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掌握房颤合并心衰治疗策略

合集下载

急性心衰合并心房颤动的治疗

急性心衰合并心房颤动的治疗

急性心衰合并心房颤动的 治疗
急性心衰合并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影响着世界各地数百万人的 健康。本演示将介绍治疗这一疾病的最新进展和有效方法。
治疗目标
1 控制心房颤动
恢复正常的心律,减少心房颤动带来的不适和风险。
2 改善心力衰竭
提高心脏泵血功能,降低液体停留和肺水肿的风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
通过电脉冲促使心脏以正常频率跳动。
介入治疗
射频消融
使用射频能量摧毁异常的心脏组织,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
心脏封堵术
通过植入装置或介入手术封堵心脏内的异常位置,以恢复正常的心律。
心脏射频消融
使用电子孔取出小块心脏组织,以修复或改善心脏功能。
手术治疗
心脏手术
通过开放性手术介入,修复心脏 问题,恢复心脏功能。
起搏器植入
植入起搏器,通过电刺激使心脏 以正常频率跳动。
心脏移植
将健康的心脏移植到患者体内, 替代不健康的心脏。
预后评估
对急性心衰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全面的预后评估,以了解治疗效果和疾病 进展的风险。
总结
急性心衰合并心房颤动的治疗需要综合的方法,包括药物、电复律、介入和手术等。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可以提 供最佳的护理和预后。
通过恢复和维持正常的心律, 减少心房颤动的发作。
利尿药物
通过增加尿液排出,减少液体 滞留,缓解心力衰竭的症状。
血栓抗凝药物
减少血栓的形成,降低中风的 风险。
电复律治疗
1
心房电复律
将电能传递到心脏,恢复正常的心房节
心室电复律
2
律。
用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将电能传递到心
脏,恢复正常的心室节律。
3
心脏起搏器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合理治疗策略分析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合理治疗策略分析

机制并不是十分清楚 , 综 合各 种文献报道 , 可能存 在 的机制 包 括 心房 扩展 引起 心 电活 动异 常 、 神经 内
分泌 改变 、 细胞 外基 质纤 维化 等 。心 衰 , 特 别是 慢性
心血管病 防治知识
内流增 加 ,促 使心 肌 细 胞延 迟 后 除极 和触 发 活 动 , 导 致房 颤 发生 。 同时心肌 组织 间质纤 维化 或胶 原纤
前 文所 述 , 心衰是一个慢性过程 , 心 肌 细 胞 肥 大 时
增 生 的是纤 维 组织 , 而这 些 组织 本 身 是没 有 收 缩 能 力的 , 反 而 会 限制 心 肌 的正 常舒 缩 。 当心房 压 力 和 容积 增 加 , 心 房受 到被 动牵 拉作 用 而 不 能很 好 的代 偿, 导致 受 牵 张力 控 制 的离 子 通 道 激 活 , 表 现 为 钙
【 关键词 】 心力衰竭 ; 心房颤 动; 治疗策略
心 力 衰 竭 是 多 种 心 脏 疾 患 发 展 至 终 末 期 时 的 最 终诊 断 , 主要 是指 各 种病 因作用 下 发 生 的心 脏 射 血 或舒 张 功 能 障 碍 , 导 致 血液 动 力 学 不 稳 定 , 严 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衰多是在长时期 的其他心血管疾病基础上发展
平衡 尤为 重要 。当发 生心 衰 时 , 心房 内压力 增 大 , 心
钠肽 和 脑钠 肽 分 泌量 增 加 , 从 而增 加 了钠盐 的排 除
和对抗 肾上腺素 、肾素一 血管紧张素等水平 ,一方
面, 钠 盐 的 大 量 排 除导 致 细 胞 电位 不稳 定 , 在 轻 微 刺 激 下也 可 能发 生 过 多 的折返 形 成 房 颤 ; 另 一 方 面 其 水 平 的升 高程 度 与 心衰 的严重 程 度 成 正相 关 , 对

