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感悟” 三探无底洞的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探“感悟”三探无底洞的感悟》
今天,“感悟”已成为语文教学中最热门的词之一,那么,“感悟”怎样运用才能效果最佳。
笔者愿与大家一起再探“感悟”大本营。
一、“感悟”是一座桥,是一把金钥匙
“感悟”是一座神奇的桥梁。
在这座桥上,学生与文本对话,领略到许多奇特的风景:初春梅花山的绚丽,秋天北大荒的明艳;夏日“雨后”的童趣,寒冬雾凇的神奇;认识到“长城和运河”的古老和壮丽,“国际互联网”独特和奇妙……在学生“感悟”的世界里,文字有了温度和感情,一条条道、一座座桥,通向广阔的天地,享尽丰富多彩。
“感悟”又是一把神奇的金钥匙。
它能打开学生心扉,静心倾听作者的诉说,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它能让学生开启智慧的大门,获得情感熏陶,追寻审美的乐趣;它能让学生们知道“敢跟高手比,才能获得奖励”,懂得“母亲的恩情”,认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守约,具备“放飞蜻蜓”的环保意识……在学生“感悟”的世界里,文字有了升华和激情,一扇扇窗、一扇扇门,通向思维的空间,放飞理想的风筝。
二、从“感”到“悟”需要台阶
“感悟”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智,但它不是一蹴而就,常常需要循阶而上,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要给学生铺设从“感”到“悟”的台阶。
1.创设氛围。
让学生“感悟”,并不是老师一句“大家现在去感
悟”就能做到的。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需要感性认识为基础,故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提高阅读的氛围,以促进“感悟”的生成。
比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课,由于学生出生时,xx早已去世,仅靠阅读课文,不太容易激起其内心的情感波澜。
老师可以在教学伊始播放《哀乐》,低沉压抑的音乐如泣如诉,把学生的心一下子抽紧了。
再请学生说说看到过的举丧情景和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
这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内心的伤痛之感。
即使从没见过家人、亲戚去世场面的学生,由于上面氛围的触动,也有了悲凉之感。
在这基础上,老师动情地说:“xx爷爷去世了,这不是一家人的悲伤,而是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的悲伤。
那么,大家为什么如此悲痛呢。
xx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他做了一次怎样的最后之举呢。
大家又是怎样与他诀别的呢。
我们来细细读课文,认真想一想。
”这样,就把学生很好地引入阅读深思之中。
可以说,创设氛围能促进“感悟”的生成和深化。
2.语言感知。
创设情境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
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就应放手让他们去感悟文本,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xx的伟大,哪些地方写出了人民对他的怀念之情,不忍他离去。
在阅读感悟中,“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永不停息的涛声”在学生心头激荡着,而4个“也许”的排比句,更增添了震撼力。
这是阅读的根本,只有根基于文本语言的“感悟”,才是真正的学语文。
3.心灵对话。
语文教学,就是要把文字变活,成为生命的涌动,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
为了让学生与
xx增近距离,可让学生说说xx转战南北的故事;说说xx拨乱反正、力主改革开放的故事;说说xx是怎样制定一国两制方针,使香港、澳门回归的……当xx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中人们为什么不愿他离去。
最后,回应xx那震撼人心的声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让学生对xx说上几句心里话。
只有做到了学生与文本人物、作者的心灵交流,感悟才是真的。
当我们循着这样的台阶,让学生一步步走入文本,感受文本力,做一次心灵的洗礼,才算到了位。
“感悟”
三、“感悟”离不开一个“读”字
“感悟”基本上是沿着从“感”到“悟”这条线走的,其牵引就是一个“读”字。
检验学生是不是感悟了课文的语言,只要听一听他的朗读就知道了。
“充分地读”是“感悟”的前提,读得不充分,就很难“有所悟”。
古人说的“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的“化”,就是指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形成语感经验。
比如,教学《小河与青草》一课中的“这要感谢你呀。
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
”句子比较长,低年级学生不易读好。
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范读,来指导长句的停顿,让学生一遍遍地朗读,体会节奏。
然后,教师问:“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懂了什么呢。
”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小河边长满了青草,很美丽。
”有的学生说:“因为前面青草夸奖了小河,所以小河表示感谢,”“我读也夸奖青草。
还有的说:我读懂了小河与青草是好朋友。
”
教师说:“那么,你愿意读出这份感情来吗。
”学生又一次感情朗读。
什么是有感情地读。
就是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来“描述”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
正因为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才有了学生对课文的真切感知,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四、让默读为“感悟”建个磁场
