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课件之2018年新教材西师版三年级语文上册5瀑布教案及作业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新教材西师版三年级语文上册5瀑布教案及作业题
5. 瀑布
【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瀑布景色的壮丽,获得美的熏陶,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的河山,受到美的感染。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诵读课文,初步探究。
1.简介作者: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
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
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童话集《稻草人》,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3.多媒体出示阅读要求:
(4)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小组交流。
5.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6.检查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评议并小结。
7.指名朗读课文。
(多人)
三、教师小结,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给下面的词语注上拼音。
()()()()()()()叠纸一般衬托比喻尘土仰望伟大2.比一比,组成词。
伟()衬()仰()瀑()
围()村()抑()暴()
3.按要求完成练习。
(1)选词填空。
一道一道道一阵一阵阵一朵一朵朵
()闪电()白银
()风()歌声
()浪花()浪花
(2)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屏一()松一()风
一()烟一()雾一()诗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1.给下面的词语注上拼音。
(dié)(bān)(chèn)(yù)(chén)(yǎng)(wěi)叠纸一般衬托比喻尘土仰望伟大
2.比一比,组成词。
伟(伟大)衬(衬衣)仰(仰头)瀑(瀑布)
围(包围)村(村庄)抑(压抑)暴(暴力)
3.按要求完成练习。
(1)选词填空。
一道一道道一阵一阵阵一朵一朵朵
(一道道)闪电(一道)白银
(一阵)风(一阵阵)歌声(一朵)浪花(一朵朵)浪花(2)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座)屏一(棵)松一(阵)风
一(缕)烟一(场)雾一(首)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
二、品读欣赏,质疑再探。
3.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处自己喜爱的家乡美景。
4.搜集写瀑布的词语、句子、古诗、文章,准备全班交流。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庐山瀑布作者: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咏瀑布作者:冯云山
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瀑布》教学反思
《瀑布》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作品。
这首诗语言简练,比喻生动,词句贴切,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中巧妙利用多媒体集形、声于一体,有利于学生获得直观丰富的视觉和听觉。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力求优化课堂结构,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我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教学,尽可能地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触目可及的自然世界中,让学生对瀑布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美好,激发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有效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巧妙运用,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不但可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学习课文前,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瀑布,欣赏瀑布的图片或视频,无形中拉近学生与瀑布的距离,使学生对瀑布产生情感上的亲近,顺其自然地引入课题。
第二:形声结合,理解诗歌。
在交流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播放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感受景物,如学生探究“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时,教师抓住时机播放浪涛声、松涛声,让学生用耳朵去感受瀑布的声音。
探究“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相应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
探究“如烟,如雾,如尘”时,播放视频资料,当学生欣赏到瀑布飞流直下,腾起水汽,缓缓飘落,如烟、如雾、如尘的美景时,他们陶醉了,此时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引导学生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第三:感情朗读,感悟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朗朗的书声中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
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学生朗读能力优劣分化严重,不少学生在朗读时不能准确读出语气,不能准确地读出重读和节奏,个别后进生甚至还不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今后改进的方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同时注意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使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单元说课】
《瀑布》说课稿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结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将制定以下一些目标:
