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旅游地理学__保继刚_楚义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版)旅游地理学__保继刚_楚义芳
第⼀章绪论
第⼀节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闲暇、游憩和旅游
闲暇;(leisure)是指⼈们扣除谋⽣活动的时间、睡眠时间、个⼈和家庭
事务活动的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

游憩:(recreation)⼀般是指⼈们在闲暇时间所进⾏的各种活动。

游憩可
以恢复⼈的体⼒和精⼒,它包含的范围极其⼴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
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tourism)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部分,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类旅⾏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门学科。

第⼆节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旅游地理学(Geography of Tourism)的研究内容
⽪尔斯(perce,1989)认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下列6个⽅⾯:
1.供给的空间模式(spatial patterns of supply);
2需求的空间模式(spatial patterns of demand);
3.旅游地地理(geography of resorts);
4.旅游流(tourist movements and flows)
5.旅游影响(impact of tourist)
6.旅游空间模型(models of tourist space)
郭来喜认为:
1.旅游地起因
2.旅游者的地域分布
3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地域组合、评价、开发利⽤论证
4.旅游区划
5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6旅游与地⽅经济的作⽤与影响
7.适合不同对象的旅游线路组织与⽅案设计
现代旅游业由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媒体(交
通、宾馆、旅⾏社等组成。

⼆、研究内容简析
1、旅游产⽣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

影响旅游产⽣的条件可以分为两⼤类。

⼀般要素涉及到⼀个国家的旅游需求⽔平,包括⼀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特征和政策制度。

另⼀类是专门要素,指旅游者个⼈的情况。

2、旅游者⾏为规律。

旅游者构成旅游活动的主体对旅游者⾏为规律的研究,包括旅游动机,旅游动⼒、决策⾏为、空间⾏为以及旅游者⾏为规律的
实践意义等。

3、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

旅游流——旅游客源地与⽬的地相互作⽤的形式。

4、旅游通道。

旅游通道——为旅游者有居住地到旅游⽬的地往返,以及为旅游⽬的地的各种旅游活动⽽提供的设施和服务的整体。

从地理学的⾓
度讲其研究的主要是对可进⼊性的研究以及各种交通⽅式——航空、铁
路、公路、⽔路等之间的匹配研究。

5、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的⾃然存在与⽂化历史遗存、⽂化环境、以及直接作⽤于游娱⽬的的⼈⼯创造物。

6、旅游地演化规律
7、旅游环境容量。

旅游环境容量——包括⾃然环境容量和社会经济意义和旅游者感应⽓氛的环境容量。

各种旅游资源(场所)各种旅游⽬的地的旅游⽣态指标、社会经济承受指标、旅游者个⼈的空间标准等
8、旅游区划。

旅游区——含有若⼲共同特征的旅游景点与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

旅游区化的更本⽬的是为了客观地了解各个旅游区的不同性质和特征,查明其区域基本优势,为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制定与实施中长期旅游的区域发展规划,推动区域旅游经济的提供科学依据。

9、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旅游开发式旅游⽬的地区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化都发⽣变化,正确评价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对指导旅游业发展具有极其积极的意义,其研究内容包括:
(1)经济影响:有关旅游与经济发展、旅游与投资、旅游与收⽀平衡、
旅游与就业、旅游与通货膨胀等的关系。

(2)环境影响:旅游对动植物的影响、旅游对⽔体、⼤⽓的影响、旅游
对⼈⽂环境的影响。

(3)社会⽂化影响:旅游与社会变化、旅游⽰范效应、旅游与宗教、旅
游与语⾔变化等。

10、旅游规划。

旅游地理学从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出发,分析旅游者的⾏为规律,旅游需求要素、旅游地演化规律,综合评价区位和区域经济条件,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关系,研究和制订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分为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地规划两个层次。

第三节旅游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根据本学科的对象和内容旅游地理学同许多相邻学科有密不可分、相互补充的关系。

⼀、与地理学的关系
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部分,它属于⼈⽂地理学的⼀个分⽀。

但与⾃
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关系密切,两者都是这门学科发展的前提。

从旅游
活动的⾏为性质讲,它是偏向于社会⽂化的,因此旅游地⾪属于⼈⽂地理学。

但旅游资源的⾃然部分⾃然地理学也要研究,讨论⾃然旅游资源离不开⾃然
地理学,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部分,是⼀项产业,因此经济地理也要研究
它。