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步入“感悟”的境界,我们有必要给他们建一个磁场,其核心就是默读。
因为默读能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人人参与阅读,人人进入文本,边读边想,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探究,用心去想象,人人就有所得。
这样,就会越来越深。
“感悟”
1.留足默读时间。
学生默读感悟,是在主动阅读思维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过程。
要完成这一过程,就必须给学生留足够时间,让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只有这样反复而充分地默读,才能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获得读书的乐趣。
2.留出默读空间。
这里的“空间”指的是思维空间。
默读不是让任自流,需要有一定的导向,也就是用一定的阅读问题来做默读侧重的价值引导,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展开默读。
默读有了任务的驱动,才会有内在的动力,才有明确的心理指向,学生也容易潜入文本,去读、去想、去发现。
如上面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教师在情境创设后,提出了一个思考题,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感悟方向就明确,就集中。
五、让“感悟”在品味中进行
“感悟”不可能凭空而来,它必须通过比较、推敲等多种形式来揣摩词句背后的丰富内涵,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
1.品味用词的精当。
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单靠读一读、想一想,还不能深入体会其中的奥妙。
教师应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味,去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品评出语言意蕴的深刻,从而对文章有所领悟。
我们来看看一位教师是怎样引导学生品味《青海高原一株柳》中“撑立”一词的:
师。
让我们再次聚焦刚才说到的“魏魏然撑立”这个短语。
大家看,如果我把“撑立”换成“屹立”或“挺立”能读得通吗。
(生读,点头)
师:那么,给你一种什么感觉“撑立”
生。
让人感觉是经过磨炼的。
“撑立”
生。
“撑立”让人感觉它有压力,才有一种向上的劲。
生。
让人感觉有精神。
“撑立”
师。
是的,它让人感到有力量在里面。
生。
“撑立”让人感觉这株柳很顽强,直直地撑在那里。
师。
同学们,阅读就要善于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就能发现作者用词的得当。
一个“撑”字,撑起了这株柳树,写出了它的伟岸、高大,它的顶天立地。
建议大家在“撑立”下加个三角符号,记住这个词。
很普通的一个词语,通过对比、推敲,不但明白了词的意义,更透过这个词语,感悟到了这株柳树的生命力和毅力,感悟到了作者对
其的敬佩之情。
2.品味想象的力。
语字是凝固的,但其描绘的画面却是流动的。
怎样让学生透过凝固的文字看到流动的画面呢。
想象应该是一个有效的阶梯。
凭借想象,可以把凝固的文字还原成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心理状态,让“感悟”更丰厚。
所以,教师要学生用两条视线去进行阅读:一条是眼睛的“生理视线”,负责吸收文字符号,以供心灵辨认;一条是心灵的“心理视线”,通过想象与联想,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图画。
两条线最后交汇在一起,融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形象。
如教学《云房子》一课,可让学生们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云房子的模样,然后说:“小鸟造出了多么漂亮的云房子,能干的小朋友一定也能造出更多更好看的云房子来。
咱们和小鸟比一比吧。
”接着,出示句式:“我们的云房子真漂亮啊。
它们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学生们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驰骋在蓝天中,飞入一座座美丽、宽敞的云房子,收获着各自对语言的独特感受。
3.品味情感的真切。
文章的思想感情不是说出来的,而应让学生通过细细品味,使文中的情感流进心里,激起心灵的涟漪,感受真切的“情”与“感”。
比如教学《爱如茉莉》一课,可围绕母亲住院展开“爱”的对话:
师。
你从哪些细节看出了父母间的爱。
生。
我从母亲说的“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这句话中我感受到妈妈心疼出差辛劳的爸爸,这是一种爱的
流露。
生。
“虚弱”一词能说明妈妈深爱看爸爸。
虽然妈妈身体很虚弱,但她仍想着不能让爸爸着急。
生。
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而是“直奔医院”。
从这儿可以看出爸爸对妈妈爱得深,根本顾不上自己出差的劳累。
师。
读书就要学会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
从“直奔”这个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
我仿佛看到爸爸满头大汗地向医院奔去。
生:我能猜到,“她这么善爸爸一定是边跑边自我安慰:良,一定没事的,保佑她。
”
师。
从你们的想象中,我感受到了文章中爸爸妈妈之间深深的爱。
这个片段,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品味,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了具体可感的生活画面,读出了父母间的相互关怀,感受到了浓浓的爱。
六、巧用“设错”促“感悟”
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巧,往往还很难到位。
这时,我们不妨有意“设错”,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促进“感悟”。
比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中的“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
