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贵阳市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贵阳市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皇祐元年,予自广陵得请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尔来俯仰二十年间,历事三朝,窍位二府,宠荣已至而忧患随之,心志索然而筋骸惫矣。
其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
今者幸蒙宽恩,获解重任,使得待罪于亳,既释危机之虑,而就闲旷之优,其进退出处,顾无所系于事矣。
谓可以偿夙志者,此其时哉!因假道于颍,盖将谋决归休之计也。
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颍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颍者非一日也。
(选自欧阳修《思颍诗后序))(注释)①得请:所请获准;②颍:颍州,欧阳修准备退休于此;⑧待罪:做官,谦辞。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心志索然而筋骸惫矣(________)②因假道于颍(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
(3)欧阳修为什么选择颍州作为退休后的终老之地?(请用原文回答)
(4)《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就是欧阳修如愿归居颍州后所作,由这一时期的诗文可见欧阳修晚年怎样的心境?
2.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已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1)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辄以水沃面________ ②或夜昏怠________
(2)宋濂和范仲淹的求学经历有何相似之处?从中你获得怎样的启迪?
3.阅读选文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
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鄙(________)②小大之狱(________)③公将驰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鲁庄公面对曹刿“何以战”的问题,在曹刿的启发下,最终意识到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B.第②段鲁庄公不察战情,急躁冒进,而曹刿则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前者的“远谋”与后者的“鄙”形成鲜明对比。
C.文章剪裁别具匠心,紧扣“论战”来写,详写了曹刿战前、战中和战后的言论,略写了战争的规模、具体过程等方面。
D.文章的语言简洁精练,行文中散句、对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
4.文言文阅读
徐文长传
徐渭,宇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①,然数奇②,屡试辄蹶③,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
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然竟不偶④。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⑤”,恣情山水。
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
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
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
既出,倔强如初。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
显者至门,皆拒不纳。
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
晚岁诗文益奇,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选自袁宏道《徐文长传》,有删减)(注释)①国士之目:一国之中杰出的人才。
②数奇jī:命运坎坷、遭遇不顺。
③蹶:失败。
④偶:遇;遇合。
⑤曲蘖niè:酒母,酿酒的发酵物,后遂以之代酒。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画线字的意思。
①奇其才________
②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________
③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________
④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________
(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
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4)“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袁宏道用一“奇”字道尽文长一生,请结合全文,谈谈徐文长的“奇”。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周行逢,朗州武陵人。
少无赖,不事家人生产,尝犯法,配发静江军卒。
以骁勇,累迁裨校。
王逵攻边镐,行逢别破益阳,杀唐兵二千余人,执其将李建期。
当是时,隶朗州刘言麾下者指挥使十人,咸以知兵名,行逢能谋,张文表善战,潘叔嗣果敢,三人多相须成功,而行逢与王逵则又情款甚昵焉。
及逵为武安节度使,拜行逢集州刺史,为逵行军司马。
行逢,故农家子,起微贱,知民间疾苦,励精为治,公而无私。
婿唐德求补吏,行逢曰:“汝才不堪为吏。
吾今私汝则可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贷汝。
”与之农具而遣之。
辟署僚属,皆取廉介之士。
约束简要,吏民便之。
(选自《十国春秋》有删节)(1)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咸以知兵名/名之者谁
B.张文表善战/日行一善
C.与之农具而造之/百废具兴
D.尝犯法/吾尝求古仁人之心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吾今私汝则可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贷汝。
(3)结合选文分析年轻时的周行逢是怎样的人,他后来有了怎样的转变?
6.对比阅读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ニ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质字子野。
少道厚淳约,力学问,师事杨亿,亿叹以为英妙。
伯父旦见其所为文,嗟赏之。
以荫补太常寺奉礼郎。
后献文召试,赐进士及第,被荐为馆阁校勘,改集贤校理,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
丁父忧,与诸弟饭脱粟茹蔬。
终丧,通判苏州,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质日:“事有当争,职也。
”卒不为屈。
宗旦得盗铸钱者百余人,下狱治,退告质曰:“吾以术钩致得之。
”喜见于色。
质曰:“以术钩人置之死而又喜,仁者之政,固如是乎?”宗旦惭沮,为薄其罪。
(选自《宋史列传・卷・二十八》)
(丙)
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
给。
初,旦为中书舍人,家贫与昆弟贷人息钱违期以所乘马偿之。
质阅书得故券,召子弟示之曰“此吾家素风,尔曹当毋忘也。
”范仲淹贬饶州,治朋党方急,质独载酒往饯。
或以诮质,质曰:“范公贤者,得为之党,幸矣。
”世以此益贤之。
(选自《宋史・列传・卷二十八》)(1)用“/”为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划分停顿(限断三处)。
家贫与昆弟贷人息钱违期以所乘马偿之。
(2)下列划线字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吾以术钩致得之
B.或异二者之为或以诮质
C.先天下之忧而忧以术钩人置之死而又喜
D.不以物喜世以此益贤之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尝因争事,宗旦日:“少年乃与丈人抗邪?”
