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延庆区第八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北京市延庆区第八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创业史(节选)
柳青
一个初春的阳光灿烂的上午,嘴里噙旱烟锅的庄稼人,提粪筐的庄稼人,和倒背双手的庄稼人,纷纷从稻地塄坎上的许多小径,向梁三老汉的草棚院走去。

“哎,宝娃子买的叫啥稻种呢?”
“百日黄嘛。

听说从插秧到搭镰割稻子,只要一百天。


“怪!自古常言:一月缓苗,一月长,一月出穗,一月黄。

这‘百日黄’少二十天,差一个节气还多哩!”
“就要看打粮食怎样呢!”
“听梁生宝吹,这号稻子秆秆不高,穗穗够长。


“出奇!这么说,肥料大些,也不怕长滥?”
“人家说,肥料大了,只要水灌均匀,没关系喀。


“啊哈!有这么好的稻种?买回来多少呢?”
“一石多。

听说本互助组分毕,还有余头哩。


“要是有余头,咱也分它点试试看!……”
“百日黄”稻种的生长期短,在蛤蟆滩引起了这样广泛的兴趣,庄稼人们把梁三老汉的草棚院挤得水泄不通。

说话的声音很嘈杂,好像黄堡镇上的粮食市场一样。

人们把粗大的手伸进解开的口袋里,用指头捏一撮稻种,放在手掌心里细瞅,用大拇指头搓搓,用口轻轻吹去稻糠,又细瞅,把大米粒投进嘴里嚼碎,然后唾掉,然后互相交换意见。

都说:成色不赖!
头上包着头巾的梁生宝,用一个升子,把稻种从麻袋里,舀到他互助组的人带来的器具里头。

一群庄稼人严严实实把生宝挤在中间。

大伙争着抢着,要分多出来的稻种。

在生宝起身到郭县去之前,他曾征求过村内各代表和各互助组长,如若有人愿意换新稻种的,可以凑钱给他,他可以给大伙捎办。

但是有的人实在是弄不到钱;有的人摸不清稻种究竟好坏,不愿意冒一块钱的险;有的人担心生宝办不好事情,恐怕要白白分担他的车票、路费。

现在,这些庄稼人被新稻种早熟的优点吸引住了。

这给生宝很大的鼓励:庄稼人尽管有前进和落后、聪明和鲁笨、诚实和奸猾之分,但愿意
多打粮食、愿意增加收入,是他们的共同点。

这就使得互助合作有办法,有希望了。

——想到这里,他精神抖擞,容光更加焕发了。

人们拥挤着,喧嚷着,一霎时把生宝弄得头昏脑涨。

……
当院里只留下生宝一个人的时候,他把剩下的稻种一称,不住地惋惜地咂嘴。

“把它的!弄下这事!”
“怎呢?”妈在屋里问。

“弄得咱不够了。


生宝妈坐在草棚屋炕上做鞋帮,通过敞开的窗口,温和地责备儿子:
“你常是冒冒失失,做事没个底底。

我说你先把自家的稻种舀出再分,你说不好,要先人后己。

这阵好!看弄得自家不够了吧?”
“罢哩!咱用上一部分旧稻种算哩。

”生宝乐呵呵地说。

梁三老汉在磨棚子里磨玉米面,听见这事,心在他胸膛里蛮翻腾。

他忍耐不住,颠出磨棚,站在院里。

罗面把他弄得头发、眉毛、胡子一片粉白。

他用非常丧气的目光,灰心地盯着生宝,袖子和瘪瘦的手上,落着一层玉米面粉,指着生宝说:
“你呀!你太能了!能上天!你给互助组买稻种嘛,你给大伙夸稻种这好那好做啥?这阵弄得自家也不够了!好!好!精明人!”
给老汉这么一说,生宝反而呵呵地大笑了。

他笑继父的做人标准。

生宝觉得有必要认真地向继父做点解释工作。

他收敛了嬉笑,很严肃地用他学来的道理,给继父讲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什么不同。

