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的诚信重塑与道德重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境,仅仅对各种乱德现象和败德行为进行表象化的批判 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揭示当前道德困境的深层社会根源,揭示这种道德困境所折射出来的 诚信危机,从而才能在深刻揭示当前的利益格局和生存样态的基础上,将诚信的重塑作为道 德重建的核心与重点。
一、诚信是道德的基础 在儒家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中,一方面,道德上的相互信守基于对真实无妄之“天道”的 真诚、执著的信念,另一方面,“天道”并非与人无关,而是要通过“人道”即“人事的处 理”来加以体证和显现。儒家道德学说首先肯认了“天道”的真实无妄,但同时也认识到对 “天道”的主观信念总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可能产生动摇。因此,它一方面十分强调主 观情态上的“诚”对于个体道德修养的极端重要性,将一切未能悟及“天道”从而在道德认 知、道德评价以及道德践行方面有违“天道”的言行之原因,全部归结为个体主观情态上的 “不诚”。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视具体道德践行层面的“信”对主观情态上的“诚”之积极或 消极影响,将守“信”之人、之言行树为榜样而大加褒奖,将背“信”之人、之言行树为反 面典型而大加挞伐,以此来增进人们主观情态上的“诚”。 儒家之所以如此强调“天道之诚”、“人道之诚”以及人际交往中的“信”,就是因为它 正确地看到了诚信之于道德的极端重要性。道德是对现实社会生活以及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利 益的引导与规范,因而它就不能仅仅归结为对现实社会生活及利益关系的直观反映,而是要 求将社会生活的安排以及利益的分配纳入到一个为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接受和遵守的规则 系统中来。事实上,道德之所以能够超越现实的利益逻辑而对社会生活进行应然的规范,就 在于人们对道德所诉求的某种应然状态有一种诚信。从这个意义上讲,诚信是道德得以可能 的基础性支撑。
84
作为道德范畴的“诚信”,包含了两个层面:第一,任何道德总有其总体性原则,总体 性道德原则回答的是这样的问题,即时代道德生活的总体要求是什么,以及具体性道德规范 的合法性基础是什么。对总体性道德原则的信念——无论道德基于怎样的终极原则,彼此诚 信本身就是道德的一个基本的和总体的原则,离开诚信,人们的行为就是不可期待的,所谓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构成了诚信的第一个层面,它涉及的是人的终极的自我理解, 是人得以安身立命的最终根基,是人之为人因而不同于禽兽的根本规定性——无论道德的具 体形态、具体内容如何,人终究要在道德生活中获得其异于禽兽的属人规定性。第二,道德 要对现实社会生活进行规范,仅有总体性原则还不够,还必须在这些原则的指导F建立一系 列与现实社会生活以及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紧密相关的具体性道德规范。具体性道德 规范的有效性,一方面来源于人们对总体性道德原则的信念,一方面则与人们之间的相互信 任相关,即人们相信社会成员能够正确认知并共同遵守具体性道德规范,以及能够对行为做 出正确的道德评价。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构成了诚信的第二个层面。
RS
象,主要地是由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格局和生存样态造成的。 社会转型时期利益格局和生存样态的深刻变迁,从两个层面上冲击着人们的道德信念。 道德诚信危机的第一个层面表现为传统道德信念所遭受的冲击与挑战。作为中国传统道
德之核心的儒家道德,建立在“天道”信念基础之上,以具有等级差别的“仁爱”精神为其 核心原则,以血缘和人情关系为其主要纽带。在].业文明时代,传统儒家道德的信念基础、 核心原则和主要纽带,都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二、社会转型对诚信的冲击 无论一种道德建立在怎样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终究是在现实社会 生活中产生的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某种反映、解释、引导和规范。因此,随着现实社会生活的 变迁,道德观念也必然要随之改变。但是,某种道德观念的形成及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巩 固并实际地发挥规范作用,需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一般而言,道德观念的变迁总要 相对滞后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变迁。