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第二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第二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来,不少研究发现,古老的北极冰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
到本世纪中叶,北冰洋很可能会进入夏季无冰的时代,一片全新海洋正在形成。
全球气候变暖无疑是主要原因。
据科学家测算,北极地区变暖速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1980年以来,局部升温甚至达3.5摄氏度,升温幅度大大超过《巴黎协定》设定的2摄氏度目标。
2016年以来,北极中心区域冬季多次出现爆发性增温现象,使得2016~2017年北极年最大海冰覆盖范围达到了1979年以来的最低值,目前夏季海冰覆盖面积也缩小约30%。
北极升温和海冰的快速减少已经产生一系列显著影响。
首先,北极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在陆地上,积雪快速融化,植被覆盖增加,树线北移;在海洋里,温度和光照的增加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鱼类等随之北上,渔业资源也北移。
极地是全球生态安全的屏障,作为地球上的生态脆弱带,这些变化可能给寒冷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带来重大破坏。
其次,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循环过程发生极大改变。
北极是目前地球上碳源汇格局变化最剧烈的地区。
碳源和碳汇分别指二氧化碳的释放源和吸收体。
一方面,地表大量营养盐物质在冰层融化后被冲刷入海,开阔海域面积和持续时间增加,都有利于海洋植物的生长,加强了碳从海洋表层向深层的转移和埋藏,这一将碳“抽”入海底的过程也被形象地称为“海洋生物泵”;另一方面,冻土层加速融化加剧了土壤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释放,海域的扩张也加大了浮游生物对二甲基硫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可见,碳源和碳汇在北极都有所增加。
总体来说,北冰洋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但这个“汇”涉及上述陆地与海洋物质交换的多种过程,未来究竟会如何变化,目前尚不得而知。
最后,北极地区发生的海-冰-气相互作用过程也对北半球的气候和极端天气产生了影响。
北极海冰面积减少会导致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场的变化,造成中纬度气压降低和高纬度气压升高,给北半球国家带来频繁的寒潮与暴雪,甚至影响雾霾的扩散。
此外,冰层的融化也会导致海平面的升高。
北极的快速变化也能带来新的经济机遇:北极航道通航能力增强,油气、渔业等资源开采的条件将大为改善。
然而,对于北极,我们已知的还很少,未知的还太多。
未来,对北极变化情况及其生态效应影响还需开展更多的科学研究。
在此基础上,各国也应立足长远,为应对气候变化、规范北极治理积极展开磋商和合作。
(摘编自陈建芳《正在消失的北极冰川》,《人民日报》2019年05月08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老的北极冰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到本世纪中叶,北冰洋将进入夏季无冰的时代,一片全新海洋正在加速形成。
B. 北极地区气候变暖问题严重,近年来,北极中心区域冬季多次出现爆发性增温现象,目前夏季海冰覆盖面积也大大缩小。
C. 北极是目前地球上碳源汇格局变化最剧烈的地区,北极升温和海冰的快速减少,引起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循环过程发生极大改变。
D. 北极的各种快速变化也能带来新的经济机遇,比如北极航道通航能力增强,油气、渔业等资源开采的条件将大为改善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气候变暖为切入点,论证了气候变暖给北极冰川加速融化带来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影响。
B. 本文列出让人惊心的数字,论证了全球气候变暖是古老的北极冰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的主要原因。
C.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北极升温和海冰的快速减少给我们带来的一系列显著影响,条理清晰。
D. 文章通过论述北极的快速变化带来的新的经济机遇,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视角,也使得文章论证更加严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极地是全球生态安全的屏障,作为地球上的生态脆弱带,极地的变化可能给寒冷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带来重大破坏。
B. 北冰洋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这个“汇”涉及一些陆地与海洋物质交换的多种过程,未来究竟会如何变化,还是未知。
C. 全球气候变暖是北极冰川消失的主要原因,只要解决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问题,就能解决北极冰川逐渐消失的问题。
D. 北极的快速变化所带来的也并非全是危害,但北极对于我们来说,未知的还太多。
将来我们应该对它开展更多的科学研究。
参考答案:
1. A
2. C
3. C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
