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1964—2000年)
2019-2020学年新指导同步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一章测评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第一章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表为四个国家某一年的人口变动数据.据此完成第1~2题。
1。
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A。
甲 B.乙C。
丙 D.丁2。
四个国家中,最可能是发达国家的是( )A。
甲 B.乙C。
丙D。
丁1题,由表可知,甲国的人口增长率为0。
4%,乙国的人口增长率为1。
3%,丙国的人口增长率为1.5%,丁国的人口增长率为0。
4%。
因此四国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丙。
第2题,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且由于经济发达、教育水平高等因素,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四个国家中,最可能是发达国家的是丁。
2.D联合国历年发布的“人类发展程度指标(HDI)”,是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计算方法组成的综合指标,用来衡量各国的发展水平。
下表为四个国家2010年的统计资料,阅读分析表格,完成第3~4题。
3。
就人口增长模式而言,最可能已经进入现代型的国家是 ( )A 。
甲、乙B 。
甲、丁 C.乙、丙D.丙、丁4。
关于四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国人口数量最多B 。
乙国老年人口数量比甲国多 C.丙国老年人口最多D.丁国最易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3题,丙、丁两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同时人口平均寿命高,说明是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第4题,丁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人口密度最小,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国家类型,最易出现劳动力不足.因没有提供各国的面积,故从表格数据中不能确定各国人口数量。
4.D读2018年某国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完成第5~6题.5.该国人口增长模式最有可能是( )A.原始型B。
传统型C.过渡型D。
现代型6.下列关于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A.劳动力比重上升B。
出生性别比失衡C.人口规模在膨胀D.人口老龄化严重5题,由图可知,该国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中60岁及其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且该国人口金字塔呈现底部收缩、上部变宽的收缩型,因此该国人口增长模式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第6题,该国最有可能是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达,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短缺,且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由图可知,该国出生性别比没有出现明显失衡的状态;由于该国人口增长属于现代型,且人口可能出现负增长,所以人口规模不会膨胀.6.D下图是杭州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读图,完成第7~8题。
《浙江省人文地理资料》
浙江省概况杭州市一、总貌杭州全市总人口6215768,其中市区人口1791795。
全市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83平方公里。
市辖7个县(市),6个城区。
杭州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地区,钱塘江下游,距离上海180公里。
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年平均降雨量1453mm。
杭州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历史上五代的吴越国和南宋王朝都曾在此建都,是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
杭州现为浙江省省会,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1994年,被中央确定为副省级城市。
二、经济水平杭州经济比较发达,经济实力雄厚。
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38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2300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列第二位。
其中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3%;第二产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6%;第三产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1%。
杭州的六大支柱产业包括大型机械及成套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和医药、电子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和化学纤维工业。
三、对外开放杭州市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贸易关系,2000年全市出口总额69.66亿美元。
至2000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181家,总投资114.8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6亿美元;境外兴办企业86家。
杭州市现有四个国家级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四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资金34.42亿元,批准进区企业2274家,其中外商投资项目513个,总投资44.05亿美元,协议外资30.87亿美元,至2000年底已有1509家企业开业投产。
