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原因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孤独原因论文
摘要:孤独,是大学生群体普遍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心理学界、教育界广泛的关注,研究大学生的孤独感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我们试想,孤独已成事实,不妨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认识它,以科学的态度去正视觉它。
我们的心灵需要抚慰,我们需要爱、需要合作,我们的大学需要我们大学生自身去用心经营。
最近在学习、工作之余总喜欢聚同学好友三五人一起到各自的大学转转。
我想这是好事情,一则可以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腾出些许闲暇的时光,从生活中寻找出一些乐趣来,二则可以和我们的同龄人交流交流大学生活赋予我们的点滴感受、想法和思想。
在和同学的闲谈中,很多都说他们“孤独无聊,混日子”,正在体验着一种孤独的大学生活,这虽是偶尔的闲谈或不经意的流露出的感受,但这对于我这么一个搞教育的人却有一种强烈的共鸣和不安,为什么作为天之骄子,作为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一代在大学这最宝贵最丰富最有意义的生命阶段竟然遭遇了如此问题?下面就谈谈我对该问题的若干思考,权且当做对我们大学生一代生活境遇的一种反思和审视,这也有益于我们过一种丰富、充满生命气息的生活。
孤独感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中较普遍的情感体验。
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在校园里发现那些“孤独的人”,在课堂里,本该充满欢乐祥和和书本气息的课堂却经常上演着学生零星地点缀在其中,他们摆着一副冷若冰霜的面孔注视着老师,偶尔有心的老师或许会制造些课堂讨论、合作的活动去增进学生的交流,据我的观察,很多大学课堂学生
之间的切磋、探讨和互动是相当少的,即便是对大学生形成暂时的非正式群体有重要作用的公共课也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十几堂课下来,同学之间也是“陌生人”。
除了课堂,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彳亍独行的面无表情的面孔,在河边,亭子总能看到孤零零的小脑袋在默默地思考。
最近几年,针对大学生的孤独现象,很多人都展开了调查和研究,有学者做过这样一次调查,调查结果现实,百分之九十六的学生都认为“孤独感是大学生经常表现的一种情感”有百分之五十七的人认为自己经常有孤独感。
可见,孤独感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城市化飞速发展,生活节奏迅速加快,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高强度的压力之下,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个体间的交流和情感的融通被匆忙的脚步和残酷的竞争挤占了,异化了,孤独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种通病。
有研究表明,“孤独常常会带来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经常伴随着沮丧、无助、郁闷、烦躁、自卑、绝望,孤独对人的身心健康有较大危害”。
有数据表明,身体健康但精神孤独的人在十年之中的死亡数量要比那些身体健康而合群的人死亡数高一倍。
我们也经常看到,那些孤独的人经常面无表情、槁木死灰,结果他们自己必然体验一种不自在,不适应的生命状态,久而久之,这种不适应、不自在会产生会多附带的问题,诸如事业上的失败,生活上的失去信心,最后将把整个人生误入歧途。
而大学生对个体自身来说是身心趋于成熟,构筑整个生命大厦基石的关
键时期,对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希望和未来,大学生的孤独感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都是极为不利的。
然而,其实大学生的孤独它并不是那么简单化的语言和判断可以认识清楚地,其心理形成机制是复杂而微妙的,就像我们经常讲的“你永远无法理解那些孤独的灵魂”。
大学生的孤独是有多重原因的,是各种因素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才遭致了如此孤独境遇。
有一种孤独,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日常行为方式和生活状态中窥见其中的缘由,比如一个家境贫寒的大学生,由于“自愧不如”的心理导致一种可怕的无形的力量阻止了其与其他人的正常交流。
那么这种孤独,我们索性把它称作“自卑型孤独”。
自卑性孤独是比较普遍的,一般来讲,相当多的“独来独往”、“不合群”、“害羞”这些特征往往和自卑的人联系在一起。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家庭气氛和谐民主、生活优裕的环境会产会让孩子孤独的种子生长起来,我们也很难苛求一个贫寒的、压抑的、畸形的环境中能孕育出健康的心理的孩子来。
还有一种孤独是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的孤独,我们可以称之为“同伴排斥型孤独”,我们试想,为什么大学生个体有时会遭受孤独,这其中有些是个体道德品质不良而被排斥的。
大学生是在同龄人之中属于佼佼者,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往往强调“自我价值”,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为人处事中往往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自我中心的趋向,过多地习惯于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观察世界和待人接物,这样就难免为了彰显个性而丢掉了共同的东西,这也代表了大学生群体中独来独往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述两种孤独感都属于消极情绪占主导的孤
