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池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河池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04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当代美学中,坚持寻找艺术边界的探索从未停歇。

西方美学中一种具有长久影响的学说是模仿说,要旨是认定艺术有别于其他事物或活动的典型征兆是它对实在世界的模仿。

但问题在于,模仿实在世界并非艺术的唯一特权,仅从这个条件来考量艺术与非艺术的差异,往往很难说清。

模仿说衰落之后,其他种种新学说纷至沓来。

由于浪漫主义的影响,由于艺术家的情感和想象被推崇,一些美学家虔信艺术与非艺术的主要差异在于其情感表现性。

从浪漫主义美学,到托尔斯泰的艺术表现论,再到克罗齐-柯林伍德“表现说”,各种强调情感表现的理论蔚为大观。

但是,情感表现也并非艺术的唯一特性,它几乎存在于任何人类活动的领域,如果只从情感表现来界划艺术的边界,显然会碰到许多麻烦和困难。

学者们对二者进行了归纳,模仿说强调艺术作品与实在世界的关系,而表现说聚焦于艺术品与艺术家的关系。

随着19世纪现代主义艺术自主性概念的流行,美学家们不再关注艺术品与外在方面(社会、艺术家或欣赏者等)的关联,而是日益关注艺术品自身所特有的某种审美或艺术的特征。

英国美学家贝尔“有意味的形式”说堪称此一理论的范本。

在贝尔看来,一切可以称为艺术品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形式主义的艺术边界论逐渐流行。

海德格尔则主张“本源说”,他告诫人们要跳出艺术家和艺术品的循环论证,去寻找一个更高的范畴——艺术。

但关于艺术边界的假说和结论,实际上都离不开对艺术品的探讨。

如果我们不能弄清艺术品的特性,就无法明确地划出艺术的边界。

至此,我们碰到了一个界定艺术边界的方法论难题:究竟是以局部来规定总体呢,还是以总体来涵盖局部?这个总体性与局部性的矛盾构成了艺术边界讨论的方法论张力,颇有些类似于阐释学“循环”,即究竟是从局部开始解释文本呢,还是先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海德格尔本源说的思路显然是后一种,即首先要把握整体再谈及局部,所以艺术家和艺术品必须依赖于第三者——艺术;而我们引证的模仿说、表现说和形式说,则代表了另一方向的努力,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局部出发来规定艺术的边界。

一般来说,从整体上探究艺术边界,往往会带有指向唯一条件的倾向,实际上一旦进入艺术边界的局部性分析(而这是难以回避的),就会依据不同的要素(艺术品、艺术家或欣赏者或其他),形成多重因素的局面。

今天看来,唯一条件的理路显然已不合时宜,因为就艺术发展的复杂现状而言,不可能有一个唯一的条件来界定艺术的边界。

所以就出现了另一种思路,不再抽象地讨论艺术特性,而是考察在何时何地艺术才存在。

分析哲学家古德曼把“何为艺术”的追问,转换为“何时为艺术”的问题,这就颠覆了美学家长久以来不分具体情境和功能的传统理路。

在他看来,“何为艺术”根本就是一个错误的提问,一件物品之所以在某个时间成为艺术品,而在其他时间不是,“正是由于对象以某种方式履行符号的功能,所以对象只是在履行这些功能时,才能成为艺术作品”。

这一思路与艺术史的事实是完全相符的。

种种划定艺术边界的尝试,都存在着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但实际情况是,艺术和非艺术之间并无如此分明的边界,他们的交互渗透不但是常见的,而且经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我们注意到这种情况,那么中国哲学和美学正好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方法论观念。

