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射洪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
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单选题(共3小题)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电话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
B.据报道,沿用了20年的高中语文课本将改头换面,由两种新版教材代替,呼唤多年的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终于迈开了一步。
C.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D.今后,你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或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考点:词语(包括熟语)
答案:C
试题解析:
一孔之见:孔:小窟窿。
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
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用作贬义。
常指目光陕隘的人。
A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向他讲。
形容严厉而又恳切的教导。
一般是长辈对晚辈。
B改头换面:改变人的面目。
比喻在外表上、形式上作一些更改、变动;而保留原来的内容实质。
用作贬义。
多用于事物和人的言行。
D 鼎力相助:鼎力:大力。
大力相助。
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词,多用于求人相助时的客气话。
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A.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
当地人告诉我,倾听沙子呜呜的鸣响最好是在清朗干爽的风天的黄昏较为合适。
B.宇航服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服装,“神州七号”宇航服的造价虽然还不清楚,但世界上最贵宇航服的造价是150多万美元。
C.飞人刘翔自从为救助华南师范大学患白血病的在读研究生发出呼吁之后,社会各界反应相当积极,纷纷踊跃捐款帮助这位患病的学生。
D.专家组经过分析论证,排除了不可抗力和人为破坏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认定
“12•23”井喷特大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答案:D
试题解析:
A.“最好是……较为合适”句式杂糅,可以去掉“较为合适”;B项“关联词使用不当;C、前后主语不一致,把“自从”提前。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尽管古印度人的历史观念极为淡薄,没能留下多少史料,。
如《太子瑞应本起经》、《修行本起经》、《过去现在因果经》、《佛本行经》等。
但源出佛世的传述,其中叙述的佛陀事迹尽管不无出入,而大体轮廓基本一致。
①在众多佛经和记述佛教戒律制定原委的“律藏”中,有多处关于佛陀身世的自述和佛陀言行的记录
②这些文字写成于佛陀逝世后几百年间,难免经过后人润饰
③但佛陀的生平,还是有不少文字记载,可以说他是同时代的世界伟人中生平事迹记载最为详悉者
④(英)查尔斯·埃利奥特《印度教与佛教史纲》第一卷说,佛陀“有力的人格在印度文学中留下了比任何其他导师或君王更鲜明的形象”
⑤佛典中有一类专门记述佛陀生平事迹、被称为“佛传文学”的经典
A.③④①⑤②B.⑤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⑤D.⑤①④③②
考点:语言表达
答案:A
试题解析:
解答这类题要根据文段所表现的内容,判断是哪类文段。
按表达方式文段可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议论段、说明段。
文段的类型不同,首句的内容有不同的特点。
若是说明段,首句往往提出或交代说明对象:什么事物或什么事理。
若是议论段,首句或者提出论题(评价议论的对象),或者提出论点(对某一论题的观点看法;论题论点都有,一般论题在前,论点在后。
若是叙述段,首句一般是交代事情的开端或起因: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什么事由。
描写段的首句也常常交代时间、地点或描写的对象。
此题的第③句“但佛陀的生平”承接上句“尽管”,故应排第一位。
④句内容承接例证了③句中“可以说是他同时代的世界伟人中生平事迹记载最为详悉者”,故排第二位。
①句内容承接了④句内容,引出了下文,排第三位。
⑤“佛典中有一类专门记述佛陀生平事迹、被称
为“佛传文学”的经典”承接①句内容,排第四位。
②“这些文字”承接⑤“佛典中有一类专门记述佛陀生平事迹、被称为‘佛传文学’的经典”,故应排第五位。
第II卷(非选择题)
本试卷第二部分共有9道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喻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
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
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
许慎说:“书者,如也。
”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
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
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
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
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
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
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
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
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
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
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
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
