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李觏的廉洁思想及其新时代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蝴的廉洁思想及询i时代价值
北宋李梨(1009-1059年),字泰伯,号吁江先生,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人,北宋宋仁宗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李现廉洁思想相关的思想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理论,李靓以他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思想为基础,以“义利观""人性论""富国论”等理论提出了相对应的廉洁思想。

关于李现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思想,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和研究,但对他的廉洁思想的研究比较少,仅有一篇对李规的廉政吏治观进行研究的论文[1]。

在学者对李靓思想的研究中,田辛酉的《浅谈两宋时期的义利并行思想及其对社会的影响》⅛⅛介绍了李褪的“义利观"富国论"思想;在赵滕的《李视功利思想从人性到“礼”论的内在逻辑》⑶中对“礼乐论"“人性论"思想进行描述;在杨绍成所写的《李概新功利主义经济思想研究”3]中分析了李觐的“新功利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富国富民”政治思想。

本文重点对李赛“义利观”中蕴含的廉让思想、.人性论”中蔡含的康善思想及1•富国论"中蒸含的廉能思想进行分析,对李觐廉洁思想在新时代产生的价值进行思考。

1李靓的廉洁思想
1.1李觐“义利观”中蕴含的廉让思想
李觎作为宋代《富国策》的提出编写者,其“义利观”在他的经济策略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田辛酉认为其义与利之间的关系是"并行不悖、相互影响”[4]的。

李班的义利观主要是以他的《礼论》为基础的义利思想。

对于1•礼论”的思想与“义利观”之间的关系,李期讲道:“礼者,圣人之法制也。

仁、义、智、信者,实用也。

礼者,虚称也,法制之总名也°圣人率其仁、义、智、信之性,会而为礼,礼成而后,仁、义、智、信可见矣!贤人者,知乎仁、义、智、信之美,而学礼以求之者也。

礼得而后仁、义、智、信亦可见矣!吾之论如此。

”又提出:・利可言乎?日:人非利不生,昌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日:欲者人之情,易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

不贪不淫而日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

孟子谓‘何必日利',激也。

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其书数称汤,武符以七十里、百里而王天下,利岂小散?孔子七十,所欲不盼距,非无欲也。

于《诗》则道男女之时,容貌之美,悲感念更,以见一国之风,其顺人也至矣。

"在此表述下,李规认为,义是礼者所必须拥有的,是圣人行为之表率,同时也认为义与利的理念相辅相成、义利并行。

廉让思想是需要正确对待“利,而并不是直接否定“利”的存在和价值,以孔子“在追求欲望的同时不勉过规矩”,并非没有欲望,人生之路真正做到中庸之道。

"利"不仅指重视自我的利益,而且为国家政治带去经济基地,这便是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大利”。

《李规集》之中讲道:“愚窃观儒者之论,鲜不贵义而贱利,其言非道德教化则不出诸口矣。

”在其义利思想中,并不严格遵守儒家的“重义轻利”,认为人是有欲望和被满足的思想,人性之中要求人的欲望是追求善良的欲望,物质的极大丰富可以满足国家和民族的需求,就不会导致贪腐的现象出现,从而保障一个国家民生和经济的平稳运行。

只要符合“礼论”的思想,不超出“礼论”的边界,义与利之间则是缺一不可的,认为真正为政者治理国家的思想应该是重视“利”的存在,以道义为主,以功利为辅,为政者过分地追求私欲,做不到清糜逊让,导致对欲望的过分需求,就会导致国弱民穷,廉让的本根所要形成的是义利并行,统治者与百姓做到.同利Z “廉让”思想是李现在《礼论》篇提出过两次,第一次则是:“君为君焉,主政令.必生杀,不得不从矣。

臣为臣焉,守职事,死干戈,不得少变矣。

男女有别,不得相乱矣。

长幼有序,不得相陵矣。

兴廉让,则财不得苟取,位不得妄受矣。

立谏铮,则不得讳其恶矣。

设选举,则贤者不遗矣。

正刑法,则有罪者必诛矣。

此断决而从宜者也,义之道也。

”“康让”的意思则是清廉谦让,李靓认为:“君子所作为,君主的政令,一定要杀人,不得不同意了。

男女有别,不能混淆了。

长幼有序,不可欺压了。

要立廉洁谦让,财富就不能随便取,位置不能随意接受了。

设立选举,贤人就不会遗漏了。

端正刑法,那么有罪的一定被杀了。

这个决断而从最好的了,这是道义的原则。

"李现兴起康让的思想是以“财不得苟取,位不得妄受1∙为目标,李靓的"礼论”是以君子的行为作为根本准则,从个人修身中的康德角度做到不收取不义之财,从社会方面做到地位不得轻易接受。

