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_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语文文言文学习课外知识积累,指教材外需要掌握的史地常识、文化常识等。

一篇文言文会牵涉大量的背景知识,缺乏一定常识的了解,文言文很难理解正确。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
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
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

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接着写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

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

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秦晋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结果。

2、鉴赏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思路: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
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

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

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

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

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3、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主要人物形象: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

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则是个勇于自责的上级领导人。

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牢骚。

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
敌营。

4、鉴赏课文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
课文人物形象塑造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

另外,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鸿门宴》知识点
《鸿门宴》
1.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古人坐的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锺上。

现在在亚洲的某些国家如朝鲜、日本同样保留着这种做法。

如果将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长跪,又叫跽,这是将要站起来的准备姿势,也表示对别人尊敬。

按剑而跽是一种下意识的准备自卫的动作。

樊哙侧举盾牌,撞到卫士,头发直坚,眼眶似裂,瞪眼看着项羽,项羽被这一突发的情况弄的措手不及,只能按剑而跽。

2.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古代人的饮食习惯和现代人不同,古人一天吃两顿饭。

第一顿饭叫做朝食。

在《鸿门宴》中,项羽听说刘邦欲占关中,于是大怒,抛出“旦日飨士卒”的号令,旦日是一大清早,本来是不吃早饭的,项羽的意思是提前开饭,早早进军,表现了他急不可耐的心情。

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玉是古人重要的配饰之一、不仅因为玉很贵重,为统治者专有,而且玉还被赋予了某些神秘的色彩。

玦,属于环形玉,即缺了一块的环形玉。

又因为玦的名称来源于“决”,形状又是环形断开,所以古人用玦寓意决断。

范增应经看出项羽的优柔寡断,并无心伤刘邦,又由于在席间,只能暗示。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肉在器皿中煮熟之后,古人用匕首把肉取出放在一块砧板上,这块板叫做“俎”。

然后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着吃。

《鸿门宴》中又见“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樊哙是后闯进去的,身份又低,自然没有他的席位。

但他复盾为俎,以剑代刀,吃的既有气魄又“合礼”。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如:(3)予/尝求/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f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6)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如:
(7)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
(8)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
(9)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10)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1(1)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2)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1(3)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
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指导
①发语词独立原则。

句首的有发语词,如“盖”、“夫”、“然”、“岂”、“宜”、“其”、“至”、“则”、“且夫”、“若夫”、“至若”、“岂若”、“得无”、“至于”、“诚宜”、“何尝”等发语词朗读时,应作短暂停顿,其后要划开。

如:夫/环而攻之。


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盖/大苏/泛赤壁云。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其/如土石何。

至于/负者歌于途。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②句首的连词独立原则。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虽”、“而”、“然”、“且”、“因”、“惟”、“然则”、“如若”、“果如”等,其后一般要划开。

如: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鸡狗不得宁焉。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而/山不加增。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其他连词,如:且/壮士/不死即已。

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

然则/何时/而乐耶?
③若句首出现表总结性的词语。

如“故”、“是故”、“则”、“是以(以是)”、“于是”、“遂”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故/自号曰醉翁也。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也。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乃/重修岳阳楼。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④若句首出现过渡性的词语。

如“或”、“而或”等,其后也要停顿。

如:而或/长烟一空。

或/置酒/而招之。

(《五柳先生传》)既而/渐近。

(《观潮》)
⑤句首出现表时间、方位的词语,如,“中”、“方”、“先”“既而”、“已而”、“倏尔”、“俄而”等词语,一般其后要停顿。

如:中/轩敝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已而/夕阳在山。

曩/与吾祖居者。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
苏、项燕。

俄而/百千人/大呼。

方/其/远出海门。

(《观潮》) 高中文言文怎么答
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2.文言虚词题——代入法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3.分析概括题——对照法
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