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一轮练习:人口迁移含详解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固基优选题:人口迁移包含答案

2020届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固基优选题:人口迁移包含答案

2020届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固基优选题:人口迁移含答案专题:人口迁移一、选择题(一)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箭头表示战后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A.由核心区向周围的边缘地区 B.由欧洲沿海向内陆地区C.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 D.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落后区域2、图中能够表现出来的跨大洲的人口迁移方向是()A.由亚洲迁往欧洲 B.由非洲迁往欧洲C.由北美迁往欧洲 D.由大洋洲迁往欧洲【答案】1---2.A .B【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域。

第1题图中所有的箭头中只有从北非向欧洲核心区进行的是跨大洲的人口迁移。

(二)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

完成1~2题。

1.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①城乡间人口流动②农业专业化发展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2.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解析:第1题,导致人口流动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因素。

题中的因果关系应是: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吸引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引发了城乡间人口流动,这种流动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促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故D项正确。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有关人口流动的知识。

人口流动会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的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的增长,故A项错误,C 项正确。

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故B项错误。

小城镇人口流向大城市,不会提高城市化水平,小城镇人口也属于城市化人口,故D项错误。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专题训练及答案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专题训练及答案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专题训练及答案人口迁移的定义与分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根据迁移的原因和方向,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内部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和城市人口迁移。

内部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内部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

其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因素、就业机会、教育资源、自然环境等。

内部人口迁移对原居地和目的地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原居地可能出现人口流失、劳动力减少等问题,而目的地可能面临人口过剩、社会压力增加等挑战。

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家边界进行迁移。

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因素、战争与冲突、政治迫害、自然灾害等。

国际人口迁移对原居地和目的地的影响巨大。

原居地可能面临人口流失、人才流失等问题,而目的地可能面临社会多元化、经济发展等机会与挑战。

城市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城市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迁移。

主要原因包括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医疗条件、社交环境等。

城市人口迁移对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都有着重要影响。

农村地区可能面临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而城市地区可能面临人口过剩、城市扩张等挑战。

相关专题训练题及答案1. 内部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哪些?(答案: 经济因素、就业机会、教育资源、自然环境等)2. 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 经济因素、战争与冲突、政治迫害、自然灾害等)3. 城市人口迁移的影响有哪些?(答案: 农村地区面临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城市地区面临人口过剩、城市扩张等挑战)结论人口迁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对于理解地理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以上内容能为高考地理人口迁移专题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和思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人口迁移及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人口迁移及影响

高考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人口迁移及影响一、单项选择题据报道,新疆每年6月到8月初需要大量采摘西红柿的季节工,8月底到11月初又需要大量采摘棉花的民工。

新疆每年对季节工的需求在50万人左右,季节工中,河南人最多,每年有15万~20万人前往新疆打短工,其次是甘肃和四川民工,但缺口仍很大。

每当这几个季节来临前,新疆都要派不少人到全国各地招工。

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中提到的民工流动()A.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B.属于人口流动C.属于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D.属于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2.影响材料中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是()A.经济因素B.自然环境因素 C.文化教育因素D.政治因素1.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打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材料中提到的民工流动属于短期的,没有改变居住地,不属于人口迁移,属于人口流动。

故B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选项,原因是考生对人口迁移理解不到位,将短期人口流动看成是人口迁移。

2.A【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

民工去新疆采摘西红柿、棉花,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收入,因而影响其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

故A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B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新疆自然环境改善,吸引人口迁入。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

完成3~4题。

3.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①城乡间人口流动②农业专业化发展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4.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3.D【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的联系。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下图为2001~2050年部分国家迁入人口统计图(含预测)。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国家人口迁移流向的说法,正确的是()A.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B.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C.由旧大陆国家迁往新大陆国家D.由东半球国家迁往西半球国家2.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对图中所示国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减轻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B.造成德国等发达国家就业压力大C.减缓了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D.造成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数量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4.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5.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大量农民离开家乡向东部地区流动,形成了民工潮。

未来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动的主体,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换。

“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有()①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②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③加剧东部地区就业紧张状况④缓解中西部地区环境压力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下图为我国某市人口统计图。

