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它们在哪里》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它们在哪里》](https://img.taocdn.com/s3/m/d953362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1.png)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它们在哪里》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了解生活中的物品。
2.通过游戏,帮助幼儿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3.启发幼儿,将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内容1.学习物品的名称和外观特征。
2.学习描述物品的语言。
3.游戏环节:通过玩具藏起来,让幼儿去寻找,增强语言练习。
教学准备1.现场教学:教师需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小物品,如钥匙、毛巾、笔等。
2.在线教学:教师需准备好对应物品的图片,以及对应的PPT文档。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名词接龙1.给幼儿安排坐位,教师站在幼儿中间。
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起始名词后面每个人说一个名词,必须和前一个名词拼音相同。
3.游戏开始:教师先说一个名词,如“苹果”,然后由幼儿依次接龙。
学习环节:物品识别1.教师出示一个物品的图片,如钥匙,询问幼儿:“这是什么?”。
2.幼儿回答后,教师再问:“钥匙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描述钥匙的外观特征。
3.以同样的方式,出示多个物品的图片,询问幼儿名称和外观特征。
游戏环节:寻找物品1.教师将几个物品藏起来,取出其中一个,让幼儿来猜测是哪一个。
2.幼儿猜测后,教师告诉幼儿猜对了没有。
3.根据幼儿的反应,教师再把该物品藏回去,让幼儿去寻找。
4.幼儿找到物品后,要求幼儿描述被找到的物品名称和外观特征。
5.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幼儿描述物品的声音、重量、功能等。
教学反思1.教师需要加强对幼儿的语音练习,例如引导幼儿练习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2.教师需要注意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以充分保证教学质量。
3.教师还需要增加更多的教学资源,以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小班科学它们到哪里去了教案
![小班科学它们到哪里去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704383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55.png)
实物展示:通过展示小班科学所 需的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 科学知识。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 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 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 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 察能力。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 如PPT、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实物展示:通过展示真实的科学 物品,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科学 知识。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互相交流、探讨科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 亲身体验科学现象,加深对科学 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 如PPT、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针对幼儿的兴趣 和需求,调整教 学内容和方式
加强与家长的沟 通和合作,及时 了解幼儿的学习 情况和需求
注重幼儿的实践 操作和体验,提 高教学效果
不断反思和总结 教学经验,不断 改进和提高教学 质量
教材和课本 多媒体资源
实验器材 网络资源
实物模型
实验器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图片和图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 评估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口头反馈法:通过口头反馈,及 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添加标题
Hale Waihona Puke 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添加标题
测验法:通过测验或小测验,检 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自我评价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 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自 我管理能力
一年级下教科版科学《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教科版科学《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60840a3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4.png)
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物体的位置变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分析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发现物体的位置变化。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分析物体为什么会变化位置。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能够理解和解释物体位置变化的原因。
2.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共同完成实验和观察。
教学准备:1.教材《它们去哪里了》2.实验用具:小球、纸箱、座垫等3.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具课时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Step1:导入(15分钟)教师出示几张图片,包括一个空的纸箱和一个有小球的纸箱。
引导学生观察两张图片的区别,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小球去了哪里。
Step2:听故事(1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述故事《它们去哪里了》,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位置变化。
讲述完故事后,教师可以用图片或视频再次呈现故事情节,加深学生对物体位置变化的认知。
Step3: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提前准备好座垫、小球和纸箱,将座垫放在纸箱中间,小球放在座垫上。
让学生围坐在纸箱周围,教师将纸箱以及座垫突然移开,让小球掉到地上。
学生观察小球的位置变化并记录下来。
Step4:课堂讨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小球为什么会掉下来。
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对物体位置变化的影响,并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实验过程和结论。
第二课时:Step1:复习(10分钟)通过教师简单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物体位置变化的理解和记忆。
Step2:探究(2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除了重力,还有什么其他因素会让物体位置发生变化?”鼓励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
教师可以再次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不同情况下物体的位置变化,如在斜坡上、在风中等。
Step3:总结(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物体位置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重力、斜坡、风等因素都会对物体的位置变化产生影响。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6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6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214c01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9a.png)
