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L不锈钢腐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6L 不锈钢属300系列Fe-Cr-Ni 合金奥氏体不锈钢,由于铬、镍含量高,是最耐腐蚀的不锈钢之一,并具有很好的机械性能。
字母“L ”表示低碳(碳含量被控制在0.03%以下),以避免在临界温度范围(430~900℃)内碳化铬的晶界沉淀,在焊后提供特别好的耐蚀性。
但316L 不锈钢抗氯离子点腐蚀的能力较差。
一、不锈钢的耐腐蚀原理
不锈钢的重要因素在于其保护性氧化膜是自愈性的(例如它不象选择性氧化而形成的那些保护性 薄膜),致使这些材料能够进行加工而不失去抗氧化性。
合金必须含有足够量的铬以形成基本上由Cr2O3 组成的表皮,以便当薄膜弄破时有足够数目的铬(Cr3+)阳离子重新形成薄膜。
如果铬的比例低于完全保 护所需要的比例,铬就溶解在铁表面形成的氧化物中而无法形成有效保护膜。
起完全保护作用所需的铬 的比例取决于使用条件。
在水溶液中,需要12%的铬产生自钝化作用形成包含大量Cr2O3的很薄的保护膜。
在气态氧化条件下,低于1000℃时,12%的铬有很好的抗氧化性,在高于1000℃时,17%的铬也有很好的抗氧化性。
当金属含铬量不够或某些原因造成不锈钢晶界出现贫铬区的时候,就不能形成有效的保护性膜。
二、氯离子对不锈钢钝化膜的破坏
处于钝态的金属仍有一定的反应能力,即钝化膜的溶解和修复(再钝化)处于动平衡状态。
当介质 中含有活性阴离子(常见的如氯离子)时,平衡便受到破坏,溶解占优势。
其原因是氯离子能优先地有 选择地吸附在钝化膜上,把氧原子排挤掉,然后和钝化膜中的阳离子结合成可溶性氯化物,结果在新露 出的基底金属的特定点上生成小蚀坑(孔径多在20~30μm ),这些小蚀坑称为孔蚀核,亦可理解为蚀孔生成的活性中心。
氯离子的存在对不锈钢的钝态起到直接的破环作用。
三、不锈钢的点腐蚀机理
在金属表面局部地方出现向深处发展的腐蚀小孔,其余表面不腐蚀或腐蚀很轻微,这种形态成为 小孔腐蚀,简称点蚀。
金属腐蚀按机理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点腐蚀属于电化学腐蚀中的局部腐 蚀。
一种点蚀是由局部充气电池产生,类似于金属的缝隙腐蚀。
另一种更常见的点蚀发生在有钝化表现 或被高耐蚀性氧化物覆盖的金属上。
1、电化学腐蚀的基本原理
通过原电池原理可以更好地说明电化学腐蚀机理。
当2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如铜和锌)浸入电解 质溶液,2种金属间将产生电位差,用导线连接将会有电流通过,在此过程中活泼金属(锌)将被消耗掉, 也就是被电化学腐蚀。
不同于化学腐蚀(如金属在空气中的氧化,锌在酸溶液中的析氢),电化学腐蚀一定有电流产生,并且电流量的大小直接与腐蚀物的生成量相关,即电流密度越大腐蚀速度越快。
各种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活泼程度可用其标准电极电位表示,即金属与含有单位活度(活度与浓度正 相关,在浓度小于10-3mol/L 时认为两者值相同)的金属离子,在温度298K (25℃),气体分压1.01MPa 下的平衡电极电位。
标准电极电位越低,金属或合金越活泼,在与高电位金属都组成电偶对时更易被腐蚀。
由此可见,决
定金属标准电极电位的因素除了金属的本质外还有:溶液金属离子活度(浓度)、温度、气体分压。
另 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金属表面覆盖着的薄膜。
除了金、铂等极少数贵金属外,绝大多数金属在空气中 或水中可以形成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的氧化膜,否则大部分金属在自然界就无法存在。
金属表面膜的性质 对其腐蚀发生及腐蚀速度都有着重要影响。
不锈钢的耐腐蚀原理
不锈钢的重要因素在于其保护性氧化膜是自愈性的(例如它不象选择性氧化而形成的那些保护性 薄膜),致使这些材料能够进行加工而不失去抗氧化性。
合金必须含有足够量的铬以形成基本上由
32O Cr (三氧化二铬)
,以便当薄膜弄破时有足够数目的铬(Cr3+)阳离子重新形成薄膜。
如果铬的比例低于完全保
护所需要的比例,铬就溶解在铁表面形成的氧化物中而无法形成有效保护膜。
起完全保护作用所需的铬 的比例取决于使用条件。
在水溶液中,需要12%的铬产生自钝化作用形成包含大量32O Cr 的很薄的保护
膜。
在气态氧化条件下,低于1000℃时,12%的铬有很好的抗氧化性,在高于1000℃时,17%的铬也有很好的抗氧化性。
当金属含铬量不够或某些原因造成不锈钢晶界出现贫铬区的时候,就不能形成有效的保护性膜。
点腐蚀形成的过程
点蚀首先从亚稳态孔蚀行为开始。
不锈钢表面的各种缺陷如表面硫化物夹杂、晶界碳化物沉积、表面沟槽处等地方,钝化膜首先遭到破坏露出基层金属出现小蚀孔(孔径多在20~30μm ),这就是亚稳态孔核成为点腐蚀生成的活性中心。
蚀核形成后,相当一部分点仍可能再钝化,若再钝化阻力小,蚀核就不再长大。
当受到促进因素影响,蚀核继续长大至一定临界尺寸时(一般孔径大于30μm ),金属表面出现宏观可见的蚀孔,这个特定点成为孔蚀源,蚀孔一旦形成则加速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