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课后篇巩固提升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中图地理必修第二册课后检测能力提升: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含解析

[学考合格练]萧湘的爸爸在北京工作,妈妈是合肥市某中学老师。
小学时每年暑假,萧湘都随妈妈去北京度假;2010年,由于工作需要,妈妈调到北京市某中学任教,萧湘随妈妈去北京上中学,2015年萧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
萧湘是环保志愿者,寒假准备随学校环保组织去西北考察。
据此回答1~2题。
1.萧湘的经历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①小学时夏天去北京度假②到北京上中学③到上海上大学④去西北考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萧湘的爸爸去北京工作的原因不可能是()A.北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B.北京的城市问题少C.改善个人及家庭的生活D.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解析:第1题,度假和考察由于时间短,不属于人口迁移。
第2题,北京属于特大城市,城市问题多。
北京地区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改善个人和家庭的生活。
答案:1.B 2.B目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人口迁移日益频繁,迁移人口的结构也出现新特点。
下图示意2010年迁入日本的移民居留目的百分比(图a)和受教育状况百分比(图b),读图回答3~4题。
3.影响迁入日本的移民居留目的的主导因素是()A.文化教育B.自然环境C.移民政策D.经济水平4.迁入日本的移民主要从事()A.高端制造业B.电子商务业C.低端服务业D.教育培训业解析:第3题,经济因素是当今社会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日本经济发达,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第4题,迁入日本的人口中,以高中及其以下文化水平的比重最大,所以,迁入人口主要从事对文化水平要求较低的低端服务业。
答案:3.D 4.C读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回答5~6题。
5.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6.图中甲~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的是()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解析:第5题,从图中判断,该地20~34岁的人口迁移比重最大,主要为劳动力输出,经济因素是促使青壮年劳动力迁移的主要因素。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每年春节期间,我国大量的“民工流”不属于人口迁移。 ( √ ) 2. 大洋洲一直是国际人口迁移的净迁入地。 ( √ ) 3. 19世纪以前,欧洲人口主要向北美洲、南美洲及非洲北部迁移。 ( × ) 提示 19世纪以前,欧洲人口主要向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非洲南部迁移。 4.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人口迁移都是自发的。 ( × ) 提示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放宽,组织性人口迁移减少, 自发性人口迁移比重迅速上升,但并非全部都是自发性人口迁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推拉理论 (1)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_推__力___(排斥力)与迁入地的_拉__力___(吸引力)共同构成。 (2)任何一个地区都__同__时__存在某些促使人口迁出的推力因素和某些吸引人口迁入的 拉力因素。 (3)不同的人作出迁移决策时,往往考虑不同的因素。
2.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自然因素:__自__然__环__境__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 的拉力;环境问题、__自__然__灾__害__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4. 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多的是( D )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亚洲
[解析] 由图中箭头粗细可知,人口迁出数量最多的是亚洲。故选D。
5. 大量人口流入欧洲,对欧洲产生的影响是( D )
A.增加了欧洲乡村人口比重
B.缓解社会矛盾
C.缓解交通压力
D.增加城市环境压力
[解析] 大量流入欧洲的人口主要流入城市,增加了城市环境压力。故选D。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农闲时到城里打工的农民属于人口迁移。 ( × ) 提示 农闲时到城里打工的农民,他们的居住地并没有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 2. 小明去留学不属于人口迁移。 ( × ) 提示 去留学已跨越了国界,且长时间改变了居住地,属于人口迁移。 3. 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一个区域的人口数量变化。 ( √ ) 4.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两种不同形式的人口移动现象。 ( √ )
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探究点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例2】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已成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 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家庭分批迁居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图。读图,完成 (1)~(2)题。
(1)影响第一、二批次迁居人口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家庭因素
(2)影响第四批及以上批次迁居人口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家庭因素 审题能力培养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图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D.福建迁入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比较两图可知( )
A.我国人口迁移总量减少
B.北京人口迁入率增加
C.上海人口迁入量减少
D.广东人口迁入量始终最多
审题能力培养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图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信息提取
推断结论
2005—2010年,江西、安徽迁出率 安徽迁出率最高,且迁出率大于
信息1 和迁入率
探究点一 什么是人口迁移
【例1】人口迁移率是一定时期,某地区人口迁入、迁出的绝对量与 该时期、该地区总人口数之比。读我国不同时期省际人口迁移率分 布图,完成(1)~(2)题。
(1)关于2005—2010年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江西迁出率最高
B.安徽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广东迁入率比天津高
阶段
流向
南北战争时期
东→西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
乡村→城市 、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
南→北 、
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 、
东北→南,东北→西 、
(2)分析美国老工业区的人口由东北部向南部、西部迁移的主要原
因。
答案:美国东北部为老工业区,环境质量差;南部和西部为新工业区,环
地理人教版必修2-配套同步课件-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迁移、人口移动和人口流动 人口的空间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形式。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例如:每天往返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人口;农闲 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返回本乡务农的民工; 外出旅游、度假、疗养等。人口迁移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 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例如:因读书或工作而离开家 乡的大学生,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
政
流向
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
治
政治变革、政治中
政治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
因
心的改变常引起人
变革
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素
