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及城乡差异的大区域人口密度估算_以山东省为例_鲁楠

合集下载

基于GIS的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GIS的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GIS的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东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了解和分析山东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探索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人口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等。

通过对山东省人口总量、人口密度、人口年龄结构等指标的研究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地区人口的空间分布差异和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关人口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山东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影响山东省人口分布的因素,旨在为山东省人口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建议。

【字数:223】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基于GIS技术的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深入探讨山东省人口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山东省人口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通过对山东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揭示山东省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了解山东省各地区人口数量、密度、分布情况,为制定人口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

通过分析影响山东省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探讨这些因素对人口数量和分布的影响程度,揭示人口分布和各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为深化人口管理和调控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研究山东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可以为未来山东省人口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山东省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合理流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3 研究意义人口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人口分布又直接影响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

山东省作为我国人口大省之一,人口总量庞大,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对该省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基于GeoDa的山东省市域居民收入时空差异的实证分析

基于GeoDa的山东省市域居民收入时空差异的实证分析
n =1 7 。
表 l 山东 省 居 民人 均 收 入 年 度 增 长 绝 对 值 和 增 长 率 年份 城镇居 民人均 增长率 增 长 农村居 民 增长率 增长 可支配收入 绝对值 人均 纯收入 绝对值
1 9 9 5
l 9 96

数据来源 、研究单元与研 究方法
I  ̄ i s t r i r t e c a n a my l区域 经 济
基于Ge o D a 的 山东省市域居 民收 入时空差异的实证分析
李 秀 敏 王 希 杰 滨 州 医 学 院 卫生 管 理 学 院 山东 烟 台 2 6 4 0 0 3
摘要 : 山 东省 居 民 收 入 差 距 几 年 来 不 断 扩 大 , 这 对 于经 济 发展 和 社 会 和 谐 稳 定 具 有 不 利 影 响 。论 文 利 用 传 统 统 计 分 析 方 法 和 探 索 性 空 间 数据 分析 ( E S D A ) 方法, 在E V I E W S 和G e o D A 等 软 件 的 支持 下 , 从 时 间 、 空 间 两 方 面 深 入 分析 1 9 9 5 年 以 来 山 东省 居 民 收 入 的 时 空 差 异 及 其 演 变原 因 , 椎 论 居 民收 入 的 影 响 因素 , 预 测 未 来 四年 的 居 民人 均 收 入 , 据此提 出 相 应 的 对 策和 措 施 , 为 制 定宏 观 经 济 政 策 、 调 整 区域 居 民 收 入 结 构提 供 科 技 支 撑 , 为缩 小 贫 富 差 距 , 实 现 居 民 收 入 倍 增 的 目标 提 供 建 议 。 关键词 : 居 民收 入 ; 时 空 差 异 ;E S D A ; 山 东省
1 9 9 5 年 以来 山东省居 民人均 收入的时 空变化进行 研究 。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6单元人口与环境第1节人口分布人口合理容量学案鲁教版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6单元人口与环境第1节人口分布人口合理容量学案鲁教版

第一节人口分布人口合理容量[课标内容要求]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分析某些地区的人口问题,探讨人口合理容量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

综合思维: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影响人口分布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区域认知:对比不同区域人口分布状况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知识体系导图]一、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特点(1)最显著特点: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❶(2)分布规律: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距海较近地带,海拔较低地带,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

(3)特殊分布(热带多雨地区)分布多分布于高原和山地原因海拔较高,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畅;海拔高于疟蚊分布上限,免受疟疾等疾病袭扰❶世界人口稠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欧和北美东北部。

世界人口稀疏区:高纬度地区、高山高原地区、干旱沙漠地带、湿热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地区。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基本因素①影响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❷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影响不断减小❷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主要有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

②主要表现①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和地方习俗等。

②显著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③其他因素:政府的政策及战争、历史因素等。

❸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绿洲地区。

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很多,但自然因素是基本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往往通过自然因素起作用。

人口分布是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案例: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1)胡焕庸线:某某瑷珲(今某某省某某市爱辉区)--某某腾冲之间的连线。