A项,题干中“北冰洋将进入夏季无冰的时代”错误,原文第一段内容为:“到本世纪中叶,北冰洋很可能会进入夏季无冰的时代”,关键词“可能会”,与题干中“将”矛盾,或然当必然,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题干中“对比的论证手法”错,从文段内容中“首先,北极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其次,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循环过程发生极大改变”、“最后,北极地区发生的海-冰-气相互作用过程也对北半球的气候和极端天气产生了影响”,可分析得出,运用了事实论证。
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题干中“只要解决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问题,就能解决北极冰川逐渐消失的问题”,这一说法太绝对。
且全文中这一说法没有依据。
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针对论述类文本的答题:1.做这类题目要首先阅读全文,把握全文要点,然后认真阅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弄清题目的限制与提示,确定有效的阅读区间,将题干、材料、选项三者对照,将选项与原文对照,排除干扰项。
2.辨别清楚题干中的“正确”与“最为准确”。
“正确”是指该选项所表述的内容没有知识上、事理上的错误;“最为准确”是指对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特征与作用等作出了科学、规范而周密的解说。
3.辨别清楚题干中的“不符合文意”与“不属于”。
“不符合文意”是指该选项与本文信息有不相吻合的地方;“不属于”则是指不管该选项所表述的内容是否正确,只要它不属于该重要概念的范畴之内,就应选定它为“不属于”。
4.对于选项,要注意选项中范围扩缩、扭曲文意、混淆文意、胡乱组合等。
所谓范围扩缩,是指选项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
所谓扭曲文意,是指选项故意扭曲阅读材料的意思,把考生的思维朝背离文本的方向引领。
所谓混淆时空,是指事物的发展总有先后,但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故意混淆时空的先后顺序,以迷惑考生。
所谓胡乱组合,是指文章在解释某一个概念或说明某一对象时,会使用比较多的事例,选项就故意把这几个事例的内容加以组合,并且故意使组合后的信息与文本信息相左,以迷惑考生。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15分)
酸玛丽(法)彼特盖
①她的名字是玛丽亚·罗莎,但是在贝叶拉阿尔塔省那偏僻山村中,人人都叫她酸玛丽。
她尖酸粗鲁,平胸驼背,满脸皱纹。
已经70岁了,仍靠装送松针为生。
她每天在她那荒芜的菜园子里采一颗甘蓝和两个土豆做汤,再加一点橄榄油,就是一顿晚餐。
饮水要到远处小径旁的抽水井去汲取。
②我是15年前在山村行医时认识酸玛丽的。
那时我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医生,看不惯她那粗鲁无礼的样子。
她有时不先打招呼就闯入我屋里,伸出一只伤肿的手,不客气地说:“替我治好!”我知道她非常穷,便把药品的样品给她。
她拉起黑色寡妇裙,把药品放在腰间系的小布袋里,再把头上的结子系紧,掉头就走,连一声“谢谢”或“再见”都不说。
我的朋友尼科说:“她是个畜牲。
”接着向地上吐口水,表示轻蔑。
③星期日做弥撒时,酸玛丽喃喃背诵祷文,口齿不清,没人听得懂,只是时时用手指画十字。
我心想:她有点精神病。
④她开始像蚂蝗似的盯着我。
不是说有风湿病,就是说搬木柴把背扭痛了。
朋友们告诉我,酸玛丽年轻时赶骡,也替人跑腿送信,搬运东西,挣钱糊口。
她很早就结婚,那时长得一定很好看,她有一双淡绿色的杏眼,眸子有玛瑙色斑点。
她丈夫是个酒鬼,一星期醉七天,不久就死了。
她孤寡无依,独居山村里,成了怪人。
⑤有时,我替她看病时想叫她说说自己的过去:“告诉我……”她立刻把我的话打断:“我不是来闲聊的。
你做你该做的事,快点。
”我只好闷声不响地替她看病。
⑥那时是8月,天气酷热。
黄昏时蟋蟀争鸣,四周一片安闲宁静。
只有我心里有点不好受。
我和农人汗索、拉巴斯神甫,还有大宅邸里的那位贵族大少爷,站在教堂门前闲谈。
其他的人围着我们站着,形成一个人圈。
酸玛丽来了,两眼望着前面,丝毫不向两旁顾盼,她的木屐走在鹅卵石路上,嗒嗒作响。
她一路寂然无声,仿佛走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有人说:“她连个招呼都不打,真该死!”另一个人喝道:“不要你的钱,至少可以打打招呼!”不知道是真聋还是装聋,她拉拉那块皱巴巴的脏头巾,擦擦眼睛,根本不理我们。
那位贵族说:“她越来越糟了。
”神甫说:“可怜的女人。
”
⑦秋去冬来。
我和山村订的合约在初春满期。
我也得到通知,应召到非洲去服兵役。
不过衙门里的事处处耽搁,直到次年10月我才开始准备动身。
我的小汽车中塞满了箱笼包裹。
一大早就有人来送行。
大家都来了,只不见乖戾的酸玛丽。
车里堆满了东西:香肠、火腿、刚从园子里摘来的鲜
果。
小引擎吃力地转动,车子爬上最后一道山坡,村中最后一幢房子也在松林后消失了。
下坡后一路向南,那是未来的开始,过去的结束。
山风清凉,带着令人心醉的草香。
转过弯,路中央站着一个人,伸手叫我停车。
原来是粗糙瘦弱的酸玛丽。
⑧她的眼睛比芳馨的山风还要清甜。
她说:“我从早上6点钟就站在这里,冷得要死,等着向你说声再见。
”她弯腰从一块山石后拿起5个鸡蛋,她养的那只母鸡——她唯一的财产——下的5个蛋。
她伸手把蛋送来:“医生,我没有别的东西好送给你。
”她微笑着。
这是我一年多来初次看见她笑。
她自己5天没有吃,省下这些鸡蛋。
在她的艰苦境遇中,5个鸡蛋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这比阔地主送给我的肥美熏肉贵重得多。
⑨我想谢绝:“车里连一颗松子也放不下了。
”她一定不肯收回:“我可不拿回去。
”我拿出一只火腿,把鸡蛋放在车里,我原想和她握手,但情不能自已,我们互相拥抱。
她流着泪轻声说:“我喜欢你,我喜欢你!”为掩饰我的情感,我挥舞火腿,笑道:“我如果把这肥重的火腿放在鸡蛋上,就要压碎了。