当一种旧的、与变化了的社会生活不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总 体上趋于崩解,而新的、与变化了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总体上还未形成、巩固并实 际地发挥作用时,就会引发道德危机或“社会失范”。 真正的道德危机总是要在两个层面上同时体现出来,即总体性道德原则的缺失以及具体 性道德规范、道德认知和道德评价的错位与混乱。总体性道德原则的沦丧实质上也就是道德 信念的瓦解,而具体性道德规范、道德认知和道德评价的错位与混乱,则既是道德信念瓦解 的具体表现,同时又反过来加速了道德信念的瓦解,加重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从这个 意义上讲,道德危机本质上也就是诚信危机。而当前的诚信危机及其表现出来的各种道德乱
86
和人情等裙带关系的恶性竞争。各种恶性竞争本身已经严重地践踏了诚信、自由、平等的基 本原则。而当这种恶性竞争又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时,就更容易冲击和瓦解着人们对这些基 本原则的信念。人们既不相信他人在竞争中会遵循诚信、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也不相信自己 能够通过诚信、自由和平等的竞争米提升自己的地位、改善自己的生活。当不诚信、不自由、 不平等的病态交往成为了社会的常态,以诚信、自由、平等为原则基础的现代道德意识就更 难以培育起米。
其次,以竞争机制,以保障和救助一部分由于能力、意外等各种原因而需要社会保障和社会救 助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不受威胁。但是,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机制还 很不健全,这就使得人多数人们处于一种因没有保障而缺乏安全感的、充满焦虑的生存状态。 这种生存状态使得人们对自身的独占性利益更为敏感,从而助长了一种过度自私、贪婪以及 对他人的普遍冷漠。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机制的滞后,也会增加道德行为的成本, 道德成本的上升同样也会助长人们的冷漠。例如,正因为交通事故、突发疾病等意外事件缺 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利社会救济,有些人才会不顾道德良知而去讹诈那些原本是出于道义责任 而帮助他的人,那些原本想要帮助他人的人才会因为担心他人的讹诈而选择了冷漠和袖手旁 观,医院和医生才会因为担心要承担额外的责任而拒绝救治那些没有支付能力或潜在地存在 医疗纠纷的患者。在这样一个充满自私、贪婪和冷漠并互不信任的社会氛围里,很难培育出 健康的道德意识。
其次,构成儒家道德之核心原则的“仁爱”精神之所以强调等级差别,是因为在农业文 明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事实上存在着对他人的依赖,存在着对包括家庭、家族以及政治 共同体在内的各种共同体的依赖,而依赖关系也就是一种等级关系。与此同时,这种依赖关 系又导致传统儒家道德必然要以血缘和人情关系为其主要纽带,以维护特殊共同体的排他性 利益不受个人利益及其它共同体利益的侵害。在工业文明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 和抽象的市场交换机制使人们获得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P104)。也就是 说,通过物的交换和占有,人们不再依赖于某一特殊的个人或某一特殊的共同体,从而在抽 象层面上获得了其自由、平等和独立性。个体自由、平等、独立的思想观念,本质上排斥等 级差别原则以及血缘和人情关系原则,从而也就瓦解了传统儒家道德核心原则和主要纽带的 合法性。
首先,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不对等的利益格局冲击着人们对自由、平等原则的信念。市场 经济是以相互竞争、彼此分工协作以及契约交换为基础,而竞争、分工协作以及契约交换又 必须以诚信、自由和平等原则为前提。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在社会地位的占据以 及社会资源的占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等,从而导致了各种非法的、以权谋私、依赖血缘
三、重塑诚信是道德重建的核心与重点 既然道德对社会生活的规范力量是以诚信为基础性支撑,道德危机的实质也就是诚信危 机,那么道德重建的核心与重点就在于诚信的重塑。道德危机、诚信危机表现在两个层面, 相应地,道德重建、诚信重塑也必须从这两层面入手。 总体性道德原则是具体性道德规范获得其合法性的基础和源泉,而对总体性道德原则的 信念则是一切道德行为、道德认知和道德评价得以可能的前提。因此,道德诚信的重塑首先 在于确立起对总体性道德原则的信念。 社会既包含了有形的结构层面,又包含了无形的、超结构的精神和观念层面,社会的精