较之于西方,中国哲学和美学的一个特征尤其明显,那就是强调二元范畴之间的关联、转换和渗透,而不是两者的对立、排斥和冲突。

这为我们解决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倾向提供了可能性。

从中国哲学的理念来看,艺术与非艺术的这种复杂关系不足为奇。

我们的思维惯性是划出黑白分明的两极,艺术与非艺术各自有所归属。

但实际情形是一种进退消长的变动边界,在艺术和非艺术的黑白两极之间,存在着广大的相互融汇的灰色地带。

中国式的哲学智慧提醒我们,必须要高度关注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它们往往比艺术领域本身更具备生产性和创新性。

这一点已为艺术史的发展所证明,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在黑白之间划界,而是应把注意力投向广大的灰色地带。

(摘编自周宪《换种方式说“艺术边界”》)
材料二:
我始终觉得,既然认定是一门艺术,就理应有它最基本的边界和底线、内涵与外延,不能无原则、无休止地去所谓拓展和丰富,否则就完全没必要划分和界定不同的艺术门类及相关创作形式了。

但是每一种门类及其形式,它们的边界和底线究竟在哪里,内涵与外延究竟如何把握、如何区分,这是不容易明确做到的,甚至说,只能在不断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总结中去逐渐清晰、完善对它们的认识,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语境下,还会随时出现新的情况和可能,产生新的认识,做出新的调整与再定义,并非一成不变。

比如对书法的界定,它的历史价值与新的时代内涵是否需要重新赋予和注入,以及具体的创作手法、表达方式等,是否也都要有所相应调整或改变?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像近些年一直争论不休的现代书法,包括所谓的“丑书”“乱书”“盲书”“射墨”等诸多新品类、新形式、新花样,究竟算不算书法,有没有相应的艺术价值和创作意义?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很多艺术家在创作如实验水墨、抽象水墨、新水墨等作品时,根本就不用毛笔,材料中也只包含传统的纸和墨,对于这类作品,倘若还继续拿传统的笔法标准和单纯的水法、墨法标准来评判,显然不合适。

务必要另立标准,打破固有的审美定势与相关思维理念,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实验艺术、新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也才更加符合当下多元化的诉求,否则便如坐井观天,陷在传统的漩涡中不能自拔。

(摘编自王进玉《艺术的边界和突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模仿说强调实在世界,表现说强调艺术家,形式说强调艺术品与外在方面的关联,三者界划艺术边界的出发点不同。

B.作者认为,英国美学家贝尔“有意味的形式”说这一理论堪称界划艺术边界的范本,为划定艺术边界提供了理论依据。

C.中国哲学和美学强调二元范畴之间的关联、转换和渗透,能够解决划定艺术边界的问题。

D.实验艺术、新艺术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另立标准,打破固有的审美定势与相关的思维理念。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列举了多种界划艺术边界的学说,在对这些学说阐释时采用递进结构,思路清晰。

B.材料一在态度上有倾向性,分析“模仿说”“表现说”等学说,是为了显示出中国哲学和美学理论上的优越性。

C.材料一第四段采用比喻论证,更好地说明了探索界定艺术边界过程中所碰到的方法论难题。

D.材料二第二段采用了举例论证、假设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有效论证了观点。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古德曼“何时为艺术”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向日葵》独特的艺术性表现在它表达了梵高对生命的理解,展示出梵高个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B.博物馆里陈列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展品,在原始阶段,并不以艺术形式呈现,或者说是当时并没有这个概念。

C.安迪·沃霍尔把复制印刷的肥皂盒放到美术馆展场,作为艺术品参展,这就是著名的《布里洛盒子》,
D.毛笔书法,最开始是一门实用艺术,到现在则变成了一门可供欣赏、收藏的纯粹艺术,实用性几乎不存在了。

4.小刚根据材料梳理出一份表格,请指出对表中几种学说归纳总结不准确的一项()(3分)
学说理论局限归纳总结
模仿说模仿实在世界并不是艺术的唯一特权
表现说情感表现并非艺术的唯一特性
形式说“有意味的形式”只是艺术的一个局部
本源说“艺术”只是一个抽象的、不能涵盖复杂变动的、局部的概念
A.“模仿说”“表现说”“形式说”从局部出发规定艺术的边界,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B.四种学说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思考艺术划界问题,犯了二元对立的错误。