你拿去吃吧,念着我。
”这老太婆的眼睛深沉明亮,满是智慧,不以我送她的火腿为施舍。
她轻柔而羞怯地用手摸着我的脸:“医生,我爱你像爱我的儿子。
”她拿着火腿走了。
⑩我行医至今,从来没有得到一份像酸玛丽在那个充满爱意的早晨送给我的那样美好而珍贵的礼物。
10.请从两个角度阐释“酸玛丽”中“酸”的涵义。
(各不超过两个词)(2分)(1)(2)
11.分析文中划线句对玛丽眼睛的描写,请说明各自的表达效果。
(4分)
(1)她有一双淡绿色的杏眼,眸子有玛瑙色斑点。
(2)她的眼睛比芳馨的山风还要清甜。
12.文中多处写到其他村民对酸玛丽的厌恶,简析这样写的作用。
(4分)
13.有人认为最后“我行医至今”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5分)
参考答案:10.(1)寒酸贫穷(2)尖酸乖戾(或粗鲁无礼)(每一空写出一个即可。
得1分,两空角度不能重复)
11.(1)细节再现玛丽年轻时的美,与现在的老丑形成反差(对比),突出了玛丽人生的不幸和生活的艰辛。
(2)描写玛丽见到“我”流露出的欣喜之情,暗示玛丽并非不近人情,丰富了人物情感。
12.①玛丽不被人理解,写出玛丽处境艰辛;②写出玛丽感情深挚,不轻易流露,人物形象朴素感人。
③与“我”对她的同情帮助形成对比,为玛丽特意守候给我送行的情节埋下
伏笔;④使全文情节曲折生动(先抑后扬)。
(能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写出l点给2分。
写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
13.这一段在小说中必不可少。
①写“我”对玛丽送别的珍惜和怀念,使得作品拥有一个完整而感人的故事情节;②丰富人物形象,玛丽的善良和感恩给我带来的永恒影响,让人
回味;③是作者对人情美、人性美的讴歌,突出了主旨。
这一段有蛇足之嫌。
①“我”对酸玛丽的认识前期已有完整表现,“我”会将玛丽铭记在心不言而喻,写出来反而丧失了蕴藉美;②玛丽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以玛丽自身表现的刻画最精彩传神,这一段只写“我”的感受,相比之下,缺少艺术感染力;③小说的生题不言而喻,不必明写出来。
(观点明确,分析言之成理,写出一点给2分,语言表达l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
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
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
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
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
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
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
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 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但是在微信中度过的生活,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况且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不多的读书时间变得更少。
C. 不少微信群成员,由于认知相同、经历、层次也比较接近,传播的微信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相互启迪和帮助自己提升。
D. 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
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行为。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 和阅读报刊相比,微信很少能看到不同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很少能被同一个读者看到。
在这一点上,微信不如报纸,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在报纸上呈现。
C. 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D. 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B.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恐怕就是病态了,这种病态不仅会使人正常的阅读时间减少,而且还会表现出其特有的病症,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会有所表现。
C. 转发微信变成了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实际上绑架了人们的道德,让人不得不转发。
D.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参考答案:
1. B
2. C
3. C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阅读文章,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错在“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和“在微信中度过的生活,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原文中“恐怕是数一数二”表猜测,“另外在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也并不是定论。
