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切迹自锁融合器与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零切迹自锁融合器与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比较
唐福兴,王义生,梁博伟*,卢波
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广西 玉林 537000
【摘要】目的:比较零切迹自锁融合器与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39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其中使用零切迹自锁融合器治疗18例(A组),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21例(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吞咽困难发生率、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变化及椎间融合率。

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随访时间(20.1 ±4.3)月,B组(19.6 ±5.2)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手术时间(70.0 ±9.2)min,术中失血量(110.0±22.7)mL,吞咽困难0例(0%);B组手术时间(112.0 ±18.8)min,术中失血量(225.0±35.8)mL,吞咽困难4例(19.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优于B组。

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两组JOA 评分、颈椎Cobb角及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末次随访时,两组均获得椎间植骨融合。

结论:零切迹自锁融合器与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取得相似的临床疗效,但前者在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吞咽困难发生率方面具有优势。

【关键词】零切迹自锁融合器,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脊髓型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9-0012-03
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脊髓型颈椎病常用的前路手术方法[1]。

然而,颈前路钢板固定可能增加椎前软组织损伤、术后吞咽困难、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等并发症发生率[2]。

为减少前路钢板相关并发症,零切迹自锁融合器已成熟应用于临床,具有使用方便、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及矫形效果满意等优势[3-4]。

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我科采用零切迹自锁融合器治疗连续性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8例,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21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伴或不伴根性症状;②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影像学检查;③影像学检查显示连续性双节段颈脊髓受累,压迫来自脊髓前方。

排除标准:①严重骨质疏松患者;②严重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钙化者;③发育性或继发性颈椎管狭窄症;(4)既往颈椎手术史。

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39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纳入研究。

使用零切迹自锁融合器治疗18例(A组),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4.3±7.8)岁。

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21例(B组),男性9例、女性12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49.5±6.5)岁。

1.2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仰卧位。

取右侧颈前斜向切口,切开颈阔肌,于颈血管鞘和内脏鞘间隙钝性分离,显露椎体前缘,C 型臂X 线机定位手术节段。

A组常规处理椎间盘达后纵韧带,使脊髓向前漂移,刮除终板软骨均匀渗血,减压彻底后假体试模,置入合适大小的零切迹自锁融合器(内填塞自体碎骨粒),透视确认位置满意,于上、下位椎体内拧入4枚合适长度锁定螺钉。

B组切除病变椎体及上、下相邻椎间盘,摘除髓核组织达后纵韧带,减压至钩椎关节内缘形成长方形减压槽,尽量切除后纵韧带,彻底切除上下位椎体后缘的骨赘,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及椎体后方的钙化组织。

选取合适大小的钛笼(填充切除椎体的自体碎骨粒)植入减压槽中。

预弯钛板,以4枚单皮质螺钉固定于上下椎体中。

检查创面无活动性出血,留置负压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48h,术后24h即可在颈托保护下坐起或下地活动,24~48h 内拔除引流管,颈托保护3 个月。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吞咽困难发生率。

分别于手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价手术疗效。

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拍摄颈椎X线和CT观察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变化及椎间融合率。

椎间隙高度以王良意等[5]的颈前柱高度测量方法:用Sigma Scan Pro5 软件测量颈椎侧位X线自上位螺钉固定椎体的前上缘至下位螺钉固定椎体的前下缘间距离,用同法测量术前相应节段的颈前柱高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
_
x±s)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当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随访时间(20.1±4.3)月,B组(19.6±5.2)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手术时间(70.0±9.2)min,术中失血量(110.0±22.7)mL,吞咽困难0例(0%);B组手术时间(112.0±18.8)min,术中失血量(225.0±35.8)mL,吞咽困难4例(19.0%),经保守治疗3个月左右症状自行缓解,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优于B组。

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两组JOA评分、颈椎Cobb角及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末次随访时,两组均获得椎间植骨融合。

两组患者末次随访影像学资料,详见图1、图2。

表1 手术前后JOA 评分、颈椎Cobb角及椎间隙高度变化(_
x±s)
组别
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mm)
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术前末次随访术前 末次随访
A组7.5±0.714.0 ±1.1*14.2 ±1.2*12.5±2.118.5±3.3*30.1±3.235.2±2.5* B组7.7±0.613.8±1.2*14.3±1.1*11.9±2.419.2±2.9*31.0±2.736.3±2.1*注:*与术前比较P<0.05
图1 A 组末次随访正侧位X
线图2 B 组末次随访正侧位X 线
3 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进行性脊髓病变,导致脊髓不可逆性损伤,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6]。

