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入门:篆刻词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入门:篆刻词汇
篆刻
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镌刻印章的通称。
因印章字体大都采用篆书,先书后刻,故称。
金属印章,一般先刻印模,随后浇铸;晶玉印章,古代用手工琢成,现用金刚砂琢蚀,即‘电刻’;石、牙、角、木等印章,直接用刀镌刻。
篆刻是书法艺术通过刀刻以后的再现,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综合的艺术。
种类有秦印、汉印、半通印、象形印、套印、六面印、回文印、花押印、关防、闲章等。
秦汉及魏晋时期,印章由印工镌刻,艺术水准颇高。
隋唐以来,亦
各有其时代特征及风格。
北宋米芾、元代赵孟俯、王冕均为篆刻名家。
相传王冕始用花乳石(青田石之类)刻印,因镌刻方便,流行更广。
到明代文彭、何震,印学日渐发展。
因明清以来,出土文物中印章渐多,参考资料大增,研讨篆刻之风日盛,涌现很多篆刻家,形成各种流派。
如院派(何震等)、浙派
(丁敬等)、邓派(邓石如)、赵派(赵之谦)、吴派(吴昌硕)、齐派(齐白石)等。
古‘玺’。
先秦印章之通称。
古铃玺印面文字为当时六国的篆书,风格奇特,章法多变,不易辨识。
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称‘玺’,官、私所用均改称‘印’。
大都以铜制作,亦有用银、玉等;浑穆古朴,形式多样。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
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
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
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
玺印的起源或说三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在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
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表征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
亦称‘图章’。
古称‘玺’。
《后汉书.祭祀志》谓:‘自五帝始有书契。
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的专称‘玺’,以玉为之,故后世有‘玉玺’之称;官、私所用的均改称‘印’。
至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称。
唐以后,皇帝所用或称‘宝’,官、私所用又有‘记’、‘未记’、‘关防’、‘图章’、‘花押’等名称。
文字形制随时代变迁,风格各异。
印章的出现和使用,一般认为始于春秋战国之间;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物件、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
而官印又像征权力。
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
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
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
代以后盛行石章。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
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
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
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
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
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
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
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
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
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
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秦印
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
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
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
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风格苍秀。
与汉印并为后世篆刻家所取法。
汉官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
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
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
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
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
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
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
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汉玉印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
‘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
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
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
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官印
官方所用的印章。
先秦时用印通称‘玺’。
秦统一六国后,始有‘玺’(帝、
王专用)与‘印’(官、私均田)之分。
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以别官阶和显示爵秩"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多四方形,有鼻钮,印文布局自然舒展不乱。
秦多用斯篆入印,字数不定为纤细白文,以田字日字为界格,疏密有致,自然生动。
承秦制,帝、后及诸侯王所用称‘玺’,列侯、承相、太尉、前后左右将军、乡亭侯,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等所用皆称‘印’,刊将军所用称‘章’。
职卑者用力口之弋谓半通印。
皆用缪篆,也多为自艾朴实大方。
魏晋时虽不如汉印精致
但刻划瘦挺,章法错落,自成一帆六朝印制渐乱,印也稍大,多率意刊划,失却汉魏挺拔风格。
隋唐官印更大,为朱文,盘旋折叠,称‘九叠篆,
清晰秀丽。
武则天嫌玺音不祥遂改称‘宝’,宋元明清多沿用;印大逾四寸,印钮改为直柄,从长寸许至长约一握,居印当中,所谓‘印把子’,以示权力。
元用蒙文入印。
明沿用九叠篆入印,又有关防、长方形官印,多润边粗朱文。
清多合用篆文、满来。
以隶书入印,有‘右策宁州留后朱记’一方,系宋制,为后世八分入印之先河。
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
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
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