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世界城市群的空间分布
![世界城市群的空间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1363be50bcd126fff6050b5b.png)
世界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城市群是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因此它主要分布在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工业化国家。
西欧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开始最早的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密度大,均以多个城市集聚的形式形成城市群,如英国的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集中了英国4个主要大城市和10多个中小城市,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法国的巴黎-鲁昂-勒阿弗尔城市群是法国为了限制巴黎大都市区的扩展,改变原来向心聚集发展的城市结构,沿塞纳河下游在更大范围内规划布局工业和人口而形成的带状城市群;德国的莱因-鲁尔城市群是因工矿业发展而形成的多中心城市集聚区,在长116公里、宽67公里范围内聚集了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埃森等20多个城市,其中50-100万人的大城市有5个;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是一个多中心马蹄形环状城市群,包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3个大城市,乌德支列、哈勒姆、莱登3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小城市,各城市之间的距离仅有10-20公里。
该城市群的特点是把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空间组织形式,以保持整体的统一性和有序性。
美国城市群的形成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三大城市群都分布在制造业发达地区。
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分布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一系列大城市为中心地带,其间分布的萨默尔维尔、伍斯特、普罗维登斯、新贝德福德、哈特福特、纽黑文、帕特森、特伦顿、威明尔顿等城市将上述特大中心城市连成一体,在沿海岸600多公里长、100多公里宽的地带上形成一个由5个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超大型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90%。
虽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不到1.5%,但却集中了美国人口的20%左右,它是美国经济核心地带,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
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殊功能,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城市之间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城市地理(6)
![城市地理(6)](https://img.taocdn.com/s3/m/c3fac9e3b8f67c1cfad6b818.png)
——中心地理论
城市的外部空间结构理论
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
城市体系结构
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一、城市体系的基本理论
——中心地理论
(Central Place Theory) (德)克里斯泰勒
(一)假设条件与基本概念
四个假设条件:
两个基本概念:
最大销售距离: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货物 或服务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个距离 他变可能去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 需求门槛距离:维持某一级中心地存在所必须的就 小腹地,即最低必须销售距离。
斯梅尔斯、斯金纳对中心地学说的验证
对中心地学说的评价
二、城市与区域关系理论
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理论
生长极理论
核心边缘模式
三、中国城市的空间分布
空间分布的类型 我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 我国城市经济区
城市是体系的科赫(Koch)模式
(资料来源:辛晓辉,《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思维》,长春出版社,1998年, 第247-250页。)
需求门槛与最大销售距离之间的关系
(二)六边形市场区和 中心地等级体系的形成
圆形市场区的重叠和六边形市场区的形成
圆形市场区的重叠和六边形网络的形成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体系的形成
中心地分布的三种变化模式
市场原则作用下: 交通原则作用下:
行政原则作用下:
(三)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与评价
贝里和加里森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
仲小敏
xiaominzhong123@ (2OO6)
第六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何谓城市外部空间结构?
是指一定地区内各城市的空间位
置状况及其组合形式。 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社会 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 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 结果,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 象和社会过程。
中国城市空间特征
![中国城市空间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76b37bec77da26925c5b0ab.png)
一、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
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一)城镇分布东密西疏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
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1.城市网密度从1985年全国城市网密度看(表8-1),台湾省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区,每万平方公里有5个城市;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辽宁、浙江等省、市,是我国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区,城市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个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广东(包括港、澳地区)、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宁夏、北京等11省、市、区城市网密度居中,达每万平方公里0.5个城市以上;广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网密度较低,在每万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间;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城市网密度最疏,每万平方公里还不到0.1座城市。
采用中位数法将各省区城市网密度分为四级并绘成“中国城市网密度示意图(1985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城镇体系的城市网分布表现为西疏东密,城市网密度从东向西逐渐递减(除河北、北京地区为低谷外)的规律(图8-1)。
2.镇网密度从全国镇网密度看,就省区而言,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表8-1)。
位居东部沿海地带的上海、浙江、山东三省、市,是我国镇网密度最高的省区,每万平方公里镇数均在40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带的山西、湖北、湖南等省区,镇网密度也达到了每万平方公里20个镇以上;再次是辽宁、江苏、广东(包括港、澳地区)、台湾、福建等沿海省区和陕西、贵州、云南、四川、江西、吉林、广西等中部地带省区(它们多为“三线”重点建设地区),镇网密度在每万平方公里10—20个镇之间;其它省区镇网密度最低,一般均在每万平方公里10个镇以下。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9f28d044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08.png)
C = B1-B2 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
量;
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
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 货物的供给范围
供给的上限 供给的下限
下限 r
上限 R
销售量
距离
距离
如何判断“高级中心地”与“低级中心地”??