(1)我认为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不会发生变化。
(2)……通过回忆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把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回忆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探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环节二:实验探索:三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指向目标1、2)
学生活动2
1.按以下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表:
(1)放入前,先观察盐、红糖和小石子的样子并记录。
(可借助放大镜)
(2)用小勺取等量的三种物体分别放入水中,不搅拌,观察并记录。
(3)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并记录最后的状态。
(4)用勺子捞取,看是否还能从水中捞出来。
2.小组讨论:与其他同学交流相互交流实验结果和发现。
教师活动2
1.出示盐、红糖和小石子以及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名字。
2.请学生阅读操作步骤要求。
3.演示并讲解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如:
(1)怎样用小勺取物体、如何搅拌;
(2)如果观察到没有现象也要记录下来,这与观察到发生变化一样有意义。
4.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并用文字或图画两种方式记录实验现象。
5.组织学生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实验结果和发现。
把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实验记录表
日期:
放入前刚放入水中搅拌后
盐
红糖
小石子
记录要求:
(1)画图:用“点”的大小表示颗粒大小,用“斜杠”的多少表示颜色深浅
(2)可在图画下面用文字记录实验现象。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它们去哪了》PPT课件,共10页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它们去哪了》PPT课件,共10页](https://img.taocdn.com/s3/m/778d640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b3.png)
yòng xiǎo bàng qīng qīng jiǎo bàn
2.用 小 棒 轻 轻 搅 拌
搅拌注意事项:
1. 按照一个方向搅拌,即一直是顺逆 时针或逆时针,以防止方向改变时 液体溅出。
2. 搅拌时小棒不要碰到杯子内壁。
3. 搅拌时动作要轻。
jìng zhì
fēn zhōng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 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
请输入文本
guān chá yán hóngtáng shā zi zài shuǐzhōng fā
观 察盐、 红 糖、沙子在水 中 发
shēng le shén me biànhuà
生 了什么变化。
bǎ tā men fēn bié fàng rù shuǐ zhōng
tā men qù nǎ li le
它们去哪里了 一年级下册
想一想
1. 为什么小毛驴背上的盐会变轻? 2. 为什么小毛驴背上的棉花会变重?
材料准备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
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
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 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
(2)用斜杠的多 少表示颜色深浅
课后探究
miàn fěn zài shuǐ zhōng huì bu huì róng jiě
面 粉 在 水 中 会 不 会 溶 解?
谢
谢
观
看Leabharlann 3.静 置 3 分 钟róng jiě
溶解
bù róng jiě
不溶解
幼儿园小班科学它们到哪里去了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它们到哪里去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23ef6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5.png)
幼儿园小班科学它们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科学,并能够表达对科学的基本认识。
2.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探索能力,提高幼儿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让幼儿了解科学是什么,科学的作用和科学家的工作。
2.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探索能力,让他们学会提问和探索。
3.理解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幻灯片和投影仪:用于展示科学相关的图片和信息。
2.科学实验道具:如显微镜、磁铁等。
3.绘本:介绍科学和科学家的绘本。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5分钟)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有关科学的知识,你们知道科学是什么吗?谁能告诉我?幼儿回答。
教师:非常好!科学就是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方法,科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让我们对自然有更深入的认识。
比如,当我们想知道虫子在哪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和探索。
那么,你们想知道虫子在哪里吗?发现活动:(15分钟)教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次观察活动,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到虫子的踪迹。
请大家四处观察,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小昆虫的踪迹。
幼儿观察并回答。
教师:非常棒!你们发现了哪些踪迹?请举手回答。
幼儿回答。
教师:很好,我们找到了很多虫子的踪迹,比如洞穴、蚂蚁的行列和蜘蛛的蛛网等。
那么,这些踪迹告诉我们虫子在哪里呢?我们如何去找到它们?引导思考:(10分钟)教师:非常好!你们已经发现了虫子的踪迹,那我们如何去找到它们呢?我们可以做一些实验来帮助我们寻找虫子。
你们知道实验是什么吗?和我们刚才的观察有什么不同?幼儿回答。
教师:实验就是通过操作和观察来得到结论的过程。
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找到虫子的具体位置。
比如,我们可以放一些糖水在地上,看看会不会吸引到一些虫子。
你们愿意一起做这个实验吗?实验活动:(20分钟)教师:现在,我给你们每人发一杯糖水,请你们将糖水放在不同的地方,然后静静地观察看会不会有虫子来吸引。
1年级科学教案《它们去哪里了》
![1年级科学教案《它们去哪里了》](https://img.taocdn.com/s3/m/d919d4f3c5da50e2534d7f38.png)
教材版本: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课题:它们去哪里了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学生虽然知道一些常见溶解现象,但是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也就无从达到映射层级。
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
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
4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能力:
水平1.能够观察、对比糖、石子在水中的变化。
水平2.能够通过画图、文字的方式表述溶解的过程。
水平3 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7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300-500字
需要课后反思
[1]王唯小学儿童观察能力研究报告[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5,V13:26-32
[2]张学民, 申继亮, 林崇德,等小学生选择性注意能力发展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241:19-24
[3]郭玉英, 姚建欣基于核心素养学习进阶的科学教学设计[J] 课程教材:教法, 202111:64-70
[4]翟小铭, 郭玉英, 李敏构建学习进阶:本质问题与教学实践策略[J] 教育科学, 2021, 312:47-51
[5]童海云科学教学要重视集体论证[J] 人民教育, 202120211-44
附表1 郭玉英姚建欣