本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诗中的比喻句,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不同声音和看到瀑布的不同景象,把看到和听到的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在读中
培养语感,体会瀑布的壮丽、奇异。
重点的依据: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有所感悟,受到启发和感染。
四、说教法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教学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巧妙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3)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集音、形于一体,通过课件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获得直观丰富的欣赏视觉和听觉,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地阅读和感悟。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学好一首诗,最关键的是读,在反复朗读中品味,通过细细品味体会出其中丰富的滋味,得到美的享受。
而这必须要指导学生善于朗读,由“初读”到“细读”,由“细读”到“品读”,由“品读”到“研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领会诗的意境,才能达到读有所获,把握诗的内容与情感。
五、说学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初读感知,再读探究,细读深探,拓展延伸”的学习方法。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读思结合,获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乐学善思的兴趣和能力。
此外,结合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表达方法,在比较中升华感情。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2.讲授新课:(约30分钟)
(2)品读欣赏,质疑再探:引导学生按作者的叙述顺序进行学习和交流。
①学习第一节:鼓励小组交流:课文的第一节写了瀑布的什么?作者在听到瀑布的声音时看见瀑布没有?作者听到瀑布的声音时,他在哪儿?你认为瀑布的声音到底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参与全班汇报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小组汇报交流的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视频等进行引导和小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听到的声音。
启发学生理解“叠叠”就是一层又一层,前浪未平,后浪又紧跟着涌上来,后浪
推前浪;“阵阵”就是一阵又一阵,阵阵的风就是一阵风连着一阵风,连续不断。
感受瀑布的雄伟气势。
体会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瀑布声音响亮,气势雄伟;把抽象的声音形象化,使人觉得生动、真切。
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产生激动,对瀑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②学习第二节:引导学生在读中进行感悟,用惊喜的语气读好“啊”字,感受作者的惊喜。
读好“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了解山高而陡,瀑布景象壮观,感受瀑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银光的样子。
读好第二小节,读出赞美、欣赏的语气。
③学习第三节:在小组同学充分阅读、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播放瀑布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瀑布从千丈青山直泻而下,被风一吹,溅起许多的小水珠,那些轻飘飘的,纷纷扬起,像烟;那些密集一些的,迷迷蒙蒙的像雾;那些细小飞散落下的像尘。
学生情不自禁的陶醉在这样美好的景象中。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了解到因为作者所处的位置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在第一二两节中看到的瀑布的样子是不同的。
3.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强化认识,积累实践。
(3―5分钟)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二、教法的确定
1.巧妙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在教学前鼓励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瀑布的资料或说说自己印象中的瀑布。
多媒体播放瀑布的录像,让学生深入感知瀑布的形象的基础上背一背《望庐山瀑布》,使学生脑子里呈现诗中描绘的画面概貌,感受《瀑布》的画面美。
进而导入课文的学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课文描述的意境,让学生用耳去感受瀑布的声音,通过视觉去感受瀑布的雄伟气势,通过眼、耳等多种感官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集音、形于一体,通过课件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获得直观丰富的欣赏视觉和听觉,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地阅读和感悟。
3.以读代教,读中感悟。
我把朗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朗读成为学生感悟、体验、欣赏诗歌的重要手段,指导学生通过有层次地、入情入境地读,走进本文与作者一起听瀑布的声音,赏瀑布的美景。
使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三、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新课标指出: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
《瀑布》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短诗,从声、形、色三方面生动刻画了瀑布。
在教学中我以引导学生体会瀑布的声音、形状、颜色为教学重点、难点切入。
运用课件展开教学,展示教材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巧妙运用多媒体展示教材内容,如教学第一小节,利用多媒体把作者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声音,教学第二小节把作者的文字叙述转化为画面,教学第三小节把教材内容转化为直观的视频。
对教材的处理有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多种感官去认识瀑布、了解瀑布、感受瀑布。
学完本课,要求仿写,当学生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后,写自己熟悉的、喜爱的景物一定会驾轻就熟,一定会情真意切!