• 中心地的等级
1)中心地等级的特征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
传染扩散 等级扩散 重新区位扩散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1)传染扩散
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渐进的、连续的空 间扩散。扩散过程同传染病的接触传播近似,称 之为传染扩散(Contagions Diffusion)。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2)等级扩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 )
新思想、新技术在距离较远但属于同一规 模等级的城市中传播,然后向次一级的城 市扩散。
自上而下的、非连续性的阶梯状空间扩散 过程。
33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3)重新区位扩散
在传染扩散中,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 仅仅发生了原接受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 为重新区位扩散。
新英格兰南部的节结地域
①铁路通勤人员 的流动方向
②报纸发行范围 ③电话呼唤方向 ④公司负责人的
办公地点
⑤银行负责人的 办公地点
(2)理论的方法
A 赖利零售引力规律
1931年赖利将牛顿定律引进到零售商业区的研究,认为A、B两城市间 任何一地C,到两城市的零售额的相对份额(Ta/Tb)与两城市的规模 大小和两城市的距离远近有关,并提出“零售引力规律”: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11cody】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11cody】](https://img.taocdn.com/s3/m/2acba5a4960590c69ec376fa.png)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一)1、城市: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特殊聚落,具有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2、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二)1、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2、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3、中心县:简单地说即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
(三)1、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2、中心位置:位于区域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新的交通线,促使城市的发展。
3、重心位置:中心位置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区几何中心,很多情况下可能是地区的重心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
在这里形成的中心城市也具有和重心位置一样的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
4、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避免与中心城镇的竞争冲突,而具有好于一般次中心的发展表现。
5、门户位置: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6、实体转运: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7、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8、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
城市可达性与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城市可达性与空间分布格局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032f35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9.png)
城市可达性与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城市可达性是指城市居民到达城市内各种资源和服务设施所需的时间、费用和交通方式等因素的综合情况。
城市可达性的提高能够增强城市的活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从城市可达性和空间分布两个角度来分析城市的分布格局。
一、城市可达性分析城市可达性是影响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关键因素之一。
城市的可达性可以通过路网和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来提高。
例如,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能够缩短城市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距离,提高城市的可达性。
此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善也能够提高城市的可达性。
城市可达性的提高能够影响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和居住选择。
例如,在一个可达性较高的城市中,居民更可能选择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而不是私家车出行,这样也能够降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此外,城市可达性的提高也能够增加城市各种资源和服务设施的利用率,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
除了城市可达性之外,城市人口规模和结构、经济结构、建筑规划等因素也会对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影响。
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结构是决定城市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大城市通常会集中更多的人口和经济资源,形成向中心区域的“中心——辐射”型格局。
而小城市则更可能形成分散性的“多中心”型格局。
城市的经济结构也会对城市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例如,一个工业型城市的工业园区通常会分布在城市的边缘区域。
此外,城市的建筑规划也能够影响城市的空间分布。
例如,城市中心区域的高层建筑和大型商业中心等设施的建设,能够形成城市核心区域的集聚效应,也可能使城市的空间分布往中心聚集。
而相反,城市边缘区域的住宅区和购物中心等设施的建设,则会使城市的空间分布向外扩散。
三、结论综上所述,城市可达性与空间分布格局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可达性的提高和合理的空间规划是实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人口与城市发展的空间分布
![人口与城市发展的空间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7f79a940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cc.png)
人口与城市发展的空间分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之一。
人口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课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人口与城市发展的空间分布。
一、人口集中的城市现象全球范围内,大多数人口都集中在城市地区。
据统计,到2050年,全球有近七十个城市将有超过1000万人口,其中一半以上位于亚洲。
这个现象主要由于城市具有丰富的就业机会、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等。
在人口集中的城市中,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发展迅速。
例如,东京、纽约、上海等全球主要城市已成为重要的全球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
这些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城市发展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多样性。
一方面,一些城市扩张迅速,形成了大都市区和城市群。
例如,东京、大阪、京津冀城市群等,这些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形成了经济、文化、科技的核心。
另一方面,一些城市却面临着人口减少、经济衰退的问题。
这些地区内部的资源分配不均、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导致了人口外流和城市衰退。
在这些城市中,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以改变城市发展的局面。
