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七中学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度(上)重庆七中期中考试
高2019级物理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题总分:110分
一、选择题(12个小题,每个小题4分,共48分,其中1-8题为单选题,9-12题为多选题,错选不得分,漏选得2分)
1.在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巢湖”舰、“千岛湖”舰护送下“河北锦绣”“银河”等13艘货轮顺
利抵达亚丁湾西部预定海域,如图所示,此次护航总航程4500海里。
若
所有船只运动速率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4500海里”指的是护航舰艇的位移
B.研究舰队平均速率时可将“千岛湖”舰看作质点
C.以“千岛湖”舰为参照物,“巢湖”舰一定是运动的
D.根据题中数据可求出此次航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2.在刚结束不久的重庆七中第58届校运会上,刘潘恒瑞同学以11.6秒的成获得高一男子组100米冠军,取得如此佳绩,取决于他在100米中
A.某时刻的瞬时速度大
B.撞线时的瞬时速度大
C.平均速度大
D.起跑时的加速度大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接触面向下
B. 跳板跳水运动员对板的压力是跳板形变而产生
C. 物体受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D. 摩擦力的大小总是与物体间的弹力成正比
4.用一个水平力推放在地面上的木箱, 但没有推动,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水平推力小于木箱受到的摩擦力
B. 木箱相对于地面的运动趋势的方向与水平力方向相反
C. 木箱越重,摩擦力越大
D. 木箱越重,最大静摩擦力越大,木箱越不容易被推动
5.如图所示的四个图中, 所有的球都是相同的, 且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 甲球放在光滑斜面和光滑水平面之间, 乙球与其右侧的球相互接触并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丙球与其右侧的球放在
另一个大的球壳内部并相互接触, 丁球用两根轻质细线吊在天花板上, 且其中右侧一根线是沿竖直方向。
关于这四个球的受力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球受到两个弹力的作用
B. 乙球受到两个弹力的作用
C. 丙球受到两个弹力的作用
D. 丁球受到两个弹力的作用
6.关于加速度和速度关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加速度越来越大,则速度越来越大
B.运动的物体加速度大,表示速度变化快
C.加速度的正负表示了物体运动的方向
D.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不变,速度方向也一定不变
7.如图甲所示,某同学沿一直线行走,现用频闪照相机记录了他行走过程中连续9个位置的图
v 图象的是
片,请你仔细观察该图片,则在图乙中最能接近真实反映该同学运动的t
8.从某一高度相隔1s先后释放两个相同的小球甲和乙,不计空气阻力,它们在空中任一时刻
A.甲乙两球距离越来越大,甲乙两球速度之差保持不变
B.甲乙两球距离越来越大,甲乙两球速度之差也越来越大
C.甲乙两球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甲乙两球速度之差保持不变
D. 甲乙两球距离越来越大,甲球比乙球速度变化快
9.物体甲的位移与时间图象和物体乙的速度与时间图象分别如图所示,则
这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A .甲在整个t =6 s 时间内有来回运动,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
B .甲在整个t =6 s 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它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4m
C .乙在整个t =6 s 时间内有来回运动,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
D .乙在整个t =6 s 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它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4m
10.在今年国庆期间,四川雅安一段公路发生轻微塌方,一辆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刚运动了8s ,由于前方突然有滚石落在路中央,所以又紧急刹车,经4s 停在滚石前,则关于汽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加速、减速中的加速度之比2:1:2
1=a a B .加速、减速中的加速度之比1:2:21=a a
C .加速、减速中的平均速度之比1:2:2
1=v v D .加速、减速中的位移之比1:2:21=s s
11.两个劲度系数分别为k 1和k 2的轻质弹簧a 、b 串接在一起, a 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墙上, 如图所示。
开始时弹簧均处于原长状态, 现用水平力作用在b 弹簧的p 端向右拉动弹簧, 已知a 弹簧的伸长量为L , 则
A. b 弹簧的伸长量也为L
B. b 弹簧的伸长量为21k L
k
C. p 端向右移动的距离为L 2
D. p 端向右移动的距离为L k k )1(2
1+ 12.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先后经过A 、B 、C 三点, AB = BC ,质点在AB 段和BC 段的平均速度分别为20 m/s 、30 m/s ,根据以上给出的条件可以求出
A .质点在AC 段运动的时间
B .质点的加速度
C .质点在AC 段的平均速度
D .质点在C 点的瞬时速度
