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风慢城构建中的转化与创新——以高淳国际慢城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IAN SHE JI SHI
14
“慢城”(Cittaslow),发源于意大利的慢食运动,
以一种慢生活的理念,建立起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品牌影响正在全球加速扩张,如今已有233个城市和
地区加入了慢城组织。

不仅如此,慢城理念也越来越
契合当下的休闲旅游趋势,“慢城品牌”普遍促进了所
在地的旅游经济发展。

2010年,高淳桠溪成为第一个
加入该组织的中国城市,至此“慢城”品牌在中国本
土扎根并生长,至今中国已有8个慢城,中国慢城总
部永久设在高淳桠溪。

桠溪主要以乡村地域为主。

9年来,伴随着慢城
品牌度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访客来到这里,但是
对于他们,清晰的慢城品牌精神感知模糊.与许多拜
访者进行交流后发展对于慢的理解还停留在较为浅层
的认知。

相较于国际慢城的发源地——奥维托,一座中世
纪始建的古老山城,给予了慢生活和地方特色的最大
支持。

乘坐火车来到的游客可通过缆车进入山城,外
来车辆需停靠在城市外围的停车场,慢城中的游览方
式以步行为主,也可通过公共交通实现点到点的便捷
通达。

一张地图,并没有固定的游线,自由随性的慢
行,激发出人们探索的欲望。

丰富有趣的地方文化体
验,吸引人们更长时间的驻留。

美食、手作、甚至是
市井生活,让游客与城市,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共享一段慢生活方式的美好体验。

这里所展现出的极
致慢生活,都源于对西方人本价值内涵的传承与呈现。

因此,为中国慢城找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内涵,培
育塑造符合生活方式的旅游特征,能够给予到访者清
晰的精神感知,由踏青至驻留,从观赏到体验,复育
“应天时,合自然,安土以敦仁”的中国慢生活哲学,
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序之道,呈现东方的慢生活方
式——国风慢城,也是中国首个国际慢城的历史责任。

国风慢城理念
国风慢城,最重要的,在于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精
神的内涵中,安宁和缓、怡然于时的神韵。

复育“应
天时,合自然,安土以敦仁”的东方慢生活哲学。


体包括:应和天地与自然节奏的生活方式,与四时合
其序,具有中国传统精神宛若天生的安宁和缓、怡然
于韵;简单主义的生活与知足的智慧;生活的闲趣与
雅致,热爱并享受生活,感知起居中的美好、在如今
便是新生活美学的价值。

与之相应的,是一清如水的
心灵状态。

慢城精神也需要这样一种精致的呈现;钟
情于自然,传统的印记,我们有丰富的地方传统沿承,
一种节日中穿戴的传统、跳五猖走马灯这样活动或是
定期的传统集市,都会像树木的根系般牢牢抓住脚下
的土地。

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中,凝固了不变
的精神内核,让人们有归安,有所属之心;以安宁之
心观察时间的流动并体验万物变化。

国风慢城图景构建
中国古代营城者注重城市与自然山水人文格局的
关系,通过城市四向山水胜迹融合关系和特定方位风
物景致的图绘,考虑城市与周围关键自然风景或人文
胜迹的关联,精选写景方向并有重点地进行表达,如
中国古代《县城朝南图》, 重点刻画了城内关键建筑
与南方向风景秩序关系,蕴含了古人深厚的营城思想中国传统文化
在国风慢城构建中的转化与创新魏婷婷
国际慢城的概念由来已久,其品牌影响正在快速扩张,相较于西方人本价值内涵的传承与呈现,中国慢城更需要以本土化传承的模式找到契合自身的路径,本文以复育“应天时,合自然,安土以敦仁”的中国慢生活哲学为导向,
希望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序之道,呈现东方的慢生活方式,提出了构建“国风慢城”的图景以及具体内核。

——以高淳国际慢城为例
15
与审美文化,折射出古人对所处环境中理想观望点、观望视角及关键风景要素的寻查与择要智慧。

城市建设关照的范围不仅仅是建设用地范围,往往从一个宏大的山水格局中来统筹。

在中国慢城,我们也希望回归中国传统象天法地的营城思想,通过感知人与自然地物的空间远近关系,塑造出可识别的国风慢城空间形态。

我们理想慢城图景是:
身之所处,是一处相对集中建设区域,为慢城访问者提供生活、驻留、文化交互等多样化服务,两大慢核分居南北,两仪相生,分别为承载国风文化内涵、实现驻留功能的“大山——石墙围——小芮家”“慢城生活圈”;以及承载游赏活动,展现桠溪经典景观的桃花扇“慢城游赏圈”。

游客活动围绕两大慢核展开。

腹地也培育出多个兴趣点。

依山水格局与资源禀赋,自然、生活与文化交融,赋予板块不同主题,实现更加丰富的驻留选择。

目之所及,以不同视角观望到的重点自然地物为边界,如浅山、半水、茶园、竹海、塔等富有东方意蕴的自然地物,来划定慢城核心区感知的范围,通过大地景观塑造和外绕道路的梳理进一步强化边缘认知,限定慢城空间感知的范围,识别慢城所在,内部阡陌相通、曲水流觞、情景合一。

行之所至,是可以徒步探索的路径,没有固定的边界和距离,呈现出富有野趣乡土景观的一种自然形态。

我们按照这个理想图景,来重塑高淳慢城的国风形制,如图1
所示。

图1 高淳国风慢城图景构建(笔者自绘)国风慢城的内核与建设路径
另一个非常关键的,笔者希望夯实国风慢城的内核,营造一系列承载传统文化感知的功能与业态,让到访者可以深入体会国风慢城的内涵。

包括:
与四时共序,让人们从事务型节奏回归到自然时间维度感知的节奏,通过观察、体验、劳作、驻留品尝等方式重新与四时之序相合。

譬如二十四节气,每又分三侯,虽为农业所设,但其对自然变化和天地万物随着季候变化的敏锐观察,充分体现了中国尊重自
然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至今日现代社会中又多了种隽永的美感,古人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分明,生活闲适”,在慢城中可以塑造一些与二十四节气变化相合的四时活动,如春天明前采茶、游赏花田,夏天赏荷、听雨,秋天品蟹、采摘果蔬,冬天拜塔、祈福。

与风物共生,让人们更加直接地参与到地方传统文化中,并且给予更多的空间支撑和政策支持。

丰富的地方传统沿承往往是富有意趣的,对于到访者也是有吸引力的体验。

例如一系列可以让拜访者更加直接参与到地方传统文化中的产业业态,如糅合高淳本地特色“跳五猖”“走马灯”“庙会”等活动的民俗村,将传统六艺中的“礼、乐、射、御、书、数”进行体验活动的六艺馆,可以制作传统地方美食如青团的手工作坊/民俗市集等。

与世代共享,让父母与孩子的活动时间与方式可以重叠,鼓励更富远见的未来世代共享方式,让慢城成为儿童与父母一起接触自然、体力活动、社群互动、明理成人的场所,在未来世代心中埋下文化复兴的种子。

如森林课堂与自然学院,为家庭成员提供了共同接受教育,代际之间共同成长的机会;还有不要温和的走进那个良夜,花田内的夜间骑行绿道、荧光湿地、音享会、花火大会,都是有趣的探索发现。

结语
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中,山水是自然坐标,人文是精神坐标,在城市空间设计中具备很关键的作用。

而对于中国慢城的塑造,也应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寻找中国特色的慢城路径,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序之道,应在规划之初便注入考虑。

未来,希望中国的慢城各自孕育出具备本地特质的理想之地,与国际慢城一起成长。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