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分布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关系。
首先,经济发展是吸引人口集中的主要因素之一。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
同时,城市发展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更多的人口。
其次,公共设施和服务的质量对人口分布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完善的医疗、教育和交通等基础设施能够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也会吸引更多人口迁入。
相反,缺乏这些基础设施的城市可能会导致人口外流。
此外,政策的影响也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政府可以通过调控人口流动、控制城市规模和引导人口向发展中地区转移来影响人口的空间分布。
四、人口与城市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城市发展需要平衡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利益。
城市地理学08
![城市地理学08](https://img.taocdn.com/s3/m/c160806851e79b8969022602.png)
完善和深化,并被用于实践。
克里斯搭勒所建立的理论和使用的方法,为后 来五六十年代人文地理学的数量运动打下了 基础。
6
华东师范大学
严重敏教授将该理论翻译成中文,引进中国。
7
华东师范大学
她的硕士研究 生于洪俊、宁 越敏写了中国 第一本城市地 理学的书籍 《城市地理学 概论》
是城市、城镇。
2. 中 心 货 物 与 服 务 ( central good and service)
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 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 如理发、饮食、医疗
11
二、基本概念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3.中心地等级
中心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即分为较高级别的中 心地生产的较高级别的中心货物或提供较高级别的 服务。
克氏对理想形态提出假设条件:
均质平原
①一片没有明显起伏的、无边的大平原; ②平原上的环境几乎一样,特别是土壤肥力和
水份供应等方面; ③平原上的初始人口分布是均匀的; ④区域的运输条件完全一样,没有可供利用的
水道,全部活动通过陆路,影响这种运输的唯一 因素就是距离;
26
三、理论假设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不同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门槛和 最大销售范围是不同的。
等级较低的商品,需求量大, 如油盐,肥皂等杂货(A),其空 间需求曲线一般较陡,即其需 求量将随距中心的距南增大而 快速下降,其原因是售价低, 购买频率高,为购买此类商品 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或运费占 售价比重高,因而其需求门槛 一 般 较 低 (A') , 最 大 销 售 距 离 较短(A'')。
城市空间分布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地理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空间分布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地理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f98b8fb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5.png)
城市空间分布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地理影响因素分析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载体,其空间分布格局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地理影响因素。
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和演变是多种地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从自然与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城市空间分布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地理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是城市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地理影响因素之一。
首先,地形地势对城市的选择与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位于海拔较高、地势陡峭的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土地利用面临局限,城市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水资源的分布也是影响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因素之一。
河流、湖泊等水域资源的存在,为城市提供了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的基础,因此,河流流域和湖泊周边地区往往成为城市集聚的主要区域。
再次,气候条件也会对城市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
如在沿海地区,气候较为宜人,资源丰富,往往成为经济发达的城市集聚区。
因此,自然因素对城市空间分布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地理影响。
人文因素也是城市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地理影响因素之一。
首先,历史原因对城市空间分布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的城市往往是在军事和经济要地形成的,而这些地方一般都是在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区。
因此,城市的历史原因是其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
其次,经济因素也对城市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配置和市场需求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城市在选址和扩张时往往会优先选择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市场潜力大的地区。
此外,政策与规划也是人文因素对城市空间分布产生影响的重要方面。
政府的决策与发展规划,往往会指导城市的布局与发展方向,通过引导投资、优化资源配置和控制城市扩张,进一步影响着城市空间分布格局。
除了自然和人文因素外,现代技术与交通也对城市空间分布产生了地理影响。
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的发展,缩短了地理距离,促进了城市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这些交通设施不仅使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也对城市的区位选择与分布产生了影响。
例如,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使得郊区的经济发展得以加速,同时也改变了部分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和布局。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07be79ab770bf78a652954ef.png)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3.相互作用模式
各种相互作用模式的产生,旨在寻求空间组织中 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比较著名的有引力模式、 潜力模式。
(1)引力模式
引力模式是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来的。
该模式认为,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 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一般形式如下:
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地通过交通、 通讯等联系通道发生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 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
用(spatial interaction) 。
通过空间相互作用,使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 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6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一)相互作用的类型
