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生活源泉 做灵动文章——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生活源泉做灵动文章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探讨
朱熹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作的源泉就是生活。

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中“无米下锅”的问题,让他们写出有真情实感的灵动的文章,就必须引导学生用心去体察、关注、感悟生活,积累生活的经验和对生活的认知,进而从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生活中发现令人感动的东西。

了解了以上情况,教师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

一、让学生关注生活、拥抱生活、细心观察生活
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而生活贫乏,思想枯竭,不善于观察,不能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亮点,这是目前学生写作的致命缺陷。

脱离了生活的作文教学,割断了学生体验、思考生活的思维“触角”。

许多学生的作文,文体、中心、语句都挑不出毛病,但阅后的感觉如同喝“白开水”,不生动、不具体,没有真情实感,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生活缺少细致的观察,不能写出表达主题的一些细节。

而那些能细心观察生活的人则往往能写出真切感人的文章。

文学大师梁实秋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他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有这样一段话:“他的相
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常地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

”作者用幽默细腻的笔调,细细描绘了一位国文老师的外貌特征。

如果没有过细致的观察,梁实秋怎能描绘出如此个性鲜明、读来令人忍俊不禁的老师形象呢?又比如有位学生在习作《父亲》一文中这样写道:“我家生活不甚宽裕,每次给我的零花钱都是父母从牙缝里省下来的。

记得有一次,父亲把钱放在我的手里,然后用力按了按,接着又去忙他的活计了……”这位学生写了一个细节,父亲给儿子零花钱时的动作“按”,表达了父亲的深情,这一“按”胜过千言万语,一切尽在不言中。

从这几个例子中可以看出细致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细致观察生活的慧眼,他们又怎能及时捕捉到生活中的那些细节,又怎能写出真实灵动的文章?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不仅有了写作之源,同时也有了做真实生动之文的“底气”。

二、让学生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假如学生感情麻木,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那他再怎么观察生活、投入生活,外边的世界再丰富、再精彩,也是枉然。

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学生同在一个世界上、同在一种生活中、同在一个班级里,却有的感受丰富,所见所闻甚多,有的则感受贫乏,所见所闻甚少的原因。

相反,学生如果学会用心灵感知外物,用情感渲染外物,用理智洞悉外物,达到“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地步,那么外物也就成了有生命、有情感、有理智、有灵魂的活物了。

倾之于笔,即成文章;出之于口,即成诗歌。

所以学生在生活中必须要有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关于人生的思考,然后在作文中把自己的情感释放出来。

杜勃罗留波夫也说过:“作家在生活中捕捉的东西往往是那些跟他心灵十分接近而又密切的东西。

”作家刘鸿伏在《父亲》中这样写道:“一双赤脚在山地的大雪里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那是父亲;一支青篙逼开一条莽阔大江,那是父亲;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蓑戴笠的,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一切愁苦的,那是父亲。

父亲哦,即使我手中的笔使得如你那根肉红的扁担一样得心应手,面对故乡苍凉的山影里你渐渐凋谢的白发,我又能写些什么呢?”作者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勾勒出几个剪影、几幅画面,将勤劳质朴的父亲形象推到了读者面前。

假如作者没有真切的感悟、心灵的震颤,又怎能写出如此饱含深情、令人心生共鸣的文字?可见,学生要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要学会用慧眼感知
外物,将最使自己感动以及自己感觉最入微、感受最深切、感悟最透彻、感情最投入的人、事、景、物记录下来,找出动情点,才能使心中的感动流泻于笔端。

这样用心写出来的文章,才能让读者与你血脉共搏、情感共鸣。

指导学生在认识社会的基础上感悟生活,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对生活感悟较深的学生,作文方能言之有物,方能情真意切,也方能创新。

三、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把所有经历过的事,看过的东西、景物像摄像机一样摄录下来,有些东西我们会遗忘,这就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注意积累。

荀子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强调的就是积累的重要性。

那么要积累什么呢?既要积累材料,也要积累语言。

积累材料,就是要积累生活中“具体的事”“具体的人”“具体的景物”,以及各种事例、数据、道理等。

丰厚的积累能激发创作灵感,凡是在写作上有成就的人,都很注意积累,都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

例如,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为了积累写作材料,曾写了几百本读书笔记,摘录了两万多张卡片。

作为学生,要想写好作文更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只要有足够的素材,不管是什么题目、什么文体,往往都能找到相应的材料作为论据。

当然,积累,需要从细微处做起,一点一滴地进行。

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父母兄弟、老师同学的言谈举止,都是
积累的内容。

积累时,可按素材内容分类。

如可以分为友情、亲情、勤奋、恒心、励志……学生在高考之前,头脑中至少要有三四十个例子,这样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

除了积累材料,学生还要善于积累语言。

语言是写作文章的建筑材料,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则会“语”到用时方恨少,常常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也还是辞不达意,或是感到词穷。

所以,学生对于那些好词佳句如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以及生活中人们的鲜活语言,都要随时记录下来。

“厚积薄发”“集腋成裘”,这些东西积累多了,语感就好,写作时方能左右逢源、信手拈来。

成功的作文,靠的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和内心世界的展示。

唯有从生活的源泉中汲取素材,才能写出灵动真切的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