C.四种学说缺少实证和实验,全凭个人的感受和经验,犯了经验主义错误。

D.四种学说都落入了不分具体情境和功能的传统理路,犯了静态、僵化、脱离实际的错误。

5.两则材料都围绕“艺术边界”问题展开论述,但论证方式和论述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雨落石巨
段爱松
在我年少的记忆中,我的父亲常对一坨坨石头说话。

①他说,那是死去的族人们的身体,虽然灵魂丢了,但是身躯还在。

江水里大大小小的石头,他每年都得问问它们,来年,族群里会发生些什么大事。

父亲跟我说过,雨水和石头,一直在争斗。

原来是石头占了上风,但后来雨水常年累月不断地淋,占据了上风,再坚硬的岩石也给淋泡松了,一旦松了,就随时可能垮掉下来。

让父亲记忆犹新的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常年穿梭在落石频发的山崖小径。

甚至有一次,他上山采药,眼睁睁看到,这个穿军装的青年要不是闪躲得快,差点就被一块从山上滚落的大石头砸中。

这个青年叫枝柱。

瓦拉夺是我们族群最远也是最难进去的村寨。

信息极不通畅。

不过,②自从开水田穿军装的人们来了之后。

这样的不幸事情越来越少了。

因为他们会定期送医送药。

我的父亲不但看到过,而且这次还准备和枝柱一起进去。

瓦拉夺村子里。

从缅甸嫁过来的妇女妮娜,正经历着一场生死考验。

她分娩时难产,所以才赶紧叫人到外面求助我的父亲,和在附近执勤的边防战士枝柱。

我的父亲和枝柱赶到妮娜家时,天色已晚。

妮娜脸色苍白,躺在用一些粗麻破布铺成的地铺上,血迹斑斑,正痛苦地呻吟着。

我的父亲和枝柱几乎同时做出了同样的决定,立刻将妮娜转移到二十公里外的乡卫生所。

此时天已经黑了,本来就阴沉沉的天,加深了这种黑,③宛如野兽深色的瞳孔,令人生畏。

枝柱将包里的手电筒取出,拿给我的父亲。

请他打着照亮道路。

他和随队的小战士立刻扛起妮娜,向着乡卫生所出发了。

还没走出一里地,飘起了小雨,道路越发崎岖烂滑。

枝柱和小战士争分夺秒,一路小跑。

衣裤被荆棘刮破撕裂,手脚也被划伤出血,这些都顾不上了,黑夜中两个晃动的身影,就像两个正拼尽全力和死神抗争搏斗的勇士,在高黎贡山中,宛如天神格蒙在我的父亲梦境里安放的那块会活动的“神石”。

到达乡卫生院安置好妮娜,枝柱和小战士再也支撑不住了,瘫坐在地上,大口喘气。

我的父亲看着枝柱和小战士被雨水、汗水、雪水浸透的军装,突然想起面对开水田那天阿空头人带来的那两位边防军人时,自己的排斥和疑虑,不觉心生愧疚,这究竟是怎样一群人哪!
由于抢救及时,妮娜顺利产下一名男婴。

枝柱和小战士都很兴奋,我的父亲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像妮娜这样的情况,在以前只有等死,而现在,这块族人世代生息繁衍的土地,正悄然发生着巨变。