典型的例子就是移民过程。
实际上,现象的空间扩散过程常常采取多种方式。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受者的接受情况 阻力因人而异,从而影响接受的时间长短、
所形成的空间格局和接受者比率的饱和程 度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收者的数量和时间分布呈正态分布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Iij
Wi Pi Wj Pj D b ij
Iij为i、j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Pi为第 i个城市的人口规模。 Dij两个城市间的距离,b为测量距离摩擦作用的指数。 WiWj为经验确定的权数。
25
(2)潜力模式
计算一个城市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用引力模式分 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 求和,就可以得到。总结成公式形式如下:
新英格兰南部的节结地域
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
![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7a0c6936376baf1ffc4fadca.png)
中心性Centrality) :是城市对外服务的相对重要性 结节性(Nodality):城市总体上的重要性 克里斯泰勒用电话指数来度量中心性(用中心地的实际电话数减中心地 的预期电话数为中心性指数,分成9级) Z = Tz –Ez (Tg /Eg) Tg /Eg——德国南部的人均电话数 Ez——城市的人口 Tz——城市的电话数 Z ——城市的电话指数
17
4)在交通原则下(K=4) 运输效率最高
•
6个低级中心地在它高一级中心地 市场区的边上; 低级中心的市场区分属2个高一级 中心地的市场区; 高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是低一级 中心地市场区的4倍; 低级中心地可以到周围2个高一级 中心地接受服务;
•
•
•
18
3
中心地理论的理论要点
中心地理论的理论要点
•
•
•
业数与中心地的人口规模之间存在指数曲线关系: P = a*bn a、b为回归系数 当店数n等于1时,P 就是该职能的门槛值。
5
以店数为纵轴,以居民点的人口规模为横轴,可以拟合出一条曲线。 6
1
中心地理论的若干概念
表 69 若干职能的门槛人口规模比较 门槛人口规模 1.美国华盛顿州 2.新西兰康特伯里 加油站 196 261 医生 380 491 理发 386 668 保险 409 250 牙医 426 1016 汽车旅馆 430 954 五金店 431 414 汽车修理店 435 293 美容师 480 1126 律师 528 830 服装店 590 388 银行 610 759 农业机械 650 431 花商 729 1280 干洗商 754 781 珠宝店 827 926 旅馆 846 356 体育用品 928 797 殡仪员 1214 1137 照相 1243 1156 公共会计师 1300 671 中心职能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fd73289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6d.png)
2)潜力模式
根据引力模式,我们能计算一对城市间预 期的相互作用量。如果我们计算一个城市 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 用引力模式分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 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求和,就可以 得到。
四、空间扩散
空间扩散是空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采取空间扩散方式的流是在特定的时间和 空间中从源生地产生,经过若干时间后扩 散到接受者中。
2)中心地理论的出现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 成。
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建立的中心地 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运用方法上的重大 突破,它不仅导致“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而 且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和人文地理学中理论研究和 数学方法应用的热潮。
瑞典的城市规划(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50年代,美、英等国学者对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的中心地体系作了大量的验证。60年 代起,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中
K值
固定(K=3,4,7) 非固定、K=3、4、7、9……
二、市场网 在需求圆锥体的基础上,廖士进一步阐述了市场
去由圆形转为六边形的过程。
廖什的市场区组织的发展过程 六边形具有最接近于圆的优点,也具有比三角形和正 方形等其他多边型运送距离最短的特点,因此需求可
达到最大化。
廖士体系比起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体系更
为一般的中心地体系。廖士的体系中克里 斯泰勒的3种形式(K=3、4、7)仅是其中 的特例。廖士通过不断改变六边形的方向 和大小,得到不同规模的市场区(K=3、4、 7、9、12、13、16、19… …)。
空间扩散理论是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于1953 年提出的。空间扩散研究被益为本世纪人 文地理学研究中两项最重大的贡献之一。
1、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元生点向外作空 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我 们叫做传染扩散。
城市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城市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d8ed00f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24.png)
城市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一、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一)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包括平 面形态和立体形态
集中形态和分散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成都
城市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成都城市空间形态
(1)形态特点: 呈同心圆向外延展
(2)成 因: 地形平坦或城市规模不大
(3)形态优点:
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协作管 理,节省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经济
形成原因
主城区与工业区分 离,由交通线相连
河流、地形、资源等自 然条件或行政手段规划 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建成区呈多个团块状, 相对独立,就近生产生 活,交通线相连
受河流、地形的阻 隔、或受规划等人 为因素的影响
卫星城和小城镇簇 拥在主城区周围
主城区的城市经 济发展、环境问 题和人为规划等
若干特大城市、大城 市与中小城市由交通 干线相连,形成城市 群或城市带
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 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 的用地轮廓形态,这种形态称为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各功能区的分 布组合及有机联系
(内部、微观)
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结构 的外部形态
城市总体布局形式 和分布密度的综合 反映 (外部、宏观)
重庆: 丘陵山区,地形 崎岖不平—城市用地比 较破碎,形成分散发展 的城市形态。
城市集中形态与分散形态的差异
城市平面 形态
特征
集中 空间上连续,景
形态
观上绵延分布, 内部有机联系。
成因
地势平坦, 无山水阻隔
分散 形态
空间上不连续, 地形、河流等自
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a0ed507c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dd.png)
中心地提供的职能都有一定的服务范围 中心性 ( centrality ) 与中心地等级 根据中心地所执行职能的数量,也就可以把中 心地划分成高低不同的等级①中心地等级越高, 它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多,人口也越多 ②高级的 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具 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 ③中心地的 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彼此间距就越远,它的服 务范围也就越大