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
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
所以大书法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
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尚待我们钻研。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1.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本文作者所理解的“一笔”“一画”的一项是()
A.王献之的行草被称为“一笔书”,其代表作《中秋帖》字字相连,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纵然偶有不连,但气势不断。
B.东汉书法家张芝将杜度、崔瑗等的草书笔法加以变化,创造“今草”。
其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贯通,隔行不断,被称为“一笔飞白”。
C.南朝画家陆探微的“一笔画”将草书行笔运势的特点引入绘画,使绘画的线条彼此呼应,灵活运转,气脉相连,给人以浑然一体的艺术享受。
D.北宋画家戚文秀的《清济灌河图》中有一笔长线从画的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随波曲折翻腾,绵延五丈余,却并没有扰乱整个画面中的其他线条。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旭有动于心时就写草书,看到天地间各种可喜可愕的变化时也会寓之于书,这证明中国书法确实可以用来表现书写者的喜怒哀乐等情感。
B.中国人写的字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使用毛笔是一个重要原因。
毛笔的特点使其可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管笔、钢笔、铅笔和油画笔所不能比的。
C.来源于“永”字笔画的“永字八法”,如高峰坠石、牵缰勒马,反映着物象里的“势”和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使中国书法具有了壮美的倾向。
D.汉字点画间的空白处也是妙境,与笔画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二者虚实相生,使汉字成为一个艺术品,并在几种不同的字体里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能从观察、感受各种生命形态中获得启发,这是中国书法有可能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成为艺术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B.“书者,如也。
”书的任务就是如,因此书法家要像赵子昂写“子”字时习画鸟飞之形那样,通过模写客体的形象来准确表现文字所象之形。
C.中国书法与绘画、音乐等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运用较少的基本元素,加以千变万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
D.中国书法的用笔变化多样,讲究以笔画之“势”传达出物象之“势”,而悬腕中锋,有助于将全身之力集中于笔端,使柔软的毛笔能写出具有力度感的字。
考点:论述类
答案:1.D2.C3.B
试题解析:
1.D项中的与原文作者所理解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
2.C项与原文“点如高峰坠石”、横画似“牵缰勒马”内容不符
3. B项对“书者,如也”的理解有误,“如”的意思是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并不是直接模示客观形体,准确表现文字所象之形。
5.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阳光的感觉
肖复兴
(1)当初腰伤之后,我可以说是整天追着阳光转。
因为大夫嘱咐我要多晒阳光,每天晒一小时阳光,等于喝一袋牛奶,对于补钙极有益处,有助于腰伤的恢复。
(2)我住医院的时候,病房的窗户朝南,能够下地了,我每天都要站在窗前,好像阳光早早就等在那里,和我有个约会,不见不散。
出院了,我家的窗户几乎都没有朝阳的,我便每天早晨到小区里的小花园,朝东的高楼遮挡住了太阳,要耐心地等到九点钟以后,太阳才能够越出楼顶。
我突然发现,平日里司空见惯的阳光,原来是那么的珍贵,不是你想什么时候要它,它就能够如婢女一样随叫随到。
城市的高楼无情地切割了天空,阳光不再如在田野里一样,可以无遮无拦,尽情挥洒。
(3)冬天暖气还没有来的时候,阳光就更加珍贵无比。
那时候,我像一只投火的飞蛾,在小区里寻找着阳光飘落的地方。
阳光如同顽皮的小孩子,东躲西藏,在楼群之间、在树枝之间,一闪一闪地稍纵即逝。
在时钟的拨弄下,阳光就像瞬息万变的万花筒,跳跃着,和我捉迷藏,让我想起小时候玩过的一种游戏,小伙伴拿着一面镜子对着阳光照出的反光打在地上,我去用脚踩这个光斑,他便把镜子迅速地移动,比赛谁的速度更快。
(4)终于,暖气来了,温度解决了寒冷,却代替不了阳光。
坐在房间里,和坐在阳光的感觉完全不同,腰就是最敏感的显示器。
现代化机器制造的温暖,如同格式化的打印文件,缺少了手写的流畅和亲切,就像尼龙布料和棉布的区别。
我才体味到阳光含有大自然的气息,泥土和花草树木的呼吸和体温,都吸收进阳光里面,还有来自云层的清新与湿润,都不仅是一个温度计所能够显示得了的。
同暖气制造的温暖目比,阳光更像是母亲的拥抱、情人的抚摸、朋友的呵气如兰。
在暖气和在阳光下,都会出汗,在暖气下的汗里面含有工业的元素,而在阳光下的汗里有着大自然和亲情的因子。
(5)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国外有那么多人热衷于到海边晒太阳、到街头的咖啡馆前的露天座椅上晒太阳;为什么北京的老头老太太特别愿意在胡同口挤在墙角晒太阳。
阳光和水一样是世界上最为平等民主的东西,它一视同仁,无论贫富贵贱,慷慨给予一切人以照耀和抚摸。
记得我国过去有一则这样的寓言:地主在屋子里烤火冻得揣着手直跺脚,长工在屋外的阳光下干活却热得脱光了衣服还不住地出汗。
阳光给予人们的温暖,是发乎天、止于心的温暖。
(6)我想起日本的一则童话,讲的是林子深处住着一个四岁叫夏子的可爱的小姑娘,她有个奶奶,腿脚不好,天天呆在家里出不了屋。
冬天到了,屋里很冷,小姑娘跑到林子里,用围裙兜了一兜阳光跑回来给奶奶,跑得急了,刚进家门,摔了一跤,阳光撒了一地,没法给奶奶了,小姑娘哭了,对奶奶说:阳光都没了,没法给您了。
奶奶对她说:阳光都跳在你的眼睛里了呀。
(7)这则童话,是我二十多年前读过的,却记忆犹新,就在于奶奶说的话让我感动。
老奶奶说得多么好啊,阳光不仅是可以看见,可以储存,可以兜住,也是有情感有生命的,可以传递在你我之间。
(1)在作者笔下,“阳光”给人以怎样的“感觉”?请概括说明。
(2)如何理解第(6)段画线句“阳光都跳在你的眼睛里了呀”的含义?