杭州市现与10个国家的11个城市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它们分别是:日本的岐阜市(1979年)、福井市(1989年)、美国的波士顿市(1982年)、菲律宾的碧瑶市(1982年)、英国的利兹市(1988年)、韩国的丽川市(1994年)、法国的尼斯市(1998)、苏里本帕拉马里博市(1998)、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市(1999)、以色列的贝特谢梅什市(1999)。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图(查看大图)一、杭州市城市现状(2005年)规划区市区范围市区常住人口(万)市区占地面积城镇化水平(%)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530 3068平方千米62.10 滨江、萧山、余杭二、规划期限与目标1、规划期限近期:2001~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2、规划目标杭州市发展目标: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进一步发挥杭州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在全省的整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把杭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本轮规划的主要指标如下表:三、城市规划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图2007年2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函[2007]19号),在批复中明确了杭州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确定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格局,即: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从此杭州市城市的发展由“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
●一主三副:一“中心城区" 三“副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①中心城区:即一主三副,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
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
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②江南城: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
大陆城市主城区人口排名
大陆城市主城区人口排名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中国大陆城市主城区人口排名榜排名省内排名市区名称08市区常住人口(万) 08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万)其中外来人口分布地域面积统计排名依据地域组成1 上海市1750 1230万 340 1000KM 2(2007年上海常住人口1858万人,户籍人口1378.86万人,来沪流动人口约660万人 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一部+真新新村街道数据2:1750 1360万 370 1600KM 2(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大部+真新新村街道2 北京市 1600 1020 300 1160(2007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达到1213.3万人,外来人口419.7万人城镇人口达1379.9万人 06建成区面积1182平方公里中心建成区面积770平方公里,原规划城区面积1042平方公里) 8区3 粤1 广州市 1020 680 195 920(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规划2010年广州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将扩大到1000平方公里,并以新区建设为主,抽疏老城区的人口。
届时广州的城镇人口将从2005年的601万人增加到1040万人 2010年全市总人口1290万,其中市辖10区1090万。
在空间分布上,中心组团总人口715万,城镇人口662万;番禺组团总人口255万,城镇人口218万;花都总人口120万,城镇人口90万)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2街道)+萝岗区街道(传统城区)数据2:广州市 1020 860 300 1400 (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大部(沙湾以北)+萝岗区街道+佛山黄岐街道4 天津市960 570 85 1150 (截至2007年,天津市城镇化率已达% 2007年,城镇人口为万人 06 中心建成区面积5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是指外环绿化带围合的范围。
2000年以来长三角人口分布变动研究
2000年以来长三角人口分布变动研究吴文钰【摘要】从三个尺度上即圈层尺度、地级市尺度以及区县尺度利用第五和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近10年长三角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变动.10年间,长三角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口密度进一步稠密,反映了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增长极的不断增强的人口集聚能力.从圈层变动来看,人口向核心层集聚特征明显,圈层分异特征明显.从中级尺度来看,10年间除了上海的高速增长外,最主要的特征是苏州的高速增长,其年均增长甚至超过上海,此外,苏中三市人口减少形成了长三角北翼的人口塌陷区.从微观尺度而言,上海及其周边增长快速,人口增长主要分布在核心城市构成的廊道上,各个城市核心区集聚效应明显,表明各城市仍处于向心城市化阶段.未来,根据长三角的发展特征以及国家的宏观政策,长三角的次核心城市将进一步发展,长三角人口分布的多中心趋势将会显现.【期刊名称】《西北人口》【年(卷),期】2017(038)002【总页数】8页(P39-45,53)【关键词】长三角;人口分布变动【作者】吴文钰【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 200241;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上海 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4.24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群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学术界,城市群人口空间格局相关研究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苏飞、张平宇,2010;孙铁山等,2009;封志明等,2013)。
作为我国发育水平最高的城市群,也有不少研究聚焦于长三角的人口空间。
张善余(2002)根据五普数据分析了上海大都市圈的人口特征;盛广耀(2006,2007)比较了三大城市圈的人口结构;段学军、王书国、陈雯(2008)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分布演化的特征和规律;王书国、段学军、姚士谋(2007)利用第三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长三角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毛新雅、王桂新(2006)分析了长三角的人口迁移及城市化特征;王磊、段学军、田方、秦贤宏(2009)分析了长三角的人口与经济分布变动特征。
杭州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公报
杭州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公报杭州市规划局(杭州市测绘与地理信息局)杭州市统计局杭州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8 年2 月目录前言 (1)一、自然地理要素 (2)(一)陆域面积 (2)(二)地形地貌 (2)(三)地表覆盖 (6)(四)水系 (12)二、人文地理要素 (14)(一)房屋建筑区 (14)(二)城市建成区 (15)(三)人工化区域 (16)(四)教育设施 (17)(五)医疗设施 (18)三、生态环境建设 (18)(一)国土绿化 (19)(二)水土保持 (19)(三)地面沉降 (20)注释 (21)编制说明 (23)前言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美丽杭州”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浙政发〔2013〕38号)要求和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开展了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历时3 年。