1958年
公式:∑ Iij = ∑ PiPj 设:Vi = ∑ Iij Dijb
+ PiPi Diib
Pi
则:Vi =∑ Pj
Dijb
+ Pi
Diib
其中:Vi 为i城市的总潜能;
Dii 为i城市地域面积的平均半径;
其他符号与引力模式中的符号意义相同
美国人口潜力图
• 五、城市空间扩散 • 1、空间扩散的基本概念 • 传染扩散 • 等级扩散 • 重新区位扩散 • 2、空间扩散的研究状况 • 阻力作用 • 障碍的作用
• 第三节 核心与边缘理论 • 一、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 • 均衡增长论 纳克斯(R.Nurkse)。恶性循环,供给
方面:低的储蓄能力,引起资本不足,造成生产力低 下,导致供给水平低,进而又影响储蓄能力,引起资 本不足……如此循环不断。需求方面:由于购买力低, 缺乏投资诱因,部分地造成资本不足,造成生产力低 下,导致收入少,购买力低……如此循环不息。 • 不均衡增长 赫希曼(A.O.Hirschman)。有些落后 国家之所以落后,错误的投资策略。他认为,对不发 达国家来说,多部门的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 实的。最现实的办法是在各部门之间,保持某种比例 的不均衡增长。不均衡就有压力,压力本身推动发展。 • 不发达国家的资金有限,效果小,而且还会互相抵消。 因此,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重点地区和主导部 门,通过横向水平关联效应,吸引相同产业的发展和 集中;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利用主导部门的产品发展 再加工的企业;通过后向关联效应诱发原材料生产, 扩大经济效果。
空间分布模式与城市发展
![空间分布模式与城市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d5a0103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ca.png)
空间分布模式与城市发展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城市的空间分布模式也越来越关注。
空间分布模式是指城市内不同用地功能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这种相对位置关系对于城市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空间分布模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交通状况。
如果一个城市的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分布不合理,那么人员流动和货物流通就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引起交通拥堵的现象。
而合理的空间分布模式可以使城市内部交通状况得到优化,提高整体的交通效率。
其次,空间分布模式也对城市环境产生影响。
如果城市内商业区集中分布在某一个区域,那么这个区域的环境压力就会很大,例如交通噪音和空气污染等。
而如果商业区能够分布在城市的多个区域,那么环境压力就会得到相对缓解。
另外,空间分布模式还会影响城市的社会结构。
如果城市内住宅区和工业区相互隔离,而且工业区集中分布在城市外围,那么可能会导致住宅区内居民与工业区内工人之间的隔离和不平等现象。
而如果住宅区和工业区能够相对均衡地分布在城市内部,那么社会结构就会更加平衡,社会公平也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此外,空间分布模式还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城市如果商业区和工业区分布合理,可以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和商业环境,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相反,如果空间分布模式不合理,可能会导致产业布局不良,妨碍城市经济的发展。
如何优化城市的空间分布模式是每个城市规划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要注重区域均衡发展。
城市内不同功能区域的分布应该协调合理,确保居民生活、工作和休闲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此外,还要注重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分集中和单一功能区域的建设,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和调整城市的空间分布模式,激发城市内部的潜在发展活力。
总之,空间分布模式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
一个合理的空间分布模式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改善城市环境、促进社会公平和推动经济发展。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d6c920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24.png)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德州市位于华北经济区中心地带,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优质的粮食生产区。
该市地处鲁西南地区,东临济南市,南接泰安市,西邻临沂市,北靠河北省。
德州市总面积10384.49平方公里,下辖11个县市区,常住人口约498.9万人。
本文将从城市空间分布、交通网络、行政区划、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等几个方面,对德州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一、城市空间分布德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异”和“东西强弱”的特点。
其南部地区主要以德城区为核心,环城区为主体的“单中心多核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比较明显;而德州市北部地区则是以宁津、武城、夏津等地为中心,国道105线和208线贯穿南北,形成类似“链状”空间结构,城市间联系较弱,发展相对滞后。
德城区位居市中心地带,是德州市行政、经济、文化、交通和旅游产业的中心,是城市发展最活跃、最具潜力的核心区域。
此外,商河、乐陵等近郊城市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总体来说,德州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南部地区相对较为集中,两端的发展水平则相对比较低,空间分布不够均衡。
二、交通网络德州市的交通网络以公路为主,公路密度很高。
其中,连霍高速公路、308国道和105国道贯穿市区,构成了横向和纵向的交通走廊。
此外,济南绕城高速、济青高速和临沂境内的京九铁路、济德高速等交通干道也与德州市相交汇。
近年来,德州市在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8万公里。
目前,济南至德州高速公路已全线贯通,极大地促进了德州市与济南市及周边城市间的联系与交流。
三、行政区划德州市下辖11个县市区,包括德城区、乐陵市、禹城市、陵县、宁津县、齐河县、武城县、庆云县、平原县、夏津县和临邑县。
各县市区职司不同的行政管理、服务和发展任务。
德城区是德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他城市则是德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人口分布德州市总人口约498.9万人,人口密度约为480人/km²。
从区域角度看,德州市南部城区人口密度较高,北部城市、农村地区以及边远山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人文地理视角下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布
![人文地理视角下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cf2ff34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15.png)
人文地理视角下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布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场所。
在城市中,人们的行为和活动不仅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就引发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通过对城市社会空间分布的分析,可以揭示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的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
首先,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布受到人口因素的影响。
人口是城市社会空间分布的基础,不同人口群体的分布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空间。
以中国的大城市为例,人口数量庞大,不同社会群体在城市中形成了各自的聚居区。
例如,商业中心区往往是富裕人群聚集的地方,而工业区则是工人阶级和农民工的主要居住地。
这种人口聚集现象导致了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层和差异化。