“啥叫自发的道路呢?”生宝说,“爹!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

咱分下十亩稻地,是吧?我甭领导互助组哩!咱爷俩就像租种吕老二那十八亩稻地那样,使足了劲儿做。

年年粮食有余头,有力量买地。

该是这个样子吧?嗯,可老任家他们,劳力软的劳力软,娃多的娃多,离开互助组搞不好生产。

他们年年得卖地。

这也该是自自然然的事情吧?好!十年八年以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咱爷俩名下了。

咱成了财东,他们得给咱做活!是不是?”
梁三老汉咧开黄胡子嘴巴笑了,为了表示他的心善,不赞成残酷的剥削,他声明:
“咱不雇长工,也不放粮。

咱光图个富足,给子孙们创业哩!叫后人甭像咱一样受可怜。

……”
“那不由你!”生宝斩钉截铁地反驳继父,“怪得很哩!庄稼人,地一多,钱一多,手就不爱握木头把儿哩。

扁担和背绳碰到肩膀上,也不舒服哩。

那时候,你就想叫旁人替自个儿做活。

爹,你说:人一不爱劳动,还有好思想吗?成天光想着对旁人不利、对自个有利的事情!”
老汉在胡子嘴巴上使着劲儿,吃力地考虑着生宝这些使他大吃一惊的人生哲学。

生宝坐在矮凳上,继续向坐在对面的继父宣传。

“图富足,给子孙们创业的话,咱就得走大伙富足的道路。

将来,全中国的庄稼人们,都不受可怜。

现在搞互助组,日后搞合作社,再后用机器种地,用汽车拉粪、拉庄稼……”
梁三老汉一听这些在他认为不着边际的空谈,便轻蔑而嘲笑地眯起皱纹眼皮,问:
“要几年?用机器种地要几年?明年?后年?”
生宝说不上要几年。

生宝是个诚实人,他不能胡诌。

他只笑不说话了。

他再辩论下去,不仅没有意义,反而还会弄坏。

只要不决裂,他相信,他将来能改变继父的想法。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生宝从郭县带回来的稻种“百日黄”,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从大家热烈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庄稼人贪小便宜,以及愿意多打粮食的愿望。

B. 对于儿子生宝分稻种把自家分得不够的结果,生宝妈只是“温和地”责备他,这种态度说明生宝妈对儿子慈母般的关心,不愿过分责备他。

C. 听完梁生宝关于自发的道路的打比方解释,梁三老汉咧开黄胡子嘴巴笑了,这是因为梁生宝的话某种程度上切合了梁三老汉内心真实的想法。

D. 作者在刻画梁生宝和梁三老汉两个矛盾双方时,将他们安置在分稻种这一统一事件下,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关系,加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2. 梁生宝和梁三老汉,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小说原名“稻地风波”,后更名为“创业史”,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各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
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 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中药芬芳
林文钦
①阳春的正午,我走进一间叫作“春泽堂”的百年中药店,为病中的母亲取药。

此时屋外阳光灿烂,小摊小贩的叫卖声和车来车往的喇叭声全被隔在外面了。

在中药店里,能感受到一份安静和几丝安全。

“春泽”——春天的光泽。

我坐在凳子上想,在春天中享受光泽,多好啊。

这样想着,我等候抓中药的心情悠然而自得。

②我坐的长条凳,木板厚而重,上面的红漆漆面斑驳,可凳子依旧是那样的结实。

轻轻用手抚在凳面上,光滑平整。

毫无疑问,坐在这样一条凳子上,无论你是百无聊赖轻轻晃动身子,还是架着二郎腿自得其乐东张西望,或是呼天抢地泪流满面痛苦万分,都不用担心这条凳子会突然之间散了架子折了腿脚,让你措手不及摔倒在地。