(3)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以第(3)和(4)段为例加以赏析。
(至少两种)
(4)文章中写到一则日本童话,请探究其作用。
考点:文学类
答案:(1)①阳光是珍贵的,不是想有就有的。
②阳光是稍纵即逝的。
③含有大自然的气息,带有泥土和花草树木的呼吸和体温,以及来自云层的清新与湿润。
不是唾手可得的。
④平等民主,一视同仁,给予人们发乎天止于心的温暖。
⑤有情感有生命,可以传递在你
我之间。
(2)阳光代表温暖和爱心,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奶奶对小姑娘美好心灵的赞许,对其撒落阳光的宽慰。
(3)如比喻,第(3)段“那时候,我像……的地方”,突出了作者对阳光的渴望。
再如对比,第(4)段用暖气和阳光对比,突出了阳光具有大自然和亲情因子的特点。
(4)①为下文的抒情和议论作铺垫,说明阳光是有情感有生命的东西,可以带给我们美好而奇妙的感觉,从结构角度分析)②赋予阳光以诗意般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从内容角度分析);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④神聚形散,化实为虚。
试题解析:
(1)作者在第一段写到“我突然发现,平日里司空见惯的阳光,原来是那么的珍贵,不是你想什么时候要它,它就能够如婢女一样随叫随到。
”由此看出阳光的珍贵;在第四自然段中写到“我才体味到阳光含有大自然的气息,泥土和花草树木的呼吸和体温,都吸收进阳光里面,还有来自云层的清新与湿润”,可以看出作者在阳光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气息,清新而湿润;在第五自然段,作者写到“阳光和水一样是世界上最为平等民主的东西,它一视同仁,无论贫富贵贱,慷慨给予一切人以照耀和抚摸。
”可以看出,阳光给予人很公平民主温暖的感觉,可以感受到他的温暖的关爱。
(2)理解句子的含义一定要根据上下文语境,认真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理清楚句子的针对对象。
这个句子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辛辛苦苦给奶奶兜来了阳光,没想到摔了一跤,阳光撒了一地后遗憾地哭了,安慰奶奶的时候,奶奶说的一句话,显然奶奶是被孙女的举动的感动了,是赞美孙女的孝心,是安慰孙女的话。
(3)例如第三自然段“那时候,我像一只投火的飞蛾,在小区里寻找着阳光飘落的地方。
阳光如同顽皮的小孩子,东躲西藏,在楼群之间、在树枝之间,一闪一闪地稍纵即逝。
”这里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阳光的可爱,温暖,淘气,顽皮可爱的特点。
第四自然段中“现代化机器制造的温暖,如同格式化的打印文件,缺少了手写的流畅和亲切,就像尼龙布料和棉布的区别……同暖气制造的温暖目比,阳光更像是母亲的拥抱、情人的抚摸、朋友的呵气如兰。
”这里作者把暖气给人的的温暖和阳光给人的温暖进行了对比,从而突出了阳光的温柔,舒适,亲切,自然。
(4)作者在文中写的这则日本童话,起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个是作者想要从上文的描写抒情过度到下文的议论上来,另外这则童话更多地让人感受到了阳光的有情有义,阳光的可贵,也是为深化文章的主题,突出说明阳光的可贵,阳光的温暖,亲切自然。
还有文章在写作中加入一个这样的童话,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可读性,给阳光赋予神话色彩,丰富了阳光的内涵。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侯伯宇: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
1930年9月11日,侯伯宇生于天津。
从少年时起,侯伯宇就在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下,立志“科学救国,作出更好的武器”。
建国前夕,侯伯宇放弃了台湾大学的学业和出国的机会,辗转回到北京。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他,毅然投笔从戎,报名参加志愿军,并将父亲给他的四年学费、生活费1000美元全部捐出。
1953年,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急需懂外语又有数理基础的人,侯伯宇放弃了回清华继续深造的机会,赴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当了一名俄语翻译。
1956年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他积极响应,考取了西北大学物理系。
1973年,侯伯宇主动投身西部建设,并最终在西北大学扎根,一干就是37年。
其间,国内外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以优厚的条件邀请他去工作,他都一一谢绝。
他说:“西部更需要我,这里的学生更需要我。
”
侯伯宇一生致力于理论物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贡献。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侯伯宇致力于群论在物理学中应用的研究,解决了苏联国际权威未能证明的重要公理和量子化学权威未能提出的重要公式。
1983年,侯伯宇与美国学者合作推导出一系列非定域守恒流的结果,运用对偶变换找到了给出所有无穷多个守恒流生成元的办法。
这一研究成果被国际学术界称为“侯氏理论”,是当时世界上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20项现代科技成果之一,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侯伯宇一生成果卓著,在国际理论物理学界名气很大,但他却从不接受新闻媒体对他的采访和宣传。
有一次,他的学生在帮助他整理申报科学院士材料时,发现他居然舍弃了发表在影响非常大的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反而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非常不解。
他解释说,有些论文,虽然发表的期刊档次很高,但实际上的学术价值却不及另一些论文,我要选择那些更具生命力的文章。
上世纪80年代,侯伯宇一手创办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重点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生。
在教学过程中,侯伯宇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努力寻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法,非常注重创新和提高课程起点,把授课内容与研究课题密切结合,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讲授国际上正在发展的最新、最先进的内容。