(2)人口分布格局:东南多,西北少。

二、人口合理容量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❺(1)概念:指某区域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由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人口规模。

基于GIS的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GIS的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GIS的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口分布格局逐渐发生了变化。

作为人口数量较多的省份之一,山东省的人口分布格局也受到了影响。

本文将基于GIS技术,对山东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人口分布格局的因素。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使用的人口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局2019年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

在数据处理方面,首先对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清洗,筛选出有效数据,然后根据行政区域划分将数据进行分类并统计出每个区域的人口数量。

二、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分析1.人口数量分布根据山东省普查数据,山东省的总人口数量为10086.36万人。

从人口数量分布情况来看,济南市和青岛市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数量分别为766.91万人和927.40万人,占到了总人口数量的34.70%。

考虑到山东省各地区土地面积大小差异较大,人口密度反映了各地区实际的人口分布情况。

从人口密度分布情况来看,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为潍坊市潍城区,为每平方公里26090人。

而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为青岛市胶南市,为每平方公里377人。

其中,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多集中于济南市、青岛市和烟台市等城市中心区域。

3.人口增长趋势从人口增长趋势角度分析,山东省的总人口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尤其是自2015年以来,山东省的人口数量增速明显加快。

从城市人口增长情况来看,济南、青岛和烟台等城市的人口增长幅度较大。

三、影响人口分布格局的因素1.经济因素山东省地处国家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具有较为显著的经济优势。

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会对人口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

较为发达的经济区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居,如济南、青岛和烟台等城市。

2.人口流动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口流动更加频繁。

旅游、就业和教育等因素都会影响人口流动情况,从而影响人口分布格局。

像青岛等滨海城市,受到旅游业和海洋产业的带动,人口规模增长迅速。

同时,城乡间的人口流动也是影响人口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

新教材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 - 1 -第二节人口迁移.......................................................................................................... - 13 -第三节人口合理容量................................................................................................ - 28 -单元活动学用专题地图.............................................................................................. - 40 -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人口分布特点1.世界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点具有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2.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1)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

(2)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目前世界人口约有一半分布在距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地区。

(3)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

其中,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分布着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

(4)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

[名师点拨]人口分布一般以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但事实上,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却不尽相同。

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人口分布的平均状况,而且要分析研究人口分布的格局。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民的数目(单位:人/平方千米)。

人口分布格局指的是人口的实际分布状况。

[图表点拨]教材第3页图1-1-2,该图展示出:(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均衡,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些地区人口稀疏;(2)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北部;(3)人口稀疏地区主要分布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和干燥的沙漠地区。

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 一) 面 v ∑ 面( ) ∑ 一 ( ) ∑ ∑ ∑( ) 一
其 中 ,v /是研 究区 的地 区总 数 , 和 . 分别 是 区域 i 区域. 和 的属性 , 属性 的平均值 , 是 空间 是
权重 . 达式 为 : 表
问 、 县级 行政单 元 之 间人 口密度差 异较 大. 级 各 地 市 行政单 元 中 , 口密度 由大 到小 的排列 次序 为 : 人 枣庄市 、 泽 市 、 南 市 、 宁 市 、 安 市 、 菏 济 济 泰 淄博 市 、 青 岛市 、 城 市 、 聊 临沂 市 、 芜 市 、 州 市 、 莱 德 日照 市 、 潍坊市 、 烟台市 、 威海市 、 滨州市和东 营市 , 见图 1
通讯作 者: 徐跃通 (9 l ) 男 , 江金 华 人。教 授 , 士研 究生 导 师 , 士 , 究方 向 为 资源 环境 信息 系 统 与 G S二次 开 发。 16 一 , 浙 博 博 研 I
E- i : u t n x @ sn . O 。 ma l y eo g u ia C r n
鲁东大学学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L d n nvrt Jun lN t a Si c dt n u ogU ie i ora( a rl c n eE io ) sy u e i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山 东 省 人 口 空 间分 布 特 征 分 析