2021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治疗策略选择(全文)

2021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治疗策略选择(全文)

2021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治疗策略选择(全文)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均为慢性心脏疾病,其发生发展有许多共通之处,经常合并存在。

心衰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明显增加,房颤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美国Framinghan心脏研究报告显示,心衰患者房颤的年发生率为约54%,房颤患者心衰的年发生率约为33%[1]。

全球房颤注册研究显示,有33%阵发性房颤患者存在心衰,44%持续性房颤患者存在心衰,56%永久性房颤患者存在心衰[2]。

心衰和房颤存在很多共同的危险因素,而且在病理生理上互为因果,即存在年龄、冠心病、高血压、吸烟、肥胖、糖尿病等共同危险因素时,会促进另一种疾病的发生[3]。

心衰患者普遍存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过度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

左心室充盈压和后负荷增加,左心房容量负荷及压力升高,导致左心房增大及纤维化,导致心房肌不应期改变和各向差异传导,引起房颤。

此外,心衰患者中容易存在钙超载,可导致后除极和心律失常。

房颤时左心房收缩功能下降,充盈受损,房室失同步,心脏输出量可下降25%,房颤发生时心室传导异常或过快,可引起左室功能受损,从而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4]。

心衰合并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预防血栓、控制心率、恢复节律等与房颤相关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二是利尿、强心、改善心室重构、神经内分泌抑制治疗等着重改善心衰症状的治疗。

本文主要就与房颤相关的治疗展开讨论,尤其是非药物治疗。

1 心衰合并房颤的药物治疗1.1 心率控制心衰合并房颤的最佳心室率控制目标仍存在争议,目前指南推荐的是较为宽松的心室率策略。

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房颤管理指南要求静息状态下心率<110 次/min可以作为心率控制治疗的起始目标(Ⅱa,B)。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主要有: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和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索他洛尔。

房颤心衰如何治疗方法

房颤心衰如何治疗方法

房颤心衰如何治疗方法房颤心衰是一种心脏疾病,主要特征是心脏的心房出现不规律的搏动,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从而引起血液循环不畅,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房颤心衰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下面我将逐一介绍。

药物治疗是房颤心衰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通过药物来控制心律失常和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从而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凝血药、抗心律失常药和利尿剂等。

抗凝血药可以预防心房颤患者因血栓形成而引发的卒中和其他血管意外,抗心律失常药可以帮助恢复心律,利尿剂则可以减轻心脏负荷,缓解水肿等症状。

除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也是房颤心衰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常见的手术包括射频消融术、冷冻消融术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等。

射频消融术是通过导管将高频电能传导到心脏,对心房内的异常电路进行消融,从而恢复正常心律。

冷冻消融术原理类似,只是使用的是低温消融心房内的异常电路。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将一个小型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脏,通过电刺激来控制心房颤动和心室泵血。

这些手术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心房颤的症状,提高心脏的泵血功能,从而减轻心力衰竭的症状。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非药物治疗也是房颤心衰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心脏康复和生活方式干预等。

心脏康复包括运动康复和心理康复两个方面。

运动康复通过有氧运动来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心肌的耐受力,从而减轻心力衰竭的症状。

心理康复则是通过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增强对疾病的认知和控制。

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控制饮食、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等措施,目的是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心脏功能。

总之,房颤心衰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等。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还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乐观的心态,改善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的临床处理策略

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的临床处理策略

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的临床处理策略临床观察显示,心力衰竭患者的心房颤动患病率随着心功能的恶化,而明显地增加。

心房颤动的发生除可导致卒中风险、卒中致残率和死亡率显著增高外,尚可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功能不全。

因此,如何处理心力衰竭患者伴有的心房颤动是临床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1.心力衰竭伴有心房颤动的复律多年来,复律是心房颤动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如果心房颤动的病因和诱因得到控制,可采用药物或电复律方法使心房颤动恢复为窦性心律。