⼆、与旅游学科的关系
可以认为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和旅游学科的边缘学科。

旅游经济学、旅
游⼼理学、旅游社会学等。

都是旅游地理学的平⾏姐妹学科,他们分别从不
同的侧⾯来研究旅游活动这个复杂多⾯的社会经济现象。

与这些平⾏学科⽐
较,旅游地理学研究的特点是在空间上进⾏综合。

三、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旅游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知识如园林学、建筑学、经济学、
环境学、交通运输学、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古典⽂
学、美学、⼼理学等。

旅游地理研究这要学习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
本知识。

第三章旅游者⾏为
第⼀节旅游者
1、游客——是指任何⼀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者常住地)到其他国家(或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并且在其他国家(或地⽅)的主要⽬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

不包括因⼯作或学习在两地有规律往返的⼈。

按出游地分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按时间分为过夜旅游者和⼀⽇游旅游者。

2、海外旅游者——是指来华旅游⼊境的海外游客中,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少停留⼀夜的外国⼈、华侨、港澳台同胞。

3、海外⼀⽇游游客——是指来华旅游⼊境的海外游客中,未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少停留⼀夜的外国⼈、华侨、港澳台同胞。

4、国内旅游者——是指我国⼤陆旅游者离开常驻地在境内其他地⽅的旅游住宿设施内⾄少停留⼀夜,最长不超过6个⽉的国内游客。

第⼆节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活动⾏为层次
⼀、旅游需要分析
马斯洛旅游需要层次理论:基本的⽣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属与相爱)、尊重感的需要、⾃我实现的需要。

⼆、旅游动机及其种类
⼀)⽥中喜⼀
⼼情动机、⾝体动机、精神动机和经济动机
⼆)罗伯特麦⾦托什
⾝体健康的动机、⽂化动机、交际动机、地位和声望的动机
三、旅游动机的激发
旅游动机有三部分构成:内动⼒(⼈的旅游动机)、外动⼒(旅游地与
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和中间条件(收⼊、闲暇时间和交通条件)。

缺少
任何⼀个部分都不会形成旅游⾏为。

产⽣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的作⽤的三个条件:互补性、替代性、
和可达性
四、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为层次
1、基本层次——游览观光
2、提⾼层次——娱乐旅游、购物旅游
3、专门层次——休养、疗养旅游;会议旅游;宗教朝拜;各种科学和社会考查、调查,及其他专业活动。

第三节旅游者的决策⾏为
⼀、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1、感知环境
⼈们把进⾏旅游决策时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这就是感知环境。

⼈们在选择旅游地时受感知环境⽽⾮客观环境的限制。

2、最⼤效益原则
1)最⼩的旅游时间⽐
当从居住地到旅游地的单调旅⾏所耗费的时间与在旅游地游玩所耗费的时间的⽐值⼩于某个临界值时,⼈们才会做出到该旅游点旅游的决策,这个⽐值就是旅游时间⽐。

2)最⼤的信息收集量——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选择⾃然环境和⽂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的旅游地旅游。

3、旅游偏好
年龄、学历、职业等
⼆、普雷(Pred)的度假者决策⾏为矩阵
只有被感知的旅游⽬的地(感知机会)和旅游者经济能⼒范围内的旅游⽬的地(可达机会),才进⼊旅游决策,成为真正候选的旅游⽬的地(现实机会)。

在经济收⼊⼀定的情况下,假如他愿意牺牲其他⽅⾯的享受,将更多的钱投⼊旅游,则可达机会沿X轴向右侧增加;假如他期望得到更⼤的旅游满族,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敬礼进⾏信息搜索,则感知机会沿Y轴向下扩⼤。

反之则现实机会局限在实线⽅框所构成的信息区内。

王家骏(1997)完成的⽆锡市居民对⼀些旅游⽬的地的感知机会和可到性的调查结果表
明:
1. 旅游者的可到机会随距离增加⽽急剧衰减
2. 旅游⽬的地的感知机会主要靠历史的积淀的⼈⽂事象得以提⾼。