(4)(甲)文中范仲淹感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那么,王质是否称得上是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人呢?请结合(乙)(丙)两文中王质的言与行阐述你的看法。
7.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蜂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則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則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矾,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
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含是而他游。
而四望①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百秋,金坛②王中子访予于家[5],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
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島,烟村云舍,沙鸟风忛,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鸶远而遗近,盖远則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①矣;近則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
【注释】①四望:四望矶,山名;②金坛:县名,在江苏省西南部:③不暇知:顾不得去了解,即不在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是楼起于岑山之巔
B.是楼起于岑山之巔泛舟于后湖
C.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何以加此
D.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杂然而前阵者
(2)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微斯人微:如果没有
B.南极芙蓉极:至、到达
C.虽乡之所谓奇胜乡:乡人、同乡
D.毕呈于几席毕:全、都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深厚,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简洁而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
B.乙文“起于岑山之巔”、“近接城市,远挹江岛”从方位的角度来状物,景物的概貌给人清晰之感。
C.甲文中最后一段,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遇亦恍”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给人印象极深。
D.乙文中“烟村云舍,沙乌风帆”,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写扫叶楼的壮丽景物,于平淡中见雅趣。
(4)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②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
(5)甲、乙两文分别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
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
②敲戛:敲打。
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
④鲁直:即黄庭坚。
(1)请用“/”给文中的划线处断句(两处)。
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________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________
③辄.复不遂辄:________
④鲁直所谓.谓: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4)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9.文言文阅读
【甲】
楚于陵子终之妻也。
楚王闻于陵子终贤,欲以为相,使使者持金百镒①,往聘迎之,于陵子终日:“仆有箕帚之妾,请入与计之。
”即入,谓其妻日:“楚王欲以我为相,遣使者持金来。
今日为相,明日结驷②连骑,食方丈于前,可乎?”妻日:“夫子织屦③以为食,非与物无治也。
左琴右书,乐亦在其中矣。
夫结驷连骑,所蚤不过容膝。
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
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怀楚国之忧,其可乎!乱世多害,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
”于是子终出谢使者而不许也。
遂相与逃,而为人灌因。
一一《列女传·贤明传》
【乙】
接舆躬耕以为食。
楚王使使者持金百镒、车二驷,往聘迎之,日:“王愿请先生治淮南。
”接舆笑而不应.使者遂不得与语而去。
妻从市来,日:“先生以而为义,岂将老而遗之哉!门外车迹,何其深也?”接舆日:“王不知吾不肖①也,欲使我治淮南,遣使者持金驷来聘。
”其妻日:“得无许之平?”接舆日:“夫富贵者,人之所欲也,子何恶,我许之矣。
”妻曰:“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
妾事先生,躬耕以为食,亲绩以为衣,食饱衣暖,据义而动,其乐亦自足矣。
若受人重禄,乘人坚良,食人肥鲜,而将何以待之!“接舆日:“吾不许也。
”妻日:“君使不从,非忠也。
从之又违,非义也。
不如去之。
”夫负釜甑⑤,妻载妊器⑥。
变名易姓而远徒。
莫知所之。
一一《列女传·贤明传》
【注释】①镒:yì,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②驷:sì,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③屦:用麻、葛等制成的一种鞋;④不肖:不才,不正派;品行不好,没有出电等。
在旧时也是被读书人用来表示自谦的词;⑤甑:zèng,中国古代的蒸食用具;⑥红器:纺织工具。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请入与计之________
②岂将老丽遗之哉________
③夫负釜甑________
(2)用“/”给【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①楚王欲以我为相,遣使者持金来。
②若受人重禄,乘人坚良,食人肥鲜,而将何以待之!
(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体会于陵子终妻和接舆妻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①乱世多害,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
②得无许之乎?
10.课外文言文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
遇故友,若不相识。
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节选自《清朝艺苑》)
(1)下列各组句子中,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
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手不释书/即书诗四句
D.遇故友/故为之说,已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3)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
11.游乐赏景,或醉或痴,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请给句中的划线词标注读音。
①伛偻提携 ________
②雾松沆砀 ________
(2)下列划线字意思或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苍颜白发强饮三大白上下一白
B.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
C.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冽博学而笃志
D.余住西湖一车炭,千余斤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________,这是太守喝醉了。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________
(4)游乐赏景令作者如痴如醉,地点不同,心境不同,情感不同,根据文意在横线处各填一个四字词语将对联补充完整。
①太守醉醉在醉翁亭共享________与民同乐
②相公痴痴于湖心亭静赏________卓然不群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1)【品痴行】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赏痴景】请根据情境,完成对话。
楚言:……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陈晴:你有一句话背错了,应该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请重背。
楚言:我觉得意思和原文一样啊,而且更简洁呢!
