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读书报告(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史读书报告
——马克思《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十九世纪以来,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运动在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华大地此起彼伏,而太平天国运动则将中国近代农民革命运动推向了历史的最高峰。
经过两年多的武装斗争,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取得了重要突破,一举占领了南京,并以此作为太平天国首都。
这一消息强烈地震动了英国和整个欧洲。
旅居伦敦、深切关注中国革命的马克思于5月20日写下了题为《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评论性文章。
他在文章中深刻详细地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以及这场在中国爆发的革命可能会对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局势产生的影响。
在社论中,马克思首先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两极相联定律”阐述了中国革命可能会对欧洲造成的影响,并将欧洲可能爆发的革命归结于天朝帝国所爆发的革命。
正如他在社论中所说,“欧洲人民的下一次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争取廉洁政府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决定于天朝帝国目前所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决定于现存其他任何政治原因,甚至不是决定于俄国的威胁及其带来的可能发生全欧战争的后果。
”
接着作者又对中国爆发的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革命运动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精密的分析。
他指出,英国的大炮无疑是推动这场大爆发的原因。
当然马克思在叙述时用的只是推动,他认为这只是这场革命爆发的内因所在。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清王朝内部所出现的种种危机。
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工业的破坏性影响、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所有这些都破坏了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和政治结构的完整性与权威性。
随着清政府腐败和剥削的加深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同时欧洲资本主义列强为开拓殖民地用舰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发动起义便在所难免。
“当英国引起了中国革命的时候,便发生一个问题,即这场革命将来会对英国并且通过英国对欧洲发生什么影响?这个问题是不难解答的。
”然而,马克思用这样一段话引出了自己的这一问题的担忧。
虽然表面上看他并未对此作出明确的判断,但是对于读者来说,马克思的观点却是是显而易见的,这点从马克思后来的阐述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接着,马克思便开始了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全面深刻
的分析。
并且利用掌握的材料,论证殖民主义不但不能化解欧洲资本主义本土的危机,反而会加剧这场危机。
自1850年以来,英国的工业生产经历了空前的发展时期,然而在惊人的繁荣背后却隐藏着必将出现的巨大的危机,工业危机正日益迫近。
马克思同时指出,尽管当时有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发现,人口大量地、史无前例地外流,但是,如果不发生什么意外事情的话,到一定的时候,市场的扩大仍然会赶不上英国工业的增长,而这种不相适应的情况也将像过去一样,必不可免地要引起新的危机。
这时,如果有一个大市场突然缩小,那么危机的来临必然加速,而目前中国的起义对英国正是会起这种影响。
英国为了化解这场危机,需要开辟新市场或扩大旧市场,因此便通过降低茶叶税的方式来促进中国向英国出口的茶叶量,英国认为随着茶叶进口量的增加,向中国输出的工业品也一定会增加。
接着,马克思用了大量的商品进出口数据说明了这一问题。
其中有英国历年由我国输人茶叶的总量的统计数据, 有英国大工业资产阶级的喉舌《经济学家》所提供的农产品生产情况和价格上涨情况, 有伦敦某茶叶公司的“通信”材料, 有上海连年出口茶叶的数字统计表, 甚至还从《大清文宗显皇帝圣训》中引用了咸丰皇帝于1 8 5 7 年1 月5 日颁发的“上谕”。
然而问题随之而来,黄金因人们抢购贮藏而价格上涨25%以上。
白银现已不见,以致英国轮船向中国交纳关税所需用的白银都根本弄不到。
停泊在中国领海上的英、美、法各国的舰队,肯定不能提供收购茶叶所需的资金,而它们的干涉却能够很容易地造成混乱,使产茶的内地和出口茶叶的海港之间的一切交易中断。
由此看来,收购目前这一季茶叶势必要提高价格——在伦敦投机活动已经开始了,而要收购下一季茶叶,肯定会缺少大量资金。
问题还不止于此。
中国人虽然也同革命震荡时期的一切人一样,愿意将他们手上全部的大批存货卖给外国人,可是,正像东方人在担心发生大变动时所做的那样,他们也会把他们的茶和丝贮存起来,非付给现金现银是不大肯卖的。
因此,英国就不免要面临这样的问题:它的主要消费品之一涨价,金银外流,它的棉毛织品的一个重要市场大大缩小。
而茶叶这样一种必需品涨价和中国这样一个重要市场缩小的时候,将正好是西欧发生歉收因而肉类、谷物及其他一切农产品涨价的时候。
这样,工厂主们的市场就要缩小,因为生活必需品每涨一次价,国内和国外对工业品的需求量都要相应地减少,这便使得早已岌岌可危的英国工业雪上加霜,由
于当时英国是欧洲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代表, 因此, 在英国出现的危机, 就不能不引起欧洲的连锁反应, 从而势必加速整个欧洲一场新的政治革命的降临。
欧洲工业体系便成了一个装满火药的地雷。
而马克思则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大胆预言,“此时中国爆发的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
接着,马克思又从印度方面分析了这场危机,印度的英国当局的收入,足足有七分之一要靠向中国人出售鸦片,而印度对英国工业品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取决于印度的鸦片生产。
而咸丰皇帝却颇有意在中国本土种植罂粟和炼制鸦片,显然,这将使印度的鸦片生产、印度的收入以及印度斯坦的商业资源同时受到致命的打击。
进而使得英国工业品对印度的出口量减少,这也加速了这场危机的到来。
马克思在文章最后指出,英国工厂空前扩充,而官方政党都已完全衰朽瓦解;法国的全部国家机器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从事诈骗活动和证券交易的商行;奥地利则处于破产前夕;到处都积怨累累,行将引起人民的报复;反动的列强本身利益互相冲突;俄国再一次向全世界显示出它的侵略野心——在这样的时候,上述危机所必将造成的政治后果是毋庸赘述的。
社论中马克思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归因于英国扩大其海外市场以解决本国工业危机。
但是,我认为不完全是这样。
英国是想以商品输入为借口打开实习闭关锁国政策的中国,大门,而英国真正目的绝不是自由贸易,而是通过贸易这种手段,彻底打垮中国,涣散中国的国家能力,英国打垮中国的目标,是为了确立英国在世界上的霸权。
因此,鸦片战争绝不是“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之间的斗争,而是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强权对一个古老文明的摧毁和破坏。
摧毁中华帝国和中国文明。
所以,鸦片战争的目的甚至不是开拓市场,而是破坏中国市场,但是戏剧性的是,这一结果反过来却破坏了欧洲的生产。
其次,对于英国来说,当市场的扩大赶不上其工业的增长的时候,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无非只有两个。
其一则是通过马克思所预言的革命来拯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危机,其次则是通过对外的殖民侵略来扩大其工业品的消费市场。
而我认为后者是很有可能起到化解英国工业危机的效果的。
当时,英国的工业生产处
在世界前列,这一优势可以为英国的殖民战争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用武力征服不是问题。
最后,我认为英国想要用扩大中国市场来解决本国工业危机的方法之所以失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英国当时向中国输入的工业品并不是中国老百姓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因此也就很难能在中国找到市场。
当然,以上观点仅是我作为一个非历史专业的人的一孔之见,难免会有错误之处,还望老师能够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