( 山东师范大学
鹏, 徐跃通
人口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济南 2 0 1 5 04)
截 止 20 0 8年底 , 山东省 总人 口 9 1. 4 7 2万人 .
各 地 市 的 人 口总 量 差 异 悬 殊 , 沂 市 总 人 口为 临
10. 人 , 0 8 6万 占全 省总人 口的 l . 1 ; 泽 市 总 08% 菏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1讲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课件鲁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1讲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课件鲁教版

盟( )
A.人均消费剧增
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
D.劳动力供给过剩
[思维流程] ❶图示主题是 2015 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 结构
信息提取 ❷图中显示欧盟境内欧盟籍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较大 ❸图中显示欧盟境内非欧盟籍人口中,青壮年人口所占比重 较大 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多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其主要的应
(1)由信息❶、❸可知,该国人口在 2000 年时占世界人口 的 18%,由此可推断应是人口大国印度,因我国人口所 占比重已超过 20% 综合判断 (2)由信息❷、❸可知,该国人口在 2000 年到 2050 年所占 人口比重保持稳定,说明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 水平相当
[尝试解答](1)C (2)B
3.D 4.B [第 3 题,图中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为正 值,根据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可知,甲数值最大,应为出 生率;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乙为自然增 长率。第 4 题,随着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 长率不断下降,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转变为现代型,老龄化现象日趋 明显。]
D.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上升
1.D 2.C [第 1 题,结合材料中“避开虎宝宝,偏爱兔宝宝, 更期待龙宝宝”。属相每 12 年一个轮回,图中 2010 年为虎年,故 2022 年为出生低谷期,2012 年为龙年,故 2024 年为出生高峰期。 第 2 题,图中显示,2010~2014 年台湾地区人口出生率先上升后下降, 再上升;死亡率波动比较小;自然增长率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 台 湾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已经进入现代型,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老龄化问题。]
[思维流程] ❶2050 年世界人口将由 2000 年的 60 亿增长到 90 亿 ❷图示为某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评十六人口迁移含解析鲁教版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评十六人口迁移含解析鲁教版

人口迁移建议用时:45分钟(2024·天津模拟)有经济学者探讨发觉,现在中国出现了“城归”。

即农村外出打工的人在外面工作了几年,相识了一些挚友,学会了技术,积累了一些钱,更懂得了市场怎么运作,然后回去干,因为家乡有用武之地。

据此回答1、2题。

1.“城归”现象出现的主要缘由是(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B.国家实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发展可期C.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峻D.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2.“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是指“城归”人员( ) A.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B.年龄构成的年轻化C.技能与素养的提升D.性别结构的均衡化【解析】1选B,2选C。

第1题,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且起先实施。

国家实惠政策的实施使乡村经济发展更有潜力;城市经济仍在增长,产业没有饱和;生活成本过高,污染严峻、乡村土地的大面积撂荒不是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缘由。

第2题,“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农夫工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了专长,技能和素养得到了提升;人口红利升级是指质量上的改变;年龄构成的年轻化、性别结构的均衡化与人口红利升级没有关系。

数量的大幅度提高并不是“城归”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升级,而只是数量上的改变。

(2024·东城模拟)上海市现常住人口已超2 400万,依据其城市发展规划,将来人口限制目标为2 500万。

读我国上海市2006~2024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变动图,据此完成3~5题。

3.2006~2024年,该市人口总量最多的时间是( )A.2008年B.2010年C.2012年D.2024年4.2006年以来,该市机械增长率持续下降,影响因素主要是( )A.经济发展缓慢B.政策影响C.人均收入下降D.产业结构的调整5.上海市人口的机械增长,近期可能导致的主要问题是 ( )A.人口老龄化突出B.城市经济缺乏活力C.社会劳动力不足D.城市用地压力增大【解析】3选C,4选D,5选D。

《第一单元第一节人口分布》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鲁教19必修第二册

《第一单元第一节人口分布》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鲁教19必修第二册

《人口分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人口分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口分布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及分布特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地理现象,并培养其地理信息处理和表达能力。

通过作业的完成,加深学生对人口分布相关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巩固:要求学生复习并掌握人口分布的定义、分类及影响因素,如自然环境、经济条件、政策导向等。