科学概念理解发展模型。
幼儿园小班科学《它们到哪里去了》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它们到哪里去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0570a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08.png)
幼儿园小班科学《它们到哪里去了》教案教案目标•让幼儿了解一些日常物品在使用后会被处理掉或消失•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引导幼儿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性教学内容1.介绍课题:“它们到哪里去了”2.讨论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或食物会被处理掉或消失的情况3.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物品到底去了哪里,有什么可能的变化活动安排1.引入(5分钟):老师向幼儿们提出问题:“我们平时用过的东西,都会去哪里呢?”2.讨论(10分钟):老师带领孩子们一一列举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和食物,然后讨论这些物品最后都会去哪里。
3.观察实验(15分钟):老师将准备一些日常用品或食物的实验,比如让幼儿观察逐渐融化的冰块、消失的食物等,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物品到底去了哪里。
4.小组活动(15分钟):组织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它们到哪里去了”展开讨论,并画出自己的想法。
5.总结(5分钟):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总结今天的活动内容,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让幼儿探索和认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规律•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引导幼儿形成一些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的初步认识教学评估•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收集幼儿的作品和讨论记录•结合幼儿的表现和作品,初步评估幼儿对“它们到哪里去了”这个主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借助真实的实例和观察实验,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去探索和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
同时,在引导幼儿思考问题时,要注重引导他们形成独立的思考意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有趣和具有启发性的实验和活动,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以上就是本次幼儿园小班科学《它们到哪里去了》教案的内容,请老师们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反应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延伸,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6.《它们去哪里了》教学反思(3篇)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6.《它们去哪里了》教学反思(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17c19a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b3.png)
6.《它们去哪里了》教学反思(1)在完成《它们去哪里了》这一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设计紧密围绕教材,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的变化,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探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这样的内容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实验环节,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同时,我也注意到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如注意力易分散、自我意识强等,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提问、引导、鼓励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时,我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顺利完成实验。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其次,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我未能充分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和方法,导致部分学生的观察不够细致,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对观察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此外,我还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在实验中,我应引导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不轻易下结论,而是通过反复实验、观察、分析来得出结论。
同时,我还应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总之,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科学教育。
6.《它们去哪里了》教学反思(2)本次《它们去哪里了》的教学,旨在通过混合实验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初步认识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
一年级下教科版科学《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教科版科学《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f155a334b73f242336c5f86.png)
《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天津市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汪驭敏【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6课。
在上节课《观察一瓶水》的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
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
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学生分析】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
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
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小班科学活动它们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小班科学活动它们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88bbaa0a58da0116d17491b.png)
小班科学活动它们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活动过程: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多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些什么?
你们知道用这些东西干什么呢?(幼儿自由回答)
今天我们要来做个科学实验。
2、教师出示巧克力
师: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着什么?
幼儿回答:巧克力
师:现在老师把手中的巧克力放入温水中,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会发生什么变化?(巧克力越来越小了,水
的颜色变了……)
教师总结: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幼儿跟读两遍)溶解就是没有了,化了。
3、师:刚刚老师做了个实验,我们小朋友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做一做。
幼:想
师:现在请小朋友尝一尝自己杯中的水,然后告诉老师是什么味道的?
幼:没有味道
师:接下来,请我们小朋友用勺子舀一勺糖放在你的杯子里,看看它有什么变化?
幼:糖看不见了,糖化了,糖没有了等等答案
师:现在请小朋友尝一尝我们水杯中的水是什么味道?
