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4.1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小练习 湘教版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一、选择题
读“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B.②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C.③是防止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保护农田与城市
D.③是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2.防护林工程主要减轻的灾害是 ( )。

①霜冻②干旱③土地荒漠化④泥石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题,①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②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第2题,“三北”地区历史上曾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由于人类不合
理活动,大面积的森林与草原变为祼地,进而导致日益严重的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和干旱。

“三北”防护林工程就是要减轻上述自然灾害。

答案 1.C 2.B
我国自然灾害频次多、范围广、强度大,为防御自然灾害,我们要采取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两种措施,抓好落实和相互配合。

据此回答3~5题。

3.在下列灾害防御措施中,属于非工程性措施的是 ( )。

A.颁布《洪水灾害防御法》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加固防洪大堤D.修建水库,蓄水防旱
4.在干旱地区修建水库可以起到的减灾作用是 ( )。

A.改变地表环境,提高灾害强度
B.控制灾害与人口的直接相遇
C.改变水循环,提高抗灾性能
D.消除旱灾灾情
5.下列哪一措施能起到改变地表环境,减轻灾害强度的作用 ( )。

A.加固房屋,提高抗震度 B.修建防洪大堤
C.植树造林 D.挖掘机井
解析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属于非
工程性措施的范畴。

修建水库可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求,提高抗灾性能。

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抗灾
能力。

答案 3.A 4.C 5.C
二、综合题
6.2013年3月8日开始我国北方出现大范围的浮尘和沙尘暴天气,结合“我国沙尘天气分布图”、“沙尘暴路径示意图”和“亚洲部分地区图”,回答问题。

亚洲部分地区图
(1)根据亚洲部分地区图,几千万年前,该地区距离海洋较近,气候温暖湿润,现在却气候干燥,试简述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沙尘暴频发的重要原因。

将下列备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入下图中的适当位置。

A.燃烧矿物燃料 B.土质疏松
C.风力加大 D.二氧化碳增加
E.过度放牧 F.过度开垦
G.气候变暖变干
(3)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

写出我国加强防灾设施建设的具体实例(至少三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由题意和图知,该地区为我国西北地区和中亚地区,本地区
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

虽离海洋较近,但由于青藏高原地势
高可以阻挡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候。

第(2)题,根据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过度放牧、过度农垦、燃烧矿物燃料
导致植被减少和沙尘暴的产生可推知:①—A
②—D ③—G ④—C ⑤—E ⑥—F ⑦—B。

第(3)题,只要符合防灾设施建设的实例即可。

答案(1)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导致青藏地区抬升,阻挡了印度洋潮湿气流北上,致使该地区气候干燥。

(2)①A②D③G④C⑤E⑥F⑦B
(3)兴建长江三峡(或葛洲坝、小浪底)大型水利枢纽;在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加固长江、黄河堤坝;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