三、旅⾏距离决策模式
旅游者旅程的长短是根据⼀定条件决定的,最重要的条件是时间、费⽤和旅途不适。

德国经济学家霍雷德认为,如果时间限定,则旅⾏距离也是限定的。

撇开时间不论,旅⾏距离就⼜两个因素确定,⼀个是旅程花费,另⼀个是旅途不适和疲劳。

假定旅游者对各个旅游地没有偏好,⼀视同仁。

因此可以作出游客的选择旅游⽅式的⽆差异曲线,⽆差异曲线表明旅游者在⼀定经济条件下,选择不同旅游⽅式的满⾜程度是⽆区别的。

每⼀距离都有各⾃的旅游⽆差异曲线。

中国城市居民出游的距离研究表明:⼀个城市的的旅游出游市场37%分布在距城市距离15Km 的范围内,24%的市场分布在15~50Km 范围内,21%分布在50~500Km 内。

500Km 以外,仅占18%的城市旅游的出游市场。

其中500~1500Km 占12%,1500KM 以外占6%。

说明中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衰减;80%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KM
以内的范围内。

四、旅游决策过程
1、认识需要阶段
2、信息收集阶段
3、评价对⽐阶段
第四节旅游者的空间⾏为
⼀、⼤尺度旅游空间⾏为(省际、全国、国际)
1、⼒图到级别较⾼的旅游点旅游。

1)倾向于选择有⾼级别旅游点的地⽅做旅游⽬的地
2)到达⽬的地后,往往只玩⽬的地附近级别较⾼的旅游点。


知机会
Y
2、尽可能游玩更多⾼级别旅游点
3、⼒图采⽤环状路线旅游
⼆、中⼩尺度旅游空间⾏为(中尺度:省内、地区市内;⼩尺度:县市内、风景区内)
1、采⽤节点状路线旅游
1)在居住地附近旅游
2)在暂住地附近旅游
2、旅⾏路线影响旅游效果
第五节旅游者⾏为研究的实践意义
⼀、资源个体的评价
旅游资源的评价⼯作⼀般由研究⼈员来做,他们的评价⼀般带有某些⾮⼤众化倾向。

从旅游者的⾏为决策来看,资源的级别取决于资源的知名度和能提供的游玩时间。

这⽐研究⼈员⽤独特性来评价更切合实际。

⼆、独特性、共性和近邻效应
近邻效应——独特性和共性导致相邻的资源个体对远处居民吸引⼒之间相互影响,即近邻效应。

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

正效应——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个体出现在同⼀旅游地区有助于延长游客在该地区的游玩时间,使该地区资源对远处居民的吸引⼒增强。

负效应——属于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个体出现在同⼀旅游地区,他们之间产⽣空间竞争,分流游客,从⽽使各⾃吸引⼒相互抑制。

三、旅游线路的设计和宾馆选址
第四章旅游需求预测
第⼀节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
⼀、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
⼀)关系到旅游客源地,涉及到客源地旅游需求的⽔平和旅游者个⼈的情况
1、经济发展⽔平
2、⼈⼝特征和政治制度
3、收⼊和闲暇
4、职业和教育⽔平
⼆)关系到旅游⽬的地的供给部分
1、资源和交通
2、价格和汇率
3、接待设施条件及旅游组织机构
⼆、旅游需求预测资料的获取
1、第⼀⼿资料(调查法、观察法)
2、第⼆⼿资料(企业内部资料;旅游报刊、杂志、调研专辑;国际和地区旅游组织和专业旅游市场调研机构年报及其他资料)
第⼆节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集中性
⼀、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集中性
1、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
R=
X为各⽉游客量占全年的⽐重。

其中,R为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强度指数;
i
R 值越接近于零,旅游需求时间分配越均匀;R 值越⼤,时间变动越⼤,旅游淡旺季差异越⼤。

