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陈独秀研究的新进展

合集下载

陈独秀堪称远见卓识的“最后见解

陈独秀堪称远见卓识的“最后见解

陈独秀堪称远见卓识的“最后见解”2008-12-15 12:44孙其明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已步入人生晚年的陈独秀,对涉及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些重大问题重新进行了深入思考。

当时,他思考得最多的是关于民主政治的问题,尤其是与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有关的民主政治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陈独秀晚年对民主政治所做的宝贵探索,主要反映在他当时所写的一部分文章和书信中。

但在陈独秀生前,上述绝大部分文章和书信并未公开发表,直到陈独秀逝世六七年之后,才由陈独秀的学生和香港自由中国社分别结集在大陆、香港出版。

1949年香港版被定名为《陈独秀的最后见解(论文和书信)》,又名《陈独秀最后对于民主的见解(论文和书信)》。

[1]本文旨在对陈独秀晚年关于民主政治,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所作的思考和探索做点分析,以此求教于学术界的同行们。

一陈独秀晚年对于民主政治,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的思考和见解,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当时他所写的《给连根的信》、《给西流的信》、《我的根本意见》、《致S和H的信》、《再论世界大势》、《被压迫民族之前途》等书信和论文中。

陈独秀提出的基本观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重新认识资产阶级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充分肯定其历史作用,强调民主政治对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具有的普遍真实的价值。

自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马克思主义者对如何看待资产阶级国家实行的民主政治制度,始终存有争议。

绝大多数人虽然也承认以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代替中世纪的封建专制有进步意义,但同时又总是猛烈地抨击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伪善的,认为那只是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和对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欺骗等等。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种看法实际上成了马克思主义者的主流或传统的观点。

陈独秀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也曾受到过这种观点的影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大加批判。

然而,到了晚年,陈独秀开始意识到,上述传统观点存在偏见,并开始重新思考,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看法。

浅谈陈独秀(吴云峰作)

浅谈陈独秀(吴云峰作)

浅谈陈独秀摘要:一是对陈独秀思想的评述基本是按照陈独秀一生的命运和政治选择为脉络进行的。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读者对陈独秀的思想有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前后比较,看出一个思想家思想变化的过程。

二是将陈独秀的思想与其生平事迹结合起来写,将其思想的发展轨迹置于其人生道路的变化之中。

这样可以使这本思想研究类的书变得生动、具体,读起来活泼一些。

我认为,一个人的思想表现在他的行动之中,因此把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写,就会更具体丰满,读起来也有趣味得多。

三是对陈独秀的思想进行了适当的点评。

关键词:陈学政治选择思想与生平事迹五四运动《新青年》正文: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陈独秀的研究出现了比较热烈的局面,尽管学术界经常有人戏称“陈学”是“险学”,但“铤而走险”的研究者还是大有人在,于是此局面一直延续到今天。

综观近30年来对陈独秀研究的成果,确实非常丰硕。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对陈独秀思想进行专门研究的是魏知信,他的著作《陈独秀思想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专门论述了陈独秀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轨迹。

1949年以前,有三本书涉及陈独秀的思想。

其一是王森然著作《近代二十家评传》(北平杏严书屋1934年6月10日初版),该书对陈独秀的思想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作了很中肯的评价;其二是郭湛波著《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人文书店1935年11月初版),该书对陈独秀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进行了评述,其观点很有价值;其三是尼司编《陈独秀与所谓托派问题》(新中国出版社1938年5月版),该书对陈独秀托派问题的历史背景以及由此引起的陈独秀与中共之间关系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交代,对于了解陈独秀的托派思想和托陈之间关系的变化很有帮助。

而我所做的研究是在吸取和学习了以上前辈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之后所进行的。

如果没有他们的成果供我学习借鉴,不敢谈论“陈学”。

首先,我们关注陈独秀一生的命运和政治选择。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综述
! 妇女运动史研究
总第 !" 期
&, 世纪 (, 年代以来的近代 中国妇女史研究综述
陈永祥 罗素敏
!/,0-& )
(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 广东 广州
成立了一批研究机构和学会, 扩大 !! 〔摘要〕 &1 世纪 (, 年代以来的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了研究领域和范围, 更新了研究视角和方法, 发表、 出版了可观的论著, 从而促进了整个史 学 的 发 展 。 但 就 总 体 水 平 而 言, 高质量、 高水准的成果并不多见, 妇女史作为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 并未引起足够的重 视 , 主要是资料的不足、 分散, 限制了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要真正确立妇女史的学科地位, 尚需学术界的艰辛努力。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妇女史研究; 综述 〔中图分类号〕 233& * (+ 〔文献标识码〕 4 ! 〔文章编号〕 )11’.0’-’( &11- ) 1&.11&0.1’
! 妇女运动史研究
总第 !" 期
大钊为代表的“阶级解放论”和以胡适、 周作人为 代表的 “个体觉醒论” 两种妇女观进行了对比研 究。他认为, 前者看重妇女的整体解放, 后者则更加 关注女性的个体自觉, 两者在妇女理论上都具有开 创意义, 其共同构成的理论格局影响至今, 但又都 存在某种偏颇和局限, 有待深入与突破 ( 《 “阶级的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 解放”和“个体的觉醒” —— 两种妇女观刍议》 , 《河北大学学报》 #$$$ 年 第 ! 期) 。 抗战时期妇女史研究 %& 毛泽东曾经说过: “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 女的觉醒, 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 ” 这说明, 广大
究抗战时期妇女史的文章明显增多。畅引婷在 《妇 女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 《山东师范大学 日本侵华一方 学报》 (**! 年第 % 期)一文中指出: 面给中国妇女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另一方面也激起 了广大妇女民族解放意识和自我解放意识的 双 重 觉醒, 从而使她们在抗战宣传、 后勤服务、 军事战 斗、 儿童保育以及生产建设等方面为抗战的全面胜 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这并不意味着妇女整体地位 的根本改变。一方面, 由于地位的不同和领导强弱 的差别, 妇女工作发展极不平衡; 另一方面, 妇女作 用的发挥主要由于外力的推动, 就妇女自身的素质 和觉醒程度而言, 除少数知识女性外, 广大工农妇 女的认识水平和行为模式远远不能与时代的 发 展 相适应。 孙越研究了留日女学生这一群体的抗战活动, 认为抗战时期留日女学生表现了极大的爱国热忱: “七七事变”前, 她们在日本从事收集情报、 创办报 刊杂志、 宣传抗日活动; “七七事变”爆发后, 她们 愤然退学归国, 共赴国难, 在宣传募捐、 医疗卫生、 ・#+ ・