独。
另外,我们不能排除有一部分人的孤独是高贵的,深沉着的,“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确实有它的解释力,比如,哲学家康德、尼采是孤独的,他们的生活方式往往也是独来独往的,有一种超越的、高洁的、脱俗的味道。
然而,仔细思考,当代大学生特别是人文类学生确实有这么一种倾向,他们接受了这种教育以后,对其中的哲人情怀有一种有意无意的渗透和内化,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有些学生确实是认同这个东西,但也要防止这样一种倾向,就是“矫情式的孤独”。
比如我有些同学读了萨特哲学后,就整天自诩“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连续几个月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有些人自诩“孤独是人生最高境界”“孤独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生活’,显然,长久这样,必然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
因此,正确地分辨是非,汲取有益的生命元素,而非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显得十分重要。
在大学生群体中,还有一种孤独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就是“充实的孤独”,有些学生为了抓住大学的宝贵时光,付出了惊人的努力,他们把自己的时间表安排的满满的,为了获得学业上竞争的胜利,他们可以牺牲几乎是一切的闲暇时光,全身心地把自己约束在教室里、图书管理。
在他们的心里,孤独是值得的,它是达到成功境界的一种手段,一种代价。
在这些人中,孤独是值得的而且是必要的。
当然大学生群体的孤独除了大学生个体自身的原因外,也受到整个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和高等教育内部环境的影响。
比如西方世界二战后也出现了“迷惘的一代”,俄国也有作为“零余者”的一代人。
我们这代大学生也确实承载了太多笨重的包袱,比如,以笔者自己的亲
身体验来说,1998年上小学一年级时那小小的脑袋怎么会想到十五年后的今天,当你成为研究生群体的一份子时,你面对的是教育大众化的大环境,2013年全国研究生入学人数超过60万,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我们这代大学生没来得及停留休憩片刻就被迅速裹挟进下一次的比高考、考研更残酷的就业竞争之中。
这一代大学生要应对这个聒噪的时代带来的残酷竞争和价值衡量标准肤浅化、单维化对人性的消解,比如,我们有时在书卷的熏陶中滋生了知识分子的朴素情节却又被现实的共和国第三次“读书无用论”击得粉碎,所以,有大学生自嘲道“我们这一代注定是断裂的一代,被遗弃的一代,注定是孤独的一代”。
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孤独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孤独也不能让大学生去承担全部的责任,至少,我们这个“工具理性”占主导的社会它提供了孤独感产生的温床,我们也要有对这个社会疗救的药方。
心理世界是丰富的、微妙的、复杂的,这和我们的整个生命一样,总有那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片段。
心理世界的微妙才让我们对它永远充满敬畏,它的每一个点滴变化,成长的、进步的、伤感的抑或是错误的都足以让我们为之动容。
这是心理机制的复杂性、多变性、模糊性使我们对它更不敢有丝毫懈怠,一切简单化模式化的概括分析和处理心理问题都是不完美的。
但是,我们并不能以心理问题的复杂性作为拒绝面对它的合法理由和武器,相反,我们要以正确地态度去认识它、分析它进而改造它。
那么,对于大学生这一独特群体孤独感,我们如何开出正确的药方,合理地使用我们的手术刀,让他们永葆健
康的肌体。
正确地认知是改善行为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只有查出病因,挖掘病理才能开出药方。
因此,要祛除大学生普遍的孤独感,正确的认识孤独感是首要任务,科学地干预和有效地调节措施才是关键。
下面作为一个大学生以一个“当局者”的角度谈谈几点看法。
一、大学生活要安排闲暇时光
闲暇是大学生摆脱孤独过一种友好和谐生活的必要条件。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要让自由民接受闲暇的教育,过闲暇的生活。
我们人要参加劳动,要生产,要工作,要从事社会活动,但闲暇是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作是为了闲暇”。
现代大学生学习压力大,学分修习、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很多学校也管理过死,导致学生没有多少闲暇时间,而且大学大多位于偏僻的郊区,大学生远离家人,这样的生活状态怎么不引起具有旺盛精力重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的孤独感呢。
很多大学生甚至害怕周末和假期来临,因为这意味着孤独,因此大学提供更好的活动场所,大学生更多地懂得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时光是大学生摆脱孤独,发展兴趣,确保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
二、大学生要学会“独处”
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说过一句话“人既要学会群居,也要学会独处”,人要学会群居,不证自明。
我们是“社会人”,一切的社会活动都要我们懂得与他人建立联系,懂得有效沟通,一切的社会活动本质上都是“交往”和“对话”。
而人为什么又要学会“独处”呢?独
处当然与孤独是有本质区别的,“孤独未必独处、独处未必孤独”英文里独处是“alone”,而孤独是“lonely”,独处它只是个体自己单独地做事、生活,而孤独,涉及到心理上的无助、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机制。