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被认为是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金标 准[7],该术式减压充分,术中辅助前路钢板可防止钛网移位,有效恢复椎间隙高度,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和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

由于颈前路钢板突出于椎体前缘,也同样存在诸多弊端,可能导致术后吞咽困难,螺钉和钢板松动、断裂,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等相关并发症,其中以术后吞咽困难最为常 见[8]。

文献报道,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可高达70%[8]。

有研究认为[9],术后吞咽困难可能与术中牵拉椎前软组织、术后软组织水肿、食管损伤、前路钛板对食管及周围软组织的刺激有关。

Lee 等[10]研究表明,前路钢板的厚度与吞咽困难发生率呈正相关性,通过减少钢板厚度可有效降低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

针对前路钢板的不足,零切迹自锁融合器应运而生,它具有融合器本体,包括位于前部的融合部分与后部的锁定部分,由PEEK 材料一体制成,融合部分的表面设置凸起,锁定部分开设有4个纵向贯穿并倾斜的螺纹孔,且中间的螺纹孔倾斜方向与两侧螺纹孔的倾斜方向相反;融合器本体与锁定螺钉配合使用,由锁定螺钉直接将融合器本体与邻近椎体固定[11]。

零切迹自锁融合器置入椎间隙,其前部不超过椎体前缘切线,对椎前软组织的干扰和刺激较小,有效维持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4,12]。

Tong 等[3]比较零切迹融合器和前路钢板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前路手术中两者均安全有效,脊髓功能改善和放射性评价方面疗效相似,零切迹融合器可显著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

Liu 等[4]研究认为,零切迹融合器与前路钢板系统治疗脊髓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相似,但前者手术操作简化,使用方便,手术时间短,失血少,术后吞咽困难的风险较低。

He 等[12]进行2年的随访研究显示,零切迹融合器与传统钢板系统治疗颈椎病JOA 评分、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相似,但零切迹融合器组吞咽困难发生率0%,传统钢
板系统8%。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JOA 评分、颈椎Cobb 角及椎间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零切迹自锁融合器和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并且两者手术疗效及影像学评价结果相似。

与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相比,零切迹自锁融合器主要优点在于无需行椎体次全切除,手术操作简化,内植物前部不超过椎体前缘,能够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和手术创伤,减少对椎前软组织和食管的刺激,降低吞咽困难发生率。

通过本研究结果和文献分析,零切迹自锁融合器在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吞咽困难发生率方面具有优势,我们的研究结果与既往研究相一致[3,4,12]。

综上所述,零切迹自锁融合器与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取得相似的临床疗效,但前者在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吞咽困难发生率方面具有优势。

但是,该研究样本量偏少,随访时间有限,结果仍需大样本、中远期的随访观察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 李涛, 李志丹, 肖启贤, 等.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
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J]. 临床骨科杂志, 2015, 18(1): 15-17.
[2] Chang SW, Kakarla UK, Maughan PH, et al. Four -level anterior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with plate fixation: radiographic and clinical results[J]. Neurosurgery, 2010, 66(4): 639-646.
[3] Tong MJ, Xiang GH, He ZL, et al. Zero -Profile Spacer Versus
Cage -Plate Construct in Anterior Cervical Diskectomy and Fusion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J]. World Neurosurgery, 2017, 104: 545-553. [4] Liu Y , Wang H, Li X, et al. Comparison of a zero -profile anchored
spacer(ROI -C)and the polyetheretherketone(PEEK)cages with an anterior plate in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J]. Eur Spine J, 2016, 25(6): 1881-1890.
[5] 王良意, 周杰, 曹前来, 等.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
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3, 23(12): 1092-1096.
[6] So Kato, Mario Ganau, Michael G, etal. Surgical decision -making
in degenerative cervical myelopathy–Anterior versus posterior approach[J].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 2018, 58: 7-12.
[7] Muheremu A, Sun Y , Y an K, et al. Effect of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on patients with atypical symptoms related to cervical
(下转第15页)
T2、T3ramsay镇静评分高于C组(P<0.05);A组、B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 三组拔管后各点ramsay镇静评分的比较[(_
x±s)分]组别例数T1T2T3
A组30 2.6±0.5※ 2.1±0.4▲ 2.0±0.3#
B组30 2.7±0.6※ 2.4±0.2▲ 2.2±0.4#
C组30 1.8±0.23 1.4±0.4 1.6±0.3注:与C组相比,※P、▲P、#P<0.05
2.4不同时间点BCS评分比较 T1时:三组VBCS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T2、T3时:A组、B组BCS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A组、B组组间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详见表3。

