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17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17
1.右图乃传说中“制耒耜,教民农作”的神农氏,他在中国传说中的诸“圣王”中有着显赫地位。
这说明了( )
A.远古时代人们缺乏科学常识,盲目崇拜英雄人物
B.远古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C.他的贡献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圣王”
D.他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开创者
答案:B
2.“以图证史,解读图片”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右图为1999年我国发行的汉代画像石《牛耕图》邮票。
对其所反映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汉代农业动力发生根本变化
B.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
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
D.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
答案:C
3.董谓《救荒活民书》:“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
C.脆弱性D.连续性
解析:小农经济由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没有较强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如材料所述,体现了其脆弱性的一面。
答案:C
4.《唐律》规定:“诸工作(工匠工作)不如法者,笞四十……工匠各以所由为罪,监当官司,各减三等。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B.唐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政府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D.官营手工业在唐朝兴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表明工匠在劳动工作中如果不遵守法律,则处以不同程度的刑罚,说明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比较严格。
答案:A
5.据《中国时报》2010年6月11日消息:自今年4月启动水下考古发掘工作以来,“南澳一号”出水文物总量已超过4000件。
考古专家表示,“南澳一号”是一艘从福建漳州附近驶向东南亚一带的商贸船,其船载文物主要为粤东或者闽南及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青花瓷器。
根据以上材料推测,“南澳一号”断代大概是( )
A.东汉时期B.唐朝时期
C.宋朝时期D.明清时期
解析:由“船载文物主要为粤东或者闽南及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青花瓷器”等信息可知其为明清时期,D正确;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唐朝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出现了五大名窑,但是尚未出现青花瓷。
答案:D
6.一首流传至今的松江民谣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的赞颂和铭记,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
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松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纺织技术先进的地区
B.黄道婆给松江地区带来当时先进的纺织技术
C.黄道婆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纺纱机和织布机
D.黄道婆发明的先进纺织技术属于丝织技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A项错误,元明时期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C项错在织布机;D项应为棉织技术。
答案:B
7.哆啦A梦参加CCTV的“开心辞典”答题,被“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的是什么”的题目难住了,打电话向你求助,你觉得应该是( )
A.瓷都景德镇的白瓷B.精美的丝织品印染品
C.唐代越窑的精美青瓷D.精湛的青铜器铸造艺术
答案:C
8.喜爱武侠小说的同学都知道龙泉宝剑的创始人欧冶子,他首次发现了铜和铁性能的不同,冶铸出第一把铁剑“龙渊”,开创了中国冷兵器的先河。
欧冶子可能生活于( ) A.春秋战国B.西周
C.秦汉D.隋唐
解析:由欧冶子开创铁器铸造先河可知A项正确。
答案:A
9.下列三种手工业形态,按产品商品化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解析:官营作坊产品是不卖的。
答案:B
[高考真题训练]
1.(2011·山东文综)右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解析:我国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器和牛耕,故A、C两项错误;图片无法体现雇佣关系的特征,故D项错误;从图片信息看,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修整土地,体现我国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项。
答案:B
2.(2011·福建文综)右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坎儿井出现在我国西汉时期,而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都江堰等灌溉工程,故排除②,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C
3.(2011·浙江文综)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下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定窑——河北、钧窑——河南、景德镇窑———江西、耀州窑——陕西。
所以,符合题意的只有D项。
答案:D
4.(2011·浙江文综)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解析:材料一仅用一段文字材料就得出结论,显然材料不充分,材料二作为反驳材料一的根据是有力的,所以,B项正确。
答案:B
5.(2010·天津文综)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解析:图1反映的是西汉时的二牛抬杠式耕作,图2反映的是唐代曲辕犁,从二牛抬杠式耕作到曲辕犁,反映了我国耕犁技术的成熟,故本题选B项。
铁犁牛耕和精耕细作技术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C两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单位亩产量提高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B
6.(2010·浙江文综)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比较下面两图,其中下图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
A.战国B.秦
C.西汉D.东汉
解析:图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
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
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
答案:D
7.(2010·江苏单科)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排”主要应用于( )
A.灌溉B.制瓷
C.耕种D.冶铁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知识,水排主要用于鼓风冶铁。
注意不要望文生义,认为水排是水运工具。
答案:D
8.(2010·广东文综)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解析:“庄园”是大地主土地兼并的结果,说明均田制实行以后,仍然存在土地集中的现象,这是均田制最终遭到破坏的根源。
答案:C
9.(2010·安徽文综)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下图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
解析: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
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不可能在汉墓中出土,故C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C
10.(2009·天津文综)对下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明朝的“鱼鳞图册”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状况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解析:鱼鳞图册是封建政府为征收赋税、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
图册中将土地所有者的四至、户名、土地贫瘠程度等详细登记下来,形状就像鱼鳞故得名鱼鳞图册。
答案:D
11.(2009·福建文综)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闽人以海为田”是指以海为生,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