口迁移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 战争 的生活环境和秩序 “一战”“二战”及当代局部
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而引发人口迁移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 条件下的具体的人口迁移常常以某一因素为主。总的来看, 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文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学生在大学
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能力,
文 教育
学习
促进人口迁移
化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
因
婚姻 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
素
军嫂随军
家庭 年人、老年人口的迁移起重
要作用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国家有关的人口迁 我国在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
政策 移政策,直接影响 援边疆省份;我国70年代知识 人口迁移的流量与 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国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 (1)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对 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2)主要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和自然灾 害等,人们总是倾向于迁往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迁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口迁移是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结果,树立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和谐共生的观念。
2.综合思维:能够综合分析人口迁移的多种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地图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区域认知:增强学生对不同区域人口迁移特点的认识,理解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形成区域差异性和整体性的地理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原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分析人口迁移的复杂原因,以及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多方面影响。
三、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地图册•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视频资料展示人口迁移案例)•相关统计数据与图表(如国际移民趋势、国内人口流动数据等)•小组讨论任务卡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
•地图分析法:利用地图观察人口迁移的路线、方向及分布特点。
•案例分析法:选取国内外典型人口迁移案例,深入分析其原因、过程及影响。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人口迁移的某一特定方面,如经济因素驱动的人口迁移、环境难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故事引入:讲述一个关于个人或家庭因某种原因迁移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引出人口迁移的话题。
•问题导入:提问“你知道什么是人口迁移吗?”“为什么人们会选择迁移?”“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有什么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新课教学•概念解析:明确人口迁移的定义,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类型介绍:介绍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两种类型,并举例说明。
•原因探究•自然环境因素:讲解气候、水资源、自然灾害等自然环境变化如何影响人口迁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 人口迁移课件

人教版
ren jiao ban
第一章 人 口
第二节 人 口 迁 移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
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综合思维
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会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核心目标
1.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2.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3.结合地理资料,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我国国内人口迁移
历史上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引起的国内人口迁移。
1949年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我国国内人口迁移
重庆
2005—2010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净迁移率分布
人口净迁移率%
>5.0
2.0—5.0
0.0—2.0
-2.0—0.0
-5.0—-2.0
<-5.0
1.结合背景资料,归纳美国不同阶段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2.任选一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图1.16 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
图1.17 美国洛杉矶城市景观
国际人口迁移
15—19世纪人口向新大陆迁移
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的人口迁移路线
欧洲殖民者开发新大陆的人口迁移路线
2017年春运期间,我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约27亿人次,真是名副其实的全国人口大规模移动。这种春节期间回乡过年或外出旅行的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吗?人口迁移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2017年我国春运场景之一
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1章 人口 第2节 人口迁移 (3)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特点和表现
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例如,随着地理大发现与
19世纪
新航线的开辟,欧洲殖民主义扩张引发大批移民从旧大陆
以前
移向新大陆,数以千万计的欧洲人移居美洲和大洋洲,大量
非洲黑人被当作奴隶贩运到美洲
19世纪到20世纪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欧洲人口继续迁移至美洲和大洋洲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解析:第(1)题,跨越国界是国际人口迁移的必要条件。结合图例可知,③④ 迁移路径跨越国界,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第(2)题,发展中国家城乡经济发 展差异较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医疗、教育等条件好,大量人口 从农村迁往城市。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人口迁移一般有三个判断条件,即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只 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14.4
澳大利亚
8.3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1)依据此预测报告,该时间段内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
2.国内人口迁移 (1)总体特点 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 工业化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2)中国的国内人口迁移:1949年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分为 两个阶段。 时间 特点 改革开 国家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 放以前 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改革开 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同时, 放以后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吸引大量内陆人口迁入