第三,随着社会的分化以及社会交往的扩大,同一个体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角色,并 且每一社会角色都可能对个体提出了不尽相同的道德要求,由此导致了多元角色之间的伦理 责任冲突。一方面,如果未能找到一种总体性的道德原则据以对相互冲突的角色伦理责任作 出适当的排序,人们就可能会动摇对总体性道德原则的信念。另一方面,正因为缺乏一种总 体性道德原则来对相互冲突的角色伦理责任作出适当的排序,人们在履行自己的角色伦理责 任时,以及在进行道德认知和道德评价时,就容易出现错位与混乱,从而人们关于社会成员 能否正确履行角色伦理责任、能否进行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评价等方面的相互信任也会因 此而面I临严重挑战。
道德诚信危机的第二个层面表现为一般道德信念所遭受的冲击与挑战。传统道德的失效 并不意味着现代社会不再需要道德的约束、规范和引导。事实上,任何社会生活都不能离开 道德的维系。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尽管分工协作和契约交换越来越多地替代道德或涂尔干 所说的“共同意识”曾经扮演的角色1(P134)但并非所有的生活关系都能还原为利益因而都 能通过分工或契约关系来加以规定,例如,亲人之间的关系就很难还原为能用契约来加以规 定的利益关系。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格局和生存样态,不仅冲击和瓦解着传统的道德信 念,而且冲击和瓦解着一般意义的道德信念,从而使得以诚信、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现代道 德范式也难以确立起来。
诚信的这两个层面是双向的,即相互强化或相互弱化的。一方面,没有对总体性道德原 则的信念,人们就不可能赋予具体性道德规范以合理性、合法性,从而也就无法据以对具体 行为做出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评价。对总体性道德原则的信念越坚定,人们对具体性道德 规范的遵守就越白觉,对具体行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评价就越明确。反之,人们的道德践行 就可能越迟疑、越不自觉,其道德认知和道德评价就可能越模糊、越混乱。另一方面,人们 对总体性道德原则的信念又受到人们之间关丁道德认知、道德评价以及道德践行等方面的相 互信任程度的影响。越是相信他人能够做山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评价和道德行为,人们对 总体性道德原则的信念就越是坚定。反之,这种对总体性道德原则的信念就可能受到冲击和 挑战,甚至瓦解。
社会转型时期的诚信重塑与道德重建
曾建平邹平林‘ (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摘要:重建道德对社会生活的有效规范,必须以诚信的建立为基础:既有赖于Air]对道德 及其总体性原则是否具有坚定信念,又有赖于人们对社会成员能否共同遵守具体性道德规范 的相互信任。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利益格局和生存样态的深刻变迁对诚信建设造成了强大 冲击,由此引发了道德危机一一总体性道德原则的缺失以及具体性道德规范、道德认知和道 德评价的错位与混乱。因此,道德重建的核心与重点在于诚信的重塑。 关键词:社会转型;利益格局;生存样态;诚信重塑;道德重建
87
神、观念层面总是对应着特定社会的形态结构,但并不是派生于、从属于社会的形态结构。 相反,如果缺乏集体意识对人们行为的约束,社会的形态结构不可能长久维系。因此,涂尔 干认为社会凝聚力本质上来源于共同的信仰和感情,亦即来源他所说的集体意识。而涂尔干 所谓的“集体意识”也就是道德意识。不仅社会生活的维系需要有道德意识的凝聚,而且个 体也不能生活在某种共同道德之外。人本质上是社会化的,而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同时也就是 个体对社会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认可和内化,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其人之为人的本 质规定性。
首先,儒家传统道德的“天道”信念以一种具有浓厚伦理色彩的形而上学世界观解释系 统为前提,这样一种伦理性的世界观解释系统是与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对自然的严重依赖相适 应的。与之截然不同的是,现代工业文明则建立在对自然的深度开发基础之上,而对自然的 深度开发又是以对自然或世界的机械性解释为前提的。机械性的世界观解释系统从根本上排 斥伦理性的世界观解释系统,从而导致了“天道”观念的衰落,瓦解了传统儒家道德的信念 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