读图,回答8~9题。

★8.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的流入人口()A.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小B.老龄人口比重较大C.女性人口比重较大D.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大9.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是()A.使该市人口死亡率上升B.降低了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C.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减少D.使该市的环境压力增大读经济发展程度与人口迁移数量的关系图(曲线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四种人口迁移类型),回答12~13题。

★12.图中曲线表示乡村之间、乡村到城市人口迁移类型的分别是()A.①B.②C.③D.④★13.曲线③所代表人口迁移现象,在下列城市中已有所体现的是()A.伦敦B.柏林C.新德里D.乌兰巴托三、综合题(共30分)答案1.B 2.D第1题,图中所示国家的人口迁移发生在二战后,并不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的;由图可知,图中所示国家的人口迁移流向是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图中英国、德国位于东半球,为旧大陆国家,而墨西哥位于西半球,为新大陆国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练15人口迁移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练15人口迁移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练15 人口迁移双基达标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2000~2013年人口变动的情况。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年份中,该城市人口净迁入量最少的是( )A.2003年 B.2006年C.2009年 D.2012年2.该城市可能是( )A.武汉 B.重庆C.上海 D.西安答案:1.D 2.C解析:本题组考查人口曲线图的判读、区域人口数量变化特点。

第1题,仔细读图,注意图中常住人口数量曲线、自然增长率曲线变化及标尺数值变化,图中显示常住人口数量在逐年增加,但2010~2013年,每年人口增长最少。

结合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该地人口多数年份是负增长,只有2012年人口自然增长是正增长,说明该城市在2012年人口净迁入量最少,故选项D正确。

第2题,由图可知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且以人口迁入为主,近年来迁入人口减少,应是我国沿海开放早的城市,故排除选项B、D;近年来可能由于产业升级,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导致迁入人口减少,选项中最可能是上海,故选项C正确。

某国2000年到2010年移民人口持续增长。

2008年,该国人口的11.3%为移民,其来源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3~4题。

3.该国最可能为( )A.西班牙 B.日本C.美国 D.德国4.自2011年以来该国移民人口持续减少,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移民政策收紧,入籍困难B.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困难C.环境容量有限,污染加剧D.国家发生战争,政局不稳答案:3.A 4.B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该国2008年的移民总量为522万人。

这些移民大部分来自欧盟,由此排除日本和美国;然后是拉丁美洲和非洲。

德国和西班牙相比较,由于距离和交通的缘故,西班牙更能够吸引拉丁美洲和非洲移民。

故该国最可能是西班牙。

第4题,经济因素是吸引国际移民进入西班牙的主要因素。

西班牙吸引大量移民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水平高,提供的就业机会多。

但2011年后由于欧洲出现经济危机,西班牙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减少,移民数量也不断减少。

2020届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固基优选题:人口包含答案

2020届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固基优选题:人口包含答案

2020届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固基优选题:人口含答案专题:人口一、选择题(一)人口抚养比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常用百分比表示。

下图表示我国1950年以来并预计到2040年的人口抚养比(%)及出生率、死亡率(‰)变化状况。

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三条曲线分别表示()A.出生率、死亡率、抚养比B.出生率、抚养比、死亡率C.抚养比、死亡率、出生率D.抚养比、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2020年后人口抚养比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人口出生率和国内人口迁移B.生育政策和人口老龄化C.产业政策与人口死亡率D.环境承载力和国际人口迁移参考答案1---2、D.B解析第1题,结合人口抚养比的概念及图中数据,因为劳动年龄为16~60岁之间,非劳动年龄人口既包括儿童也包括老年人,所以其占比较大,可判断①线表示抚养比;我国1950年以来,整体上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②线表示出生率,③线表示死亡率。

第2题,2020年后人口抚养比增大,说明非劳动人口数量增多,或劳动人口数量减少,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同时二孩政策的实施,使得非劳动人口数量增多,将导致抚养比增大。

国内人口迁移和产业政策主要影响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环境承载力相对稳定,且主要影响人口总量,与人口抚养比关系不大。