幼:变甜了,有甜味
4、师:接下来,请我们小朋友再来试一试,现在用勺子舀一勺黑色粉末咖啡放入水中,我们再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幼儿操作,然后请小朋友讲述发生的变化。
(水的颜色变了,咖啡化了,咖啡溶解了)
师:我们刚刚发现咖啡遇水会化,就是咖啡遇水溶解了,水变颜色了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了实验,发现巧克力、糖、咖啡放进温水里会化掉,我们把这种现象
叫做溶解。
现在请小朋友来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放进水里会溶解?请我们小朋友回家找一找,试一试,明天来告诉大家,好吗?。
中班下学期语言教案:它们在哪里
![中班下学期语言教案:它们在哪里](https://img.taocdn.com/s3/m/a8998f39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3a.png)
中班下学期语言教案:它们在哪里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 学会使用正确的指示代词:它们。
2. 掌握它们的用法和在句子中的位置。
3. 能够用正确的语境运用它们。
二、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黑板、白板、贴图、绘本等。
2.教学辅助工具:教学卡片、挂图。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老师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介绍并讲解指示代词“它们”•展示指示代词“它们”的图片,问学生们认识这些东西吗?它们是什么?(图示:动物、水果等)•引导学生们回答并解释它们指的是多个动物或物体的集合。
比如,它们是指一群鸟、一堆书等。
•强调它们是用来代替物体或动物的。
比如,当我们不知道物体或动物的名字时,可以用“它们”来代替。
3. 指示代词的用法和位置•引导学生们通过对比,找出句子中指示代词“它们”的用法和位置。
–用法:它们用来代表前面提到过的一组物体或动物。
–位置:在句子中作为主语、宾语等。
•通过示例句子,引导学生们理解指示代词“它们”的用法和位置。
–例句1:这些是小猫,它们很可爱。
–例句2:这是一座山,山上有很多树,它们都很高。
•再结合贴图和实物示范,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指示代词“它们”的用法和位置。
4. 训练与巩固•分发教学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不同的图片或物体名称。
•要求学生们根据卡片上的内容,用适当的指示代词来进行描述。
•学生们轮流回答,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评价和讨论。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们通过自由游戏或绘本阅读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内容。
•让学生使用指示代词“它们”来描述绘本中的不同角色或故事情节中的物体,加深对指示代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课堂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指示代词“它们”的用法和位置。
•提醒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和语言表达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上与指示代词“它们”相关的练习。
2.观察家庭、校园或身边环境中的物体和动物,用正确的指示代词来进行描述。
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fc47a4cb52acfc789ebc955.png)
《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天津市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汪驭敏【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6课。
在上节课《观察一瓶水》的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
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
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学生分析】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
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
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9cd577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92.png)
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物种的生存和死亡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分布和数量的变化•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教学内容1.生态系统和物种相互关系的基本知识2.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的变化和其原因3.生态系统中物种去向不明的情况以及前因后果4.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主要采用课堂讲解和互动讨论两种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掌握。
课堂讲解课堂讲解主要是教师通过讲解知识点,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不同的知识层次进行讲解,避免过于深奥的知识难以理解。
此外,教师还应在讲解的过程中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发问或回答问题。
互动讨论互动讨论是指教师将某个话题提出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探讨自己的问题,并分别向其他小组汇报。
教师应在进行讨论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为其他同学的观点提供意见和建议。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中物种去向不明的原因及其前因后果。
教学过程1.生态系统和物种相互关系的基本知识–教师简单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让学生对其有个初步的了解。
–教师讲解物种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重点讲述物种的数量和分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的变化和其原因–介绍物种数量变化的常见原因,如环境因素、竞争、繁殖和资源分配等。
–教师运用事实和例子让学生对这些原因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3.生态系统中物种去向不明的情况以及前因后果–教师介绍生态系统中物种去向不明的情况以及可能的原因,如垃圾污染、非法狩猎和栖息地丧失等。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讨这些活动带来的前因后果。
4.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介绍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危害,如环境破坏、物种灭绝和污染等。
–教师运用图表和视频等实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
教学评估1.学生应能简要概述生态系统和物种相互关系的基本知识。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它们在哪里》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它们在哪里》](https://img.taocdn.com/s3/m/bb9ce17a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12.png)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它们在哪里》一、教学目标:1. 掌握游戏规则,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2. 认识并掌握关于空间位置的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
3. 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游戏规则的讲解及实施。
2. 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位置的概念及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游戏道具以及游戏规则等。
2. 学生准备好笔、纸、橡皮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介绍活动:本课我们要一起玩一个游戏,叫做《它们在哪里》。
2. 游戏规则讲解:教师向学生解释游戏规则,让学生理解:我们要把游戏道具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每一次只能移动一个,看看谁先把全部的游戏道具放好。
3. 实施游戏:将游戏道具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上,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操作时间。
然后按照游戏规则,开始游戏。
4. 游戏结束:当所有的游戏道具均被正确放置时,游戏结束,统计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者算胜利。
5. 概念回顾:根据游戏结果,让学生回忆和总结每个道具的正确位置,进一步强化空间位置概念。
6. 思维启发: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比如“如果这些道具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在一个很大的空旷的场地上,怎样才能更快地找到它们?”等,帮助学生提高思维逻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这次玩《它们在哪里》这个游戏,让学生很快地掌握了关于空间位置的术语,对于加强学生对于空间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通过游戏,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而且游戏过程中需要学生通力合作,相互协助,所以这样的活动也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游戏实施的过程中,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操作的空间,这样更有助于发现他们的问题和不足,进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小班数学教案它们在哪里
![小班数学教案它们在哪里](https://img.taocdn.com/s3/m/f3aa3181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5.png)
小班数学教案它们在哪里教案名称:加法与减法练习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加法和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列竖式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3.学生能够发现并解决加法和减法运算中的问题。