李概的“廉让”思想便是以“礼论”为本质的廉洁特性,延伸出李观的义利观态度之中的廉洁
思想。

李期的廉让思想第二次提出便是“若夫百亩之田,不夺其时;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达孝悌以养病老,正丧纪以藏其死,修祭祀以飨鬼神,征伐有节,谋杀有度,定君臣,别男女,序长幼,兴廉让,立谏铮,设选举,正刑法,为衣食,起宫室,具器皿,异亲疏,次上下,列官府,纪文书,筑城郭,治军旅,亲师傅,广学问,为号令,律式禄,位班次,车马服御,官守民业,言而必中,行而必杲者,谓之非礼可乎?.人人都按照“礼”的规范行事,则天下就大治了,君之职是主政令,必生杀;臣之职是守职事,死干戈;男女有别,不得相乱:长幼有序,不得相爱及其他等行为,这里的廉让思想则是李期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进行思考的,从个人廉德的修己廉让思想到国家政治的廉政风气,这便是李觐在《礼论》中所表达的廉洁思想。

李粮的廉让思想就是在"礼"的哲学理论引领下,对“人生论”"义利观"之中所藕含的廉让思想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吸取优秀传统廉洁文化的精化,用以教育官吏之作风,管理为政而教化民众。

在李舰“义利观”的哲学思想下,“兴廉让”在经济思想和政治要求方面都得以深切体现,以1•礼论"为人生标准的"义与利”的概念表示出了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清糜逊让,也表明李现的廉洁思想与“人生论”的哲学思想有密切联系,最终实现"人性论"哲学思想下的廉善思想。

1.2李靓“人性论”中蕴含的廉善思想
李靓的“人性论”思想是贯穿于其人生理论之中的重要思想,关于“人性论”的思想,章林认为李树思想中"人性"的特点是“由欲善而性善"[5]的,李现提出:“命者,天之所以使民为善也,性者,人之所以明于善也。

观其善则见人之性,见其性则知天之命。

说卦日•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人之有仁义,所以顺性命也。

’董仲舒曰:'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

’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

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苦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

生五谷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养之,服牛乘马,网豹槛虎,是其得天之灵,贵于物也。

然则本乎天调之令,在乎人谓之性,非圣人则命不行,非教化刚性不成。

”李舰认为人性是来自天命,天命是善的,所以观天命的善良之处,则见人性为善,见人性则知天命。

并在其中引用童仲舒的天命论与人性论的关系。

然而人毕竟是社会的人,不同于自然物,相比于自然,人有自己的特殊本性。

同时李觎提出:“古之言性者四:孟子谓之皆暮,苟卿谓之皆恶,扬雄谓之善恶混,韩退之谓性之品三:上焉者善也,中焉者善恶混也,下焉者恶而已矣。

今观退之之辩,诚为得也,孟子岂能专之?"李现认为人性是有善恶之分别的,同意韩愈的性三品论,认为人性之品级有3个:上智是不学而能的圣人;下愚是学而不能的蠢人;中人则分为学而成为贤人,与上智同的人,学而后还迷惑不清,失其本者的中入,兀然不学的固胸、愚蠢的下人。

李卿以"人性"之良善思想为基础,提出了有关人性的“廉善”主张。

《送张评事》中提到的"廉善虽由巳,亨通亦在天"是李戡对官员自我审查的廉善思想。

其“人性论”中虽没有直接提到“廉二但是官员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自我审视便是对人性的深切反思,国家重视官吏教化,以教化而正人性,在教化的根本上整弟官场廉洁之风气。

李靓讲遒:"人不教不善,不善则罪,罪则灾其亲、坠其祀,是身及家以不教坏也。

故明主推恩群臣,必先教学。

”治理国家、安定人民必先实行"仁德"方面的教化,“仁"作为道德层面的约束,只能规劝统治者做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而李规是从天人关系中总结出统治者和人民的关系,《李舰集》中说道:“君者,亲也;民者.子也;吏者,其乳保也,亲不能自育其子,育之者乳保也;君不能自治其民,治之者官吏也。