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按照“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组织原则,完成了国、省、市三级普查任务。
通过普查,查清了我市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开展了地理国情信息统计分析,建立了全市地理国情信息本底数据库。
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5 年6 月30 日。
经市政府批准,现将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主要成果公布如下:1一、自然地理要素本次普查查清了全市陆域、耕地、园地、林地、水面等自然地理要素的面积(长度)构成和空间分布。
浙江省各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
2000年杭州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杭州统计信息网2002-7-29 11:16:56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市于2000年11月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
在市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全市6万多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
目前,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主要数据的手工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及人口增长全市普查登记总人口为687.80万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和现役军人,下同),同杭州市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583.21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04.59万人,增长17.93%;平均每年增加10.12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61%。
二、人口地区分布及人口密度全市人口密度为414人/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人口为450.22万人,人口密度为1467人/平方公里;五县(市)总人口为237.58万人,人口密度为176人/平方公里。
市辖十三个区、县(市)的总人口及人口密度如下:上城区33.50万人,人口密度为18508人/平方公里;下城区41.24万人,人口密度为13329人/平方公里;江干区56.53万人,人口密度为2689人/平方公里;其中: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6.36万人,人口密度为607人/平方公里;拱墅区42.92万人,人口密度为4892人/平方公里;西湖区59.33万人,人口密度为2260人/平方公里;滨江区11.59万人,人口密度为1581人/平方公里;萧山区123.33万人,人口密度为1060人/平方公里;余杭区81.78万人,人口密度为669人/平方公里;桐庐县37.79万人,人口密度为212人/平方公里;淳安县38.22万人,人口密度为86人/平方公里;建德市47.30万人,人口密度为200人/平方公里;富阳市62.84万人,人口密度为348人/平方公里;临安市51.43万人,人口密度为165人/平方公里。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人口作业设计案例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人口作业设计案例一、设计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要求: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变化。
二、作业目标通过读图、绘图、调查等方法,描述人口随“时间”的变化、人口随“空间”的变化,理解人口数量动态变化而引发的人口问题、引起的人口政策的改变及人口空间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帮助学生养成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看地理事物的思维方式,提升尺度思维、人地协调、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作业内容(一)基础巩固类作业1、下图为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和我国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空间分布 (均匀/不均),西北部人口密度 (大/小)。
北京市的人口密度区间是人/千米2。
黑河一腾冲线是我国人口地理界线。
黑河位于黑龙江省,该省行政中心为 ;腾冲位于--省,其简称为。
(2)我国1964年人口总数是万人,2020年总人口数是万人,人口总数持续,目前居世界第位。
(3) 年后,我国的人口增长变慢,这体现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成效(单项选择题)。
A.独生子女B.双独二孩C.全面二孩D.全面三孩(4)我国人口增长放缓的趋势所带来的影响有( )①人口老龄化加速②生态破坏加剧③就业压力增加④新增劳动力减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一个国家人口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说明()①人口政策只能解决人口增长问题②人口政策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③人口发展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④人口的发展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在甲、乙两幅人口漫画中任选其一,说出其含义。
(提示:从人口问题、应对措施两方面作答)【设计说明】人这个要素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了解一个地区的人口状况也是认识区域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前提。
第(1)题通过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复习省级行政区内容。
第(2)、(3)、(4)、(5)(6)题以第七次人口普查为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获得真切深刻的体验。
新时期杭州市区人口空间特征研究及规划对策
公理 应联行
GONG L YI Lin i NG a -xig n
摘要: 20 年前后杭州市进行了行政 区划调整 以期在更大的范 围内优化配置空间资源。随后 一 00
主三副六组团”城市空间发展 战略思路的提出,则实质上暗含通过多中心空间结构引导老城人 口疏解以及促进人 口空间分布优化的 内在要求 。 文基于区划调整后近 1 年来的人口统计数 本 0
别 老 城 区 街 道 .近 年 来 户 籍 人 口数 量
划预 期不一致的情况
注释: ① 20 00年萧山余杭两地统计数据未纳入杭州 市区统计 ,为了使比对前后范围一致 ,此处 将杭, 老城 区与萧山、余杭数据相加 得到 g t 1 杭州新城区范围户籍人 口总数。
层 次 、立体 化 、人性 化的交 通 网络 体 系 ,以满足人 口疏散要 求。
区 .杭 州 市 区 的 面 积 从 6 3 m 扩 大 8k
口因素作 为城市 中最 为活跃 的因素 之
一
.