级行政区。电视剧《闯关东》讲述的是清朝末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第2节人口迁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设计一幅人口迁移的流程图,以有趣的方式展示人口迁移的过程。
(3)使用颜色和符号标注重点知识点,以增强记忆和视觉吸引力。
(4)通过插入人口迁移的实际案例和数据,增加板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3.板书布局:
(1)左侧为概念和定义,右侧为类型和原因,中间为影响和案例。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和对人口迁移问题的深入思考。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题,评价学生对人口迁移概念、类型、原因及其影响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4.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后作业的认真程度和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和理解。
5.教师评价与反馈: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改进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人口迁移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人口迁移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人口迁移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3.教学媒体和资源使用:
(1)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视频:播放现实中的人口迁移案例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人口迁移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地图、数据分析工具等,让学生实时获取和分析人口迁移相关数据,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1章 第2节 人口迁移

年轻人的迁出致使迁出地劳动力减少 给迁入地带来就业压力 负面影响 可能导致迁出地_人__才_外流 可能影响迁入地的社会治理
第二节 人口迁移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
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1)自然环境优越,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__力__。
现象。我国每年春运期间的人口移动属于人口流动。
第二节 人口迁移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③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 ) × 解析:人口迁移要有长时期跨越行政区的居住地变化。 ④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 √ 解析:大学生留学一般时间长达三年以上,因此属于人口迁 移。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2.国内人口迁移 (1)工业化以前,垦荒、自然灾害、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 潮。 (2)工业化以后,人口从农__村__向__城__镇__的迁移最为广泛。
第二节 人口迁移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3)1949 年以来
改革开放以前
前的世界人口迁移方向。
第二节 人口迁移
02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任务驱动式课堂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什么是人口迁移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二节人口迁移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核心素养目标合格考1.运用资料,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特点。
(区域认知)2.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综合思维) 等级考1.结合实际,分析人口迁移对环境、社会及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2.调查家庭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简要分析其影响因素。
(地理实践力)本节要点1.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共同构成。
2.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政治、宗教、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影响人口的迁移。
3.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影响。
自主梳理·探新知一、什么是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概念:把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春运期间的人口移动不属于人口迁移。
3.人口机械增长(1)概念: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2)内容: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值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入区;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值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出区。
(3)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归纳总结: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①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
②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人文因素①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
②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1)19世纪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①总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

第二节人口迁移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1.概念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人口移动有时数量少,有时却是成批的大规模移动。
我们把涉及人口________发生________或________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________人口迁移和________人口迁移。
3.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________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________增长。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________区;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该区域为人口________区。
【思考】2022年的高考,广西一个学生顺利被北京的一所大学录取,该学生去北京报到上学,该学生的行为是人口迁移吗?为什么?【学法指导】如何判断人口迁移?【方法技巧】1.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的方法人口迁移是人的居住地在空间上发生变化的现象,与人口迁出地和迁入地均有关联。
因此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时,应从迁入地和迁出地两方面考虑,针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两个空间,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认识这一问题。
2.图示法理解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动力机制: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________(排斥力)与迁入地的________(吸引力)共同构成。
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所产生的________,迫使人们迁出;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________,促使人们迁入。
2.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________,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________优美、气候宜人和________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