所以选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阅读文章,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原文和备选答案之间的差别。
C项,选项中“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的表述理解错误,原文是“ 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所以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
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阅读文章,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原文和备选答案之间的差别。
C项,曲解文意。
“道德绑架,让人不得不转发”错误。
原文说“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
所以选C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温恢字曼基,太原祁人也。
父恕,为涿郡太守,卒。
恢年十五,送丧还归乡里,内足于财。
恢曰:“世方乱,安以富为?”一朝尽散,振施宗族。
州里高之,比之郇越①。
举孝廉,为廪丘长,鄢陵、广川令,彭城、鲁相,所在见称。
入为丞相主簿,出为扬州刺史。
太祖曰:“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
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辅卿邪?”时济见为丹杨太守,乃遣济还州。
又语张辽、乐进等曰:“扬州刺史晓达军事,动静与共咨议。
”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
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于是有樊城之事。
诏书召潜及豫州刺史吕贡等,潜等缓之。
恢密语潜曰:“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
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
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
辽等素知王意,后召前至,卿受其责矣!”潜受其言,置辎重,更为轻装速发,果被促令。
辽等寻各见召,如恢所策。
文帝践阼,以恢为侍中,出为魏郡太守。
数年,迁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
道病卒,时年四十五。
诏曰:“恢有柱石之质,服事先帝,功勤明著。
及为朕执事,忠于王室,故授之以万里之任,任之以一方之事。
如何不遂,吾甚悯之!”赐恢子生爵关内侯。
生早卒,爵绝。
(节选自《三国志》)
【注】①郇越:古代的贤者。
7.(本题5分)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静与共咨议咨议:共同商议
B.如恢所策所策:所写的策论
C.文帝践阼践阼:登上皇位
D.恢有柱石之质柱石:担当国家重任的人
8.(本题5分)对文中画横线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B.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C.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D.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9.(本题5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恢一向乐善好施,家里很是富有,但他把钱财分给了宗族,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B.温恢很有军事谋略。
曹操曾经对自己的手下说,遇到事情可以和温恢商量再做定夺。
C.温恢很有远见。
他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曹仁将要受到关羽的攻击而提醒兖州刺史,后来果如他所料。
D.温恢能够清楚地知道曹操的用意,所以给裴潜提建议,让他加快行程,裴潜接受了他的建议,所以,没有受到责罚。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
(2)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
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
参考答案:
7.B
8.C
9.A
10.
(1)(我)非常想让你留在我身边,只不过认为没有扬州的事情重要。
(2)这一定是襄阳的急难,想要让众将前往,不下令让众将紧急前往的原因是不想惊动远方的军队。
7.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所策:所预料的那样
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的关键:“贼、曹仁、关羽”是人名,而畏“征南方有变”是“畏”字宾语;“县(通“悬”)军”为“曹仁”的谓语;关羽是“乘利而进”的主语。
再依据句意完成断句。
9.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根据原文“恢曰:‘世方乱,安以富为?’一朝尽散,振施宗族。
”可以知道,温恢不是一向乐善好施,而是看到国家将要发生变乱,认为聚集财富是没有用处的,才“振施宗族”。
10.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关键词:甚,非常;亲近,身边;顾,只不过;大,重要。
(2)关键词:急,形容词用作名词,急难;所以,……的原因;急,作副词,紧急;远众,此指军队。
文言文翻译时,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同时还要注意借代、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