"民众作为君王之子,选拔官吏治理并教育子民,同时在《安民策》中提道:“所谓安者,非徒饮之、食之'治之、令之而巳也,必先于教化焉。

”教化民众是安民的正确思想,在义利并行思想的影响下,以保障人民的物质条件与生活为前提,安民就是重视民本的思想中所提到的廉洁观念。

李现在重视人性教育的同时做到•Ι尔普明茂美,通于经术,东南人士,推以为冠。

自佐学政,逾年于兹,孜孜渠渠,务恪厥守。

尔其悉心使诸生皖皖兴于廉让而服于教训,则其善也。

可特授通州海门县主簿,太学说书散官如故,这里所提出的"兴于廉让"思想,是从李观的生平之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凝猿出来,认为使接受教育者有所进步且兴千廉让的风气,是做到好的良善方面。

李概在“人性”的角度上是以“廉善1•为底线标准的,在其1*性三品"思想的影晌下,认为绝大多数人的“人性”是善和恶的芽合性质,在向善的人性教化下,只要君王以圣人君子之德行而施以教化,就会促其由恶的方面转向善良的方面,做到去恶为善。

君王真正做到“爱民,体恤人民的生活。

同时也认为君王的使命是天道,君王应该)页应天道,在“尊天”的前提下养育和爱戢自己的百姓,孟子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6],认为民为天之子,为政者要以“人性向
善”来约束和管理自己,才能有与之相匹配的德行,大德之君主可以做到爱民和顺民,最后做到利民。

从个人人性到官吏选拔,李概提出:“吏之于民必相知心,然后治也。

吏知民心则明。

明则政平矣:民知吏心则信,信则令行矣。

欲相知心,岂一朝一夕而可战?上下未相知,或知之未久,邃委而去之,后来者亦如此,则是吏未尝知民心,民未尝知吏心。

吏以所治为传舍.事或不举,则日以待后人;民视所属如过客,理或不胜,亦日以侍后人,官何以修?众何以服?谓其有功邪,进其爵可也,重其货可也。

”李叔主张贤明的君主,必须认真选择任用各级官克,选拔廉吏来治理民众,孟子曾说道:“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上文说道,统治者作为上天所选的治国之人,要爱民如子,选拔官吏要皴到贤能正义,真正做到官吏的为政治理下的德[8]。

©李戡集》中讲道:“夫能损上益下,与百姓偕乐,其谁日不可?"可以说,统治阶层的个人贪欲是在剥削百姓的制度和行为下构成的,适当克制自己的欲求,真正做到与民同乐,更是将统治阶层的思想进行净化,利欲不能过度,不可无节制地追求,才是以■廉善”为本的人性理论。

李觎的“人性论”是在个人修身之上的“性三品”思想、教化民众良善风气的社会治理思想及选拔廉吏的国家政治的系统性思想网。

李规的■人性论"以善良是人的本性作为出发点,以人性教化的方式来促进“廉"对"善"本性的发掘。

政府选拔官吏以良善为根基,将贤能为导向,就会发展成为以“富国论”为国本的“廉能”思想。

1.3李靓“富国论”中蕴含的廉能思想
李靓作为系统研究富国的经济思想的学者,其经济思想是宋代经济思想的先觉,真正将国家富强作为政治为政之根本,满足百姓和人民大众的真正“富裕,以“富民1•促成“富国”,真正做好夯实的经济根本,吴志华认为李观富国思想是以■•义利观为基础,强本节用力途径"[10]。

李靓讲道:“愚窃观儒者之论,鲜不贵义而贱利,其言非道德教化则不出诸口矣。

然《洪范》八政:‘1日食,二日货。

'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是则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

盖城郭宫室,非财不完;羞服车马,非财不具;百官群吏,非财不养;军旅征戍,非财不给;郊社宗庙,非财不事;兄弟熔媾,非财不亲:诸侯四夷朝电聘问,非财不接;矜寡皴独.凶荒札瘗,非财不恤。

礼以是举,政以是成,爱以是立,威以是行。

舍是而克为治者,未之有也。

是故圣贤之君,经济之士,必先富其国售。

所谓富国者,非曰巧筹算,析亳未,犀取于民以媒怨也,在乎强本节用,下无不足而上则有命也。

”李粮对儒家只贵义却轻视利的思想进行了批判,认为国家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物质财物为基础,国家物质基础的建设都滨立在“财用”的根本之上,养育官吏、军队作战等都需要“财用工从当今的角度来讲,物质的极大丰富可以满足国家和民盗的需求,就不会导致贪腐现象的出现,更会保障一个国家的民生和经济的平稳运行。