表3 三组拔管后各点VBCS评分的比较(_
x±s)组别例数T1T2T3
A组300.8±0.2 2.0±0.5▲ 3.0±0.6#
B组300.7±0.1 1.9±0.6▲ 2.9±0.5#
C组300.9±0.4 1.2±O.4 1.8±0.5注:与C组相比,▲P、#P<0.05
2.5不良反应比较 A组出现1例寒战,占比
3.3%;B组出现8例不良反应患者,其中呼吸抑制、寒战分别为5例、3例,占比为16.7%、10.0%;C组出现6例不良反应患者,其中恶心呕吐5例,寒战1例,占比16.7%、3.3%。

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C组(P<0.05);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据调查,在我国育龄期女性中,约有15%患有不孕症,临床常采用妇科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手术出血量少、 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势,然而术中需保持头低脚高体位,进行腹腔镜手术时要建立CO2气腹,多数患者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指标变化,严重者甚至引发全身器官及神经功能受损,因此选择科学的麻醉方式、安全有效的麻醉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以往妇科腹腔镜手术全麻中,丙泊酚、瑞芬太尼是常用药物。

前者是当前临床上普遍用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的一种烷基酚类短效静脉麻醉药,起效快、苏醒迅速、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多与瑞芬太尼复合使用。

后者是一种μ-阿片受体激动剂,注射后1min可在人体内快速达到血-脑平衡,也能够迅速在组织、血液中溶解,起效快,但也具有一定的不足,如维持时间短、容易诱发痛觉过敏,因此麻醉中常将其用于手术即将结束时,或与其它中、长效镇痛药如喷他佐辛联合使用[4]。

喷他佐辛是第一个临床应用的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型镇痛剂,可激动阿片κ受体,对μ受体具有部分拮抗作用,镇痛作用同吗啡、杜冷丁等阿片样药物相接近[5]。

经胃肠外给药镇痛作用快速,且对中枢抑制作用轻,不易产生“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C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短于B组 (P<0.05),可见芬太尼在全麻中容易麻醉作用过度。

A组、B组T1、T2、T3ramsay镇静评分高于C组(P<0.05);A组、B组T1、T2、T3ramsay镇静评分高于C组(P<0.05);喷他佐辛镇静效果与常规阿片类麻醉镇痛药芬太尼无明显差异,都明显优于曲马多麻醉。

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C组(P<0.05),提示喷他佐辛不良反应(呼吸抑制、术后肛门排气延迟)却明显少于芬太尼、曲马多,安全性更高。

与自身镇痛强度强的芬太尼、自身镇痛强度弱的曲马多相比,喷他佐辛在此类手术占明显优势,苏醒、拔管、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早,且拔管后镇痛、镇静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综上所述:喷他佐辛在全麻不孕症腹腔镜手术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推广。

参考文献
[1] 康丽娜.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的临床效
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 10(04): 56-57.
[2] 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51-355.
[3] 王婷婷, 黄绍强. 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管理进展[J]. 中上海医
学, 2016, 39(08): 509-511.
[4] 孙哲 . 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天津医科大学, 2017: 102-105.
[5] 彭俊敏, 周曲, 蒋耀光. 喷他佐辛超前镇痛对脊柱外科内固定
手术苏醒应激反应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6, 24(02): 87-90.
spondylosis. J Neurol Surg A Cent Eur Neurosurg, 2016, 77: 395-9. [8] Joaquim AF, Murar J, Savage JW, et al. Dysphagia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spine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otential preventa-tive measures[J]. Spine J, 2014, 14(9): 2246-2260.
[9] F o u n t a s K N,K a p s a l a k i E Z,N i k o l a k a k o s L G,e t a l.
Anteriorcervicaldiscectomy and fusionassociate complications.
Spine, 2007, 32(21): 2310-2323.
[10] Lee MJ, Bazaz R, Furey CG, et al. Influence of anterior cervical plate
design on Dysphagia: a 2-year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follow-up study[J]. J Spinal Disord Tech, 2005, 18(5): 406-409[11] 王经宇, 董玉珍, 孙晓辉, 等.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多节
段脊髓型颈椎病[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21(27): 4300-4305.
[12] He SH, Feng HL, Lan ZM,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Clinical Outcomes Between Zero-Profile and Traditional Multilevel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Surgery for Cervical Myelopathy. Spine, 2018, 43(5): 259-266.
作者简介:唐福兴,骨科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脊柱脊髓疾病的诊治研究。

E-mail:dontdrop@
*通信作者:梁博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脊柱脊髓疾病的诊治研究。

E-mail:LBW5515@
(上接第1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