四、教学策略的选用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而学
生能力的培养和感情的熏陶需要我们教师引导他们借助教材去逐步
实现。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同课异构】
1.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写会本课的生字,培养学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能力,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你们谁看见过瀑布?谁能简单介绍一下瀑布?(瀑布就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水,从远处看好像白布一样,发出的声音很大,景色很美。
)
4.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上网、查阅课外书籍、看报纸、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等各种途径了解了瀑布的这么多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诗――瀑布。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遇到本课的生字在课文中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借助拼音渎准生词,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
(3)找出不懂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
3.检查预习交流情况。
(1)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字词的认读和理解情况。
叠叠涌上岸滩比喻千丈仰望伟尘土
(2)理解词语。
①叠叠:诗中是指一层又层,前浪未平,后浪又起,也就是后浪推前浪。
②屏:指遮挡用的屏风,多扇相连,可以折叠。
③如:好像。
④涌:这里指水浪往上冲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小组交流。
(1)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三个)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瀑布的声音和样子)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由远到近)
2.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3.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或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随机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提出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问题。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小组同学继续深入交流理解。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教师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文中的生词,知道了这首诗主要写了瀑布的声音和样子,了解了作者
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瀑布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汇报交流第一小节。
1.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1)汇报交流一:这小节主要写的是什么?(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2)汇报交流二:读了这一小节你有什么感觉?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瀑布的声音很大,瀑布很壮观。
印象最深的是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
2.引导交流。
(1)“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说明了什么?(还没看见瀑布,说明离瀑布很远,离瀑布很远就已经听到了它的声音,说明瀑布声音一定很大。
)
(2)“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从中感受到什么?(“叠叠”“涌”叠叠就是一层又一层,前浪未平,后浪又紧跟着涌上来。
瀑布的声音就像浪涛翻滚时发出的巨响。
)
(3)指名说出海浪的声音怎么样?(教师评议并小结,多媒体播放瀑布的声音。
)
(4)“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从中又能感受到什么?(瀑布从上落下来冲击岩石,跌进潭里,发出的声音就像松涛一样。
)
(3)指名说出风吹过松林的声音怎么样?(教师评议并小结,多媒体播放风吹过松林的声音。
)
3.齐读第一小节,说说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感受瀑布的雄伟壮观。
)
4.指导朗读
(1)多媒体出示第一节停顿和重音提示: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2)学生练习朗读。
(3)教师范读。
(4)比赛朗读。
(三)汇报交流第二三小节。
1.汇报交流一:这两个小节各写了什么?(第二小节写远看瀑布的样子,第三小节写近看瀑布的样子。
)
2.汇报交流二:作者看到瀑布后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感觉到瀑布很雄伟,引导学生重点通过以下词句进行理解。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
3.汇报交流三:你认为这两个小节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原因是什么?(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运用了比喻的写法。
)
4.引导交流。
(1)怎样理解“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中的“千丈青山”和“一道白银”?(“千丈青山”不是实指,而是形容山高。
“白银”是指瀑布的颜色。
绿色的高山衬着白色的瀑布,对比鲜明,瀑布显得更加壮丽。
)
(2)为什么作者先说“没法比喻”,然后又把瀑布比作了“白银”呢?(初见瀑布,作者感到惊讶,瀑布实在太美了,美得超出自己的想象,一时被它的美吸引住了,作者心情激动竟然想不出用什么比喻好。
仔细观察瀑布的样子和周围的山,作者自然想出了“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个比喻,并且用一个“衬”字,非常巧妙。
)
(3)“一座珍珠的屏”体现了什么?(瀑布的雄伟和美丽。
“屏”是指比较讲究的建筑装饰,“珍珠的屏”说明瀑布飞泻而下时,串串乳白色的水珠被阳光一照,闪着光亮。
整个看,就像一道珍珠做的屏风,非常雄伟、壮丽。
)
(4)想象“如烟,如雾,如尘”是什么样子?(当有风吹过时,水
珠被吹散了,水花飞溅,缓缓飘落,这时就像烟一样飘飘悠悠,像雾一样朦朦胧胧,像尘一样四处飞散。
)
6.指名朗读,教师评议并小结。
三、朗读全文。
四、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飞流直下的瀑布,气势磅礴,美丽壮观。
我们也仿佛听到了那如浪涛、似松涛的瀑布声音,又仿佛看到了那好伟大的珍珠的屏,看到了那如烟,如雾,如尘得壮丽景色。
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像诗人看到的这样的瀑布还有许多,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浙江的雁荡山瀑布,江西的庐山瀑布等。
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能亲眼目睹那壮观的景象。
五、交流收获,课外收集。
板书设计:
叠叠
声音
瀑阵阵雄伟
布一道白银壮丽
样子珍珠的屏
如烟如雾如尘
【精彩片断】
品读第二小节,感悟诗的意境美。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