教学内容:1.加法与减法的基础知识回顾。
2.加法与减法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3.列竖式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师生互动,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回顾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
2.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和减法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场景?二、新知讲解(10分钟)1.运用具体的实例介绍加法和减法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法,如购物、分糖果等。
2.介绍列竖式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和列竖式的画法。
3.讲解进位和退位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进位和退位的操作。
三、练习与巩固(20分钟)1.学生进行口头练习,以小组形式出题,相互练习加法和减法的口算能力。
2.分发练习册,学生独立完成列竖式加法与减法的练习题目。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较为复杂的加法和减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思路,并要求学生上板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
2.教师提供一些挑战性的加法和减法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加法和减法运算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需要加强练习。
2.学生互评评价,互相帮助和鼓励。
六、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完成练习册上的剩余题目。
2.提醒学生下节课将要进行加法和减法的综合性运用,鼓励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具体实例和列竖式加减法运算的讲解,使学生理解了加法和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活动,对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有了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练习和展示,增加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解题的思考能力。
下节课应进一步巩固加法和减法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综合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训练。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它们去哪里了》课件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它们去哪里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8ef9fd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76.png)
探索
bù zhòu yī yòng
步骤一:用
huò
guān chá sān zhǒng wù tǐ
或
× 观察三种物体
shí yàn jì lù dān
实验记录单
探索
bù zhòu èr jiāng sān zhǒng wù tǐ fēn bié dào rù
视频来自b站,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步骤二:将三种物体分别倒入
zhōng jìng zhì guān chá
中,静置观察
探索
bù zhòu sān yòng
步骤三:用
jìn xíng jiǎo bàn guān chá xiàn xiàng
进行搅拌,观察现象
shí yàn jì lù dān
实验记录单
3 研讨
bǎ yán hóng táng hé shí zǐ fàng rù shuǐ zhōng nǐ guān chá dào le shén me xiàn xiàng
1.把盐、红糖和石子放入水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yán hé hóng táng zhēn de xiāoshuō lǐ yóu
2. 盐和红糖真的“消失”了吗?请说说理由。
4 拓展
yóu néng róng jiě zài shuǐ zhōng ma
油 能 溶 解 在 水 中 吗?
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
tā men qù nǎ lǐ le
6. 它们去哪里了
制作人
1 聚焦
2 探索
①方糖实验,明确方法
②对比实验,深层思考
jiāng yán hóng táng hé shí zǐ fàng rù shuǐ zhōng huì fā shēng shén me biàn huà n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天津市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汪驭敏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6课。
在上节课《观察一瓶水》的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
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
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学生分析】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
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
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器材准备】
为学生准备: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
1.问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续学习物质放入水中是否会发生变化做好了铺垫。
(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
(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
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
(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
(课件展示一些生动的溶解现象)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
)
2.聚焦问题。
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
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查,同时,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它们去哪里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
1.描述并记录现象。
(1)师: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原始特征,为稍后对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做好准备。
在观察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科学态度。
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继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3)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
(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
指导要点:①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②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③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④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
同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示。
要特别强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商量实验方法。
但学生毕竟年龄小,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为下一步准确地进行操作打下基础。
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需继续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5)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6)教师巡视和指导。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质充分混合。
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进行实验,合作是否愉快,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仔细观察,是否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及时记录等。
2.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对比3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
(播放课件)
(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
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经验)。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将盐、红糖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明确“盐和红糖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
同时,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他们研究的欲望,发展他们的为自己观点寻找证据的能力。
在学生交流环节,继续强调落实说和听的习惯养成。
不同的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正他们的想法。
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研究,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证据。
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
2.课堂伊始,大家说俩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现在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下一堂课跟大家分享。
(播放课件)
设计意图:教学首尾呼应,扩展延伸,巩固所学。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