毫无疑问,在中药店,坐上这样一条凳子,心自然也会踏实了许多。

③说起“中药”这个我眼中飘逸草木气息的意象,形成于我七岁那年。

那个早春的清晨,我跟随祖父的脚步,与中药结缘。

祖父喜欢舞文弄墨,但常年的哮喘却让他饱受折磨。

在早春的回潮湿气里,祖父用娟秀的小楷字体抄写的黄纸药方,带着点儿发霉的味道。

这些方子,如今在我看来,如同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

每忆起一张,就会想起一段缓慢的光阴以及光阴里散发的中药味道。

④祖父喜欢带着我走在午后的阳光里,拐过几条窄窄的街道,去“邱氏中药铺”拜访邱老伯。

而当祖父和邱老伯拉着家常聊着药方的时候,我就会偷偷溜进屋内。

跨过中药铺那潮湿的木门槛,一股浓厚而芳香的中药味道,总会扑鼻而来。

陈旧的木屋,却深藏着一个神秘的世界。

掉了金粉的牌匾、风雨剥蚀的门联以及柔和光线穿过屋檐斜漏的瘦影,仿佛让我遁入明清的旧宅里。

我的额头在古老的光线里,闪着不谙世事的微光。

黑色的地面,黏糊糊的,像被捣稠的面糊。

而黑色古朴的药架子上,长满了深藏不露的抽屉,抽屉的表面贴着药材的名称,那些药名如同亲兄难弟:春柴苗、夏枯草、秋桑叶、冬葵子,金银花、木芙蓉、水蔓菁、火麻仁、土茯苓……
⑤这些药名儿,有山野自然的气息,有诗情画意,也很耐人寻味!浓厚的中药味,有点呛人,但我还是闻个不停。

我拿起药材,细细地品看,那时候我就想,将来我就做一个乡村的药铺郎中,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而有趣的事情。

⑥很长一段日子,我和祖父都是在“邱氏中药铺”的木屋里度过的。

邱老伯在中药铺的后院,给祖父煎药。

黑色的沙钵上面,升腾起一股温情的轻烟。

当祖父喝下苦涩的中药,我觉得仿佛一个个生命融入到祖父的血液里。

之后,祖父的哮喘有所好转,我们去中药铺的日子就渐渐少了。

⑦最后一次去“邱氏中药铺”,依旧是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

几无金粉的牌匾,在阳光下异常醒目。

幽深、阴暗的木屋,越加衰败,如同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孤独地站在阳光下。

我当时还不明白伤感之类的
词语,但是一股难过的激流那时却在心中激荡。

那次,我没有跨过那高高的木门槛,只闻到那些熟悉而浓郁的中药味,像亲切的虫子钻进我的鼻孔。

我感觉眼角有点潮湿,带着孩子独有的敏感和单纯。

几年之后,硬朗的邱老伯却先我祖父而去,他的中药铺也被一排崭新的诊所和药房取代,而时间把中药铺的废墟都掩埋在新鲜的建筑群里。

⑧时光渐逝,病中的我也垂青中药的疗效。

周作人在《草木知秋》中说道:“生病,吃药,也是现世的快乐呵!——尤其是吃中药。

”我看到这句话不禁叹道:世上居然还有一个人,也如我般从草药中喝出快乐来!辛夷、曲莲、槐实、陆英、荭草、紫藤……回想起这些中药,我就似闻到阵阵的草木芬芳,于是我鼻息间的香气就更浓重了。

连我自己也闹不明白,为什么我每次喝下一碗中药汤,胸腔里就会有一股无法言说的妥帖感,感觉浑身流动着阳光、雨水与泥土的气息,肺腑间充满了绿色的血,生命应着四季的更替,沉睡,苏醒;再沉睡,再苏醒!没有死亡,只有不断的新生与希望。

⑨有时喝多了中药,身上会带有一股淡淡的中药香。

我特别喜爱那种药香,还常常抬起衣袖闻闻那股草木的香气。

可是,现在许多中药都被做成了胶囊,那些纤纤的中草药被时代换了筋骨,把实用的沟壑填得满满的,即使我吞再多的中药胶囊,衣袖间也不可能挥出草木的香气,胸腔间也唤不回喝中药那种妥帖温柔感了。

7.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叙写在“春泽堂”抓药的情景,表现了中药铺安静的环境,也体现了作者悠然踏实的心情状态,颇能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B. “春泽堂”那红漆斑驳的长条凳,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格外结实,坐在上面倍感安心,这表现了作者对中药铺的特殊好感。

C. “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喻指祖父用娟秀书法写就的药方,承载着作者对祖父的怀念以及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热爱。

D. 不少中药药名蕴含着诗情画意,加之中药独特的草木香气,让作者着迷不已,甚至一度萌生了将来做一名中医郎中的梦想。

8. 第④段中,作者细致描写了“邱氏中药铺”,这在文中有何作用?
9. 题目中“芬芳”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审琦字仲宝,其先辽西人,后徙家洛阳。

