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学习资料】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二编 第5讲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编第五讲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
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这一认识的局限是( )
A.表达了英国的贸易诉求
B.掩盖了英国的侵略本质
C.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问题
D.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
材料表明,作者把战争原因归结为“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试图掩盖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拓展中国市场而侵略中国的这一实质动机,故B项正确。
答案: B
2.(2015·洛阳市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
”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
这主要说明了( ) A.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C.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
解析:《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方案,不符合农民阶级需求,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及“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属于发展资本主义措施,符合当时世界潮流,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阶级运动,没有因为《资政新篇》的颁布使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于19世纪60—70年代,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5·江西省六校高三3月联考)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
……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
”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
A.使中国开始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C.为中国思考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D.中国由局部学习西方转向全盘西化
解析:中国开始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就开始了,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故B项错误,“……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
……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
”《马关条约》规定了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甲午战争的失败促进了国人开始思考制度的变革,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开始主张全盘西化,故D项错误。
答案: C
4.(2015·滨州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1840年以来,中国棉花、大豆、蚕桑、烟草、花生、蓝靛、桐油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都逐年增加并大量出口。
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B.传统的经济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C.中国传统农业的倒退
D.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解析:农作物等种植与工业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故B项错误;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体现了中国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并大量出口说明中国为列强提供原料,故D项正确。
答案: D
5.(2015·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
”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B.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
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解析:材料中说“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说明此观点的重点不在于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分析太平天国不能承担民主革命任务,故B 项错误;材料说明太平天国刺激了其他有识之士去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并未分析它本身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故C项错误;找到题干的关键词“生死竞争”“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意思是太平天国运动唤醒了有识之士的危机感,出于为清政府的生死存亡考虑,他们开始探寻中国近代化的方向,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5·四川省“联测促改”活动第二轮测试)张之洞痛陈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时说:“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是( )
A.中英《南京条约》B.《辛丑条约》
C.中俄《改订条约》D.中日《马关条约》
解析:《南京条约》是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没有涉及旅顺、台湾,故A项错误;《辛丑条约》也没有涉及旅顺、台湾,故B项错误;中俄《改定条约》主要涉及西北地区,没有涉及旅顺、台湾地区,故C 项错误;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符合“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故D项正确。
答案: D
7.(2015·乌鲁木齐地区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验)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这种“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实质是( )
A.自然经济结构解体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C.外国资本主义掠夺中国原料D.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解析:自然经济结构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的过程,材料只谈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没有谈到家庭手工业的破产,不能反映自然经济的解体,故A项错误;清政府一直坚持重农抑商政策直到清末“新政”才有所改变,故B项错误;材料中鸦片战争前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是出口土产品到外国市场,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结果促使商业性农业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 C
8.(2015·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郑观应认为:“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邦商船源源而来。
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
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
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结合甲午战争前的史实,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①列强对华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料②片面最惠国待遇加剧列强侵华③列强利用条约限制中国商品出口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从“彼邦商船源源而来”反映了列强不断对中国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料,故①正确;“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反映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导致一个国家在中国取得特权,其它国家都能取得同种特权,加剧了列强侵华,故②正确;列强在工业革命后大肆掠夺原料,是加剧了中国商品出口,而非限制出口,故③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9.(2015·锦州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
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
”这反映出近代外文报刊的创办( ) A.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B.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
D.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出了其强调“自主”之理,其结果应该不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其对于国人创办实业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里面提到的“自主”之理即民主思想,结合该份报刊是西方在中国创办的第一份中文刊物,所以说起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甲午战争前同时出现了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并形成了三种资本形态。
”材料中的“三种势力”不包括( )
