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落酸浸果对夏黑葡萄果实着色及品质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脱落酸浸果对夏黑葡萄果实着色及品质的影响
任俊鹏;郑焕;江楠;陶建敏
【摘要】@@%以2年生夏黑葡萄为材料,在转色初期分别用100、200、300
mg/L脱落酸溶液处理果穗,研究其对果实着色及相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落酸
浸果对夏黑葡萄单果重的影响不大;300 mg/L脱落酸浸果处理下,夏黑葡萄果实
的可溶性固形物和花青苷含量最高,可滴定酸含量最低,果皮着色指标L、c、h值均为最低.300 mg/L脱落酸浸果对提高夏黑葡萄果实品质和增加花色苷含量具有促
进作用.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2(040)011
【总页数】3页(P156-158)
【关键词】脱落酸;夏黑;葡萄;着色;品质
【作者】任俊鹏;郑焕;江楠;陶建敏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江苏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江
苏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江苏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江苏南京21009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63.101
夏黑葡萄原产于日本,是欧美杂交三倍体[1]。
夏黑葡萄因具有早熟、优质、丰产、
抗病、耐贮运等优点,近几年深得消费者喜爱。
鲜食葡萄的果实色泽和品质是决定其商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葡萄颜色是由花色素苷在果皮中积累所造成,花色素苷数量及种类差异使葡萄呈现各种颜色[2]。
脱落酸是植物五大类激素之一,研究发现,脱落酸不仅对促进植物休眠,增强植物对逆境的抗性和信息传导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增强光合产物积累,增加色素含量,促进葡萄果实成熟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
研究表明,脱落酸处理能促进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径中UFGT
基因的转录,从而对花色苷合成有一定促进作用[4]。
脱落酸还可增强PAL活性,通过影响果实乙烯合成等中介途径来调控果实成熟,从而促进着色[5]。
目前已有
许多关于脱落酸处理促进葡萄果皮着色的报道[6-8],但在夏黑葡萄方面还未见报道。
江南地区热量充足,上半年阴雨天较多,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小,加之避雨栽培条件下薄膜对光照的吸收等因素,导致江南地区夏黑葡萄着色难、果实品质差。
本研究分析了不同浓度脱落酸浸果对促进葡萄着色以及催熟的效应,以期为促进葡萄果实着色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于江苏省南京市葛唐葡萄试验园进行。
试验材料为长势相近的2年生夏黑葡萄。
栽植行向为南北行,避雨栽培,整形方式为棚架“T”形,干高1.8 m,株行
距2 m×3 m。
供试脱落酸为分析纯。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
选择生长情况较一致的夏黑葡萄单株,于2011年7月2日(葡萄着色初期)用不同浓度脱落酸溶液浸蘸果穗。
试验设A、B、C、D等4个处理,脱落酸浓度分别为0、100、200、300 mg/L,以处理A
为对照。
田间土、肥、水、病虫害防治管理同常规。
将夏黑葡萄果穗在脱落酸溶液中浸5 s,分别于第1、2、4、6周取样。
每个处理取30粒果实,重复3次。
取
样后立即放入冰盒,带回实验室。
测定单果重、花青苷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滴定酸含量、果皮颜色等指标。
1.2.2 果实生长量和品质测定在夏黑葡萄果实成熟期取样。
采用百分之一电子天平测定单果重,电子游标卡尺测量果实纵径、横径,RA-250手持式糖度计测定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滴定法测定可滴定酸含量。
1.2.3 花青苷含量测定参照张昭其等的方法[9],用pH差示法测定夏黑葡萄花青苷含量。
1.2.4 果皮颜色测定采用CR-400便携式色差仪(Konica Minolta,日本)测定果皮颜色,具体操作方法为:清洗果实表面,晾干,测量果实赤道部位的L、a、b、c、h值。
30个果实一组,3次重复。
1.2.5 数据处理采用DP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用Excel软件制作图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脱落酸浸果对夏黑葡萄果实单果重的影响
由图1可见,随着夏黑葡萄果实成熟和着色加深,果实重量也随之增加。
处理D
与对照下的夏黑葡萄果实单果重增加趋势基本一致;处理B、C下的夏黑葡萄果实单果重增加趋势基本一致,但脱落酸浸果处理第2周后,处理B、C下的夏黑葡萄果实单果重显著低于处理D和对照。
脱落酸浸果处理后第6周,处理D和对照的夏黑葡萄果实单果重分别比处理B增加了6.3%、5.1%。
总体而言,脱落酸浸果处理对夏黑葡萄果实重量的影响不大。
2.2 脱落酸浸果对夏黑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由图2可见,进入转色期以后,夏黑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果实发育而升高,脱落酸浸果处理没有改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的总体趋势。