这些战士、医生,所有从外面来帮助族群的人们,多像是天神格蒙派来拯救族人苦难的天使。

虽然妮娜产下了男婴,但由于失血过多,已经休克。

医生十分着急,乡卫生院没有备用血浆,而且现场没有妮娜亲属,如果不能马上给她输血,恐怕性命难保。

“我是O型血,抽我的!”正当大家急得团团转时,一个疲惫却坚定的声音响起。

大家一看,是枝柱。

“绝对不行。

极度疲劳的状态,怎么能抽血,这不要人命吗?”医生制止道。

“医生,救人要紧,顾不了那么多了,你看能抽多少抽多少,即使是有危险,用我的命换回两条命,也值了!”枝柱支撑着站起来,语气斩钉截铁,让在场的每个人深受震动。

枝柱的一再坚持,打动了医生,但医生无论如何也只答应抽取两百毫升。

看着鲜红的血液一滴滴流进妮娜的血管,枝柱脸上露出了疲惫却安心的笑容。

有一种喜悦贯穿了他的内心,他也说不清楚那究竟是什么,作为一名边防军人,他身上的军装,就是对这块土地最深情的言语。

一天,小战士找到了我的父亲,他说,前几天枝柱带着他们,又去帮独龙族孤寡老人孟腊打柴火去了……
“都怪我啊,连累了班长,”小战士难过得说不下去,沉默了一阵,又接着说,“我们下山往回走的时候,雨开始下大了。

我不知道踩到了什么,脚下一滑,朝着悬崖摔去。

这时,一只手猛地将我拽住,我还来不及看清楚是怎么回事,一大坨石头砸中一个影子,班长连人带柴火坠下了悬崖,和那块落石一起翻滚进独龙江。

”小战士说到这里,再也忍不住了,眼泪簌簌往下淌。

我的父亲又回想起枝柱救孕妇时憔悴而坚定的神色,那神色和他梦境中的“神石”是一样的。

“今天早上,一个小孩抱了一只鸡来,说是要送给枝柱叔叔。

我们一问,才知道这是班长一直在资助的学生……”小战士突然想起了什么,抹了抹鼻涕眼泪说。

我的父亲此时也忍不住了,泪水充盈着他的眼眶……
我的父亲说,后来他再没有梦到过“神石”,④但他梦到过枝柱,梦到过枝柱身上的雨水,梦到过雨水中的军装闪闪发亮。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3年第5期《梦里的星河》)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从“我的父亲”的角度,叙述了战士们帮助西南边疆发展生产、救助少数民族群众而牺牲奉献的故事。

B.作者运用明暗两条线索推进故事发展。

明线是人民解放军对边疆人民的真情付出,暗线是父亲对战士们态度感情的转变。

C.作者并未直接描写边防战士枝柱的外貌特征,而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塑造出枝柱鲜
活的形象,
D.小说讲述边防战士枝柱的故事,以点带面,讲述的是发生在我国西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军民鱼水情的故事。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画线句子①开篇写父亲问石及对石头的敬畏,让故事笼罩在一种神秘的异族文化之中,也对下文的故事情节有所暗示。

B.文中画线句子②“开水田穿军装的人们”指帮助边疆发展的边防战士,不直接点名身份,是为了表现当地群众对战士们的排斥。

C.文中画线句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强调天色之黑,从而更好地表现边防战士将妮娜转移到乡卫生所途中经历的艰辛。

D.文中画线句④表现了父亲内心对以枝柱为代表的边防战士的尊敬,“雨水中的军装闪闪发光”衬托出枝柱的人性光辉。

8.小说中多次出现“小战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
9.小说以“我的父亲”的角度展开叙事,别具一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赵文、赵造、周诏、赵俊皆谏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

王曰:“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

及至三王,随时制法,因事制礼。

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故礼也不必一道,而便国不必古。

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

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

且服奇者志淫,则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者民易,则是吴、越无秀士也。

且圣人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

去进退之节衣服之制者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贤者也。

故齐民与俗流,贤者与变俱。

故谚曰‘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

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

子不及也。

”遂胡服招骑射。

(节选自《史记·赵世家》)
材料二: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

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

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

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

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

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图之也!”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

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部;微社稷之神灵,则部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

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

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部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

”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

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夫进[A]退之[B]节[C]衣服[D]之制者[E]所以齐常民[F]也[G]非[H]所以论贤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伏羲,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华夏民族的始祖,与燧人氏、神农氏并称“三皇”。