3.影响人口迁移的人文因素(1)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起着________作用。
各地区之间普遍存在着________的差异,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________和更有前途的发展,常常迁往经济发达或就业机会________的地区。
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第2节人口迁移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婚姻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 家庭 人、老年人的迁移起重要作用
3.政治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政策尤其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有重要影响,如我国 政策 1984 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促使人
典例剖析 某报告显示,2018年春节期间我国十大“空城”为北京、广州、 合肥、重庆、哈尔滨、东莞、沈阳、长春、上海、武汉。据 此完成下列各题。
(1)春节期间这十大城市的人口变化主要属于( B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流动
C.省内人口迁移
D.县际人口流动
(2)春节期间,大量人口短暂离开大城市,其产生的影响有
微点拨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不一定是经济因素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 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例如,2011—2017年,内战导致叙利 亚人口外迁;20世纪60—70年代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 动等。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9 世纪以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1)20世纪50—70年代,影响我国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目前,影响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3)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到我国西部地区工 作,这反映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1)国家的政策。 (2)经济因素。 (3)国家的政策。
典例剖析 下图为“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 各题。
A.大理旅游业发达,人均收入高 B.大理为白族聚居区,人口政策宽松 C.大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质量优 D.大理生物资源丰富
人口的迁移 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1 推拉理论
个人因素
不同的人进行迁 移决策时往往考虑 不同的因素
推力
①环境污染 ②经济发展慢,就业机会少 ③人口增长快,劳力过剩 ④自然灾害 ⑤生活条件差 ⑥战争 ……
中间阻力 ﹏﹏﹏﹏
距离远近 交通便利程度 语言相通/不通 文化和宗教信仰差异 国家政策
拉力
①就业机会多 ②收入水平高 ③气候适宜、环境优美 ④文化、教育、住房、医疗 条件好 ⑤社会稳定(和平) ……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 国际人口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人口迁移
观察并思考: 1.观察图中哪些地区是人口迁
出区?哪些地区是人口迁入区?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观察图中箭头的含义,说说
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有哪些原 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人口从发展 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 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请思考:以下案例中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因素
原因
典例
水源
自然 因素
资源
动植物的生长以及人 的生存需要水
案例3:我国游牧民族的逐水草而 居
因发现、开发某种矿 产资源吸引大量人口 迁入
案例4:攀枝花因矿产资源开发形 成城市,导致大量人口迁入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课堂小结
再见
原因
工业化和城镇化;改 革开放政策;沿海经 济快速发展
特点
务工经商为主, 人口流动规模大
课后活动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调查家庭人口迁移情况
步骤一:确定调查研究主题——家庭人口迁移的 时代背景分析
步骤二:准备阶段(查阅资料、准备调查问卷、 联系调查对象)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1.2人口迁移 课件

1、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有哪几种空间形式?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 东南沿海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 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3、农民外出打工对农村和农民带来的好处只是增加 经济收入吗?
4、农民工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
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
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 增长
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
市( A )
b. 外出务工人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掌握了技 能,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c. 繁荣农村经济、文化事业一支重要力量。农民工是 城市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往农村的纽带和桥梁。
2.农民工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1)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①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补充城市劳动力不足 ②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 (2)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消极作用 ①人口密度大,对城市环境压力大 ②对城市治安管理造成负担等
A. 产业转型升级
B. 食品价格大增
C. 环境质量下降
D. 交通拥堵加重
2. 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
这些中小城市 ( C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 . 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D ) A. 资源密集型产业 B. 劳动力型产业 C. 资金密集型产业 D. 知识密集型产业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1-2 人口迁移 教学课件

• 然而,不同的人作出迁移决策时,往往考虑 不同的因素
第十八页,共四十五页。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气候
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
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 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
运动。
人口 迁移
迁入地
人口
流动
定居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
(时间>1年)★改变人口迁移条件是: 人口移动的 ①空间位移:跨越两行种政基区本域形(式县级)
临时或短期(时②间居<1年住)地离变开更:居住地发生改变 定居地,不变更③定时居间地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一般在
1年以上)
迁出地
第六页,共四十五页。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有利) ①解决了劳动力不足; 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③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④加速城市化进程;
(不利) ⑤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⑥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第十二页,共四十五页。
认识人口迁移的影响
从2013年开始,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持续7年净流出,人口净流出规模从2013年的0.79万扩大到 2019年的33.17万。观看视频,思考东三省人口每年流出远超流入,会产生哪些影响?