转色期至成熟期,处理D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始终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第6周时处理D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对照高4.7%。
处理B、C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仅在处理
第2周与对照差异显著,其他时期与对照的差异均不显著。
说明高浓度脱落酸浸
果处理能提高夏黑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2.3 脱落酸浸果对夏黑葡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由图3可以看出,在转色初期夏黑葡萄果实的滴定酸含量最高,后期滴定酸含量
明显下降。
随着夏黑葡萄果实成熟,其总酸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成熟期时达到较低水平。
脱落酸浸果处理后2周内,处理B、C、D的夏黑葡萄果实滴定酸含量的下降速度显著快于对照,之后各处理间的果实滴定酸含量差异不大。
说明脱落酸浸果处理有利于前期夏黑葡萄果实内有机酸的降解,但是最终对夏黑葡萄果实滴定酸含量的影响不大。
2.4 脱落酸浸果对夏黑葡萄果皮花青苷含量的影响
由图4可以看出,夏黑葡萄转色后,随着花色苷逐渐积累,果皮中的花青苷含量
呈上升趋势,夏黑葡萄成熟后果皮花青苷含量逐渐趋于稳定。
夏黑葡萄果实转色后1周,处理D的花色苷含量变化最大,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之后呈缓慢增加趋势。
处理B、C的花青苷含量均高于对照。
成熟期处理B、C、D的花青苷含量分别比
对照高65%、138%、285%。
说明脱落酸浸果处理可提高夏黑葡萄花色苷含量,脱落酸浓度越高,越有利于夏黑葡萄果实着色。
2.5 脱落酸浸果对夏黑葡萄果实果皮颜色的影响
由表1可见,各处理间L值差异显著,与对照相比,处理B、C、D的L值分别降低了7.7%、13.5%、22.5%,脱落酸浸果处理使夏黑葡萄亮度显著降低。
从表1
中的a值可知,处理B、C的果实红色成分较高,且与处理A、D差异显著。
随着
脱落酸浓度升高,b值不断减小,说明脱落酸浸果处理使夏黑葡萄果实的黄色成分变浅。
处理A、B、C的c值间无显著差异,但处理D的c值与处理A、B、C有显著差异,说明 300 mg/L 脱落酸浸果处理能加深夏黑葡萄果皮颜色。
由表1还可以看出,各处理间的h值差异显著,且随着脱落酸浓度的增加,h值不断减小,脱落酸浓度越高对果实着色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表1 脱落酸浸果对夏黑葡萄果皮颜色的影响处理色差值
LabchA36.58±0.78d10.82±0.95f8.71±0.41d14.35±0.36d39.68±4.01dB33.75±0.44e12.50±0.12e6.33±0.28e14.31±0.45d29.30±2.74eC31.64±1.43f13.79±0.16d5.26±0.81e14.84±0.22d20.77±3.35fD28.34±0.92g11.25±0.35f2.88±0.66f11.72±0.43e13.12±3.07g
注:L值代表明亮度,L值越大,亮度越高;a值代表红绿色差指标,正值越大,红色越深,负值越小,绿色越深;b值代表黄蓝色差指标,正值越大,黄色越深,负值越小,蓝色越深;c值代表饱和度,即色彩纯度;h值代表色调,即综合颜色指标,从0 ~180 依次分为紫红、红、橙、黄、黄绿、绿、蓝绿色(0,紫红色;90,黄色:180,蓝绿色) 。
同列数字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早熟葡萄品种多采用促成栽培,但在高温、多雨的南方地区避雨栽培或避雨兼促成栽培模式下,由于棚内光照不足,致使黑色类型葡萄果实着色难的问题尤为严重,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有效促进葡萄着色。
在葡萄果皮中,花色苷的生物合成受植物内源激素脱落酸的调节[10],脱落酸被证明是能够有效促进葡萄着色的激素类物质,而且能够提高果实品质[11-13]。
本研究表明,在夏黑葡萄果实开始着色时,用不同浓度脱落酸溶液浸泡果穗,能够促进果皮中花色苷的积累,从而促进葡萄果皮着色。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脱落酸浓度的增大,其对夏黑葡萄果实着色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这与其他葡萄品种的研究
结果一致。
300 mg/L 脱落酸浸果处理的效果最显著,该处理使夏黑葡萄可溶性固形物、花色苷含量显著提高,果实着色指数最好,这与宋哲等[14]、陈锦永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
而李为福等对巨玫瑰葡萄的研究表明,果皮花色苷含量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增加而降低[16],Jeong等[4]、Han等[17]研究表明,施用脱落酸对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没有或只有很小影响,这与本研究中100、200 mg/L 脱落酸处理下的结果一致。
另外,100、200 mg/L 脱落酸处理的果实着色指数也比对照显著增大,但是比300 mg/L 脱落酸处理的效果差些。
不同脱落酸浓度处理对夏黑葡萄成熟后果实单果重和可滴定酸含量无显著影响。
葡萄浆果颜色对鲜食和加工都有影响,而花色苷等黄酮类化合物对葡萄酒的颜色、质量、营养价值的作用更大[18-19]。
近年来,国内外与果实着色相关的花色苷生理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越来越多且日益深入[20-23],使脱落酸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果实果皮着色的机制也逐渐清晰,因此今后应针对不同葡萄品种、地区以及脱落酸使用时间和浓度进行深入研究,为葡萄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陶建敏.葡萄新品种及高效生产新技术[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59.
