟的图像处理、140个洞窟的三维扫描和虚拟漫游节目制作。

中英文版本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先后面向全球上线,实现敦煌石窟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

游客们在前往洞窟之前,可以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赏高清数字电影《千年莫高》和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在3D虚拟环境中观赏敦煌壁画和彩塑,了解莫高窟自然、历史、文化背景和数字化洞窟景观。

显然,大屏幕上高分辨率图像的效果好于观看洞窟本身。

1.下列关于莫高窟壁画修复工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受保护手段、管理水平、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敦煌研究院曾与外国同行开展合作。

B.“灌浆”技术,就是将特种泥浆注射、填充到空鼓的壁画中,泥浆变硬后固定壁画。

C.泥浆含有水分,会把壁画中的盐分带至表面,影响了壁画价值,能诱发壁画盐害。

D.目前研究人员已找到去除和降低盐分的新途径,完全能解决古代壁画盐害治理难题。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高窟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B.彩塑和壁画的制成材质脆弱,长时间后,病害增多,逐渐老化。

C.当洞窟内环境超过预警指标时,系统可自动向社会发布预警提示。

D.游客观看大屏幕上高分辨率图像,效果好于观看洞窟本身。

3.莫高窟文物保护中所借用的科技手段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璆字孟玉,广陵海西人也。

父淑,度辽将军,有名于边。

璆少博学,辟.公府,举高第。

稍迁荆州刺史。

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埶放滥臧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

璆对曰:“臣身为.国,不敢闻.命。

”太后怒,遽征忠为.司隶校尉,以.相威临。

璆到州,举奏忠臧余一亿,使冠军县上簿诣大司农,以彰暴其事。

又奏五郡太守及属县有臧污者,悉征.案罪,威风大行。

中平元年,与中郎将朱玺击黄巾贼于宛,破之。

张忠怨璆,与诸阉官构造无端,璆遂以.罪征。

有破贼功,得免官归家。

后再征,迁汝南太守,转东海相,所在化行。

献帝迁许,以廷尉征,当诣京师,道为袁术所劫,授璆以上公之位。

璆乃叹曰:“龚胜、鲍宣[注],独何人哉?守
之必死!”术不敢逼。

术死军破,璆得其盗国玺,及还许,上之.,并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
..。

司徒
..赵温谓璆曰:
“君遭大难,犹存此邪?”璆曰:“昔苏武困于匈奴
...,不队.七尺之.节,况此方寸印乎?”
后拜太常,使持节拜曹操为丞相。

操以相让璆,璆不敢当。

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三十八》)
[注]龚胜、鲍宣:皆西汉末官员,有名望。

王莽执政,鲍宣不肯依附,被王莽指使人诬陷,自杀。

龚胜辞官归乡,王莽代汉后强征其入朝为官,龚胜拒不受命,绝食十四日而死。

此处徐璆自比于龚、鲍,而将袁术比作王莽。

袁术自特出身,早有称帝野心,建安二年(197年,即文中“献帝迁许”之次年),不顾部下反对,于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

后先后败于吕布、曹操。

穷极奢侈,其治下“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

建安四年(199),资实耗尽,众叛亲离,病死。

史家评其“无毫芒之功,纤介之善”。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敢闻.命闻:听
B.悉征.案罪征:追究
C.并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假:借
D.不队.七尺之节队:通“坠”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身为.国遽征忠为.司隶校尉
B.及还许,上之.不队七尺之.节
C.以.相威临璆遂以.罪征
D.昔苏武困于.匈奴卒于.官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臧/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大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
B.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臧/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
C.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臧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
D.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臧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意思是征召、荐举。

是中国古代耀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盛行于汉代,朝廷征召称“辟”,三公以下官府征召称“征”。

B.印绶,指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

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可佩带在身。

印绶是官爵的凭证,故常借指官爵。

C.司徒,是古代官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官职。

周时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

西汉末罢丞相,置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为三公。

东汉时称司徒,与太尉、司空并为三公,分掌丞相职能。

后代沿置,多无实权,至明代废。

明清时别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

D.匈奴,亦称“胡”,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

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

东汉时分裂为南北二部,北匈奴在公元1世纪末被汉击败,部分西迁。

南匈奴附汉,西晋时曾建立汉国和前赵国,后逐渐与汉族融合。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璆为官正直,不畏权势。

他敢于许逆太后,不因张忠是太后姐姐的儿子而徇私枉法,但也因此被张忠捏造无端之罪免官。

B.徐璆年少时即博学,后被公府征召,被推举为高第,逐渐升迁为荆州刺史。

C.徐璆忠于皇上,有节操有远见,他以龚胜、鲍宣自比表达必死的决心,使袁术不敢强逼,后又把所得到的袁术盗取的传国玉玺交给了汉献帝。

D.徐璆以身为国,为官期间,能惩恶扬善,威风大行,能教化百姓,形成好的风气,所以皇帝派他持节拜曹操为丞相时,曹操愿意把丞相位让给他。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璆到州,举奏忠臧余一亿,使冠军县上簿诣大司农,以彰暴其事。

(2)献帝迁许,以廷尉征,当诣京师,道为袁术所劫,授璆以上公之位。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髙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按要求填空。

(1)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
(3)姜夔《扬州慢》中,以芍药花开却无人欣赏抒发物是人非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红楼梦》里用“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描写两个主要人物,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并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结合具体事件介绍其性格特点。

80字以内。

8、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开年原有的美好期盼,我们仍然身处“黑天鹅”带来的挑战之中。

战“疫”面前,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本该如期热闹起来的学校课堂,也被一场场网络直播课所替代。

教育有着穿透阴霾的力量,那些身处摄像头之后的老师们,用热情与坚守为孩子们筑起了一方精神天地。

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北石家庄一中要求,上网课时学生穿校服、老师着正装,该学校做法引发网友热议,话题一度处于热搜榜中。

该校高三年级主任称,这样能让学生提高专注度,同时增强荣誉感。

也有网友表示,此举过于形式主义,大可不必。

针对此举,你怎么看?
材料二四川广元市民扎堆喝茶,不戴口罩,被紧急叫停;郑州一家胡辣汤门店前,消费者排队呈扎堆状态,有关部门介入后迅速整改;广州的餐饮商家“陶陶居”宣布正式接受堂食,商家营业半天后紧急闭门谢客;江西赣州,不戴口罩赶集的人摩肩接踵,受到媒体批评……疫情拐点尚未到来,一些人却摘下口罩,出门逛街、聚餐,一些企业铆足了劲想招揽顾客,如此麻痹大意、侥幸松懈令人忧心如焚。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采取严格防疫措施,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一些人蜗居在家久了,心里憋得慌,想出去逛一逛、好吃好喝一番,心情可以理解;早一点从“防疫状态”转入正常状态,也是所有人的共同期盼。

但是……
请选择以上材料之一,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针对学生在家上网课是否需要穿校服这一问题,提出你的观点和看法。

(不少于150字)
(2)结合材料二,请结合你的观点和看法,续写材料。

(不少于150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自然纪录片行业中有一条“永不干涉”原则,即尊重大自然环境下发生的一切事情,工作人员不得对自然环境下的物种活动进行干预。

然而在BBC出品的纪录片《王朝》拍摄时,摄制组在南极拍摄帝企鹅过程中发现有约50只帝企鹅被困冰坑,历时两天无法走出困境,出现很多伤亡,濒临“全军覆没”。

摄制组经过深思熟虑,用铲子在冰坑周围斜坡上挖沟成楼梯状,让帝企鹅成功走出冰坑。

摄制组的“间接干预”赢得观众的支持和赞美,当然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