与城市 发展 的方方 面面都 有着 密
切联 系 。一 方面城 市功 能布 局 、产业
发展 交 通网络 、基础设 施建 设等 对 人 口发展 与空 间分布有 重要 的支撑 与
导 向作 用 ; 另一 方面 人 口的变动 与迁 移趋 势 又反过 来影 响城市 各项要 素的 建设 布 局 ,对城 市未 来发展 提 出新的
的 趋 势 ,如 何 促 进 公 共 服 务 设 施 的 合
个) 外层 : ; 南星 四季青 彭埠、笕桥 、东
新、石桥、上塘 拱宸桥、和睦 ,祥符 ,小河 古荡 文新 蒋村、留下 三墩 (6个 ) 1 。
晖 、 闸弄 1 2、凯 旋 、采 荷 、紫 阳 、望 江 (4 1
应用统计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样本
应用统计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样本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应用统计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样本》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这里给大家转摘到。
开题报告是开题者在确认论文主题之后,对论文初步确定内容的撰写,下面是搜集的应用统计学论文开题报告样本,欢迎阅读参考。
论文题目:北京市对影响的研究一、选题背景在过去十多年中,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大推进力,大约3-4亿人从贫穷落后的农村或者外地迁徙到相对富裕的城市生活和工作。
与此同时,中国大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生活成本越来越昂贵。
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市,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城市病步入集中爆发期。
人口与产业不断向北京市集聚,尤其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北京,在为北京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和巨大的人口红利的同时,也对进一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与服务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而大都市人口集聚问题己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人口集聚问题不仅受到政治家的重视,更成为各学科争相研究的课题。
人类是人口系统的主体,其生存、发展、迁徙等绝大多数活动都与周边地理要素和空间相联系着,使得人口分布有着明显的空间特征。
据北京 ___发布数据显示,xx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51.6万人,与xx年相比,增加36.8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为818.7万人,与xx年相比,增加16万人。
常住人口的增加一方面是北京市人口自然出生人口,另一方面则是外来人口的迅猛增长。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1650平方公里的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至xx年底己实现了约83%。
与此同时,以市域空间而论,虽然北京市城区发展出现多中心的趋势,但是发展并不成熟,中心城区仍然一区独大。
另外从人口集聚角度来看,北京市仍然是单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城区人口髙度集中,土地资源紧缺。
仅从北京外来人口发展现状来看,外来人口也是普遍集聚在中心城区,而外围副中心(指大都市主要中心之外的新城等副中心)由于发展动力不足和集聚力低下所引发的人口疏散能力不足问题,为了疏散北京市中心城区外来人口,缓解人口压力,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北京市各区县的人口集聚能力,探究外来人口分布特征,提出合理疏散政策。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 达标检测(解析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达标检测一、选择题。
下图是非洲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相关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示地区人口比例最大的海拔大约在( )A.0~ 500米B.500米左右C.500 ~1000米D.2 000米以上2.该海拔区域人口比重大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矿产丰富B.交通便利C.宗教圣地D.气候适宜人口分布适宜度反映的是不同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数值越大,协调程度越高(数值范围:0~100)。
下面两图中,P点表示该区人口集聚度。
图Ⅰ是我国人口分布适宜度研究思路示意图,图Ⅱ是有待协调地区的人口分布适宜度结构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图Ⅱ所示地区的地形最有可能为( )A.高原B.山地C.丘陵D.平原4.图Ⅱ所示地区水土资源适应度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地势起伏大B.水资源短缺C.石漠化严重D.冻土广布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两题。
5.对我国人口分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B.土壤和植被C.水文和农业D.历史和经济6.西部地区总体人口稀少,但局部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此类地区大多( ) A.海拔较高、气候凉爽B.地处山麓、临近河流C.矿产丰富、工业发达D.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7.下列关于图中反映的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人口增长呈等差数列形式增长B.世界人口数量增长趋于减缓C.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呈上升趋势D.世界人口数量增长趋于稳定8.若世界人口容量是100亿,根据图中人口数量变化,则世界人口达到饱和的时间可能是_________年。
