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汽车经济开发区第六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开发区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
期中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考试说明: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 选择题按对应题号涂在答题卡上。
3.考试完毕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71)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
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
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
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
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
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
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
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
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
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
以往古风不同。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
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
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
“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
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
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
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
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
抗坠,铿锵成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走进塔里木
贾平凹
①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
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
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
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
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路边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
天开始黑暗,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
司机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台没踪影了。
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
②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
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
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二十一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
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
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
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和运输,生产体制已经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益。
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
③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
我写惯了那些唐诗宋词,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
这里的工人将这些语言渗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点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
于是,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海”“生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
这里真是一块别种意义的净土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啊!
④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做报告。
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学写作的技巧,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
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
如今社会,有些人在扮演着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轻薄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色。
石油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间的一股英雄气便驰骋纵横!
⑤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林。
这些胡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成了死亡之海的依据。
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上。
据说,它们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
胡杨林如一个远古战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
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喊,大家谁也没说,但心里又都明白。
塔里木油田没有雕塑馆,但有这个胡杨林,这些树就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是一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捧着沙子装进矿泉水瓶子带走。
这些沙子现在存放在我们各自的书房,那个八月长留在记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嚼的一份干粮了。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本文题目体现行文思路,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写路途的艰险,写油田的壮美,赞石油
工人的质朴,写返程时所见胡杨不朽,赞美了石油工人的质朴和伟大。
B. 文章描写进入塔里木时沿途所见,表现了塔里木风的狂暴、沙的肆虐、尘的弥漫,表
达石油大会战时的艰辛,也间接表达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
C. 文章写塔里木油田承系着祖国石油的命运,石油工人在为国奉献的同时,也注重自己
的生活品质的提高,在赞颂石油工人的文章里独树一帜,真实又丰满。
D. 本文描写塔里木石油人战天斗地采石油,突出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采用了正面描写
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既用含蓄的比喻、反衬,又有多处直抒胸臆。
5.作者说,走进塔里木,“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那么,作
者在塔里木收获到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分)
6. 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材料一: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日前修改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新增“留守儿童保护”专门章节,其中提出父母外出后应当与留守儿童每个月至少联系一次,及时了解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
这一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不仅要求民政部门会同教育、公安等部门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平台,还要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监护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
此外,还规定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定期将留守儿童监护、抚养和身心健康情况报县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摘编自2016年12月6日《广州日报》)
材料二:
目前中国共有6102.55万留守儿童,长期过着没有父母陪伴的“一个人”生活。
而湮没在历史时光中的留守者,至少有整整一代人。
过去一直说如何重视,但具体到哪个部门负责,没有明确。
这次明确了联席会议制度由民政部牵头,是二十几年来的第一次。
儿童不再留守,就是要让他们与父母团聚。
让父母返乡,还是让孩子随迁?学者段成荣的建议是,从制度上创造条件,让孩子跟着父母进城。
大学毕业后,黄湘洁做了一个“逆历史潮流”的选择:留在家乡湘西的老司岩千年古寨,当一名幼儿园老师。
黄湘洁的故乡在湖南老司岩,明清时期曾富贾云集的千年寨子,今天一切依旧保持地理原貌——很陡很长的石板路,村口岩壁上比谁都老的古树,还有躺在荒野中间破败的祖屋。
寂静,是最大的变化。
今天的老司岩仅185户农家,685人,外出务工人员占去一半。
留守儿童39名,孤儿2名。
1984年,一纸中央文件松开了乡村户籍人口“自由出入”城市的高墙。
仅1989年,中国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就从改革开放初期不足200万人迅速蹿到了3000万人。
即使闭塞如老司岩这样的古寨,也在错过第一波打工潮后听到了风吹草动。
1992年,黄湘洁的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下她和姐弟三人独守家中。