汉乾佑初,隶周祖帐下,性纯谨,甚亲任之。

从平李守贞,以功署厅直左番副将。

世宗召禁军诸校宴射苑中,审琦连中的,世宗嘉之,赏赍有加。

俄领勤州刺史。


征淮南,舒州坚壁未下,诏以郭令图领刺史,命审琦及司超以精骑攻其城,一夕拔之,擒其刺史,获铠仗军储数十万计。

令图既入城,审琦等遂救黄州,数日,令图为舒人所逐。

审琦选轻骑衔枚夜发,信宿①至城下,大败舒人,令图得复还治所。

从征李筠,为御营前洞屋都部署,为飞石所伤,车驾临视。

建隆②二年,出为忠正军节度。

在镇八年,为政宽简。

所部邑令以罪停其录事吏,幕僚白令不先咨府,请按之。

审琦曰:“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闻者叹服。

审琦重厚有方略,尤善骑射。

镇寿春,岁得租课,量入为出,未尝有所诛求。

素不能饮,尝侍宴,太祖酒酣仰祝曰:“酒,天之美禄;审琦,朕布衣交也。

方与朕共享富贵,何靳之不令饮邪?”祝毕,顾谓审琦曰:“天必赐卿酒量,试饮之,勿惮也。

”审琦受诏,饮十杯无苦。

自此侍宴常引满,及归私家即不能饮,或强饮辄病。

开宝二年,从征太原,为御营四面都巡检。

三年,改镇许州,赐甲第,留京师。

太祖尝召审琦宴射苑中,连中的,赐御马、黄金鞍勒。

六年,与高怀德并加同平章事。

七年,卒,年五十。

初,审琦暴疾,不能语,帝亲临视,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恸。

赐中书令,追封琅琊郡王,赙赠加等。

葬日,又为废朝。

(节选自《宋史·王审琦传》,有删改)【注】①信宿:连宿两夜,也表示两夜。

②建隆:北宋宋太祖开国年号。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B.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C.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D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衔枚指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哗,以免被发觉。

B. 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自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

C. 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着。

D. 赙赠是指古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审琦历仕多朝,深受宠信。

他曾经先后在后汉、后周、北宋任职,多被委以重任。

作战受伤,皇上亲
自探望;去世时,皇上亲临其家吊唁。

B. 王审琦擅长骑射,不喜饮酒。

周世宗、宋太祖都曾在苑中宴射,请他表演射箭,他连连中的,受到丰厚赏赐;身为武将,他酒量很好,但一向不喜饮酒。

C. 王审琦能征善战,不避危险。

他曾带领精骑一夜打下舒州城,之后又神速回师救援郭令图,立下奇功;征讨李筠时,他亲自上阵,被飞石击伤。

D. 王审琦为政宽简,体恤百姓。

他辖区内的县令不向他请示就擅自处理他手下的官吏,王审琦不但不生气反而嘉许;征收租税从不过分,够用即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乾祐初,隶周祖帐下,性纯谨,甚亲任之。

(2)初,审琦暴疾,不能语,帝亲临视,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恸。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注]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唐末黄巢之乱。

14.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的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居所破旧”,后者作“缺少”讲。

B. 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

C. 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直抒胸臆,以长辈的身份语重心长地鼓励弟侄。

D. 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15. 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赞美橘子洲头美景后,面对祖国河山陷入沉思,思考国家命运,对国家命运发问,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


(2)易水送别时,荆轲唱出了在易水河畔回响千年的悲壮:“_____,_____。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看到的最迷人的景象是:“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图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生态影像文化委员会的微标,其中徽标左右两边的弧形色块颜色相同,分别为红色、绿色和蓝色。

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1)请写出该标志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2)下而是保护野生动物的上联,请写出下联。

上联:教生灵于刀俎人人行动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高一年级准备举行一场巴金《家》读书交流会,王晓姝同学交流的题目是《一个家庭,三种人生》,现在请你帮主持人写一段导入语。

要求:①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②注意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③不少于80字。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广东省新高考方案正式公布,高一的同学要选科了。

是选物理还是选历史呢?同学们各抒己见。

小吴说:“我决定选物理,我发现选物理可以选择的大学和专业比选历史的多。


小李说:“我也选物理,我舅舅是核物理研究专家,我们都觉得国家发展很需要物理专业的人才。


小栗说:“我觉得物理太难学了,我选历史吧,学起来容易一些,说不定高考分数能高一些。


小史说:“我也选历史,纯粹是因为我真的喜欢历史,我想到大学研究中国历史。


小郑说:“我妈说,选科一定要考虑以后的就业,别选了一个以后找不到工作的学科。


……
你作为高一的学生,面临选科,肯定也听了不少建议,有过很多体验,作过很多思考,形成了你的认识。

请根据材料内容,或记叙你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的思考和心得,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要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