他认为“学生必须对本学科的全局有通盘的了解,这样才能判断学科生长点,选择能带动学科的课题”。
侯伯宇注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经常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物理所来为学生上专业课,千方百计送学生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访学进修。
在他的努力下,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1985年获批为全国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很多诺贝尔得主和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相继前来访问,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为学生作报告、开讲座,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和国际化的很好结合,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意识,有能力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前沿研究。
30多年来,侯伯宇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生,许多人在读研究生期间就在现代物理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
如今,多数学生的研究都处于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水平,其中李卫、顾樵的研究成果被学术界冠名“侯——李变换”和“顾效应”。
中国科学院院士戴元本说:“侯伯宇为我国理论物理队伍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特别是对于得到广泛认可的我国理论物理‘西北军’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
”
(《陕西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50年,20岁的侯伯宇第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1980年,先后三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侯伯宇,在50岁之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青年报》)
②“我誓要以创新湮灭顽疾之苦痛,以创新来消灭死。
誓以我有生之年,在国际竞相攀
登科研高峰中顽强登顶,以作为最后的礼物。
”(《侯伯宇自传》)
③在学界,大家都知道侯伯宇有两“怪”:一是出去开学术会议,无论国内国外,从不参加游玩,总是抓紧时间在宾馆看文献;二是不当官、不退休,晚年依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
(《中国青年报》)
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侯伯宇因与美国学者合作推导出当时世界上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20项现代科技成果之一的“侯氏理论”,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B.侯伯宇在申报科学院士的材料中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是因为他认为论文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刊物的档次水平没有关系,有些档次并不高的期刊上刊发的论文更有学术价值。
C.侯伯宇的多数学生的研究都处于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水平,这是因为他注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经常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物理所来为学生上专业课。
D.尽管侯伯宇一生成果卓著,但这并未影响他把在国际竞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顽强登顶作为有生之年的奋斗目标。
E.本文摘取侯伯宇的若干人生片段,记叙了他刻苦钻研理论物理、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的经历,介绍了一位杰出物理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⑵侯伯宇有哪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请简要概括。
⑶作为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侯伯宇的贡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⑷作者为什么说侯伯宇具有“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实用类
答案:⑴ED ⑵①重视教学研究,钻研行之有效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
②强调课程内容与研究课题的密切结合。
③强调学生应形成对本学科的通盘了解。
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⑤注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答出任意三点6分)⑶第一:理论物理研究方面:①研究群论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解决了苏联国际权威未能证明的重要公理和量子化学权威未能提出的重要公式。
②创立了“侯氏理论”。
第二:物理教育方面:①创办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并促成了该所1985年获批全国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②为我国理论物理队伍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特别是对于得到广泛认可的我国理论物理“西北军”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
⑷侯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纯粹学者的榜样。
①爱国爱党、矢志不渝的风险精神:从小立下爱国志愿,国难当头,投笔从戎,响应国家号召投身科学,扎根西部;始终没有动摇入党的信念,三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