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月经周期生理及其调节PPT演示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月经周期生理及其调节
主要内容
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
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月经周期的调节
子宫内膜及其他生殖器的周期性变化其他内分泌腺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一、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
Add your text in here
正常月经的临床表现
月经周期(menstrual cycle )经期、经量、伴随症状
月经血的特征
经色、成分、质地
月经(menstruation )月经初潮(menarche )及影响因素
1
2
3
卵巢生殖功能的
周期性变化
卵巢分泌性激素的
周期性变化及其
生理功能
二、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4
卵巢的其他
分泌功能卵巢的功能
1.卵巢的功能
☺生殖功能
产生卵子并排卵
☺内分泌功能
产生女性激素
2.卵巢生殖功能的周期性
变化
☺卵泡的发育及成熟
☺排卵
☺黄体形成及退化
A始基卵泡B窦前卵泡C窦状卵泡D排卵前卵泡E排卵
3.卵巢分泌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功能
甾体激素的基本化学结构:环戊烷多氢菲环☺含21个碳原子为孕激素,基本结构为孕烷核,如孕酮
☺含19个碳原子为雄激素,基本结构为雄烷核,如睾酮
☺含18个碳原子为雌激素,基本结构为雌烷核,如雌二醇、雌酮和雌三醇
3.卵巢分泌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功能
甾体激素的生物合成过程
☺卵巢在排卵前以△5途径合成雌激素,
排卵后可以通过△4和△5两种途径合成雌激素
☺孕酮通过△4途径合成
3.
卵巢分泌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功能
甾体激素的代谢
主要在肝脏
降解
以硫酸盐或葡萄糖醛酸盐等结合形式经肾脏排出
3.卵巢分泌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功能
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雌激素两个高峰
孕激素一个高峰
雄激素
排卵前雄激素升高
子宫肌:促进子宫肌细胞增生和肥大;增进血运,促使和维持子宫发育;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子宫内膜:使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增生、修复。
宫颈:使宫颈口松弛、扩张,宫颈黏液分泌增加,性状变稀薄,富有弹性易拉成丝状。
输卵管:促进输卵管肌层发育及上皮分泌活动,并可加强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振幅。
阴道上皮: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黏膜变厚,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使阴道维持酸性环境。
外生殖器:使阴唇发育丰满,色素加深。
第二性征:促使乳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促进其他第二性征的发育。
卵巢:协同FSH促进卵泡发育。
下丘脑、垂体:通过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正负反馈调节,控制Gn的分泌。
代谢作用:促进水钠潴留;促进肝脏高密度脂蛋白合成,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合成,降低循环中胆固醇水平;维持和促进骨基质代谢。
☐子宫肌:降低子宫平滑肌兴奋性及其对缩宫素的敏感性,抑制子宫收缩,有利于胚胎及胎儿在宫内生长发育。
☐子宫内膜: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
☐宫颈:使宫颈口闭合,黏液分泌减少,性状变黏稠。
☐输卵管:抑制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频率和振幅。
☐阴道上皮:加快阴道上皮细胞脱落。
☐乳房:促进乳腺小叶及腺泡发育。
☐下丘脑、垂体:孕激素在月经中期具有增强雌激素对垂体LH排卵峰释放的正反馈作用;在
黄体期对下丘脑、垂体有负反馈作用,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
☐体温: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使基础体温在排卵后升高0.3℃~0.5℃。
临床上据此作为判定排卵日期的标志之一。
☐代谢作用:促进水钠排泄。
卵巢性激素的生理作用
孕激素在雌激素作用
的基础上,进一步促使女性生殖器和乳房的发育,为妊娠准备条件。
☐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增生及修复,孕激素限制子宫内膜增生,并使增生期内膜转化为分泌期。
☐还表现在子宫收缩、输卵管蠕动、宫颈黏液变化、阴道上皮细胞角化和脱落以及水钠代谢等方面。
雌、孕激素协同作用
雌、孕激素拮抗作用
☐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促使阴蒂、阴唇和阴阜发育,促进阴毛、腋毛的生长。
✓但雄激素过多容易对雌激素产生拮抗,可减缓子宫及其内膜的生长、增殖,抑制阴道上皮的增生和角化。