通常认为,这可改善心房颤动患者的预后。

但是,2002年发表于新英格兰杂志的一项研究(AFFIRM研究)结果显示,与控制心室率相比,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后的长期累积死亡率并未减少。

同时,由于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使患者的药物副作用明显增加。

这一研究的发表,改变了心房颤动患者需复律这一传统的观念。

由于心力衰竭患者随着心功能的减退易于发生心房颤动,而心房颤动的发生又可以进一步恶化心功能。

因此,上述研究结果的疑问是:对于心力衰竭伴有心房颤动患者的处理,是否与单纯的心房颤动不同?即对于这一类特殊患者的处理,是否能从心房颤动复律中得到益处?2008年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另一项研究,此研究将心力衰竭伴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分为复律或控制心室率2组,观察48个月。

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任何原因的死亡、卒中、心力衰竭恶化和复合终点上均无统计学意义。

根据上述的研究和其他的相关研究结果,2012年欧洲心脏学会(ESC)发表的心力衰竭处理和治疗指南提出,与控制心室率相比,复律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仅仅对于心房颤动病因和诱因已经消除、以及少数心室率控制后仍不能耐受心房颤动的患者,可考虑应用电复律或胺碘酮药物复律(ⅡbC)。

在电复律前后可考虑应用胺碘酮以维持窦性心率(ⅡbC)。

但是,不推荐应用Dronedarone或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复律,因这些药物可增加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风险(ⅢA)。

近年来导管消融心房颤动术在治疗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中取得的成绩,使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的治疗又有了一个新的选择。

心衰合并房颤疾病要点、房颤血流动措施

心衰合并房颤疾病要点、房颤血流动措施

心衰合并房颤疾病要点、房颤血流动力学和左房功能与心衰关系及HFpE合并房颤治疗十大要点1.50%以上的HFpEF/HFrEF患者会发生房颤,具有重要的预后和功能意义。

2房颤和心衰常常合并存在,在HFrEF患者中,房颤通常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心动过速介导的心肌病或心肌病引起的继发性房颤。

3.如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进行了药物治疗和心率控制后,仍存在心衰症状,则应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导管消融来控制心律。

导管消融仍然是维持窦性心律最有效的措施。

4.对于合并HFrEF的继发性房颤患者,如果进行药物治疗后,仍有持续症状,则导管消融与改善功能结局相关,有关死亡率降低的数据相互矛盾。

5.在合并阵发性房颤的HFrEF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仍有效。

在合并永久性房颤的HFrEF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或可降低心率控制的疗效。

6.所有合并房颤的心衰患者均应使用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s)而非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抗栓治疗。

7.对于合并房颤的HFrEF患者,如果心率控制非常难,且并未选择肺静脉隔离,则应进行房室结消融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对于进行CRT治疗的宽QRS波心动过速患者,房室结消融或有助于优化CRT治疗。

8.房颤可引起心房二尖瓣反流和三尖瓣反流。

对于新近发作的房颤,心律控制或有助于减少反流。

9.HFpEF与心房顺应性降低、心房心肌病和进行性房颤高风险相关。

许多症状性房颤患者和射血分数保留患者有隐匿性HFpEF,这种情况经常不被识别,是除房颤外其他症状的独立预测因素。

10. 目前尚无证据证实,导管消融在HFpEF合并房颤患者中的疗效如何,尚需专门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房颤血流动力学和左房功能与心衰的关系房颤经常与不良左心房重构相关,或反映潜在的左心房心肌病过程(在心衰对左心室的病理学影响以外)。

左房功能障碍和房颤与心衰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左房功能障碍和房颤与心衰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机制HFrEF合并房颤的治疗1.一般治疗HFrEF患者的新发房颤与心衰住院和死亡风险相关,甚至会高于已知合并永久性房颤的HFrEF患者。