(其中12个⽉还可以换成其他任何的时间长度,相应的系数也要变换。


2、⾼峰指数
旅游需求随时间的变化还可以⽤⾼峰指数来度量,表⽰某⼀时期相对于其他时期利⽤旅游设施游览某旅游地的的趋势。

其计算公式为:
P n =(V 1—V n )/(n —1)V 1×100
P n 为⾼峰指数;V 1为最繁忙时期的游客数;V n 为在第n 个时期内的游客数;n 为参照时段(1=最繁忙时期)
该指数的主要⽤途是⽤于对旅游地进⾏⽐较或⽤于考查某⼀设施随时间变化⽽出现的⾼峰趋势。

当游客量在所有时期都相同时,P n 等于0;当游客集中于某些时期时,P n 值会增⼤。

N 的值,即⽤于与最繁忙时期⽐较的那⼀时期,在很⼤程度上是选择的结果,选择⼯作依靠现有资料、研究⽬的和研究经验。

⼆、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集中性
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结构主要是指旅游者的地理来源和强度。

其集中性可以⽤地理集中指数来定量分析:
100G =
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
T 为旅游地接待游客的总量;
n 为客源地总数;
游客来源地越集中,G 越接近100;G 值越⼩则客源地越多越分散。


于任何旅游地,客源地越分散,旅游经营越趋于稳定。

第三节旅游需求预测模型
分为趋势外推模型、结构模型、仿真模型、定性模型
⼀、趋势外推模型
依据⼀系列的历史资料推测未来形势。

最简单的趋势外推模型是图形法,即将旅游需求数据相对于时间会在坐标纸上,凭观察画⼀条与数据相吻合的直线并延长以预测未来。

复杂的有简单回归模型、幂函数模型、⼆次⽅程式以及时间序列模型等。

⼆、结构模型
三、仿真模型
四、定性模型
第四节趋势外推模型
⼀、简单回归分析
1、概述。

⼀元线性回归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的趋势外推数学⽅法,在研究以年为时间单位的旅游需求量变化是较为常⽤。

其数学表达式为:
y=a+bx
其中,y 为因变量;
x 为⾃变量;
a 为常数项;
b 为y 对x 的回归系数。

因变量y 是旅游需求或消费的度量,如到某风景区游览⼈数,总收⼊或飞机航班数等。

100G =
⾃变量x可以是收⼊、总体市场⼤⼩等。

但最常⽤的变量是时间。

旅游需求⽔平资料的收集总是与某个时间单位相对应的。

第五章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爱
第⼀节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旅游资源
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的⾃然存在和历史⽂化遗产,以及直接⽤于旅游⽬的地的⼈⼯创造物。

⼆、旅游地
⼀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活动和停留的⽬的地,即旅游地。

包括旅游活动区和旅游接待区。

三、评价的理论基础
1、体验性评价
2、技术性评估
3、综合性评估P74
第⼆节旅游资源和旅游地分类
⼀、旅游资源的分类
1、以资源特性作为分类标准
⾃然资源、⼈⽂资源。

2、以旅游活动的性质作为分类标准
观赏型旅游资源、运动型旅游资源、休疗养型旅游资源、娱乐型旅游资源以及特殊型旅游资源。

3、以游客的体验性质作为分类标准
原始地区、近原始地区、乡村地区、⼈类利⽤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地区
4、以综合资源的特性与游客体验作为分类标准
利⽤者导向型游憩资源、资源基础型游憩资源、中间型游憩资源
⼆、旅游地的分类
⾃然风景旅游地、⽂化旅游地、历史古迹旅游地、娱乐旅游地、运动型旅游地、产业旅游地、综合性旅游地。

第三节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体验性评价
⼀、⼀般体验性评价
⼆、美感质量评价
1、专家学派
2、⼼理物理学派
3、⼼理学派(认知学派)
4、现象学派(经验学派)
第四节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
⼀、⽓候的适宜性评价(舒适指数、风效指数等)
⼆、地形的适应性评价P92
三、资源要素组合的技术性评价
第五节旅游地和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评价。

第六章旅游地⽣命周期与空间竞争
第⼀节旅游地⽣命周期理论
⼀、巴特勒的旅游地⽣命周期理论
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第⼆节旅游地⽣命周期理论的应⽤
⼀、具有⼴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
⼆、具有区域旅游市场的国家级旅游地
三、喀斯特溶洞旅游地
1、遍在性旅游资源
2、共性⼤、独特性⼩
第三节旅游地空间竞争
⼀、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理论解释
⼀般是同类型的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不同类型的旅游地之间⼀般是互补作⽤。