”一句,一位老师引导学生对“伴”字做一番推敲:
师。
有同学读了这句话后,提了一个问题,“伴着”一般都指有人或动物的动作,如。
这里,和“陪伴”“鲜花”“骨灰”只是两个事
物,用“拌”是不是更恰当一些。
你怎么看。
(很多学生觉得有道理,表示赞同)
师。
谁来给大家区分一下“拌”和“伴”的不同处。
生。
就是搅和在一起,“拌水泥”。
(说完还做了“拌”比如一个搅和的动作)
师。
这位同学的动作很生动地表示出了“拌”的意思。
课文中的“鲜花”是这样“拌”着xx爷爷的骨灰吗。
(学生纷纷摇头)师。
那么,鲜花是怎么放着的呢。
生。
它是靠着骨灰放着,就像一个人陪伴着xx爷爷的骨灰。
师。
这些鲜花代表着什么。
生。
它代表了全国人民对xx爷爷的热爱。
师。
是呀,如果用“拌”对邓爷爷太不尊敬了。
一个“伴”字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心和怀念,写出了真情。
如果鲜花会说话,它会对着邓爷爷的骨灰说什么呢。
生。
邓爷爷,我代表所有的人陪伴您走完人生最后一个篇章。
生。
邓爷爷,我们都不舍得您离去啊。
生。
邓爷爷,您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
这个案例打破了常规,老师“有意”设错,把学生引入对“伴”字的推敲,不仅让学生品味出了作者用词的精当,还使其经历了一次情感升华,而最后的代表“鲜花”说话,则真切地道出了其心声。
这样的“感悟”,是扎实、有效的,是对学生心灵的引导。
七、方法的“感悟”不可忽视
引导学生“感悟”,不能仅停留这文字层面,更要引导他们去感受、体会写作(或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发其灵性、发展其能力。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引导学生感悟语句结构的片段,很值得我们学习。
师。
现在请你说一下对青蛙的认识。
生。
青蛙是捕虫的大将军,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庄稼的卫士。
师。
说话要讲究排列,概念从小到大。
正因为青蛙是捕虫的大将军,所以是庄稼的卫士;正因为是庄稼的卫士,所以是人类的好朋友。
知道了吗。
再说一次。
生。
青蛙是捕虫大将军,是庄稼的卫士,是人类的好朋友。
贾老师虽然只是很简洁地点评了一下,其实引导了学生再细读、思考,从中感悟到方法运用的奥妙。
这样,学生学习就会更有兴趣,也会主动地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写作方法,抒发心声。
学语文就是学方法,对方法的“感悟”不可忽视。
八、“感悟”不是说什么都行
虽然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但教学中,教师还是有必要帮助、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位老师执教《伊索寓言》中《蝉和狐狸》一文,在学习结束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有什么话要向狐狸说。
”一个学生回答:“狐狸,你不该老用这样的方法去骗人。
”教师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幽默地说:“哦,我知道了,狐狸应该多想出一些办法来骗蝉呀。
”在全班学生的笑声中,这位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狐狸不是该如
何去骗,而是不应该去骗人。
尽管这位学生的回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教师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不分青红皂地为其“与众不同”的看法叫好,而应及时介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再次感悟,回归本位。
九、重视“感悟”≠拒绝讲授
自从《语文标准课程》倡导“感悟、体验”后,“讲授”被戴上了繁琐分析的“帽子”,很多老师像避一样躲着它,一切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感悟”、“体验”得出来。
我们说,尽管新课程强调“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在学生的感悟出现问题时,教师及时的点拨、讲解还是必要的,它能让学生少走弯路。
其实,讲授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本身并没有错,关键看你怎么运用它,不能一棍子打死。
我们来看一个课例。
一位老师教《江雪》一诗,当学到“独钓寒江雪”时,问学生:“这位孤独的老翁冒着风雪在寒冷的江面垂钓什么。
”一位学生脱口而出:“他在钓鱼。
”这也难怪,21世纪的学生怎么能体会到唐代柳宗元写做首诗时的心境呢。
此时,就需要老师用讲解来揭示一下背景,增强学生的认识,扶他们一把。
于是,老师开始讲解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和做此诗的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
他为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还无人理解,非常难过、非常悲愤。
《江雪》这首诗就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
”及时的讲解,让学生有所启发,有的说:是因为他被贬后心情郁闷“柳宗元在寒冷的江面钓鱼,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
精品文章
有的说:“他在寒冷的江面钓鱼,可看出他孤傲的性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教师适当的讲解、帮扶,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讲解要以讲在关键处、讲在急需时,必须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障碍时,扶其过去,使他们的学习迈向成功,绝不能包办代替。
所以,只有用“该扶时当扶,该放时当放”的姿态立足于课堂,课堂才会精彩纷呈。
“感悟”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其特性,让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作者单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