房颤心衰如何治疗方法

房颤心衰如何治疗方法

房颤心衰如何治疗方法房颤和心衰是两种不同的心脏疾病,但它们常常同时存在。

房颤指的是心房出现快速而不规则的心律,而心衰是指心脏不能有效泵血供应给身体所需的血液。

房颤和心衰的治疗方法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

房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电击复律、消融术和心房除颤装置等。

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它通常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血药物和心率调控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帮助恢复正常的心律,抗凝血药物用于预防血栓的形成,心率调控药物可以帮助控制心率的快慢。

电击复律是一种通过给心脏施加电击来恢复正常心律的方法。

消融术则是通过导管在心脏内消融异常的组织,以恢复正常的心律。

心房除颤装置是一种植入式设备,可以监测心律并在需要时给心脏施加电击。

这些治疗方法一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来选择。

心衰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植入式装置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根据心衰的不同阶段和病因,选择不同的药物。

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血管扩张剂、ACE抑制剂、Aldosterone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它们可以帮助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减少心脏负荷等。

植入式装置包括心脏起搏器和心脏颤动除颤器,心脏起搏器可以帮助维持正常心律和心率,心脏颤动除颤器可以在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时给心脏施加电击。

手术治疗通常用于治疗严重的心脏瓣膜疾病或冠心病等引起的心衰,包括心脏瓣膜修复或置换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

房颤和心衰的治疗方法有一些共同之处。

例如,药物治疗是两种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心率调控药物在房颤和心衰的治疗中都起到重要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帮助恢复正常的心律,在房颤的治疗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心率调控药物则可以帮助控制心率的快慢,在心衰的治疗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另外,消融术也可以应用于房颤和心衰的治疗中,通过消融异常的心房组织来恢复正常的心律。

房颤和心衰的治疗方法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临床经验谈:心衰合并房颤的治疗策略

临床经验谈:心衰合并房颤的治疗策略

心衰 & 房颤心力衰竭(心衰)和心房颤动(房颤)常常同时存在,互为因果。

从机制上来说,心衰会导致心房电生理异常、心房结构改变以及心脏容量负荷和压力负荷变化,从而易导致房颤发作;而一旦发生房颤,由于房室失同步、心率变异性明显下降以及快速心室率难以控制,将诱发或加重心衰。

研究表明,房颤与心衰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年龄增长、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肌病及瓣膜病等,因此两种疾病过程相互促进,互为因果。

随着心功能的下降,房颤发生率相应增加,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患者房颤发生率可高达40%;且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较单独房颤或单独心衰患者预后更差,这类人群,临床需密切关注!临床上应对心衰进行早期干预,以预防房颤发作,中断两者间相互转化,从而改善患者生存率。

简易临床治疗记忆表:CAN-TREAT,有助于指导我们实际临床工作,该表适用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现介绍如下。

C——Cardioversion(电复律)仅用于紧急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电转复的房颤患者。

A——Anticoagulation(抗凝)无论有无栓塞,无论房颤持续多长时间,有转律可能的患者:①准备进行药物或电复律;②可能自行转律,如新发或阵发房颤。

无论采用转律或室率控制策略,只要是栓塞危险因素患者均需抗凝:①瓣膜病、肥厚型心肌病;②具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非瓣膜病(CHA2DS2-VASc);③有其他抗凝指征的房颤患者,如合并体循环栓塞、肺栓塞。