但由于旅游者旅⾏的空间尺度不同,他们选择旅游地的级别也不⼀样,因⽽也产⽣竞争。

P114 ⼆、名⼭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名⼭旅游资源的特点
1、遍在性旅游资源
2、共性⼤,个性强
3、重游率⾼低取决于名⼭的旅游功能
⼆)名⼭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和特点
1、主要因素:地位级别、功能和可进⼊性
2、特点:⾮替代性
三、喀斯特⽯林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喀斯特⽯林旅游资源的特点
1、⾮遍在性旅游资源
2、地域分布相对集中
3、共性⼤、独特性⼩、以观光⾏为为主。

⼆)名⼭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和特点
1、主要因素:地位级别、可进⼊性
2、特点:替代性竞争
第七章城市旅游与主题公园
第⼀节城市旅游概述
⼀、城市旅游研究的起源和定义
1、起源
1)城市⼈⼝密集,使得到城市探亲访友的频率也⾼
2)城市往往是旅游交通中转枢纽或终点站
3)商业、⾦融、⼯业、⽣产服务的功能都集中于城市,带来会议、展览和商务旅游
4)城市提供了⼤量的⽂化、艺术和娱乐⽅⾯的功能。

2、定义
是指以城市为旅游⽬的地的旅游活动。

⼆、城市旅游研究的内容
城市旅游的需求、城市旅游的供给、城市旅游的经济、社会⽂化和环境的影响、城市旅游规划与管理,以及旅游地的市场营销
三、城市旅游吸引(资源)体系
1、城市旅游吸引(资源)要素
1)⾃然与⽂化遗产类
2)公务政务类
3)经济类
4)⽂化类
5)信息科技类
6)环境类
7)娱乐类
8)形象
2、城市旅游吸引(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
1)城市旅游吸引营造的基本原则
(1)注重城市整体塑造
(2)形成主题与特⾊
(3)突出核⼼要素
2)城市旅游吸引建设的主要内容
(1)形象吸引
(2)活动吸引——基本活动、附属性活动(商务、⽂化、体育、娱乐等)
(3)设施吸引——商务设施、⽂化设施、体育设施、休闲娱乐设施、购物设施
(4)景观与环境吸引——注重整体风貌、标志性建筑、特⾊性和代表性区域或地段
(5)氛围吸引
(6)服务吸引
第⼆节城市游憩商业区(RBD)
⼀、RBD的概念
建⽴在城镇与城市⾥,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吃排档等⾼度集中组成,吸引了⼤量旅游者的⼀个特定的零售商业区。

⼆、RBD与CBD的关系
CBD——是包括有百货商店和其他商店、办公机构、娱乐场所、公共建筑等设施的城市最核⼼部分。

1、区别
1)在区位的选择上。

CBD⼀般在城市中⼼地段;RBD经常介于旅游点中⼼和该市居民经常光顾的CBD之间。

2)在形态上。

RBD具有直线性特征。

3)在功能上。

三、城市RBD的功能及意义
1、应服务于旅游者
2、应给与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居民⾜够的重视
四、城市RBD的类型
1、⼤型的购物中⼼型
2、特⾊购物步⾏街型
3、旧城历史⽂化改造区型
4、新城⽂化旅游区型
第三节主题公园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基本概念
具有特定的主题,由⼈创造⽽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种休闲娱乐产业。

⼆、主题公园的类型
1、以主题内容划分
2、以吸引范围划分
1)具有国际吸引⼒的主题公园
2)具有区域吸引⼒或国家吸引⼒的主题公园
3)具有地⽅吸引⼒的主题公园
3、以规模⼤⼩划分
三、主题公园的特点
1、强烈的个性,普遍的适宜性。

2、被动游憩形式
3、投⼊⾼,占地规模⼤。

4、⾼门票,⾼消费
第四节主题公园布局的影响因素
⼀、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经济发展⽔平
三、城市旅游感知形象
指城市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的城市总体印象。