(二)读我国某农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完成1—2题。

1.图示反映该村A.位于浙江省沿海地区 B.环境优美,迁入人口多C.医疗卫生水平高D.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率高2.该村人口现状可能给当地带来的问题有①养老服务难以保障②加重就业困难③劳动力短缺④土地养老杯水车薪⑤使环境人口容量降低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③④⑤【答案】1.D 2.B【解析】1.由图中可以看出该村20—40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在人口金字塔图中数量极少,说明该村的劳动年龄人口以外出务工的人口居多,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率高。

故选D。

2.由图中可以看出,该村少年儿童以及老年人口的比重大、劳动力较少,大量的人员外出务工,说明土地产值较少,土地养老杯水车薪,因此该村人口现状可能给当地带来的问题主要是养老服务难以保障。

高考地理复习考点知识专题训练20---人口迁移(含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复习考点知识专题训练20---人口迁移(含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复习考点知识专题训练20---人口迁移一、单选题1. 下图为某地区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的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2.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存在明显关联性的是( )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2.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300万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B.总人口减少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美国B.日本C.俄罗斯D.德国3.大城市的户藉制度改革通过破除居民特殊身份和降低落户门槛,打破原有的城乡户籍壁垒和行政干预,促进外来人口迁入大城市。

下图为2000—2014年我国区域层面大城市人口迁入量的变化趋势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近年来,我国区域间大城市人口迁入量( )A.东部地区一直保持着稳定的高迁入量B.中部地区各年份的迁入量均低于西部地区C.西部地区的迁入量与中部地区相比有较强的波动性D.中西部地区大城市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明显2.影响东部大城市人口迁入量年际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就业机会C.收人水平D.基础服务设施3.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后,人口大量向大城市迁移可以( )A.缩小城乡间差距B.协调区域发展C.加快城市化进程D.缓解生态压力4. 人类迁移行为决策的产生,是由于迁移者认为在目前自己居住区域以外的某一区域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意愿。

下图示意某区域境内的人类迁移情况。

读图完成1-2题。

1.在不同迁移类型中,受距离远近影响最大的是( )A.移民B.农业或家务职业C.非农业职业D.政府或管理职业2.有关移民迁移方向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B.都是逐级流向高一等级城市C.受特殊因素影响出现偏移现象D.都是就近流向较高等级城市5.“空巢老人”,即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巩固练习:人口迁移包含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巩固练习:人口迁移包含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巩固练习:人口迁移含答案话题:人口迁移一、选择题(一)下图分别为1978~2010年,甲、乙、丙、丁四地区人口变动情况统计图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丁两地人口增长速度日趋缓慢B.乙、丁两地人口总量不断增加C.乙地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D.丁地区外来劳动力日趋增多2、图中最可能反映当前山东半岛人口变动情况及原因的是()A.甲②⑥B.乙④⑤C.丙①④D.丁①③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丁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迁移差额率呈上升趋势。

第2题,山东半岛气候适宜,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机械增长较快,但自然增长率较低。

答案:D.D(二)由婚姻而引起的人们居住地的变动称为婚姻迁移,是人口迁移中的重要方面。

读下表,完成第1--3题。

我国某省的平原、丘陵和低山地区农村居民婚姻迁移的时空变化情况统计表1.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的婚姻迁移距离在各个时期均存在较明显差异,表中显示()A.平均婚姻迁移距离平原地区均大于丘陵地区B.平均婚姻迁移距离低山地区均小于丘陵地区C.各时期近距离婚姻迁移比例平原地区均最大D.近距离婚姻迁移比例低山地区均小于丘陵地区2.2000年后,各区域的平均婚姻迁移距离均比之前大,与其原因无关的是()A.居民文化程度的提升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大C.交通和通信业的发展D.人口密度的不断提高3.1950年以来,推动农村居民婚姻迁移时空演变的主要动力是()A.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B.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C.传统婚姻观念的改变D.居民社会地位的提高【参考答案】1.C 2.D 3.B第1题,表中显示平均婚姻迁移距离平原地区有的时期小于丘陵地区,A项错;平均婚姻迁移距离低山地区有的时期大于丘陵地区,B 项错;各时期近距离婚姻迁移比例平原地区均最大,C项正确;近距离婚姻迁移比例低山地区有的时期大于丘陵地区,D项错。