2. 案例分析:选取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案例,如中国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地区的人口分布差异,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差异的成因。

3. 地图应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指导学生从人口密度的角度绘制某地区的地图,并标注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

4. 写作任务:学生需撰写一篇关于某地区人口分布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短文,要求条理清晰,论据充分。

5. 实践探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实地考察或通过互联网收集资料,对身边的人口分布情况进行调研,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应注重准确性,确保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 对于案例分析和地图应用部分,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写作任务中,要求内容充实、条理清晰,使用正确的地理术语和表述方式。

4. 实践探究部分应注重真实性,鼓励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网络资源收集真实数据和信息。

5. 作业提交前,学生需自行检查并修正错误,确保作业质量。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准确性、条理性、逻辑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价。

2. 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3. 反馈形式:通过评语、分数和改进建议等方式,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评价结果。

五、作业反馈1. 教师针对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2. 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励学生积极完成作业。

3.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建议,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山东省人口水平的聚类分析

基于山东省人口水平的聚类分析

基于山东省人口水平的聚类分析摘要:运用SPSS进行聚类分析,分别从人口指标和经济指标两个方便,对于各地区进行聚类分析,探究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口分布,由此针对经济发展不均衡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提出建议,同时通过对比,也可以得出各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的联系,探究是否存在人口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spss;聚类分析;人口指标;经济一、研究背景第六次人口普查于2010年展开,我国人口构成呈现如下几个特征:年平均人口增速为5.8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而即将到来的2020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也将会挖掘新的全国人口潜在问题。

山东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2013年与广东、江苏一起被评为中国最具综合竞争力省区。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深入推进,2018年山东省经济运行呈现出总体平稳、动力优化、质效提升三大特点。

2018年山东省实现全年生产总值7646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7年增长了6.4%,人均生产总值76267元,增长5.9%。

同时,山东省与广东同为人口大省,但其经济实力却与广东相差较大,虽然近年来山东的经济水平持续上升,但与广东省等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因此2018年山东省虽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转型变革任务仍然较重。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2017年达到了1亿人口,约占总人口数量的7.2%。

由此其人口的统计分析,对于国家人口的结构数量等影响较大,因此以其为例,来对于人口结构和人口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了解现有的山东省人口发展状况。

2021版鲁教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3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鲁教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3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Word版含答案

第三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一、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1)衡量指标: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

(2)规律⎩⎨⎧从纬度看:集中于北半球的中低纬度从海陆位置看:集中于近海地带从地形上看:集中于平原地区(3)人口密集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西欧,美国东北部。

2.我国的人口分布(1)特点: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具体表现(3)人口分布地理界线“胡焕庸线”自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疏。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影响逐渐减弱,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政治、文化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战争、宗教、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策和历史因素等。

[特别提醒]1.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

2.环境人口容量(1)含义: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负荷量,它是一个警戒值。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

(3)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人口合理容量(1)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途径:①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

②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1.人口数量和面积相等的国家,人口分布相同。

(×) 2.环境人口容量是人口容量的最大值。

(√) 3.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不变的。

(×) 4.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关。

(×)二、地理实践力——读图填空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填写下列表格。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人口与环境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 鲁教版必修第二册-鲁教版高一第二册地理学案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人口与环境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 鲁教版必修第二册-鲁教版高一第二册地理学案

第1单元人口与环境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单元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不均衡②稀疏区③胡焕庸④社会消费[学思心得]人口问题、人口迁移、人口分布、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1.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同,进而影响了人口迁移的方向与规模,影响了人口的分布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的发达国家或地区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条件优越,对人口产生了强大的拉力作用,而且老龄化使社会劳动力短缺,客观上为人口迁移提供了条件。

因此,目前世界上人口迁移的总方向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移向经济发达地区,从而也加剧了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

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因人口自然增长过快,加上开发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也形成了许多人口密集区。

总之,人口分布是自然、经济、社会诸因素对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2.人口增长、人口迁移、人口分布的基本状况受到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大的地区,往往是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同样对人口具有吸引作用,但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大,人地矛盾加剧,又阻碍了人口的迁入。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图和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

材料二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力量来获得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的。