N——Normalise fluid balance(液体平衡恢复正常)①使用利尿剂等改善心衰症状和体征;②保证体内正常液体平衡。

T—— Target initial heart rate(初始目标心率)<110bpm积极控制心室率,需要个体化选择。

2014年AHA/ACC/HRS房颤指南对心衰室率控制的推荐(Ⅰ类):①对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合并有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控制静息心率(证据级别B);②无预激时,静脉给予β受体阻滞剂(或在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患者给予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减慢房颤急性期的心室反应,但是在有严重淤血、低血压或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中,应当谨慎应用(证据级别B);③无预激时,静脉给予地高辛或胺碘酮,迅速控制心衰患者的心率(证据级别B);④对有症状患者,在运动状态下评估心率控制并且调整药物方案,控制心室率在生理范围有益(证据级别C);⑤对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应用地高辛控制静息心率有效(证据级别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分钟掌握房颤合并心衰治疗策略近年来,房颤和心衰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在未来 50 年,这两种疾病将会占据心脏病监护病房的半壁江山,两者高危因素和病理反应过程均存在相似点。

而并发心衰和房颤的患者临床症状更为严重,预后更差。

近期,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心血管研究所的 Kotecha 教授在 European Heart Journal 上发表了对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临床演变方面的综述,总结了心衰和房颤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了治疗方案。

随着寿命及总体心脏死亡事件的下降,心衰和房颤成为 21 世纪的主流疾病。

在未来 20 年内,房颤的发生率会发生翻倍。

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房颤类型有 33% 是阵发性房颤,44% 是持续性房颤,56% 的患者为永久性房颤。

病理生理学房颤和心衰之间的病理生理机制和危险因素紧密相关。

房颤可导致心衰,同时也可能是心衰继发并发症。

房颤可增加心衰发生风险,心衰引起的心脏结构、神经反应紊乱会加剧房颤的发展。

合并心衰和房颤的患者预后更差。

发生机制心衰与房颤患者之间存在有共同的病理过程。

高血压、吸烟、肥胖、糖尿病、肾功能受损、睡眠呼吸暂停、冠脉疾病都会增加心衰和房颤发生风险。

在心衰患者中,神经调节紊乱、RAAS 系统激活导致个体生理条件改变,增加左室充盈压和后负荷,使得左房延伸和纤维化,导致电生理传导异常从而引起房颤。

RAAS 系统激活导致心脏重塑,引起左房纤维化和心律失常。

在心衰患者中发现存在钙超载,可以导致后除极和心律失常。

房颤可加剧心衰的发展。

房颤患者左房收缩功能下降,左室充盈受损,心脏输出量可减少25%,特别在舒张功能受损的患者中更为明显。

房颤患者心室传导异常或者过快可引起左室功能受损,从而引起心动过速相关心肌病。

窦房结功能恢复的患者每搏输出量增加以及左室排空能力增加,这解释了为什么心衰患者在恢复窦性心律后可快速提高血流动力学。

预防措施Framingham 研究中发现,在心衰合并房颤患者中,有 41% 患者首发为心衰,38% 首发为房颤,而剩余的 21% 则同时发生。

目前在房颤患者中并无明确的治疗方案可以预防心衰的发作。

对可逆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特别是高血压,有效的控制率、相关合并症的诊断治疗均有一定的效果。

如何对确诊的心衰患者进行房颤预防。

对大量 RCT 研究进行荟萃分析提示 ACEI 和 ARB 均可以减少房颤的发生风险。

CHARM 研究表明 ARBs 可减少射血分数保留或减弱心衰患者的新发房颤。

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表明β受体阻滞剂能减少房颤的发生风险。

布新洛尔可以减少心衰患者的新发房颤发生率。

治疗手段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合并房颤治疗HFrEF 合并房颤的治疗目前仍无标准的治疗方案。

CAN-TREAT 治疗是指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紧急给予复律(C),同时进行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形成(A)、利尿治疗维持体液稳定 (N) 和减轻心衰症状。

随后治疗(T)需将心率控制 < 110 次 /min,并且进行 RAAS 拮抗治疗(R)、难治性心衰患者早期进行心律控制(E)以及进一步心衰治疗(A)。

例如心脏同步化治疗以及对其他心血管并发症的治疗(T),特别是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血压。

抗凝治疗房颤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中风,通常是因为左心耳血栓脱落。

维生素 K 拮抗剂抗凝药以及非维生素 K 拮抗剂抗凝药均可用于预防房颤患者缺血性中风。

除此之外,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是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