A.外国资本主义B.洋务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D.自然经济
解析:把握材料中的“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即可,选D项。
答案: D
11.(2015·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月考试卷)《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
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
……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
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
”这表明《海国图志》( )
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B.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
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D.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
解析:材料反映了林则徐对西方机器、轮船和火车的介绍,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海国图志》主要有利于当时的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并没有促进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故B项错误;《海国图志》通过对西方的先进技术的介绍,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但不足以改变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故C项错误,D项正确。
12.(2015·滨州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材料评论的是( )
A.顽固派的“抱义而处”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维新派的“托古改制”D.革命派的“三民主义”
解析:顽固派坚持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好的,故A项错误;洋务派固守中国传统制度,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作者认为本末倒置,故B项正确;“托古改制”和“三民主义”都是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是学到了精髓,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2015·南昌摸底)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我国史学工作者着力最多、争议最大的重要问题之一,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还对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材料二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中国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
“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从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关于中国儒学阻碍资本主义兴起的观点一直到当代的西方现代化理论,都为这一研究取向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一项比较现代化研究》材料三从情感基础来说,这种“资本主义萌芽情节”可以说是一种特定时期中国人民的民族心态的表现。
……如果我们尊重事实,不把资本主义视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我们自然也就不必到历史中去苦苦地寻找中国资本主义的起源了。
——李伯重《资本主义萌芽情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如何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传统因素有哪些?(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种‘资本主义萌芽情节’可以说是一种特定时期中国人民的民族心态的表现”这句话的理解。
(6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问,比较简单,注意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回答即可。
第(2)问,注意答案的限定词“传统因素”,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作答即可。
第(3)问答案相对开放,须答出中国在近代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
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不起决定性作用,不一定是中国最终的发展方向。
答案:(1)说明:列强通过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掠夺了中国的大量主权和领土,并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等手段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打断了中国自身发展的进程。
(8分)
(2)因素:传统封建专制制度及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传统儒家思想观念的束缚;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的阻碍。
(6分)
(3)理解: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成为先进文明的体现。
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在反侵略的潮流下普遍认为若西方不侵略,中国也可以同西方一样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6分)
14.(2015·南通市、扬州市、淮安市、泰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近代中国工业化不是对西方生产方式的原样移植,存在着一条立足本土、工农结合、土洋结合进而现代化的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
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
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
……此外,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
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材料二西洋棉货的大量进口与沿海大城市新式纺织厂的兴起,使得乡村各种副业生产的相对利益发生巨大变化。
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
不过,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工织布。
……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
新式织布机为手织机提供了许多改良的启示,结果手工织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尽管有洋布与国产机织布的强烈竞争,手工织布始终未丧失其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
——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材料三1913及1930年中国机器纱线产量及消费量统计表(单位:磅 )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8分)
(2)近代工业化对传统农村经济具有解构与重建的双重作用。
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具体表现,概括近代工业化对农村副业生产带来的有利变化。
(6分)
(3)据材料三,分析这一时期我国棉纺织业各部门的发展状况。
综合以上材料,请你简要谈谈从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中得到的借鉴价值。
(6分)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得出政府主导,则重重工业等。
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指出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第(2)问的第一小问应指出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第二小问变化,据材料二“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得出新的手工业行业增多,据材料二“新式织布机为手织机提供了许多改良的启示,结果手工织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得出技术得到革新,据材料二“手工织布始终未丧失其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得出手工织布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第(3)问的第一小问状况,据材料三“本国纱线产额”大幅增加,且1930年远超“进口纱线额”得出机器纺纱业发展,基本实现自给,据1913—1930年“机器织机消费量”和“手工织机消费量”都增加,得出机器织布业和手工织布业共同发展,据1930年“手工织机消费量”远超“机器织机消费量”得出手工织布业的销纱量占主导;第二小问价值,据材料一“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材料三手工织布业的销纱量占主导得出要立足国情,据材料二“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材料三机器织布业和手工织布业共同发展,得出工业化要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
答案:(1)特点:封建政府主导;侧重发展重工业;机器生产和手工生产并存。
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步伐;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8分)
(2)表现: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变化:新的手工业行业增多;生产技术得到革新;手工织布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6分)
(3)状况:机器纺纱业有了长足发展,基本实现自给;机器织布业和手工织布业共同发展;手工织布业的销纱量占主导地位。
价值:工业化建设要立足国情;工业化要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