(1)习惯上,当一个地区≥65岁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哪几个省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试分析这些地区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2)以我国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为依据,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具有的特点。

十年间其发展的趋向是什么?并分析原因。

(3)材料二中,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人口承载状况将________(变大或变小),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可从图中读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区,这些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有关,也与本地经济发达,医疗条件、生活条件好,人口平均寿命长有关。

地区人口调研报告

地区人口调研报告

地区人口调研报告根据最新地区人口调查数据,我们对不同地区的人口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以下是我们的调研报告:1. 区域划分和人口规模根据我们的调查,我们将地区划分为城市、乡村和郊区三个主要区域。

其中,城市地区的人口规模最大,乡村次之,郊区为最小。

城市地区的人口数量超过X万,乡村约为X万,郊区约为X万。

2. 人口密度分析通过对上述地区的面积和人口数量进行计算,我们得出了人口密度。

城市地区的人口密度最高,约为每平方公里X人;乡村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约为每平方公里X人;郊区的人口密度最低,约为每平方公里X人。

3. 人口结构分析我们还对不同地区的人口结构进行了分析。

在城市地区,年龄分布相对均衡,工作人口数量较多,老年人数量也相对较高。

乡村地区年龄分布以青年和中年为主,老年人数量相对较少。

郊区地区人口年龄较为均衡,但总体人口数量较少。

4. 迁移与流动分析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城市地区人口的迁入和流动性较高。

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地区寻求就业和发展机会。

乡村地区人口流动性较低,大多数居民在当地定居和就业。

郊区地区人口流动性相对较低,但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往返居住和工作。

5. 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我们的调查还发现人口分布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城市地区人口密度高,就业机会多,消费水平较高,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乡村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

郊区地区人口密度最低,发展相对滞后,既有农业和工业两种经济形态。

总结: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城市、乡村和郊区地区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城市地区的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密度最高,人口结构相对均衡;乡村地区人口数量较少,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年龄分布较为集中;郊区地区人口数量最少,人口密度最低,年龄分布相对均衡。

此外,人口流动性和迁移情况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这些调查结果对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状况和制定针对性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4卷 第12期测 绘 学 报Vol.44,No.122015年12月Acta Geodaetica et Cartographica Sinica December,2015引文格式:LU Nan,ZHANG Weiwei,CHEN Lijun,et al.Estimation of Large Regional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Density Based on theDifferences of  as Example[J].Acta Geodaetica etCartographica S算———以山东省为例[J].测绘学报,2015顾及城乡差异的大区域人口密度估算———以山东省为例鲁 楠1,2,张委伟2,陈利军2,李志林1,陈 军2,李 然2,陈学泓3,张宇硕3,刘吉羽1,21.地理信息中心,北京100830;3Estimation of Large Regional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Density Based on theDifferences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Take ShandongProvince as ExampleLU Nan1,2,ZHANG Weiwei 2,CHEN Lijun2,LI Zhilin1,CHEN Jun2,LI Ran2,CHEN Xuehong3,ZHANG Yushuo3,LIU Jiyu1,21.Faculty of Geo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1756,China;2.National Geomatics Center of China,Beijing 100830,China;3.School of Geograph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Abstract:Existing methods for large regional population density estimation,which are mostly concentrated inthe kilometer scale and only reflect the macro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aredifficult to describe details of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accurately.In order to resolve theproblem above,an estimation method of large regional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density,which is based on thefirst 30mglobal land cover dataset(GlobeLand30)is proposed.Based o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 data partitionedfrom artificial surfaces data in GlobeLand30datasets,the population density were estimated in urban and ruralarea respectively.Urban population density was estimated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ight lightingintensity and population.Through area revise of rural patches by the method of quadrats estimation,the ruralpopulation density was estimated.This paper takes Shandong province as a test area.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method of urban-rural population density estimation could reflect the heterogeneity and continuity of the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urban internal well,and express the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rural area.By comparison with the reference data,the method of this paper is superior to the reference data in describing thespatial extent of residents and express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And due to the globality ofGlobeLand30data,it is feasible to extend the method to a wider area.Key words:30mglobal land cover data(GlobeLand30);large region;rural residential area;DMSP/OLS nightlight data;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density;Shandong ProvinceFoundation support: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973Program)(No.2012CB719901);TheState Key Program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231172);The National High-tech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863Program)(No.2013AA122802)摘 要:现有大区域人口密度估算结果大多是在千米级尺度上,仅能宏观地反映城乡人口分布的范围,无法准确地刻画城乡人口空间分布的细节特征。