合并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更高。

这类患者是必须进行抗凝治疗的且无绝对禁忌证。

而且新型口服抗凝药更适用在该类患者中使用,其颅内出血发生率更低。

HFrEF 指南推荐所有的心衰患者应进行利尿治疗从而减轻症状。

心衰患者的神经激素紊乱以及 RAAS 高度激活。

目前有大量针对该系统的治疗药物。

ACEI 能明显减少 HFrEF 患者的死亡率、心脏猝死率以及住院率,但是在合并房颤患者并无观察到类似的效果。

ARB 推荐在不能耐受 ACEI 患者中使用。

CHARM 研究中证实坎地沙坦能减少 HFrEF 患者合并房颤患者心脏死亡率和心衰住院率,无合并房颤的 HFrEF 患者中也观察到类似情况,但是在伊贝沙坦中并未观察类似的结果。

β受体组织剂目前推荐在 HFrEF 患者中使用,并能减少死亡率、心脏死亡率和住院率。

对大型临床研究进行荟萃分析证实β受体阻滞剂对 HFrEF 合并房颤的患者也可减少死亡率、心脏猝死率和住院率。

但是随后对年龄、性别、NYHA 分级、基础心率进行亚组分析,并未观察到类似结果。

这说明在临床工作中,并不能一味认为β受体阻滞剂能提高 HFrEF 合并房颤患者的预后。

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如螺内酯、依普利酮推荐在使用 ACEI 和β受体拮抗剂后的 HFrEF 患者合并使用(NYHA classes II–IV))。

但有研究表明在 HFrEF 合并房颤患者使用螺内酯可增加总体死亡率。

但也有研究提出螺内酯可减少 HFrEF 合并房颤患者的心衰住院率和心脏相关死亡。

总而言之,目前仍缺乏有效的临床资料来说明 ACEI、ARB 或者 MRA 在 HFrEF 合并房颤患者中使用的有效性。

而β受体阻滞剂则占据中立地位。

节律、心率控制尽管研究表明窦性心律可提高房颤患者的预后,但是目前仍无明确的心率 - 心律控制治疗方案。

AF-CHF 研究中并没发现房颤患者心率控制不同对心脏死亡、总体死亡发生风险有影响。

可能是原因是跟心律控制缺乏有效性或者存在不良反应或者对房颤干预过迟,并不能逆转房颤产生的副作用。

在这类患者窦性心律是很难维持的。

对房颤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恢复窦性心律,可提高左室射血分数,但是这并不能减少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基于这些研究,目前指南仍保留对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心律 - 心率控制推荐。

β受体阻滞剂在房颤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被广泛用于控制心率。

以往研究表明β受体阻滞剂并不会增加 HFrEF 合并房颤患者的死亡率或者减少住院率。

β受体阻滞剂存在负性肌力的作用,并不推荐推荐在心衰急性期合并房颤患者中使用,这种情况指南推荐使用地高辛。

且β受体阻滞剂初始治疗需小剂量开始,逐渐增至治疗剂量。

地高辛DIG 研究中证实在窦性心律的心衰患者中使用地高辛并不会增加死亡率,同时会减少住院率。

但是在 HFrEF 合并房颤患者中需谨慎使用。

除此之外,在 HFrEF 合并房颤的患者中,B 受体联合地高辛较地高辛单用明显提高左室射血分数。

钙离子拮抗剂左室功能明显受损的患者并不推荐使用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这类药物存在负性肌力作用。

HFrEF 合并房颤心率控制RACEII 研究中提出在房颤患者初始心率可控制在一个更加宽松的范围—静息心率 < 110 次 /min。

研究中发现与房颤患者静息心率控制在 < 80 次 /min 中相比,两者间临床终点事件并无明显差异。

在房颤合并左室射血分数 < 40% 的患者中也观察到相似结果。

故推荐如若可耐受症状且无心动过速的患者建议房颤心率控制可在 < 110 次 /min,而在合并有症状和左室功能受损的房颤患者中推荐心率控制在 < 80 次 /min。