( )A.2020年B.2035年C.2047年D.2050年9.当人口数量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时,出现的后果是( )A.地球爆炸B.人口数量减少C.环境污染D.人均土地增多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在经济比较发达以及后现代社会带来个人主体性增强的背景下,以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迁移。
地域分析
杭州市地域构造分析一、城乡构造看一个城市的城乡构造,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看这个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即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就业构成。
如果一个地区人口密集(意味着该地区建筑物密集),人口的就业构成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意味着该地区的人口主要从事工商等非农产业活动),则该地就符合城市的特征。
反之,如果人口密度低,人口的就业构成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则可认为符合乡村特征。
从杭州的数据看,杭州人口分布的层次分明,非常有规则。
由城区→县级市→县,人口密度从高到低,从事第一产业活动的人口比例从低到高。
城区人口密度达3589公里,县级市为369公里,县为122方公里。
从事第一产业活动的人口比例,城区为6%,县级市为42%,县为59%(表1)。
表2为杭州各区县的人口密度和就业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例。
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杭州城区的人口密度比较高,该地区的居民基本上从事非农经济活动,所以是城市地区无疑。
县级市的临安市、建德市,人口密度低,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例较高,所以我们不认为是城市区。
例如:建德市农业基础扎实,耕地27万亩,山地30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
“一优二高”农业初具规模,已建成草莓、柑橘、茶叶、板栗、水产、畜禽、莲子、白梨、蚕桑和用材林等十大商品基地,其中草莓是全国最大的棚载基地。
河谷平原主要分布在新安江、寿昌江及兰江两岸,土地肥沃,排灌条件良好,是本市的主要农耕地带这样。
县的人口密度极低,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虽然也有一定数量,但农业活动的人口比例较高,应该说,城市地区在这些县也存在,但它们已经不是与杭州市相连部分,不能看看作杭州市的组成部分。
这样,作为实质上的杭州市,可以认为只是由市内六区组成。
其中,又以上城区人口最密集,是城市的核心部分。
二、城市的就业人口密度和中心地构造同一个地区,作为工作地和居住地,它的就业人口密度的大小、构成和随地区不同的变化都是不相同的。
从杭州市各区县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口密度可以知道(见表3),无论是作为“工作地”还是作为“居住地”,就业人口的密度都是由城区→县级市→县,从高到低发生变化,即是说,变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题(含答案)
4.下列有关人口容量的叙述,符合悲观派的观点的是
A、依照目前科技的发展速度,人类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问题
B、世界人口进一步增长,地球依然能承受
C、现在世界的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人口容量
D、人类能在短时期内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户籍(或常住)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及以上户籍(或常住)人口占户籍(或常住)总人口比重。读“2016年浙江省部分地级市户籍和常住人口老龄化统计图”。
根据材料分析广东省人口流动的特点,并分析广东在众多省份中依然最具务工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3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材料二 美国人均寿命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美国人口密度示意图。
材料四 美国人口构成情况。
材料五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南方农业经济不景气,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南方黑人大批北上,进入城市寻找职业。
(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的人口迁移非常频繁,且规模很大,主要方向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32.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密度超过500人/平方千米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简称)。
(2)A—B一线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其原因是:
B.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传统性
C.文化就是指人类社会意识形态
D.精神上的东西才能称为文化
下图为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和“人口数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3.图示时间内,上海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而总人口却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人口密度数字模拟
中国人口密度数字模拟作者: 刘纪远岳天祥摘要:运用基于格点生成法的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拟模型,通过运行净第一性生产力空间分布、数字高程、城市规模及其空间分布和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分布等数据集,模拟了中国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规律。
模拟结果表明,人口密度的最高值集中在北京、上海和郑州之间的三角区 (BSZ) 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同时,这个BSZ峰值三角区有发展为以上海-南京-杭州大都市密集区、武汉市、西安市、北京-天津-唐山大都市密集区和沈阳-大连大都市密集区为顶点的五角形峰值区的趋势,珠江三角洲峰值区也正在向外围地区扩展。