那年黄湘洁两岁。
“当时的乡村,穷是一种常态。
”从事农村问题研究近三十年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段成荣说。
1984年,还是在校研究生的他跟着导师到辽宁、山东等地的农村调研,最大的体会就是农民那股想要外出谋生的深切冲动。
彼时的中国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才不久,粮食价格低,还需缴纳农业税费,种地基本不挣钱,有时辛辛苦苦干一年,还赔钱。
尤以1994—1996年最为严峻。
而远在近千公里外的广东佛山,当时外来工已经可以拿到数倍于当地的工资。
以至于农民外出务工,都被中西部地区政府视为一件大事拿到办公桌上讨论。
四川则更有趣,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后,四川普查办专门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由政府推动和组织农民外出务工。
后来被其他地区当作经验争相效仿。
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黄湘洁的归来也让村里人不解。
他们说,一定是在外头找不到工作吧。
2013年9月,在当了志愿者一年后,她打消了出走的念头。
她说,“不要让这些孩子再被遗忘了”。
(摘编自2016年3月24日《南方周末》)
材料三: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6月19日《关于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材料四:
9月21日,河南全省法院“送法进校园暨第四季普法漫画口袋书发放仪式”在郑州市古蒙镇实验小学举行。
这是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连续第五年送法进校园,为该省650万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和关爱,孩子们也获得了第四季普法漫画口袋书,学习保护自己的技巧和方法。
据悉,本次活动的主题为“让爱相伴——让法律照亮留守儿童回家的路”。
活动现场河南基层法官讲述了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故事,打动了许多人。
女童保护基金负责人孙雪梅现场授课,教孩子们如何预防性侵害,如何保护自己。
四个留守儿童代表用诗歌朗诵《爱的礼赞》,向所有关心、帮助留守儿童的爱心人士表达最朴素的谢意。
据有关部门统计,人口大省河南留守儿童的数量达到650万,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还多。
(摘编自2016年9月21日“中新网郑州”)
7.下列对上述新闻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目前,我国留守儿童总数已达6000多万,留守儿童的产生非一时一地的结果,伴随
着我国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已有20多年的历史。
B. 像黄湘洁那样,在大学毕业后能够主动选择回到贫困的家乡当志愿者,并且最终为了
那里的孩子留下来的,在当今中国还属于少数。
C. 有关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易受到意外伤害,而留守
女童比留守男童存在相对更为明显的负面情绪。
D. 材料中提到的曾富贾云集,而今却极度贫穷、寂静的村寨老司岩,在中国大地上绝非
个案,而是我国村庄的缩影,它们已成为中国留守儿童的主要聚居区。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 四则材料来源不一,有门户网站、报纸等。
报道时间也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
主题——留守儿童问题应该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
B. 材料二中,还在读研究生的段成荣就来到外出务工人数较多的山东、辽宁等地展开实
地调研,切身感受到了当时中国农村农民真实的生存现状。
C. 材料一、材料四站在政府机构层面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报道,体现了社会上层对留守
儿童的重视;材料二、材料三主要从民间个体调查研究的角度进行相关报道。
D. 如果全社会形成合力,让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快乐地成长,可以适当缓
解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E. 相对而言,《光明日报》的调研报告采用了《广州日报》《南方周末》和“中新网郑
州”所不具备的列图表和列数字的手法,显得更直观明了。
9.请结合四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应当如何将关爱留守儿童落到实处。
(4分)
一、古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
少为县吏,折节读书。
太平兴国二年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洪州,恕以乡里辞。
改澧州。
澧自唐季为节镇兼领,吏多缘簿书干没为奸。
恕尽擿发其弊,郡中称为强明,以吏干闻。
会契丹引去,迁右谏议大夫、知澶州。
驿召为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
太宗谕以农战之旨,恕对曰:“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太宗曰:“卿第行,朕思之。
”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而已,营田之议遂寝。
恕每便殿奏事,大宗或未深察,必形诮让。
恕敛板蹴缩,退至殿壁负立,若无所容。
俟意稍解复进,悫执前奏,终不改易,如是或至三四。
太宗以其忠,多从之。
真宗即位,加户部,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
恕久不进,屡趣之,恕曰:“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
”真宗嘉之。
咸平二年,帝北巡,充行在转运使。
俄以母老求解,拜吏部侍郎。
五年,知贡举。
恕自以洪人避嫌,凡江南贡士悉被黜退。
又援贡举非其人之条,故所取甚少,而所取以王曾为首,及廷试糊名考校,曾复得甲科,时议称之。
恕事母孝,母亡,哀慕过甚,不食荤茹,遂至赢瘠。
起复视事,迁尚书左丞。
恕已病,犹勉强亲职。
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
真宗曰:“卿求一人可代者,听卿去。
”是时寇准罢枢密使,恕即荐以自代,遂以准为三司使,恕为集贤学士、判院事。
准即检寻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类以为册,及以所出榜,别用新板,躬至恕第请判押。
恕亦不让,一一押
之,自是计使无不循其旧贯。
(节选自《宋史·陈恕传》)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
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B.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
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C.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
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D.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
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1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所取,以供
长辈称呼。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考中进士,一甲即
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如咸平;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明清以前一
个皇帝往往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般为一帝一元。
D.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丧尚未满期而应召赴任官职;也可泛指革职官员
重被起用,文中即是前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陈恕为官清廉,精于吏治。
他因自己家在洪州而辞去洪州通判之职,后改任澧州通判,
到任后又揭发澧州官吏利用账簿欺上瞒下,投机图利的弊端。
B. 陈恕性格直爽,公忠体国。
真宗曾责令他奏报国库情况,他因为担心陛下年轻,如知
府库充实,会生奢侈之心而迟报,此举颇受真宗赞许。
C. 陈恕非常孝顺,事母尽心。
母亲年老,他曾请求解官回家服侍,未被批准。
当母亲死
后,他又因过度哀伤,不吃荤腥,以至于瘦弱不堪。
D. 陈恕擅长识才,举贤任能。
他为集贤殿学士、判院事时,就推荐当时被罢枢密使之职
的寇准,举荐他代替自己,真宗就任寇准为三司使。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而已,营田之议遂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恕已病,犹勉强亲职。
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岑参①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
由于戎泸间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
②其那:怎奈。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 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
这里的“三”
是指多次,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 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
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C. 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
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 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
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地,徒然”之意。
E. 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
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15.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白部分(7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
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
(2)《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
的荒谬心态。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Ⅱ卷表达题(79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