第2题,2000年后,各区域的平均婚姻迁移距离均比之前大,主要是居民文化程度的提升、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大、交通和通信业的发展等因素影响。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精讲 第14讲 人口迁移(含解析)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精讲 第14讲 人口迁移(含解析)

课时作业(十四)[第14讲人口迁移]一、选择题图K14-1是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情况,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①国外人口迁入美国,②美国人口迁往国外,③国内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④国内人口由其他地区迁往东北部。

读图,完成1~2题。

图K14-11.以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人口迁移是()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2.若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现象造成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正增长态势,则以下数量关系式表达正确的是()A.①<②B.①>②C.③<④D.③>④图K14-2为上海市浦东新区某时期流动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图K14-23.下列关于浦东新区流动人口变化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老城区周边区域流动人口急剧减少B.南部区域流动人口呈减少趋势C.最北端流动人口呈增加趋势D.流动人口增多区域比减少区域范围大4.推动浦东新区流动人口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环境因素B.交通因素C.经济因素D.政策因素图K14-3为我国某特大城市近几年来平均人口迁移状况,迁入人口多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

据此回答5~6题。

图K14-35.下列有关人口迁移对该城市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扩大了该城市的环境人口容量B.加速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C.促进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D.加快该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6.该城市郊区目前急需加强和完善的工作不包括()A.治安管理B.医疗、文化教育服务C.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D.环境保护2013年2月18日,新加坡政府在年度财政预算案中宣布将调高外籍劳工税务。

据此完成7~8题。

7.新加坡存在大量外籍劳工的原因可能是()A.国内稳定的政治环境B.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存在用工短缺问题C.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劳动力需求量大D.产业结构以劳动力指向型产业为主8.新加坡政府调整外籍劳工税务会严重影响该国的()A.船舶制造业B.石油化工业C.市政工程建设业D.芯片研发业图K14-4为甲、乙、丙、丁四地人口变化统计图(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

2020届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固基优选题: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含答案

2020届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固基优选题: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含答案

2020届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固基优选题: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含答案专题: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一、选择题(一)下图为2010年我国各省老年人口占该省总人口比重图(不含港、澳、台数据)。

读图,完成1—2题。

1.2010年我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 京津地区B. 长三角地区C. 川渝地区D. 珠三角地区2.图示西藏老年人口比例特点的成因是A. 自然增长率高B. 出生率低C. 医疗水平高D. 迁入人口多【参考答案】1.C 2.A【解析】1.读老年人口比例图,根据图中数据判断,四川、重庆的人口老龄化比例最高,2010年我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是川渝地区,C对。

A、B、D错。

2.图示西藏老年人口比例特点是比例最低,因为西藏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死亡率低,所以人口自然增长率高,A对,B错。

医疗水平不如东部地区高,C 错。

西藏生态环境脆弱,没有大量人口迁入,D错。

(二)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

结合下表,回答1~2题。

A.科技水平B.自然资源C.开放程度D.消费水平2.下列关于青藏地区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人口容量大②地处内陆,气候湿热,人口容量小③生态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④可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增大环境人口容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1.B2、B第1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表中各地的可承载人口与年生物量呈正相关,所以B正确。

第2题,青藏地区高寒,自然条件恶劣,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太阳能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利用,以增大环境人口容量。

(三)[2019·湖南郴州模拟]某国2016年新生人口约98.1万人,占总人口的0.78%,这意味着每34秒有一人出生,每23秒有一人死亡。

65岁及以上人口约3 417万人。

完成1~3题。

1.该国最有可能是()A.尼日利亚B.美国C.日本D.印度2.有关该国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快,少儿人口比重在40%以上B.人口缓慢增长,老年人口比重可达14%C.人口增长较快,劳动力资源丰富D.人口负增长,老年人口比重达20%以上3.下列措施能缓解该国人口现象带来的问题的是()①鼓励生育②产业升级③提高外来移民的准入门槛④加大对抚养儿童的支持力度⑤国际劳务输出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⑤1~3.解析:第1题,该国人口出生率0.78%,属于低出生率;“每34秒有一人出生,每23秒有一人死亡”,说明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人口出现负增长,为发达国家,则最有可能是日本。