为什么要提倡独处呢,因为,我们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行为,保持个体的独立性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我们没有哪个人每时每刻都粘附于人,我们的大脑需要歇息,需要思考。
我们每个人也需要去提升自己。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慎独”就是一中安静地独处,进而提升自己的修为、境界的方法。
大学生多给自己腾出一些独处的时光,去提升自己,去“安静地享受一个人的世界”,这是必要的,这不但不会产生孤独感,相反,它使得我们的大脑更充实,精神更丰盈,生活更有意义。
三、大学生要学会优化自身精神气质
前面讲到大学生的孤独有时是自身固有性格使然,有些是自身品质低劣导致“同伴排斥型孤独”,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大学生孤独感和自身精神气质的某种相关性。
有学者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社交孤独与情感孤独与人格特征有关,外向型个体不易发生孤独现象,神经质和精神质人格特征者易发生孤独现象。
在心理学上,人格(精神气质)本无好坏之分,但我们不能否认某种人格特质有它固有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会在日常交往中表现出它的优势和弱点,我们分析、研究人的人格特征最终旨归就是优化它,以有利于生命。
大学生要学会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己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行为倾向,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总之,要不断探索自己的倾向性。
笔者本人大学时期
就有位老师非常注重对于平时内向的学生的关注,多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结果经过几年下来,他们的这种内向的人格特征得到了优化,他们的大学生活也不至于在苦恼、自卑、孤芳自赏中度过,我认为这是一种较好的对待大学生精神气质的方式。
对于孤独感,在认识自己、解剖自己基础上的优化自身精神气质也是很好的办法。
四、大学生要把人际关系当做一门重要的学问来学习
雨果敏斯特伯克曾说:“渴望牢固的联系是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本能”,他表现为一种“使人渴望接近众人的群体意识”,可见,人际交往的需要是个体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
由于我们十几年的基础教育的分数本位的教育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的塑造,因此很多大学生一到大学面临严重的价值崩盘的危险,据一项调查显示,百分之九十二的大学生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人际关系困惑,而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甚至影响了其学习生活,重者失去生活信息,陷入孤独、自闭的怪圈。
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交往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应该把它当做一篇大文章来做,在人际交往中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增强交往的信心,赢得交往的主动。
要积极改善交往措施,学会运用语言正确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好感,学会倾听,学会心理换位,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习惯。
学会在人际交往中遵循平等、互利、宽容、信用的原则。
五、大学生要主动获得民主、和谐、合作的社会支持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孤独感与来自家庭、同伴、学校的社会支
持有较大关系。
一般来讲,民主、和谐、合作的家庭环境和群体气氛有抑郁使学生远离孤独,情绪乐观。
而专职、斗争、压抑的氛围很有节能导致极端、抑郁和孤独。
因此,大学生应该主动为自己的人格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采取诸如唤醒父母对家庭环境维护的重视,选择友好轻松的非正式组织,搞好同学关系等措施去为自身发展争取民主、和谐而友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孤独,是大学生群体普遍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心理学界、教育界广泛的关注,研究大学生的孤独感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我们试想,孤独已成事实,不妨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认识它,以科学的态度去正视觉它。
我们的心灵需要抚慰,我们需要爱、需要合作,我们的大学需要我们大学生自身去用心经营。
将孤独视为消极的,痛苦的,负面的心理体验是西方心理学的主流观点,但是,仔细想来,就像自卑一样,天生羸弱和驼背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也能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身体力行,自我超越,最终过上一种超越自卑,“奉献的人生”,孤独同样可以转化为一笔财富,正如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所说的那样“力量在孤独中默默生长,适度的孤独可以为个体孤独体验之后的活动提供动力”,只要我们正确地认识他,采用合适有效的方法去优化自己的精神气质,主动交往,不断超越自己,我们一定能让自己精神丰盈,生活有趣,过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