二、实验题(2个小题,共18分,其中13题9分,14题9分,每空均3分)
13. 在“探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 ,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所示。
在纸带上选择7个计数点A 、B 、C 、D 、E 、F 、G ,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各点到A 点的距离如图所示。
(②③问计算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①A 、B 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T = s ;
②小车在B 点的速度=B v m/s ;
③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 m/s 2
. 14. 如图是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测量小车匀变运动的纸带,已知每相邻两点之间的时间为
T ,已测得S 1和S 2 , A 、
B 是相邻的两个点,则打点计时器打下A 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A v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A 、
B 间的距离=AB
s
A B
三、计算题(共4个小题,其中15、16小题各10分,17、18小题各12分,共44分)
v,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要它的速度增加到初
15.(10分)物体的初速度为0
速度的n倍,求:
(1)物体运动的时间t
(2)物体运动的位移s
16.(10分)为估测春晖楼背后的七中教职工住房楼有多高,两个同学做了如下实验:让一个同学拿一实心的弹性小球(直径约5cm)从楼的顶层静止释放,另一同学在底层用频闪照相机摄下小球即将落地的两个位置的照片,已知照相机的频闪周期为0.05s,按比例测算出小球在两个位置的实际距离约为2m,若g取10m/s2,根据以上数据估算:
(1)小球即将落地时的速度;
(2)楼顶距楼底的竖直高度。
17.(12分)如图所示, 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k=20N/cm, 用其拉着一个重为200N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 当弹簧的伸长量为 4cm时, 物体恰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滑动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相等,求:
(1) 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 当弹簧的伸长量为3cm时,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
(3)当弹簧的伸长量为5cm时,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
18.(12分)为监控机动车辆的行驶情况,摄像头里常安装有自动测速仪。
自动测速仪有超
声波发射和接收装置。
如图所示,B是固定的测速仪,A为汽车,两者相距335m。
某时刻B发出超声波,同时汽车A在C位置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汽车运动到D位置时接受并立即反射超声波,当汽车运动到E位置时B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此时A、B相距355m,已
知声速为340m/s 。
(1)汽车由C 到D 的时间T CD 和由D 到E 的时间T DE 有何关系?并计算出T CD 为多少?
(2)求汽车运动到D 点的速度大小
(3)求汽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高一物理半期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个小题,每个小题4分,共48分,其中1-8题为单选题,9-12题为多选题,错选不得分,漏选得2分) 1.B 2.C 3.C 4.D 5.C 6.B 7.A 8.A 9. BC 10.AD 11.B D 12.CD
二、实验题(2个小题,共18分,其中13题9分,14题9分,每空均3分)
13. ① 0.1s ② 0.25 m/s ③ 1.0m/s 2
14.
T 2S 1 212
2T S S - 4
21S S + 15.解: (1)由at v nv +=00得 a v v t 00n -= (5分) (2)由as v nv 2)(2020+=得 a v n s 212
02)(-= (5分) 16.解:(1)由于间隔时间极短,最后0.05秒内的平均速度可近似代表落地的瞬时速度 所以 ==
t s v 40m/s (5分) (2)由gh v 22=得 ==g
v h 2280 m (5分) 17.解: (1)N L k F f 80=∆== (2分) 4.0==
G
f μ (2分) (2)当弹簧的伸长量为3cm 时,
弹簧的拉力N L k F 6011=∆=(1分)最大静摩擦力N G f f m 80===μ滑(1分) 由于 m f F <1(1分) 所以物体所受静摩擦力N F f 6011==(1分)
(3)当弹簧的伸长量为5cm 时,
弹簧的拉力N L k F 10022=∆=(1分)
由于m f F >2(1分) 所以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N G f f 802===μ滑(2分)
18.解:(1)因超声波往返的时间相等,即DE CD T T =(2分) m S S S BC BE CE 20=-=(1分) 3:1:=DE CD S S (1分) m S S CE CD 541==(1分) 汽车由C 运动到D 的时间即超声波由B 到D 的时间 s v S S T T CD BC DE CD 1=+==声
(1分) (2)D 为CE 的时间中点,所以s
m T S v CD CE D 102== (3分) (3)2
252s
m T S S a CD CD
DE =-= (3分) (注意此题其它正确做法也相应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