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种曲》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十种曲》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六十种曲》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导语】:
《六十种曲》是古代戏曲作品选集。
又称《汲古阁六十种曲》。
明末毛晋编。
明代戏曲发展到万历年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盛况,为了适应广大读者或演出需要,南都金陵书坊富春堂、世德堂、文《六十种曲》是古代戏曲作品选集。
又称《汲古阁六十种曲》。
明末毛晋编。
明代戏曲发展到万历年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盛况,为了适应广大读者或演出需要,南都金陵书坊富春堂、世德堂、文林阁、文秀堂等,刊刻了大量传奇剧本,后将各家的书版择优汇集,合刊为一编。
是编总为6套,每套10种,共60种。
每套前有书衣一叶,题“绣刻演剧第几套”。
此实为最早的“六十种曲”。
今已非常罕见,残存52种,北京图书馆仅有《琵琶记》、《荆钗记》、《香囊记》、《易鞋记》、《寻亲记》、《浣纱记》和《金貂记》7种,其余45种已流入台湾中央图书馆。
另有《梨园雅调六十种》,辑者佚名。
此集收明人传奇59种,清初人传奇1种,多稀见珍本,刊刻于明末清初,惜原书今已不见流传,仅存目录,载于清顾修所辑的《汇刻书目》中。
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六十种曲》,是指明末汲古阁所刊刻的曲集。
常熟著名藏书家和出版家毛晋仿“绣刻演剧”的做法,选取杂剧《西厢记》1种,传奇《琵琶记》等59种,历时3年多,分为6套(或称6帙),每套10种,都120卷,陆续刻印出书。
每套第一本剧目卷首之扉页,均以中线隔开,右书“绣刻演剧十本”大字,左用小字先标“第
几套”,然后再分成3行标出10本剧目名称。
扉页后有“弁语”1篇。
此书因为非一时所刻,故未题“六十种曲”名,书前既无总序,也没有列总目。
这种版式行款甚为精整的原刻初印本,流传至今,已无全帙,多为单行零本,可谓凤毛麟角,分别被公私藏书家所珍藏,吴晓铃收藏最富,亦未超过30种。
即使国内诸家凑齐,虽有百本以上,但除去复本,也不足一套“六十种曲”之数。
尚有30种已传至海外,藏于日本宫内省图书寮。
约康熙年间,出现一种重印本,才始称《六十种曲》,并有“汲古阁订”字样。
然此书佚去原刻5篇弁语,只保留一篇“演剧首套弁语”;编排次序除第二、第三、第五诸套保留原貌外,其他各套则完全打乱,甚至将原第六套第八本《双珠记》,置于全书第一套之首本,显然已非旧观。
大概乾隆、嘉庆年间,又有一种重刻本,更为草率不堪。
清人刻本中以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修本流传较广,此本根据重刻本补刻,“版片虽经修补,然打格仍多断烂处,字句时有漫漶处,页数次序,尤多舛误,殊难卒读”(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所附“引用书籍解题》)。
1915年,成都存古书局所刻《六十种曲》,也是鲁鱼亥豕,错误比比皆是。
1935年5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排印本《六十种曲》,由胡墨林断句,叶圣陶、徐调孚校订。
后来印刷时,请吴晓铃通校一过。
由于是书以道光补刻本为底本,除增加《排印〈六十种曲〉缘起》和吴梅的《题词》外,编排次序一依于旧,仍分为子、丑、寅、卯等12集。
1954年,文学古籍刊行社用开明书店本纸型重印,并请吴晓铃据明末汲古阁初印本的零种及其他明刊本又作了校订,补进原本的缺字、缺句以及遗漏的字句; 改正了臆改与错排的字; 调整了剧本的排列次
序,恢复了原刻初印本的本来面目;又辑得4篇弁言,分别加印在各套卷前,第6套弁言尚未发现,故暂缺。
1958年、1982年中华书局两次据以重印,这是目前最为完备、最为流行的《六十种曲》。
此书编者毛晋(1599—1569),字子晋,原名凤苞,字子久,号汲古主人。
江苏常熟人。
