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嵌入式GPU的SAR实时舰船检测算法CUDA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 双参CFAR算法窗口示意图
检索、线性代数等通用计算领域,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几十甚至几百的加速比[4]。
同样,在SAR舰船目标检测方面,GPU也展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早期的SAR图像处理过程需要将数据下传至地面站进行,这不仅要求雷达卫星具有高带宽的下行数据链路,而且还受到卫星过顶时间的限制,这些都使得如何对SAR图像数据进行在轨实时处理成为热点问题,在轨实时处理包括:在轨完成遥感图像的预处理、数据压缩、存储与格式转换、目标特征点的提取等工作,通过使用星上的自主数据处理能力,尽量少地减少地面站对卫星任务的干预,从而满足未来遥感卫星对高机动性、高应急性和时效性的要求,在灾害应急监测以及军事应用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轨SAR实时处理系统作为一种典型的实时系统,在性能、体积、重量、功耗及可靠性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NVIDIA Jetson TK1平台通过采用ARM+GPU的嵌入式架构,体积小、功耗低,满足在轨实时处理的需求,提高了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实现在轨SAR遥感图像目标检测的过程。
同时,该硬件架构可以应用于很多需要在轨高速数据处理的情况中,例如合成孔径雷达所获取的大量数据在轨处理、在轨维修、空间攻防、航天器的捕获与攻击、空间交会对接等需要对目标物体进行快速测量与控制的场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舰船目标检测中经常用到的检测特征主要有舰船的灰度、面积、形状及舰船由于航行所产生的尾迹等,其中提取当
图2 双参CFAR算法流程框图图3 舰船检测算法实现流程框图
时,判定为背景像素。
其中,cfar
Κ称为标称化因子,通常为确定的常数,控制虚警概率的大小[6]。
如图2所示,由于要对图像中每个像素进行背景杂波统计及阈值比较的操作,局部滑动窗口进行统计分析的过程具有计算量大,耗时长的特点,运行时间与窗口尺寸的大小有关[14],是双参CFAR算法的核心步骤。
因此,要实现对舰船目标的实时检测,必须考虑如何对局部滑动窗口部分算法进行相应的优化,减小计算量,缩短检测周期。
2 算法优化局部访问的效率。
因此,双参CFAR算法中局部滑动窗口部分采用纹理存储方式,可以很好的满足应用的需求。
纹理类型使用非常简单,首先使用cudaBindTextureToArray()将图像数据的数组绑定到一个纹理对象,然后就可以在kernel中使用tex2D()函数来快速访问该纹理对象中的数据,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纹理存储器是一种只读存储器,绑定到纹理的数据有变化时,需要重新绑定才能保证访问的数据是最新的。
3 设计与实现
下面以双参数CFAR检测算法为例,分析基于嵌入式GPU
像。
对上面所得的二值图像做进一步形态学处理
图4 原始SAR图像 图5 经过计数滤波的SAR图像图6 经过膨胀运算后的SAR图像图7 舰船检测结果
[4]姚成祥.基于CPU+GPU异构计算平台的SAR成像研究与实现[D].中国航天第二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第
[5]李文武.中低分辨率光学遥感图像舰船目标检测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
[6]种劲松.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舰船目标检测算法与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2002.
[8]赵明波,何峻,付强. SAR图像CFAR检测的快速算法综述[J].自动化学报,2012,12:1885-1895.
[9]周树道,王敏,叶松,王俊. 基于SAR图像的海洋舰船目标检测技术[J]. 微计算机应用,2010,02:61-65.
and its resolution dependence[C].Radar conference 97,Edinburgh, UK, Oct.14-16, 1997: 124-128.
[11]Novak L M, Halversen S D, Owirka G J, et al. Effects of polarization and resolution on SAR ATR[J]. 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1997, 33(1): 102-116.
[12]陈利民,杨学志,张晰,等. SAR舰船检测算法对比分析研究[J].遥感信息,2015,02:99-104+110.
[13]龚小冬,李飞,张志敏,等. 一种新颖的高分辨率SAR舰船检测方法[J].雷达科学与技术,2015,01:70-75.
[3]毕超,肖飞,谢桢,等.交错并联技术在并联DC-DC变换器纹波抑制中的分析与应用[J].电气自动化
[5]许海平.大功率双向DC-DC变换器拓扑结构及其分析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
[6]张智林,张彦会,张群.三重交错并联DC/DC变换器设计[J].广西工学院学报,2012,02:26-30.
[7]贲洪奇,张继红,刘桂花.开关电源中的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8]王正国,罗乾超,刁元均.DC/DC变换器交错并联技术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2006,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