拉 力 因 素 迫使人们迁出
人口迁移的原因—促— 使人“们推迁拉入理论”
一种多种不利因素所产生的推力
一种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拉力
从本图中 找出哪些因素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哪些因素属于影响人口迁
移的“拉力”?哪些因素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阻碍力”?
第十六页,共四十五页。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人口迁移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行政区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
读下图,完成1~2题。
1.如果图中A、B、C是三个不同的国家,其中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A.a1→a2B.a1→b1C.b1→b2D.c1→c22.如果A、B、C是三个不同国家,a1、b1、c1是农村地区,a2、b2、c2是城市地区。
其中能够代表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人口主要迁移方向的是( )A.a1→a2、a1→b1B.a1→b1、b1→b2C.a1→a2、b1→b2、c1→c2D.c1→c2、a1→c11题,国际人口迁移指跨越国界的人口迁移。
A、B、C表示不同的国家,结合图示可知a1→b1、a1→c1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故选B项。
第2题,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其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为农村向城市迁移。
根据a1、b1、c1是农村地区,a2、b2、c2是城市地区,判断a1→a2、b1→b2、c1→c2属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
故选C项。
2.C据我国学者考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姓重要发源地。
据统计,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
姓氏可以作为一种遗传印记,使得我们可以追踪世系并理解现代中国的人口迁移与历史事件。
据此完成3~4题。
3.李姓人在历史上从甘肃逐渐迁移到河南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因素B.政治因素C.经济因素D.文化教育4.我国近30多年来,下列省区中姓氏越来越复杂的是( )A.甘肃省B.河南省C.四川省D.广东省3题,在历史上,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吸引甘肃李姓人向此迁移。
第4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广东省经济发展迅速,因此吸引外省人口向广东迁移,故广东省的姓氏变得越来越复杂。
4.D下图为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
读图,完成5~6题。
5.深圳户籍人口中四川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四川省的( )A.生态移民较多B.人才素质高C.自然资源短缺D.农村剩余劳动力多6.我国目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A.调节了地区间人才余缺B.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C.减缓了人口老龄化进程D.扩大了地区间经济差异5题,四川省人口数量多、增长快,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地流向东部沿海的大城市,以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
第6题,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区的联系,促进了区域之间的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动,从而调节了地区间人才余缺。
6.A7.下图示意美国本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流向,其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 )①受东北部工业区的吸引产生的②因南北战争引起的③因气候等环境因素引起的④受新兴产业的吸引产生的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原因主要是美国西部、南部阳光充足,环境优美,发展了新兴工业;人口从美国本土东北部迁出,与东北部工业区吸引无关;美国南北战争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口迁移无关。
8.下图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净迁入人口数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净迁出人口数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2)试从地理角度分析我国中部省级行政区成为人口净迁出地区的原因。
(至少写两点)(3)试分析人口迁移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至少写三点)(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净迁入人口数量最多的是广东省,净迁出人口数量最多的是四川省。
第(2)题,原因可以从劳动力数量、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角度进行分析。
第(3)题,人口迁移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是对迁入地的影响,分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主要从经济、第三产业发展角度进行分析;不利影响主要从社会稳定、社会保障等角度进行分析。
广东省四川省(2)中部省级行政区农业人口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充足;经济发展水平较东部低;距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近;交通便利。
(至少写两点)(3)有利:为东部地区提供了劳动力、人才,促进了经济发展;大量人口的迁入,带动了东部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不利:造成东部地区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引起东部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压力增大。
(至少写三点)能力提升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口流动规模越来越大,重庆曾是全国人口流出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但自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开始下降。
下图示意2016年重庆市各区人口的流动状况。
据此完成1~3题。