人教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夯基练题(三)含参考答案

人教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夯基练题(三)含参考答案

人教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夯基练题(三)含参考答案(一)罗吉斯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人口迁移年龄模式。

他定义的迁移率是离开某地的迁移人口占该地同期具有迁移风险的平均人口数的比率,即迁移率就是迁出率。

下图为某年中国和美国人口迁移年龄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1.下列有关两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与美国10岁儿童的迁移量相当B.中国人口迁移率峰值比美国早与农村早婚有关C.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的方向是自南部向东北部迁移D.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和子女团聚2.针对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迁入地今后应重点做好( )①加大医疗、卫生事业建设②鼓励生育二胎③加大城市幼儿园、中小学建设④加强户籍管理、限制农民工进城⑤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⑥加强技能培训,增加就业岗位A.①②③B.①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解析:1.B 2.C第1题,图示的人口迁移高峰在20岁左右,由于中国农村的早婚,故外出打工早;美国老年人的人口迁移主要受气候等因素影响,受家庭因素影响小;受气候因素影响美国老年人口多从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虽然图示两国10岁处两条曲线相关,但两条曲线的纵坐标单位量值不相同,且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故10岁儿童的人口迁移量不同。

第2题,图示反映了中国的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大量的20岁左右的年轻人可能使迁入地的人口出生率明显上升,故当地应加强针对儿童的教育管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会给该市的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服务带来巨大的压力;外来人口多,且文化素质较低,就业困难,因此政府应加强岗前职业技能培训。

(二)位于希腊南部的科林斯运河(如图),全长6.3千米,水面宽25米,开挖深度达到70余米,是世界上极少数在坚硬岩石区开凿出来的运河之一。

该运河开凿始于公元67年,于1893年正式建成。

运河建成后从科林斯湾到萨罗尼克湾间航程缩短约320千米,但近年来其航运价值逐渐丧失,仅能通过摆渡船和游船。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0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师用书(含解析)湘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0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师用书(含解析)湘教版

第20讲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梳 理 知 识 体 系][再 现 基 础 知 识]1.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迁移方向⎩⎪⎨⎪⎧迁出地:欧洲、非洲、A 亚洲迁入地:B 北美洲、东南亚、大洋洲(3)分类①国际迁移: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②国内迁移: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主要类型。

【疑难辨析1】 简述人口迁移率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提示 ①人口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

②若某地区人口迁移率大于0时,人口迁入数量大于迁出数量,人口数量增加;迁移率等于0时,迁入人口和迁出人口相等,人口数量不变;迁移率小于0时,迁入人口小于迁出人口,人口数量减少。

(②所述状况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的前提下)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根本原因:不协调的人地关系。

(2)具体因素3.地域文化与人口(1)地域文化的概念: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2)文化背景与人口①婚俗:影响出生率,包括初婚年龄的大小、婚姻稳定程度等。

②宗教: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易形成较高的出生率。

(3)中国文化与人口 ①生育观念的变化。

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少生优生。

②职业选择的变化: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③人口流动的变化: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疑难辨析2】一个地区迁入人口越多,人口机械增长一定越多吗?提示迁入人口多人口机械增长并不一定多。

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机械增长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率,人口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只有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时,人口机械增长才增多,反之,则减少。

考点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例1】(2013·全国卷Ⅰ,7~8)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

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

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B.总人口减少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美国B.日本C.俄罗斯D.德国[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审题能力培养]第1步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①图示表示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人口年变化情况的对比。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千方百题集训:十九 人口迁移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千方百题集训:十九 人口迁移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千方百题集训十九人口迁移1、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在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2.该直辖市是( )A.北京市B.天津市C.上海市D.重庆市2、读上海外来人口来源地中人口比例变化图,回答1-2题。

1.关于上海外来人口来源地中人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河南人口增加量最大B.江西人口减少最明显C.湖北人口变幅较大D.湖南人口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2.外来人口迁入对上海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B.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龄化进程C.彻底缓解了地区就业压力D.加重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3、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不管距离多远,在外的游子们都渴望回家和家人团聚,每年数以亿计的人群集中在春节期间往返于家乡和工作地点,形成了堪称“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的春运。