其次,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布还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不同经济活动在城市中形成了不同的空间格局。
商业中心区是各种商业活动的集聚地,金融机构、购物中心、高档餐厅等都集中在这一区域。
而工业区则是工厂和生产设施的聚集地,这些区域往往离市中心较远,以便获得更大的用地和更低的成本。
不同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不仅反映了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影响了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和就业机会。
此外,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布还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不同文化群体在城市中形成了各自的社会空间和文化场所。
例如,华人聚居区是海外华人的主要居住地,这些区域往往有华人超市、中餐馆等与华人文化相关的商业设施。
同样,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他们保持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场所。
这些文化因素导致了城市社会空间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机会。
最后,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布还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尽管本文不涉及政治。
政府的规划和政策对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政府通过土地规划和城市建设来引导不同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通过住房政策来调控不同社会群体的居住条件。
政府还通过文化政策来促进不同文化群体的发展和交流。
这些政治因素对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人文地理视角下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和政治等。
城市规模与空间分布的地理模式
![城市规模与空间分布的地理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3a91522d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98.png)
城市规模与空间分布的地理模式城市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模与空间分布是城市地理学的核心研究领域。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推动,城市规模与空间分布的地理模式不断发生变化。
首先,城市规模的地理模式是指城市人口数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在城市规模上,世界上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如伦敦、纽约、东京和上海等。
这些大城市拥有庞大的人口、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基础设施。
而小城市则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农村地区,人口规模较小,经济相对薄弱。
城市规模的地理模式主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因素、地理条件和历史遗留等。
其次,城市空间分布的地理模式是指城市在地理空间上的布局特征。
城市的空间分布模式可以分为集聚型和分散型。
集聚型城市空间分布模式是指城市在特定区域内集中分布,形成人口密集区和城市群。
这种模式经常出现在沿海地区和交通便利的地带,因为这些地区具备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例如,中国的珠三角地区和美国的东北部都是典型的集聚型城市空间分布模式。
相比之下,分散型城市空间分布模式是指城市在广大地区内分散分布,没有明显的中心城市或城市群。
这种模式经常出现在人口稀疏的地区,如澳大利亚的内陆地区和加拿大的北部地区。
城市的空间分布模式还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
例如,山区、河流和海洋等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的空间分布起到重要的影响。
在山区地区,城市的规模相对较小,分布相对分散。
而在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城市的规模相对较大,分布更为集中。
此外,城市规模与空间分布的地理模式还受到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经济发展的推动。
例如,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级经济特区政策都对城市的规模和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城市规模与空间分布的地理模式对城市发展和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集聚型城市空间分布模式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动力,但也会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分散型城市空间分布模式能够减少城市的拥堵和污染问题,但也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挑战。
城市地理学-第8章
![城市地理学-第8章](https://img.taocdn.com/s3/m/3e51cd4daef8941ea66e050e.png)
(5)潜力模式
■应用引力模式分别求出某城市与其它每一城市(包
括它自己)的相互作用量,再求和,就可以得到该
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影响潜力(相互作用可能性的
强度):
n
I ij
j 1
n
j 1
Pi Pj Dibj
Pi Pi Dibi
■如采用城市人口作为质量单位,计算出的潜力称为
人口潜力。如果对城市系统内每个城市分别计算出
第二节 中心地理论
一、背景
■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193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 基础上,于1933年出版《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开创了 城市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克里斯塔勒在韦伯工业区位论和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启发 下,把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经济学的价值观点结合起来, 探索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分布的规律性; ■廖什几乎同时但又完全独立地发现了和克氏内容相似的 中心地系统。他的著作《经济的空间分布》发表在19发行范围 ③电话呼唤方向 ④公司负责人的办公地点 ⑤银行负责人的办公地点
实际情况更复杂,各功能的吸引范围不同,在纽约与波士顿之间
存在着一条中间分界带。在中间分界带内,纽约(或波士顿)某些
功能的影响更强些,而某些功能的影响更弱些。
2)康弗斯的“断裂点”(breaking point)法
其潜力,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画出潜力等值线。
请根据上图总结美国当时的城市体系人口影响力空间分布规律。
四、空间扩散
1、空间扩散的类型 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即传染扩散、等级扩散 和重新区位扩散。 (1)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渐进 的、连续的扩散过程; ■同传染病的接触传播类似; ■扩散随距离增大逐渐被削弱。
(4)引力模式
■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表示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均质平原 和经济人
克氏自上而下的构建方法——廖什自下而上的构建方法 一般而言,克氏模式解释第三产业较为合适,廖什更适用于第二产业 克氏同一级中心地的职能无差别;廖什统计中心地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职能
(2) 成形期. 为二级和三级中心地形成时期. 随着 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内人口数量增加, 及生产力水 平提高, 自身能提供的商品数量也将逐步增加, 从 而导致中心地规模扩大. 当其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 后, 即由一级中心地升级为二级中心地. 当所有一 级中心地升级为二级中心地后, 即同时开始在新的 地点产生新的一级中心地过程. 按照克氏中心地产 生原则, 此阶段会在其所辖六边形的边界处产生6 个新的一级中心地. 在南部德国, 此时区域总人口 达到近50000 人, 人口密度增长了 20 多倍, 提高到 1.52 人km−2. 事实上, 到三级中心地出现, 中心地 等级体系已基本成形.