1.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大量人口流动对该区的主要影响是( )A.区域经济发展缓慢B.使城市出现空心化现象C.生态环境得以改善D.增加区际之间交通压力2.2016年重庆市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是( )A.具有明显回流现象B.流动人口均为青壮年C.流动人口生活条件较好D.均流向经济发达地区3.形成2016年重庆市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A.西部交通条件改善B.东部地区经济下滑C.重庆人口政策限制D.重庆经济快速发展1题,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设立旨在加强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该区域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地矛盾较突出。
大量人口迁出,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第2题,依据材料,2015年后全国流动人口开始下降。
过去重庆是全国人口流出最多的省级行政区,但2016年重庆的流入人口大幅增加,流入人口远大于流出人口,说明重庆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回流现象;流动人口以低收入人群为主,生活条件较差。
第3题,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随着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地位的提升,大量人口回流或迁入。
2.A3.D读某年俄罗斯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4~5题。
4.关于俄罗斯国内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地区以人口迁出为主,西部地区以人口迁入为主B.中央区人口迁入数和迁出数都是最多的C.东部地区的人口都迁入中央区和西北区D.伏尔加沿岸区人口迁移数量大于西北区5.引起俄罗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东部地区地形崎岖,气候寒冷B.东部地区资源丰富,交通便利C.西部地区资源缺乏,人口密度小D.俄罗斯鼓励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4题,据图可看出,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地区,都以人口迁出为主,西部的伏尔加沿岸区和北高加索区也以人口迁出为主,只有中央区、西北区和南方区三个区以人口迁入为主;中央区人口迁入数量最多,但人口迁出数量比伏尔加沿岸区少;东部地区的人口除迁入中央区和西北区之外,还有部分迁入南方区;人口迁移数既包括人口迁出量,也包括人口迁入量。
第5题,俄罗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位于中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但西部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温较东部高,而且东部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地形崎岖,导致人口向西部平原地区迁移;俄罗斯东部地区交通线路稀疏,交通不便;俄罗斯人口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大;俄罗斯鼓励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
5.A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革以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规模得以逐步扩大,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为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下图为2015年泛长江三角洲三省一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和上海市)人口流动情况图,图中区域流入和区域流出涉及的区域指泛长江三角洲。
读下图,完成6~8题。
6.图中表示上海市的是( )A.甲B.乙C.丙D.丁7.下列关于三省一市人口流动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省(市)流出人口主要去往泛长江三角洲B.乙省(市)流入人口主要来自泛长江三角洲C.丙省(市)净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最高D.丁省(市)省内流动人口数量最多8.人口流动对甲省(市)的积极影响是( )A.提高高校生源质量B.降低劳动力成本C.促进第三产业发展D.减轻公共设施负担6题,上海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对人口迁移的拉力强劲,流出人口最少。
第7题,读图可知,甲省(市)基本没有区域流出人口,A项错误;乙省(市)区域流入人口占全国流入人口的比例大,B项正确;丙省(市)净流入人口数量与甲省(市)接近,由上题可知,甲省(市)为上海市,因此,丙省(市)人口总数远大于甲省(市),故丙省(市)净流入人口比重小于甲省(市),C项错误;乙省(市)省内流动人口数量最多,D项错误。
第8题,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的主体是外出打工者,不会提高甲省(市)高校生源质量,A项错误;人口迁移为上海(甲)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弥补了劳动力不足,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B项错误,C项正确;人口增多,会加重公共设施负担,D项错误。
7.B 8.C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指出,到2016年末,全国流动人口的总量为45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下图示意现阶段人口流动基本情况。
(1)说出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
(2)简述促使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3)分析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的主要影响。
(1)题,根据图示,我国人口流动特点可从我国人口流动总量、流动方向、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和随迁子女比例的变化方面进行分析。
第(2)题,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可从推拉理论分析。
拉力因素主要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生活环境良好等;推力因素主要是迁出地区经济落后、收入较少、生活水平较低;同时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以及我国宽松的人口流动政策也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第(3)题,人口流动的影响主要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分析有利和不利影响。
流动人口总量多;主要由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上升;随迁子女比例增加。
(2)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市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户籍政策的改革。
(3)有利影响:加强与外界联系;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增加流出地居民经济收入。
不利影响:造成人才外流;城乡经济差距拉大;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