陈晴:但两句话描绘景物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加了三个“与”之后,________,所以“与”不能漏掉。
(3)【悟痴心】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完成阅读任务。
【链接材料一】
西湖七月半①,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
杭人游湖,巳出酉②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③,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④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节选张岱《西湖七月半》)【链接材料二】
故余尝谓:“善读书,无过董遇‘三余’。
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
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
’雪巘⑤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蒙,何逊晴光滟潋。
深情领略,是在解人。
”
(节选张岱《西湖梦寻》)【注】①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
杭城风俗。
游湖赏月。
②巳:巳时,约为上午九点到十一点。
酉:酉时,约为下午五点到七点。
③燎:火把。
④二鼓:二
更,约为夜里十一点。
⑤巘:山峰。
①参考示例,给材料二中划线的“潋滟”做批注。
示例: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绰”和“约”都是绞丝旁,和丝绒有关。
这里意思是“柔美的样子”,写出了早晨花朵的娇嫩柔美,更衬托月色皎洁的夜晚的空明澄澈。
②农历七月半,杭人游湖,“逐队争出”,为何作者却道“一无可看”?
③结合两则材料,试着解读张岱雪夜“痴”行背后的“痴”心。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1)疲乏,疲惫;借
(2)那些思念颍州的念头不曾在心中稍忘,而且所存的心意也常常在文字中显现出来(或“而且所存的心意也常常显现在文字上”)。
(3)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
(4)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辞官归隐的迫切心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2.(1)洗;有的
(2)求学苦,求学难,生活苦;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
3.B
解析:(1)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诉讼事件;驱车追赶
(2)①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②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穷尽了。
(3)B
4.(1)以……为奇;同“嘱”,嘱咐;最终,终于;假装
(2)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3)胡公因此更加看重他,军中的一切奏疏公文,都是由他来撰写。
(4)①诗奇:徐文长的诗“如嗔如笑……羁人之寒起”,诗境奇特。
②文奇:徐文长的文章“有卓识……韩、曾之流亚也”。
③经历奇:徐文长“声名籍甚”,但“屡试屡蹶”;文才出众,受到赏识,“然竞不偶”;后差点下狱论死,虽被救,“抱愤而卒”。
④为人奇;徐文长为人狂傲,面对统帅,“以部下一诸生傲之”;徐文长为人亦疏狂倔强,“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
绝交达官贵人,“显者至门,皆拒不纳。
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
5.D
解析:(1)D
(2)吾今私汝/则可矣/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贷汝。
(3)年轻时不务正业,曾因犯法被发配充军;后凭着勇敢和谋略成了当时有名的军事将领。
为官公正无私,以清廉正直和有才能为标准选拔官吏。
6.D
解析:(1)家贫/与昆弟贷人息钱/违期/以所乘马偿之。
(2)D
(3)①(古仁人)在朝廷做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他的君主担忧。
②(王质)曾经因为(和黄宗旦)争论事情,黄宗旦(对王质)说:“年轻人竟然敢和长辈抗辩吗?”
(4)王质称得上是范仲淹志同道合的友人。
【乙】文中王质直言黄宗旦用诱捕的手段抓捕罪犯治其死罪却沾沾自喜,并非是仁义之人施政之法。
可见王质宅心仁厚,为官心系黎民百姓。
【丙】文中范仲淹被贬饶州,当时惩治同党形势紧迫,朝中人人为求自保无人敢前去饯行。
只有王质敬重范仲淹的为人,不畏惧受到牵连,不担心仕途受到影响,这个将情谊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利害的做法也可以看出王质确实称得上是范仲淹志同道合的友人。
7.B
解析:(1)B
(2)C
(3)D
(4)①至于那春天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波平浪静,上下天色湖光相接。
②大凡人的感情,喜欢追求远离自己的东西,而遗弃眼前的事物。
(5)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意对即可)
乙: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或者:奇境即在半里外,只要有慧眼,就能发现。
(意对即可)
8.(1)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2)杯,酒杯;客居;总是;说(认为)
(3)①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②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
(4)甲文趣在:①夜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
乙文趣在: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
(答出一点即可)9.(1)计议,商量;放弃,舍弃;背。
(2)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
(3)①楚王想要请我担任宰相,派遣使者带着重金前来。
②如果接受了人家的丰厚的俸禄,乘坐着人家的坚车良马,吃着人家鲜美的食物,那么等待你的将是什么!
(4)①“也”用于句末,表示祈使语气,表达妻子对丈夫性命的担忧以及忠诚的劝告,现在正处乱世,若出仕为官,性命也会受到威胁,妻子能洞察世事,可见其聪明与智慧,面对名利,不为所动,足见其不图钱财,善良贤惠,对丈夫的挚爱。
②“乎”与“得无”连用,表达强烈的反问语气,“该不会答应了吧?”写出了接舆妻在不知实情时的反问,其中饱含着对否定答案的期待,当听到丈夫答应之后,她重申丈夫的志向,足以见得她对原则的坚守,不阿权势,不图富贵,不谋私立,不贪钱财,只求丈夫平安。
10.A
解析:(1)A
(2)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3)①勤奋好学;②注重实地考察;③治学严谨;④学习专注
11.C
解析:(1)lǚ;dàng
(2)C
(3)醉倒在众人中间(醉醺醺的坐在众人中间的);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