四、空间集聚和竞争(⾮替代性竞争)
主题公园的空间集聚——指主题公园在同⼀城市的集聚,多个主题公园在空间上集聚,可以增加这⼀地区的总体吸引⼒,同时也产⽣空间竞争,使游客分流。

五、决策者⾏为(投资者、政府)
1、投资者的决策⾏为
1)宏观区位的选择
2)投资规模
3)主题选择
2、政府决策⾏为
六、影响因素系统分析
1、客观因素
两个必要条件: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平
两个限制条件:城市旅游的感知形象、主题公园的空间集聚和竞争
2、主观因素
投资者的决策⾏为和政府的决策⾏为
第⼋章旅游环境容量
第⼀节研究进展概述
第⼆节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
⼀、基本容量
1、旅游⼼理容量(旅游感知容量)
2、旅游资源容量
3、旅游的⽣态容量
4、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
1)基础设施与旅游专⽤设施的容纳能⼒,即设施容量。

2)投资和接受投资⽤于旅游开发(含基础设施)的能⼒。

3)当地产业中与旅游相关的产业所能满⾜旅游需要的程度及区域外调⼊的可能和可⾏性。

4)若发展旅游业不可避免地要是某些产业萎缩甚⾄完全终⽌,旅游业与这些产业之间的⽐较利益如何
5)区域所能投⼊旅游业的⼈⼒资源的供给情况。

5、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
⼆、⾮基本容量
1、旅游合理容量和旅游极限容量
2、既有旅游容量和期望旅游容量
3、与旅游活动的空间尺度相联系的容量概念(景点、景区、旅游地和区域旅游容量)
第三节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
第四节旅游环境容量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的应⽤
⼀、饱和、超载和旅游污染
1、周期性和偶发性饱和与超载
2、长期性连续性和短期性饱和与超载
3、空间上的整体性与局部性饱和与超载
消极影响:
1、践踏后果
2、对⽔体的影响
3、噪声
4、对设施的影响
⼆、超载与旅游的空间分流
1、从旅游需求⽅⾯着眼,减低旅游旺季的⾼峰流量,使旺季的旅游流量在旅游地域饱和点之内。

2、提⾼旅游供给能⼒,或调控旅游供给的内部结构并辅之以对旅游需求的引导措施。

第⼗章旅游区划
第⼀节旅游区划的⽬的、意义和原则
第⼆节中国旅游资源区划
第三节中国⼤陆地区旅游季节⽓候区划
第四节中国旅游地理区划
第五节中国旅游⽂化区划
第⼗⼀章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第⼀节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
⼀、旅游业的经济特性
1、是⼀种⽆形的出⼝产业。

2、是⼀种零散的综合产品。

3、是⼀项极不稳定的出⼝产业。

1)旅游产品不能储存,旅游需求的季节波动性⼤。

2)受外部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

3)旅游者动机复杂多样,难以⽐较。

4)价格和收⼊的弹性很⼤
⼆、旅游与经济发展
1、旅游作为⽆形出⼝业的优越之处:
1)提供服务产品,⽆需提供很多物质产品,不消耗很多能源,不破坏资源即可创汇。

2)旅游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本国控制,旅游⽬的地可以通过价格调整来刺激旅游者。

3)旅游收⼊是现汇收⼊,资⾦可马上投⼊周转使⽤。

4)换汇成本低,获利⾼。

三、旅游与收⽀平衡
四、旅游与就业
五、旅游与税收
六、旅游与经济结构
七、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
1、旅游过度超前发展
2、过分依赖旅游业
3、通货膨胀和⼟地价格
⼋、关于旅游总收⼊和旅游增加值
第⼆节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
⼀、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1、共⽣关系
2、独⽴关系
3、冲突关系
⼆、旅游与环境的共⽣关系
三、旅游对⾃然环境的影响
1、旅游与植物
2、旅游与⽔质量
3、旅游与⼤⽓质量
4、旅游与野⽣动物
5、旅游与地质
四、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1、旅游对风景区的影响(建筑污染、带状发展和蔓延、建筑设施超负荷、与本地居民隔离、交通堵塞)
2、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
第三节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