[2]Shiraishi S,Watanabe Y. Anthocyanin pigment in the grape skin of cultivars (Vitis spp.)[J]. Sci Fac Agric Kyushu Univ,1994,48:255-262.
[3]晁无疾,陆家云.脱落酸对葡萄上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J].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8(5):34-35.
[4]Jeong S T,Goto-Yamamoto N,Kobayashi S,et al.Effects of plant hormones and shading on the accumulation of anthocyanins and the expression of anthocyanin biosynthetic genes in grape berry skins[J]. Plant Sci,2004,167(2):247-252.
[5]陈昆松,Ross G S.ABA和IAA对猕猴桃果实成熟进程的调控[J]. 园艺学报,1999,26(2):81- 86.
[6]赵权,王军. ABA和6-BA对山葡萄果实着色及相关品质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0(2):
189-190.
[7]雷鸣,吴江,程建徽,等. ABA与NAA对红地球葡萄果实性状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2008(2):153-155.
[8]胡春霞,王丽. ABA和BR对葡萄果实花色素苷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2):42-44.
[9]张昭其,宠学群,段学武,等. 荔枝果皮褐变过程中花色素苷含量的变化及测定[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3(1):16-19.
[10]Hiratsuka S,Onodera H,Kawai Y,et al.ABA and sugar effects on anthocyanin form ation in grape berry cultured in vitro[J]. Scientia Horticulturae,2001,90 (1/2):121-130.
[11]Inaba A,Ishida M,Sobajima Y. Regulation of ripening in grape vines by hormone treatments(agriculture)[J]. Sci Ren Kyoto Pref Univ Agr,1974,26:25-31.
[12]Cantin C M,Fidellibus M W,Crisosto C H. Application of abscisic acid(ABA) at veraison advanced red color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ed postharvest quality of
‘Crimson Seedless’ grape[J].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2007,46 (3):237-241.
[13]周丽萍,张维一.外源激素和病原侵染对采后葡萄呼吸速率及组织内源激素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报,1997,23(4):353-356.
[14]宋哲,李天忠,徐贵轩.“富士”苹果着色期果皮花青苷与果实糖份及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关系[J].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4):255-260.
[15]陈锦永,顾红,赵长竹,等. ABA促进巨峰葡萄着色和成熟试验简报[J].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0(1):43-44.
[16]李为福,何建军,谢兆森,等. 外源脱落酸对巨玫瑰葡萄着色及浆果品质的影响[J]. 中国南方果树,2012,41(1):22-26.
[17]Han D H,Lee S M,Kim S B. Effects of ABA andethephon treatments on coloretion and fruit quality in Kyoho grape[J]. Kro Soc Hortic Sci,1996,37:416-420.
[18]Gonzalez-Manzano S,Santos-Buelga C,Duenas M,et al. Colour implications of
self-association processes of wine anthocyanins[J]. Eur Food Res Technol,2008,226(3):483-490.
[19]Fritz J,Kern M,Pahlke G,et al.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malvidin,a red wine anthocyanidin[J]. Mol Nutr Food Res,2006,50(4/5):390-395.
[20]程建徽,雷鸣,杨夫臣,等. 欧亚种葡萄花色素苷的积累及UFGT基因的RT-PCR 表达分析[J]. 果树学报,2009,26(6):808-812.
[21]刘闯平,王军. 葡萄花色苷的生物合成[J].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8,44(2):363-377.
[22]李春阳,张红城,王乃富,等. 葡萄籽原花青素的单元结构[J]. 江苏农业学报,2010,26(5):1070-1077.
[23]Azuma A,Kobayashi S,Goto-Yamamoto N,et al. Color recovery in berries of grape
(Vitis vinifera L.) ‘Benitaka’,a bud sport of ‘Italia’,is caused by a novel allele at the VvmybA1 locus[J]. Plant Science,2009,176(4):470-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