(陆玉麒等)
作为地理学两大理论基石之一的中心地学说, 因其无法提 供确定的时空参数条件, 及其在演化过程模式上的缺失, 致使 其他空间结构模型无法与之对接, 也导致完整的区域空间结构 理论体系构建上的困难. 本文深入解析了不同等级中心地产生 与演化的过程机理, 构建了中心地等级体系的演化模型, 推导 分析和模拟结果显示中心地等级体系的产生与演化可分为萌芽 期、成形期、完善期、成熟期和提升期 5个阶段. 受空间区位和 中心性影响, 中心地规模结构和功能结构存在显著不同, 不仅同 一级中心地规模可以存在很大的差异, 甚至低等级中心地规模 可以超过高一级中心地, 而位于中央位置的中心地最终可形成 中心地集聚区. 研究表明基于均质平原假设条件, 不仅可以形 成均衡性的中心地功能结构, 同时还可衍生出不均衡的中心地 规模结构, 从而完成了从纯理论的空间均衡模式的推导向不均 衡的现实模式的解释和论证的转变.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昆明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1、结节点、结节区域和城市等级体系 结节点与流 结节点与结节区域 城市等级体系(urban hierarchy)
2、城市吸引区边界的确定
格林的研究?
赖利的零售引力规律——
Ta / Tb = Pa/ Pb (db / da)2
若假设根据克氏原理形成最早的中心地布满地球表面, 且其服 务的六边形范围足够地大, 则可以推出中心地等级体系形成的 过程与阶段模式(图 4).
此处涉及2个逻辑假定: ① 随着区域社会经济 发展, 六边形区域内人口数量逐步增加, 人口密度 逐步提高, 从而为中心地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好的腹 地支撑. 显然, 若区域内的发展变化是均匀的, 则社
香港文化在珠江三角洲的传播,首先涉及的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单一层面, 而是广泛涵义的文化结构组成的多个领域。再加上现代化的多种多样的 传播手段,就达到更高层次的空间结合,构成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 模式,一个持续运动着的各个部分交互作用的网络化的空间形态。
扩散形态之二:技术扩散
华凌线性模式
(3)中心城市的扩散 扩散VS极化?
(4)空间扩散成功的因素 布朗:创新的源生地;仔细选定的扩散 中心;扩散战略
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关于中心地理论?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
中心地(central place)—向居住在其周围地域(尤指农村)的居民提供各 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中心货物与服务(central good and service)—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 提供的服务,又称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中心地职能具有 等级性(职能单位?)。
大众传播 -目前珠江三角洲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可收看到的香港 电视包括本港台、翡翠台2个中文台(粤语),国际台 (World)、明珠台(Pearl)2个英文台,凤凰卫视、华娱电视 (普通话)6个台,据统计珠江三角洲居民收看香港电视的比率 高达70%以上
香港的电影、电视剧在珠江三角洲各级电视台竞相播放,以至政 府为保护内地影视事业的发展不得不明文规定在黄金档时间内只 能播放国产影视节目。香港的流行音乐不仅在电台播放,在遍布 大街小巷的林林总总的唱片店里也占据了大半个江山。
克氏的市场区是职能 的最大服务范围,商 品的供应者要取得最 大的利润。K值代表 了市场、交通和行政 三种原则下的模型
廖什的市场区中只是 满足门槛值的需要, 没有超额利润。K值 不同于克氏,根据所 能完全服务的基本聚 落的数量来定K值。
各城市间总距离最短; 实现最大购买量
随着六边形的旋转, 从中心城市放射出6 各60度的扇面。每一 个扇面由一个“城市 面积”的扇面和一个 “城市稀少”的扇面 组成。一共各有六个, 构成了廖什景观。
(3) 完善期. 为四级和五级中心地形成时期. 随着区域社会 经济的发展, 区内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同理, 当人口数量 增加或人口密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 即会新出现四级和五 级中心地. 较之于前 2 个阶段,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新 出现的四级和五级中心地间, 由于区位值的差异, 同一等 级中心地的人口规模并不相同, 越接近六边形区域中心人 口规模越大. 在南部德国, 区域总人口达到了近 45×104 人, 人口密度提高到了 13.72 人 km−2, 提高了近 8 倍.