李概同时提出了“强本节用”的主张,在重视农业发展的前提下节约费用,成为“富国论■"之中的清廉思想。

在《富国策》中,李觐讲道:“盖平夹之法行,则农人秋累不甚贱,春汆不甚贵,大贾蓄家不得豪夺之矣。

而官之出息常什一二,民既不困,国且有利,兹古圣贤之用心也。

然其所未至,则有三焉:数少也,道远也,吏奸也 ................ 举
掌之人,政或以贿,慨量不均,行滥时有。

及其出也,或减焉,或杂焉,名曰栽价,实则贵矣,是吏奸之弊也。

今若广置本泉,增其汆数,则蓄贾无所专利矣;仓储之建,各于其县,则远民可以得食矣;申命州部,必使廉能,则好更无以侵刻矣。

如此,利国便人,事可经久,是谓通轻更之权,不可不察。

"李现认为,廉能思想就是对官吏治理思想的基本理论进行政治和行为上的提高,廉能就是清廉能干。

在政治举措中,李靓的“廉能”是富国根本遵循的思想,大多用于治官任官的做法,在富国思想中,李规强调“必使廉能■Ι及"好吏无以侵刻"的主张,认为选拔清廉优秀的官员是使国家富强的根本保障。

为政者在国家的经济政治策略的影响下,不仅要做到清廉自守,更要做到贤能干练,不做博官,体现造福一方的作为,才是为官所做到的廉能。

李期说:"世之考绩则异于此,无功无过者升,是升不必功也。

有过者职其旧,是过不至黜也。

功无益而过无损,惩劝安在哉?故妄雁人一出选部,虽梏其手,虽钳其口,而尊爵自至。

此董生所谓‘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至官'廉耻贤不肖,所以无辨也。

"11]李现的廉能思想不只是单纯的清廉,而是在国家对官吏选拔体系中更能明辨廉洁贤能的官员,真正将官员的行为功过与政府考评官员的制度挂钩,并且周期性考察官吏的作为和成果。

李戡的《富国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的“国富1•理论,提出适应北宋时代的经济发展思想。

李现《富国策》中所讲到的“廉能”直接影响到宋代官吏选拔的基本策略乃至新时代国家官员的思想及行为准则。

2李翻廉洁思想的新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李慨继承了先秦文化中《易经》《荀子》[12]《晏子春秋》《屋子》《礼记》《管子》[13]等经典思想及宋代“宋学”思想[14]中的廉洁文化基础,提出了“义利观”"人性论M富国论”方面的理论论述和实践思想,李朗的廉洁思想根据其《礼论》《易论》《安民策》《富国策》等思想成为整套的理论体系,其廉洁思想特点由从“义利观”出发的经济廉让思想、1•人性论”中蕴含的廉善思想及“富国论•■中蕴含的廉能思想等构成[15]。

宋仁宗时期经济繁荣、思想开放,廉洁文化建设迫在眉睫[16],李规廉洁思想既有传统文化精华,又对北宋时期面临的时代问题进行解决,为宋代的“富国”建立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思考。

李觐廉洁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与当代的廉洁文化续设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具有理论深度与实践意义,值得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党在廉洁文化建设中坚持不敢廨、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提出:“深化标本藁治,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使严厉惩治、规范权力、教育引导紧密结合、协谕联动,不断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

”[17)表明我们党重视廉洁文化建设,势力做到理论廉洁基砒上的"不想腐"的思想自觉性。

李赛的廉洁思想经过历史的沉淀,依旧展现出理论的活力,对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优秀的传统思想,了解并学习我国古代优秀人物的廉洁思想,以历史的角度给人以深刻启示,有利于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推进反对腐败作风。

在李叔廉洁思想的影晌下,作为新时代的官员,不仅要约束自己的官修、守住自己的廉洁底线,还要以良善的思想促进社会风气的正向发展,倡导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充分发挥自己的正面行为表率作用,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更要成为有能力的官员,为整肃官员队伍中的“不作为、不会为”的懒官和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的用官作风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3结束语
本文将李觎的廉洁思想在"义利观""人性诒""富国论"等思想基础上进行分析,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吸取廉洁特色和政治举措。

同时对李筑廉洁思想在新时代的重要作用进行总结,为实现新时期新征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提供了传统文化基因,促进国家政治治理和社会风气治理能力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