读2018年(预测)与2017年全国春运旅客发送量比较表和2017年春节前后春运迁徙情况统计图(图1),回答第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18年比2017年春运交通压力明显减轻B.2018年比2017年春运旅客平均在途时间缩短C.2018年春运公路发送旅客数量下降与私家车保有量增加无关D.高铁会逐渐成为未来几年春运的最主要交通工具2.2017年2月1日前后人口迁徙数量较多的主导因素是( )A.经济因素B.传统文化C.春运政策D.天气因素4、读浙江省2000年和2016年省外流入人口分年龄的性别比(每百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情况折线图。

完成下面1-2题。

1.2016年浙江省省外流入人口中( )A.男性人口仍占多数B.性别比最大的年龄段是40—44岁C.少年儿童的性别比有降低的趋势D.迁入人口性別比呈不平衡态势2.与2000年相比,2016年浙江省中年女性人口大量流入,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A.工程建设B.交通运输C.家庭婚姻D.产业结构5、外出进城务工人员在春节返乡后,一部分人不再回到务工的远方大城市,转而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这一现象称为务工潮“倒吸”现象。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13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13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含解析)

考点13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夯基础—确保大本营](2018·贵州凯里一中模拟)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江苏省流动人口总规模在2000~2010年中增加了95.4%,而以长江为界的苏北和苏南流动人口格局不同,苏北地区流动人口持续向地级城区、县(市)级城市集聚,农村输出人口减少;苏南地区城镇流入人口快速增加,农村流入人口普遍增加.据此回答1~2题。

1.[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促使江苏流动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A.国家政策B.经济因素C.交通发展D.气候因素答案B解析促使江苏流动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人口总是向经济水平高,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的地区迁移,B项正确;江苏人口流动是自发性的,国家政策、交通发展为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不是主要因素,A、C两项错误;与气候因素无关,D项错误.2.[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与苏北相比,苏南地区农村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原因有()①乡镇企业繁荣②交通通达性较好③农村环境优美宜居条件好④经济发达逆城市化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与苏北相比,苏南地区农村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原因有乡镇企业繁荣,需要的劳动力多,①正确;交通通达性较好,便于人口流动,②正确;流动人口主要目的是务工,③错误;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④错误.(2018·江西南昌调研)读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3~4题.3.[考向人口分布]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B.土质疏松C.夏季暴雨集中D.本区合理承载力较大答案A解析从图中可看出B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该处的人口密度为47人/平方千米,已远超出30人/平方千米的合理人口密度,故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进而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考向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本区北部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 )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②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③科技水平低④对外开放程度低⑤人口受教育水平低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答案B解析图中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经济、科技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故合理承载力低.北部和南部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不大。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24 人口迁移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24 人口迁移 含答案解析

考点24人口迁移一、选择题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生活,北方天气转暖后再回到原居住地。

“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近年攀枝花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攀枝花正在由“钢城”向“阳光花城”转型。

据此完成第1~2题。

1.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经济因素B.社会文化因素C.生态环境因素D.政治因素2.下列关于大量外来人口流入对“阳光花城”兴起的社会经济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有()①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②促进多元文化交流③优化当地人口结构④带动当地消费,促进经济发展⑤有利于缓解劳动力不足A.②③⑤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④⑤婚配性别比是指在初婚市场中,某年龄段可供选择的男性与女性人口数之比。

下图示意2010~2060年我国城乡大龄未婚人口(33~40岁)婚配性别比。

读图,完成第3~4题。

3.未来几十年,我国农村与城镇婚配性别比差异加大的原因最可能是()A.城镇大量未婚男性迁往农村B.城镇大量未婚女性迁往农村C.农村大量未婚男性迁往城镇D.农村大量未婚女性迁往城镇4.为了缩小城乡婚配性别比差异,当前我国应()A.振兴乡村,缩小城乡经济差距B.发展教育,提高乡村人口素质C.鼓励生育,宣传男女平等国策D.尊老爱幼,发扬中华优良传统(2023浙江卷,22~23)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3.76亿,比2010年增长约70%,其中省际流动人口为1.25亿,占比为33.2%(比2010年下降5.6%)。