渠道模式 ——
人际传播 —1978年国门初开,前往内地的香港居民就达130万人 次[12],1984年,出入境旅客为1395万人次, 1987-1996年间,港 深之间的陆路过境旅客年增长率在10%左右。自1997年香港回归 后,1997、1998和1999年往来于港深之间的陆路旅客总数年增长 率分别为19.4%、19.3%和17.1%
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假设并未突破克氏均质平原的假 定条件; ② 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原先的一级 中心地会规模增大, 当达到一定临界点后即可升格 为二级中心地, 与此同时, 新一级中心地也就会在 合适的地点产生, 并可据此类推.
(1) 萌芽期. 为一级中心地形成时期. 由于生产力水 平极端低下, 且人口分布稀疏, 人口密度极低,一级 中心地即使产生, 其所需的支撑服务范围也极为广 阔. 理论上需要几万平方公里甚至更大服务范围才 能支撑一个一级中心地的生存与发展. 一级中心地 间的边界事实上是模糊和不确定的, 更多表现为象 征意义上的或虚拟的边界. 在均质平原假设条件下, 可假定地球表面由最低等级的中心地全部布满. 以 中国空间范围而论则相当于大区级的中心地. 在太湖 流域则产生于春秋时期. 在南部德国则需要近 5500 人的区域总人口, 才能产生最早的一级中心地。
廖什适宜了10十种最 小的市场区网络重叠、 旋转后形成了廖什景 观的一部分。
质疑:关于交通线
四、与克里斯塔勒学说的比较
(1)一片没有起伏、无边的大平原 (2)平原上的环境几乎一样,特别是土壤肥力和水份供 应等方面 (3)平原上的初始人口均匀分布 (4)区域的运输条件完全一样,没有可供利用的水道, 全部活动通过陆路,影响运输的唯一因素就是距离 (5)人的活动是理性的。
三、理论模型—为什么提出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
一国一地的城市等级体系?
作者对南德中心地的研究成果?
一、需求圆锥体
第三节 廖士景观.
销售
货物G
产地B
最大销售范围BF
销售量x 价格P(B)
二、市场网
K取1,J取0和1 K取2,J 取0、1和2 ….. K取1,2,3,…时,J 取高势能文化,珠江三角洲文化的势 能相对较低,构成香港文化对珠江三角洲的传播。
1981年中港合拍的《少林寺》火爆神州,并掀起中国20年来的功 夫热潮;1982年金庸、梁羽生为首的香港新派武侠小说风靡一时, 随之而来的台湾的琼瑶以及香港的亦舒、严沁、岑凯伦等为代表 的言情小说成为众多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女的最爱;1983年,香港 亚洲电视台录制、广东电视台配音译制的《霍元甲》在各地电视 台播放,该剧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以及霍大侠的“迷踪拳” 红遍大江南北;之后的《射雕英雄传》、《上海滩》、《义不容 情》等各种题材的香港电视剧一次次在中国内地掀起收看热潮; 1984年春节文艺晚会上的一首《我的中国心》深深打动亿万颗中 国人的心灵,从此引发港台流行音乐横扫内地市场的局面。总而 言之,这一时期的香港文化是内地居民仰慕、追逐和模仿的对象, 大陆歌手艾敬的一首《我的1997》,即可充分表达当时内地人对 香港的好奇和向往。
在进入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香港文化与珠江三角洲文化 的势能差逐渐缩小,梯度力的作用减弱,香港文化的影响呈现衰退的 趋势。虽然香港的流行文化仍然深受珠三角居民的欢迎,香港的明星 仍然是内地青少年追捧的对象,但香港文化再不能像80年代一样制造 流行。据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2000年对广州市民的调查显示,有一 半左右的人不同程度地感觉到“电视、电台节目没意思”、“报纸的 种类虽多,但好看的不多”和“少有好书值得买”,另有七成左右的 人不同程度地感觉到“现在的歌曲不如以前好听”、“一年看不到几 部好电影”。
Ta贸易额
A
Pa
da
贸易额 Tb B
db
Pb
康弗斯的断裂点公式——
dA = DAB / (1 + / PB/ PA ) 较大城市A城的人口
断裂点公示的运用与边界的影响? 3、相互作用模式 (1)引力模式
L ij = (WI PI )(wJ PJ) / Dbij 权数 人口规模 城市间距离
(2)潜力模式
中心性(或中心度)(centrality)-中心地所起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衡量的方 法?)。
服务范围-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货物和服务都有其可变的范围。
二、中心地等级体系与城镇体系的形成 假设之一: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