关键词:格点生成;多源信息;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数字模拟;中国中国人口密度数字模拟刘纪远1, 岳天祥1, 王英安2, 邱冬生1, 刘明亮1, 邓祥征1, 杨小唤1, 黄裕婕3(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济南 250014;3. 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北京 100084)人口密度是表现人口分布的主要形式,影响并决定中国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发展水平[1]。
诸如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等各种自然因素的不同组合对人口分布所提供的条件表现出巨大的地理差异性。
有些区域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人口高密度分布提供了可能;而有些区域为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诸多不便,仅允许较低的人口密度。
在各种自然因素中,气候是对人口分布密度影响最大的因素,它影响着土壤的肥力、适宜耕作的程度、产业结构和生产力。
地形会影响气候,不同的地形区域会形成各种特征的地方性气候,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土地生产力;同时,不同的地貌类型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因而制约着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
虽然自然环境条件对人口分布有很大的影响,但它为人口分布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在多大规模和程度上实现,与生产力的发展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密切相关[2]。
杭州知识
杭州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是省,副省级城市,第一大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两个副中心城市之一。
有多项旅游景点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创造了一批世界之最。
杭州历史源远流长,自秦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
杭州还是五代吴越西府和南宋行都,“上有、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
元朝时曾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中文名称:杭州外文名称:Hangzhou City别名:杭,,,杭城,等行政区类别:,省会城市所属地区:,下辖地区:8个,2个县,3个政府驻地:杭州市环城北路318号电话区号:0571邮政区码:310000地理位置:南沿,下游面积:16596平方公里人口:870.04万(2010年)方言: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著名景点:,,,url灵隐寺,等机场:火车站:杭州站,杭州东站,杭州南站等车牌代码:浙A地区生产总值:7,011.8亿元(2011年)人均生产总值:78,156.5元(2011年)市树市花:市树:,市花:现任市长:邵占维著名学府:、等杭州城标杭州市(本地吴语读音(IPA):愂tsei)简称,中国浙江省,副省级城市,浙江省政治、经济、、科教中心,副中心城市和南翼中心城市,浙江省的金融中心和行政中心,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之一,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古时杭州曾称“”、“”、“”等。
杭州位于浙江省北部,处南缘,拥有约2300年的建城史,是一个典型的山水文化名城。
、、以及周边丘陵构成了杭州的山水美景。
自古以来,杭州的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素有“东南第一州”之称。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赞美西子湖之美。
活跃的多元化经济和发达的文化教育使杭州成为浙江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市花:桂花市树:香樟城市精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坐标为东经118°21′-120°30′,北纬29°11′-30°33′,东临杭州湾,南与、相接,西南与相接,北与、两市毗邻,西南与安徽省黄山市交界,西北与宣城交接。
杭州市2001-2020总体规划
2001-20年xxxx总体规划简介杭州市原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是1983年5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该规划对指导杭州市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适应跨世纪城市发展的需要,按照国家建设部的要求,从1993年8月开始新一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自1996年6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将萧山、余杭的六个乡镇共253平方千米用地划入杭州市区后,加快了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2000年3月经省政府审查同意后正式上报国务院审批,2000年9月国家建设部会同有关部、委、办、局完成了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的审查,并于2001年1月10日将审查意见和批复代拟稿报国务院。
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杭州市区行政区划作了重大调整,撤销萧山市和余杭市,设立杭州市萧山区和余杭区,使市区面积从683平方千米扩大到3068平方千米。
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和建设部(建规函[2001]349号)要求杭州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情况重新修编并上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年)》的编制工作开始于2001年1月,在进行了总体规划课题研究(6个)、《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年)纲要》的基础上,于2002年9月完成总体规划成果,2002年10月11日经市人大十届三次常委会审议通过。