流入(出)率为流入(出)人口占本省人口的比重。

下表为2020年浙江、新疆、安徽、吉林四个省级行政区流入和流出人口统计表。

据此完成第5~6题。

5.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沿海产业升级放缓B.沿海经济增速下降C.省际产业转移增加D.省际交通条件改善6.表中甲、乙、丙、丁与各省级行政区流动人口状况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甲新疆B.乙安徽C.丙浙江D.丁吉林下图是黑龙江省某年不同户籍性质流出人口年龄分布统计图。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一轮练习:人口迁移含详解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一轮练习:人口迁移含详解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一轮练习:人口迁移含详解、选择题(一) (2018浙江联考) 下图是“浙江省部分地市2000年与2010年两年两次人口普查反映的常住人口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 •关于浙江省各地人口分布和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 2000年温州的常住人口最多,主要是因为自然增长率高B • 2000年舟山的常住人口最少,主要是因为自然增长率低C .宁波的人口增长率高,主要是因为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多D .丽水人口出现负增长,主要是该市人口老龄化造成的 2.舟山2010年的人口数约是()A . 102 万B . 112 万C . 150 万D . 200 万 答案 1.C2.B(二)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 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

2001 — 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

据此回答1--2题。

1. 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 )A .外出求学人数剧增B .外出务工人员激增1 ?? 0.26 031 口 n「051轉怦0171) O rR R 1H^L怖■ 11-1.-0.16 -OJ0773Illi111 5-1Id0.5-Q- -0.5--10-15--2.0--2,5- »3.O J-2.B1杭州隘州宁渡京兴衞州丽水舟山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D .外来务工人员剧减2. 2013年后该省()A .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B .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 •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解析:第1题,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是外出务工人员供应大省,受务工目的地对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该省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出现增减实属正常,B选项合理,排除D选项。

出省求学人员主要为大学生,但外省市在安徽省的招生人数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而且在安徽省的招生量也不可能达到数十万(2005年)甚至上百万(2010年),排除A选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一轮练习:人口迁移含详解一、选择题(一)(2018·浙江联考)下图是“浙江省部分地市2000年与2010年两年两次人口普查反映的常住人口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浙江省各地人口分布和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2000年温州的常住人口最多,主要是因为自然增长率高B.2000年舟山的常住人口最少,主要是因为自然增长率低C.宁波的人口增长率高,主要是因为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多D.丽水人口出现负增长,主要是该市人口老龄化造成的2.舟山2010年的人口数约是()A.102万B.112万C.150万D.200万答案 1.C 2.B(二)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 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

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下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

据此回答1--2题。

1.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2.2013年后该省()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解析:第1题,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是外出务工人员供应大省,受务工目的地对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该省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出现增减实属正常,B选项合理,排除D选项。

出省求学人员主要为大学生,但外省市在安徽省的招生人数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而且在安徽省的招生量也不可能达到数十万(2005年)甚至上百万(2010年),排除A选项。

外出旅游人员不属于常住人口范畴,排除C选项。

第2题,2013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0.7%以上,但“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需要省外人口的迁入来补足两者的差距,C选项正确,排除A选项。

安徽省是否存在劳动力缺口(实际上不大可能)及老龄化问题,是无法从图文信息中得到依据的,排除B、D选项。

答案:1.B 2.C(三)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2013年世界移民报告显示,全球国际移民的总数持续上升,下表为部分主要移民国家的相关资料。

据表和所学知识,完成第1~2题。

1.表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国家分别是()A.俄罗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英国B.美国、俄罗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C.俄罗斯、美国、英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D.美国、英国、俄罗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2.表中③国家吸引国际移民的主要原因是()①气候适宜,环境优美②缺乏青壮年劳动力③移民政策宽松④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吸引力强⑤国土辽阔,资源丰富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答案1.B 2.B解析第1题,①国和②国移民总量较大,为美国和俄罗斯;③国和④国移民总量较小,且③国移民人口占本国人口比例大,因此③国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④国为英国。