☐对机体代谢功能的影响
✓雄激素能促进蛋白合成,促进肌肉生长,并刺激骨髓中红细胞的增生。
✓在性成熟期前,促使长骨骨基质生长和钙的保留;性成熟后可导致骨骺关闭,使生长停止。
☐与性欲有关
4.卵巢的其他分泌功能
多肽激素
抑制素、激活素
卵泡抑素
对垂体FSH 的合成和分泌
具有反馈调节作用,并在
卵巢局部通过自分泌或旁
分泌的途径,调节卵泡膜
细胞和颗粒细胞对Gn 的
反应性生长因子IGF 、VEGF 、EGF FGF 、PDGF 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径参与卵泡生长发育的调节
三、月经周期的调节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A)
一、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
脉冲式分泌,间隔为60~90分钟。
1.卵泡刺激素释放激素(FSHRH )
2.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
二、垂体
1.卵泡刺激素(FSH
)2.黄体生成素(LH )
3.催乳激素(PRL )
三、卵巢
1.雌激素
2.孕激素
3.雄激素
促性腺激素(Gn )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子宫内膜及其他生殖器的周期性变化
1.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功能层
基底层
四、子宫内膜及其他生殖器的周期性变化
1.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增生期: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细胞呈增生状态。
☞增生早期:月经周期的5~7日,为修复期,厚1~2mm
☞增生中期:(6~10日)
☞增生晚期:(11~14日)厚3~5mm
四、子宫内膜及其他生殖器的周期性变化
1.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分泌期:黄体形成后,在孕激素作用下,使子宫内膜呈分泌反应(血管增加、弯曲;间质疏松水肿),称分泌期。
☞分泌期早期(15~19日)
☞分泌期中期(20~23日)
☞分泌期晚期(24~28日)厚10mm
四、子宫内膜及其他生殖器的周期性变化
1.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月经期(1~4日):
坏死的内膜与血液
相混而排出,形成月
经血。
子宫内膜的生物化学变化酸性粘多糖(AMPS)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增生期子宫内膜及其血管壁起支架作用雌激素
排
卵
前子宫内膜黏稠的基质减少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孕激素排
卵
后抑制有利于营养、代谢产物的
交换以及孕卵的着床发育+-
月经前和增殖早期:黏液
分泌
量最少
近排卵期:随雌激素分泌
增加
黏液分泌量增加,
拉丝
度可达10cm 以上
排卵后:在孕酮影响下变混浊、四、子宫内膜及其他生殖器的周期性变化第三章第二节
2.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宫颈黏液
四、子宫内膜及其他生殖器的周期性变化
2.
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在月经周期中,
随着雌、孕激素
的消长,可以引
起阴道黏膜周期
性改变。
阴道黏膜
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
雌激素促进
输卵管发育及输卵管肌层的节律性收缩
输卵管黏膜上皮纤毛细胞生长
非纤毛细胞分泌增加(为卵子提供运输和种植前的营
养物质)
孕激素抑制
雌、孕激素的协同作用,保证受精卵在输卵管内
的正常运行。
四、子宫内膜及其他生殖器的周期性变化
2.
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1.甲状腺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T 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 3)对性腺
的发育成熟、维持正常月经和生殖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甲状腺功能减退
青春期以前:性发育障碍,使青春期延迟。
青春期:月经失调。
合并不孕,自然流产和畸胎发生率增加。
甲状腺功能轻度亢进: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甲状腺功能亢进进一步加重:引起月经稀发、
五、其他内分泌腺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2.肾上腺
肾上腺能合成和分泌少量雄激素和极微量雌激素、孕激素
肾上腺皮质是女性雄激素的主要来源。
少量雄激素:正常妇女阴毛、腋毛、肌肉和全身发育所必需
雄激素分泌过多:出现闭经,甚至男性化表现。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导致
五、其他内分泌腺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3.胰腺
胰岛分泌的胰岛素:
参与糖代谢
对维持正常的卵巢功能有重要影响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卵巢
功能低下
胰岛素拮抗的高胰岛素血症患者:过多的胰岛素将促进卵巢产生过多雄激素,从而发生高雄激素血症,导致月经失调,甚至闭经。
五、其他内分泌腺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