成果经修改完善后,按法定程序报省政府和国务院审批,现已上报国务院。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年)》主要内容如下:一、规划期限与xx规划区范围1、规划期限近期:2001-2005年;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2、xx规划区范围(1)xx体系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域行政管辖范围,包括杭州市区和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等五个县(市),总面积16596平方千米。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
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变现形式。
任何人口过程和人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不仅都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发生和发展有其时间上的阶段性,而且又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空间,其演变过程和组合类型均有其鲜明的地域差异。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总量庞大,其人口分布受其自然条件和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
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1)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东南半壁地势平缓,气候温暖,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地势高峻,气候干冷,人口较为稀疏。
胡焕庸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
经过近50年的发展, 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
在东南一侧,以江河沿岸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人口最为密集,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下游,杭州湾沿岸平原,黄淮海平原,和四川盆地。
在西北半壁,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和绿洲,大面积上人口均极度稀少,如藏北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帕米尔高原,阿拉善高原,呼伦贝尔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等。
(2)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少。
2000年,距海岸200公里范围内的平均人口密度为474人/平方公里,200-500公里范围内为238人/平方公里,下降了整整一半,500-1000公里范围内为164人/平方公里,下降近2/3,1000公里以上的仅有23人/平方公里。
(3)人口主要分布于较为地坪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地面海拔高程呈密切的负相关。
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级阶梯上,我国一、二、三级梯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0.76%、28.36%、70.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3人,7514人,31414人。
由东向西,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级阶梯。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历史、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1)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明显制约。
杭州市区人口空间分布变动以及格局演变研究
杭州市区人口空间分布变动以及格局演变研究陈宏伟摘要:人是城市空间演化的核心指标,以杭州为例探讨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化与格局演变。
基于以街道为单元的市区人口普查数据,利用Arcgis与Suffer空间分析软件,从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两个维度对人口的空间演化展开分析。
数据分析显示,2000-2010年间,杭州市区的人口的集聚与扩散趋于复杂化:人口向郊区的扩散以及中心区小部分区域人口的回流同时存在;人口扩散的区域有所扩张,中心区的大部分与近郊区的部分区域成为“椭圆形”扩散源;近郊区外沿和远郊区紧邻近郊的部分区域高速或较高速增长,这也使得近郊区有所扩张;远郊区大部分区域中低速增长,个别区域出现了人口减少。
而从人口密度分布格局上来看,中心区人口的扩散使得高密度人口区域有所扩张,但仍然呈现明显的单中心特征,同时,出现了多中心的雏形。
关键词:人口分布,杭州市区,郊区化,人口回流1 引言人是城市中的核心与基础要素,人的空间分布关乎城市空间结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配置[1]。
大量的学者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过探讨,其中,基于人口数量变动以及人口密度的城市空间结构及演化研究最为经典。
彼得·霍尔首先提出了根据人口变动表征城市演化的五阶段模型[2]。
周一星(1996)根据五阶段模型研究了北京的郊区化现象,首次将其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3]。
之后,以冯健为代表,不同的学者循着这一思路先后对北京[4]、杭州[5]、广州[6]、上海[7]等一二线大城市的人口变动进行实证考察,其基本的结论是这些大城市的发展均存在着或强或弱的郊区化现象,同时这些城市(不包括杭州)的人口分布都存在着明显的多中心结构。
国外相关研究表明,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演化,一些大城市在经历了郊区化进程之后出现了人口回流的现象,例如日本大都市圈的“都心回归”现象[8]。
那中国的城市是否也发生了类似的现象?本文以杭州为例展开实证探究。
根据冯健(2002)的研究,1964-2000年间,杭州市域人口经历了一个由中心区向近郊区不断增强的扩散过程,郊区化不断发展,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在此基础上研究2000-2010年间杭州城区的人口变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