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位于西亚,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且荒漠广布,生态环境脆弱,①错;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因石油开采,金融业、旅游业和会展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吸引大量外来务工者;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人口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实行宽松的移民政策,吸引移民进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国土面积较小,除石油资源外,其他资源不丰富,⑤错。

(四)(2018山东济南高三一模)我国的人口流动可以分为县内、县际—省内、省际三种。

下图为中国人口流动结构的空间差异图。

据此完成1--2题。

1.2000—2010年间()A.县内流动比重中部增长最快B.省际人口流动量中部基本无变化C.省际人口流动比重东部降低最多D.西部的省际人口流动比重有所降低2.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结构的空间差异,理解正确的是()A.县内人口流动比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B.目前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C.大学生跨省求学会增加县内人口流动比重D.“二孩”政策一定会促进省际人口流动比重增加答案1.C 2.A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及比重增长幅度,2000—2010年间,县内流动比重东部增长最快,A项错。

省际人口流动比重中部基本无变化,不是“流动量”,B项错。

省际人口流动比重东部降低最多,中部变化不大,西部增加,C项对。

西部的省际人口流动比重增加,D项错。

第2题,对照图中我国人口流动结构的空间差异,县内人口流动比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水平提高,A项对。

目前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水平差异,B项错。

大学生跨省求学会增加省际人口流动比重,C项错。

“二孩”政策可能会促进省际人口流动比重增加,D项错。

(五)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2015年累计减少1 300万人,2015年,随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的回流,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

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B.地区之间差距缩小C.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D.外出务工时间过长2.劳动年龄人口与流动人口“双降”,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劳动密集型企业回流B.阻碍企业的转型升级C.减缓经济的增长速度D.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解析:1.A 2.C第1题,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据此可排除C、D两项;A、B两项中A项更直接具体,B项地区之间差距并没有缩小。

故A项正确。

第2题,“双降”会使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从而减缓经济增长速度,故C项正确;用工成本上升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会促使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故A、B两项错误;社会中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即总人口增长变慢,会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故D项错误。

(六)(2018·湖南湘中名校联考)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2015年累计减少1 300万人,2015年,随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的回流,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

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直接原因是()A.外出务工时间过长B.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降低C.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D.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2.劳动年龄人口与流动人口“双降”,对我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劳动密集型企业回流B.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C.加快经济的增长速度D.促进第一产业发展解析:1.D 2.B第1题,我国流动人口之所以减少,是因为外出务工收益甚微,即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故回流至农村的乡镇企业。

所以D正确。

第2题,由于劳动力和外出务工人员减少,我国“民工荒”状况将进一步加剧,短期之内会使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但侧面则会加速企业的升级转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七)读中国省际流动人口净迁移(人口净迁移量=迁入人数-迁出人数)概率图,完成第1--2题。

注:港、澳、台资料暂缺。

1.影响图中各省级行政区域人口迁移概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有()A.科技水平、人口素质B.经济水平、地理位置C.国家政策、资源分配D.区域差异、交通状况2.与2010年相比,2020年人口净迁移概率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出生率降低B.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C.城市病日益突显D.各省区发展差异增大【参考答案】1.B 2.B第1题,据图可知,省际流动人口净迁移概率为正值的多为东部发达地区,省际流动人口净迁移概率为负值的多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B项正确。

第2题,与2010年相比,2020年东部发达地区人口净迁移概率下降,多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口净迁移概率上升,基本达到迁入与迁出平衡,主要是因为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缩小,吸引人口的拉力因素增多、增强。

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

如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

(10分)(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

(12分)(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10分)解析:第(1)题,对比三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省份的特点以及与各市地理位置的关系,可知共同特点主要是临近三市的省份;人口大省外来人口比例高;中东部省份比例高。

第(2)题,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主要与到城市的距离、文化习俗适应、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有关。

第(3)题,先明确观点,若限制外来人口从人口迁移对输入地的不利影响角度分析;若不限制则从人口迁移对输入地的有利影响角度回答。

答案:(1)(地理位置)邻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地区省份比例高。

(2)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

(3)应该限制: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

或不该限制: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