本文将首套30m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引入城乡人口密度估算中,基于实现城乡划分的人造地表数据,在城镇区域运用夜间灯的方法修正乡村居民地面积以估算乡村人口密度。

以山东省为试验区的研究表明,本文方法无论在城第12期鲁 楠,等:顾及城乡差异的大区域人口密度估算———以山东省为例乡居民地刻画还是人口空间分布的表达上均优于参考数据,所使用的GlobeLand30的全球性也保证了该方法推广的可行性。

关键词:30m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大区域;乡村居民地面积;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城乡人口密度;山东省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595(2015)12-1384-08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2012CB7199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31172);国家863计划(2013AA122802)1 引 言人口密度表达了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程度,可揭示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1],是国土规划、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基础数据。

传统的大区域人口密度估算主要利用人口统计数据与行政区划面积之比来进行,但由于行政单元的空间尺度较大,其结果只能反映人口的宏观分布,难以表达中微观人口分布差异,虽然有文献[1]提出将人口栅格化和文献[2]运用半方差函数将人口连续化来更好的表达人口分布,但其结果仍较难贴近实际[1-6]。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与人口相关的夜间灯光等数据不断涌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等数据的获取更加便捷,为大区域人口密度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

依照使用遥感数据的不同,可将人口密度研究大致分为以下3类:①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数据的人口密度估算,多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多因子加权融合等方法建立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各类型与人口数量的关系来估算人口密度[7-10],这些方法较好地表达了宏观上的人口分布,但对城乡界限刻画模糊,难以表达人口空间分布的细节特征,同时,使用的土地利用数据大多具有区域性,难以向更大范围甚至全球推广;②基于遥感夜间灯光数据的人口密度估算,多借助夜间灯光数据的辐射特性与人口数量间的关系,建立重力场或多元回归等模型估算人口密度[11-13],该方法使人口空间分布的连续性得到较好的表达,但由于灯光数据的空间分辨率较粗,灯光强度对人口分布稀疏区域的敏感度较低,造成城乡边界模糊,乡村地区人口密度难以准确刻画和“伪城镇”等问题;③土地利用和灯光数据相结合的人口密度估算,多以土地利用和灯光数据为主,运用分区制图、多元回归加权等模型模拟人口密度[14-16],该方法结合了土地利用与灯光数据各自的优势,使得人口密度估算结果在千米尺度上呈现较好的结果,但在城乡边界确定以及乡村居民地界定等问题上,依旧存在不足。

综上所述,现有大区域人口密度估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使用的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大多较粗,难以反映城乡界限和乡村居民地分布,且普遍具有区域性,无法向更大范围推广;②估算结果集中在千米尺度,虽能较好地表达人口分布的宏观特征,但不能准确反映人口空间分布的细节特征。

本文从城乡人口空间分布差异出发,用首套30m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的人造地表数据层划分城乡范围,分别在城镇和乡村估算人口密度,并以山东省为例进行了大区域城乡人口密度模拟试验。

2 原理与方法2.1 基本原理顾及城乡差异的大区域人口密度估算方法主要采用人口空间细分的思路,它将人口统计数据由行政单元分配到更小的空间单元上。

图1是某行政单元内部城乡居民地分布及其人口的细分。

图中将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划分为城镇和乡村两个子区,并将人口进行分配。

在城镇区域,考虑到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城镇内部人口的空间分布但无法准确刻画城镇居民地的空间范围,而GlobeLand30能较好地刻画居民地范围但难以表达居民地内部的人口分布,本文利用划分出的城镇区域来弥补DMSP/OLS灯光数据的不足,再用灯光强度与人口数间的相关性,将城镇人口落入30m像元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