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峡中》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峡中》读后感
在阴森的夜色里,于汹涌咆哮的怒江之上,一群“被世界抛却”的人趁着月夜悄悄入住高悬于山崖上的荒废神祠——《山峡中》的故事便在这样诡谲的环境下悄然展开。
一位落魄的知识分子,一众惯于偷窃、心狠手辣的的盗贼,以及一位泼辣凶悍的女强盗“野猫子”共同组成了这一不伦不类的怪诞群体。
在目睹了众盗贼将因被“野猫子”出卖而身负重伤、抵触盗窃的同伴抛入江水的惨剧后,“我”难以安眠,决心明日便离开盗贼众人;然而,在向“野猫子”表露离去的意图后,却遭到了对方的嘲笑。
尽管如此,在偶遇盗贼众人的对头时,“我”还是选择假意扮演“野猫子”的小丈夫,让“野猫子”一行人逃过一劫。
第二日“我”醒来时,众盗贼已然悄然离去,在寂寞的涛声中,我望见砖地上昨夜篝火的灰堆与夹在书里的三块银元,心中涌起无限怅惘的遐思。
《山峡中》晦明交织的矛盾性首先表现为善与恶的交织。
“我”这个误打误撞和众贼人同行的小知识分子以相对客观的角度目睹了这一特
殊群体的日常生活,诚然,这一票贼人心狠手辣、狡诈阴险,然而,他们也绝非彻头彻尾的“恶”之化身,在看似阴暗的表象下,他们的灵魂仍旧闪烁着人性的微光。
这在“野猫子”的身上得到了最为明显的体现。
“野猫子”是作品中塑造得最为完善、极富魅力的人物。
她初登场时,是阴暗的盗贼巢穴里一道骤然迸射的光亮:“白色鲜明的玻璃灯光和着一位油黑蛋脸的年轻姑娘,连同笑声,挤进我们这个暗淡的世界里来了。
黑暗、沉闷和忧郁,都悄悄地躲去。
”然而,她的性格心狠手辣、阴险狡诈,惯于撒谎,在行窃时毫不犹豫地出卖小黑牛并使其身负重伤。
在小黑牛被活生生沉入怒江时,她冷漠地参与行凶、全程不
为所动。
另一方面,她又活泼可爱,像个孩子,会撒娇、爱玩木头人,在“我”配合她遮掩盗贼们的行踪时,她欣喜万分,“我”次日醒来时,盗贼们已经离去,甚至给我留下了三块银元作为盘缠。
这一极不符合“盗贼”身份的行为,很有可能也是在“野猫子”的促动下进行的。
这一结尾为“野猫子”的女强盗形象注入了明快善良的一面:在她表面的“恶”掩藏下,仍保留着一丝属于少女的纯真和善良。
这一结尾不仅大大提升了“野猫子”形象的多元性,也促进了小说主题的升华:世界上本没有绝对的善与恶。
正如夜半矗立于山崖之上、被遗忘的神祠一般,盗贼们被社会所排斥,人人因不同的原因加入盗贼团伙之中:或许正像被张太爷强占土地和女人的小黑牛一样,每个人都曾经被黑暗的社会迫害,并因不同的苦衷加入了这个盗贼团。
于是,在被人世所遗弃的穷山恶水间,行走着
这样一群处于灰色地带的人群。
他们心狠手辣,同时又人性尚存;他们正是善恶之间晦暗不清部分的具象化身,而其中又以“野猫子”为甚。
这无疑是对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的否定,在二元对立简化思想盛行的左翼文学时期,这种丰满、立体、多层次的中间人物的产生,无疑是对当时文学创作的突出贡献。
从另一角度看待《山峡中》,我们似乎能感到艾芜通过文学创作间接地影射了当时知识分子晦明间半的普遍心路历程:“我”和盗贼众人同样面对着动荡不安的旧社会凝炼而成的浓稠黑暗。
正是这黑暗将“我”这位知识分子打入盗贼之流的巢穴,夺去小黑牛的土地与妻子,又让他沉入冰冷的怒江。
然而,艾芜借主角之口,通过“我”对“野猫子”父亲所作所为的评论,间接向读者们展示了自己的真实看法:“你的爸爸,说的话,是对的,做的事,却错了!”《山峡中》主人公“我”的心路历程,既是“我”作为落魄知识分子秉持基本操守的
选择,也是艾芜个人思想变化过程的展现。
即在光明和黑暗之间的抉择中,固然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与挣扎,但最终仍旧应该凭借自身坚定的理想信念冲破晦暗、走向光明。
艾芜借《山峡中》传递的、知识分子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传达出的正是特定时代语境下知识分子的理想力量与信念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