特异性心律控制治疗心脏复律控制心律的首要步骤是恢复窦房结功能,这通常都需要心脏复律。

房颤患者继发明显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紧急心脏复律。

存在持续性症状的房颤患者是使用电复律的指征。

然而成功复律后的房颤患者再发率很高,特别是在合并心衰患者中。

抗心律失常药物房颤合并 HFrEF 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很有限,仅限于多非利特或者胺碘酮。

然而,在欧洲多非利特并未批准上市。

而其他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并不推荐在HFrEF患者中常规使用,且在 HFrEF 合并房颤患者中,需避免抗心律失常药物产生的毒性作用。

导管射频消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失败房颤患者是导管消融的指征。

有研究表明在房颤合并心衰的患者进行消融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

但是射频消融后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复发率更高。

有研究对比了在难治性房颤合并轻中度心衰患者房室结消融、心脏再同步治疗、导管消融的治疗效果。

发现约 71% 在无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情况下仍能维持窦律。

且射频消融的患者心衰症状改善较明显、6 分钟步行试验、左室射血分数提高水平更加明显。

但是目前哪种射频消融方法更加有效仍在争议,相关研究表明无论是线性消融或者心电复杂消融均未能提高消融有效性。

意识到射频消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出现了很多其他的导管消融方式包括外科消融和酒精消融。

器械治疗在有症状的心衰患者、左室射血分数≤ 35%、 QRS 间期≥ 120 ms 的患者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明显减少死亡率和住院率。

在房颤合并心衰患者,CRT 的治疗适应证属于二级推荐。

房室不同步和快心室率型房颤可能削弱 CRT 的作用,甚至有研究指出在这种患者中房室射频消融可能效果更佳。

除此之外,研究表明在心衰合并房颤患者中植入 CRTD 比 ICD 治疗更能有效降低死亡率以及心衰住院率。

HFrEF 合并房颤的患者在植入心脏泵功能支持时面临的巨大的挑战。

HEARTMATE II 研究中发现植入左室辅助装置增加该类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风险。

快速心律失常型心肌病心动过速导致的心肌病是长期房颤并发症。

其中机制可能是 L 型钙离子通道和β肾上腺素受体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和舒张期收缩力,左室舒张压上升导致心肌供应血流收缩、以及氧化应激压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激活。

诊断该疾病需先排除房颤患者既往无心脏病病史。

在评估房颤患者存在左室功能紊乱时需先排除患者既往左室功能异常病史以及其他非缺血性心肌病(左室肥厚、酒精或者药物所致心肌病)。

目前并没有该疾病的一个明确的诊断标准。

且通常房颤患者发现时就存在心脏疾病,这种情况下诊断该疾病易被混淆。

其存在明显的血栓形成风险,需进行抗凝治疗,同时恢复窦性心律。

短期的胺碘酮治疗(3 个月)或者在导管消融前服用胺碘酮可以帮助维持窦性心律。

至少 6 周以后心室功能恢复,此时才可诊断该疾病。

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HFpEF)合并房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

房颤与 HFpEF 关系紧密。

在窦律的心衰患者目前的治疗方案是一致的: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缓解高血压以及其他并发症。

然而 MRA 是否能提高运动耐量和舒张功能仍未明确。

房颤合并心 HFpEF 与房颤合并 HFrEF 发生中风的风险是相似,在该类患者中也需进行抗凝治疗。

前景关于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治疗有限,目前仍需对该类人群进行研究,特别是在心率控制和理想的心律控制治疗方案以及预防等措施进行研究。

目前关于房颤患者的心率控制仍未明确。

射频消融可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另外一种备择方案。

临床医师需对这两种方案进行评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