B.易,形容举止轻率,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乱易整”的“易”意思相同。

C.稽首,古代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跪下须拱手至地,头部也至地。

D.中国,文中指“中原”,与《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中国”所指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武灵王准备推行胡服骑射,他的想法得到了大臣肥义的支持,但是受到公子成的反对,他认为应该顺应中原地区的习俗。

B.赵武灵王认为法制、诏令要顺应时代需要,衣服、器械要便于使用,国家礼制并非一成不变,只要使国家获得便利,不一定要仿效古法。

C.赵武灵王担心公子成不穿胡服会引起国人议论,亲自前往劝说,告诉公子成推行法令必须从赵国的贵族做起,希望公子成能够做出榜样。

D.赵国三面都有强敌,推行胡服骑射既有利于加强国境四周的守备,也有机会报中山国入侵之仇,这是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重要原因。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

(4分)
(2)微社稷之神灵,则部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

(4分)
14.赵武灵王说服赵文等人和公子成同意胡服骑射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貌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

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复古此词以朴素的叙述入题,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轼词“大江东去”的气势雄伟。

B.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少,但形象鲜明。

戴词重点写他“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

C.瞻顾遗迹,胜过读历史书籍。

往事已随江潮而逝,风流人物,也被历史的烟尘覆盖了。

D.作者感时伤世,再也无心观赏,他追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

16.本词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都写到了赤壁大战的情景。

对此,两首词的写法各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向曾晳解释自己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时间虽然如眼前的江水般流去,但实际上“__________________”:而明月时圆时缺,实际上也是“_________________”。

(3)2024年是龙年,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

“龙”在古诗文中多有出现,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苍松翠柏,层层叠叠,从山麓向上猛奔,气势磅礴,压山欲倒,整个宇宙仿佛沉浸于一片浓绿之中。

原来这就是庐山啊!
【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我很后悔,年幼读小学的时候,学习马虎,对岭与峰的细微区别没有弄清楚。

到了此时,A_________。

【乙】无论横看,还是侧看,我都弄不明白苏东坡用意之所在?我只觉得,苏东坡没有搔着痒处,没有抓住庐山的神韵,没有抓住庐山的灵魂,空留下这一首传诵古今的名篇。

到了我们的住处以后,已是黄昏。

窗外松涛澎湃,山风猎猎,鸟鸣在耳,蝉声响彻,九奇峰B________,天上有一弯新月。

我耳朵里听到的是松声,眼睛仿佛看到了绿色。

我曾游过的名山里,泰山雄伟,黄山诡奇,而庐山千姿百态,很难用一个字或几个字来概括。

但是,总起来说,庐山给我的印象同泰山和黄山C________。

在这里,不管是远山,还是近岭,无不长满了松柏。

杉树更是特别郁郁葱葱,尖尖的树顶直刺云天。

【丙】目光所到之处,总是:绿,绿绿。

几乎看不到任何别的颜色。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丁】我也想用两个字来概括庐山——秀润。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于”与文中加点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拘泥于礼节。

B.只是渴望却还不曾真正地展翅于万里云天。

C.责任重于泰山。

D.那时,我们山区的生活贫困艰苦,达于极点。

20.文中画波浪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完全无误的一句是()(3分)
A.甲
B.乙
C.丙
D.丁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所谓“吃瓜”,说接地气点①________。

多巴胺是给我们带来愉悦的原因,也是“吃瓜”上头的最强助力。

“吃瓜”之所以与多巴胺相关联,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咱们祖先遗传下来的收集本能。

基于生存的需要,我们祖先的大脑发展出了以多巴胺为核心的预警系统和奖赏系统。

大脑会分泌多巴胺,驱动我们去“探知周边信息”。

如果探知到的是“重要信息”,②_________,“奖励”我们去获取更多信息。

这种“重要信息”也包括八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