通明好古,强记博览。
雅好搜藏和刻本,吴伟业在《汲古歌》中称其“搜求遗佚悬金购,缮写精能镂版工”。
曾校刻有《十三经》、《十七史》等宏篇巨制。
自著有《汲古阁集》、《野外诗题跋》、《虞乡杂记》、《隐湖小志》等。
钱谦益《有学集》卷31有墓志铭。
清人吴骞拜经楼所藏钞本《汲古阁刊书细目》,载有明末原刻初印本《六十种曲》目录,古籍刊行社本的排列次序,即依据此目录调整复原的,抄录列下:
第1套: 1. 琵琶记 2. 荆钗记 3. 香囊记 4.浣纱记 5.寻亲记6.千金记 7.精忠记 8.鸣凤记 9. 八义记 10. 三元记
第2套: 1. 南西厢记 2. 幽闺记 3. 明珠记4.玉簪记 5.红拂记 6.还魂记 7.紫钗记 8.邯郸记 9. 南柯记 10. 北西厢记第3套: 1. 春芜记 2. 琴心记 3. 玉镜记 4.怀香记 5.彩毫记6.运甓记 7.鸾鎞记 8.玉合记 9. 金莲记 10. 四喜记
第4套: 1. 绣襦记 2. 青衫记 3. 红梨记 4.焚香记 5.霞笺记6.西楼记 7.投梭记 8. 王环记 9. 金雀记 10. 赠书记
第5套: 1. 锦笺记 2. 蕉帕记 3. 紫箫记 4.水浒记 5.玉丸记6.灌园记 7.种玉记 8.双烈记 9. 狮吼记 10. 义侠记
第6套: 1. 白兔记 2. 杀狗记 3. 昙花记 4.龙膏记 5. 飞丸记6.东郭记 7.节侠记 8.双珠记 9. 四贤记 10. 牡丹亭记
《六十种曲》中的《西厢记》为北杂剧,其余59种几乎囊括了有明一代各个时期的传奇代表作品,如《琵琶记》和“荆、刘、拜、杀”是公认的五大南戏,收于此集中的本子都经过明人改编而传奇化了,但犹可反映元末明初南戏发展的风貌。
《千金记》、《精忠记》、《八义记》、《三元记》、《绣襦记》为明代前期的传奇剧目,脍炙人口,传唱不衰,至今还通过各种戏剧形式改编活跃在舞台上。
汤显祖是戏曲大家,不仅选了他的“临川四梦”的全部作品,还兼收硕园改本《牡丹亭记》,这并非编者独崇尚于汤氏,而是谈明曲者莫不瓣香临川,以其为宗。
《红拂》、《浣纱》、《鸣凤》、《玉簪》、《义侠》、《红梨》诸记,都是昆山腔剧目中的精品,名噪一时,传播遐迩。
而《西楼记》则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作品,演出几无虚日,有压倒《燕子》、《春灯》之势。
《狮吼记》之谐谑,《东郭记》的讽刺,皆令人捧腹,为传奇中的别一格调,是喜剧中的佳作。
还有许多剧作虽囿于才子佳人戏的俗套,缺乏新意之笔,但其中或以音律见长,或以场上为工,或有单折为人所见赏,亦都不弃置不用,而是兼收并蓄。
一部戏曲选本或总集必须容纳各种流派、各样艺术风格的作品,才能反映出一个时代戏曲发展的概况,如“以时文为南曲”的《香囊记》,以骈俪著称的《玉玦记》,对明曲骈俪派的形成起过推波助澜的坏作用,尽管为时人所诟病,但它们在戏曲史上是不容忽视的,故都收录于集中,这不能不佩服编选者毛晋的眼力和勇气。
总之,这部《六十种曲》的选目既有所突出
和侧重,又顾及到其他方面,可以说是比较审慎妥善的。
但对民间戏曲则采取排斥态度,是此书最大的缺憾。
在这部戏曲作品集中,所收《精忠记》、《八义记》、《春芜记》、《怀香记》、《彩毫记》、《运甓记》、《鸾鎞记》、《四喜记》、《投梭记》、《赠书记》、《双烈记》、《龙膏记》、《双珠记》、《四贤记》以及硕园改本《牡丹亭记》等16种,在此之前或未见过刻本;或者有过刊刻,如《群音类选》中就选有《八义记》、《四喜记》、《双烈记》、《双珠记》、《四贤记》的单出曲文,万历三十九年(1611)编刊的《摘锦奇音》亦录有《运甓记》1折,说明至少这6种传奇在当时有刻本存世,后来才佚失了。
不管有无刻印过,传至今日,这16种已成为弥足珍贵的孤本,如果没有《六十种曲》的校刻,这些作品就很有可能失传了。
应该说《六十种曲》对明传奇剧本的保存和传播,其功不可没也。
关于《六十种曲》的底本,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但底本还是经过选择的,基本上可信的。
正因为这样,有《鸣凤记》、《琴心记》等24种被收录进《古本戏曲丛刊》第二、三集。
总之,《六十种曲》是继《元曲选》之后的一部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的古代戏曲作品集,它们交相辉映,堪称曲选中的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