港台及海外学者对陈独秀的研究

港台及海外学者对陈独秀的研究

港台及海外学者对陈独秀的研究作者:陈建明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07期点击数:1585 更新时间:2007年12月12日一、台湾、香港学者对陈独秀的研究国民党政府兵败台湾,原已投降国民党的托派任卓宣(叶青)等人,也随之到了台湾。

他们偶有回忆和谈论陈独秀的文字,但无甚价值。

倒是台静农、胡秋原、郑学稼三人对陈独秀的回忆和评论,有足观处。

台静农的《酒旗风暖少年狂——忆陈独秀先生》,讲了他“为未能做仲甫(陈独秀的字)的学生而遗憾”;陈独秀“谈及(苏)曼殊的日本女友”;章士钊在陈独秀面前自称“小瘪三”;陈独秀的“笔底寒潮撼星斗”;“艺术趣味终未灭”和“晚年遗愿”。

[1]晚年陈独秀的气度、风貌、理想、心态,跃然纸上。

由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编印的《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全为陈独秀的手迹影印,共有114封陈独秀书信手迹,弥足珍贵。

胡秋原在1996年11月14日与郑超麟的通信中,称陈独秀《给H和S的信》中H是他自己,S是薛农山(Shich)(按:S实为孙几伊);1997年1月8日致郑超麟信中,谓“弟自西游后即主张中国应实行资本主义,陈先生入川后在民生公司演讲,亦有此主张”;1997年5月31日信中,说陈独秀在抗日战争时期“坚信抗战必胜”。

在他的著作《一百三十年来中国思想史纲》中,胡秋原引了三封信和一篇文章的大段原文,作了具体精辟的评介,可见胡秋原对陈独秀确有研究。

陈独秀逝世后不久,胡秋原即写了《悼陈独秀先生》的文章,说陈独秀“是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化政治史上的一个彗星,当年叱咤风云,此日销声匿迹,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这一形象的譬喻,倒也切中陈独秀的肯綮。

台湾学者郑家稼辞世后,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在1989年出版了《陈独秀传》,该书陈独秀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马克思主义先锋,中国共产党创始人”。

书中有些资料比较难得,如陈独秀晚年从江津发出的致作者的14封函件的手迹,就很宝贵。

陈独秀科学价值观研究

陈独秀科学价值观研究

陈独秀科学价值观研究姓名:于帅帅指导老师:黄瑞雄年级:2015级学科专业:科学技术与哲学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文摘要科学已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对科学价值的认识却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以至于对科学的发展和利用也就产生种种争议。

随着科学技术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即人们所常说的“双刃剑效应”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类面前,科学价值观的研究也就越来越显得重要和紧迫。

科学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背景中,会有不同的科学价值观。

不同的人、不同时期的科学价值观都是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和总结的,因为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探索出人类所需要的合理的科学价值观。

陈独秀科学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早期的相应观点,其在近现代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之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把握中国共产党的科学价值观,多于我们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导论,正文和结语。

其中正文又由三章组成。

导论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同时包括了国内研究现状、创新点,阐述了科学、科学价值、科学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正文第一章分析了陈独秀科学价值观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其时代背景为西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中国科学的曲折前行和陈独秀五渡扶桑寻求强国之路。

其理论来源为陈独秀受晚清桐城派、工具主义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

正文第二章阐述了陈独秀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实现的途径。

陈独秀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他认为科学所具有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等,以及这些价值观的实现途径。

陈独秀认为科学的政治价值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科学与民主的启蒙来实现的、科学的经济价值是通过唯物史观的指导和科学创造的物质文明来实现的、科学的文化价值是通过科学文化能提高国民素质和去除文化糟粕来实现的、教育价值是通过启蒙国民和培养优秀人才来实现的。

论新文化运动前陈独秀爱国主义思想的演变

论新文化运动前陈独秀爱国主义思想的演变

2008年9月号下旬刊夫教贯:料论新文化运动前陈独秀爱国主义思想的演变潘小燕(杭州艺术学校,浙江杭州310000)摘要:中国近代是一个风云翻滚的大动荡年代。

也是一个爱国思潮蓬勃发展和爱国志士迭出的年代。

在这种背景下成长着的陈独秀。

一直站在时代前列,适应和推动着历史潮流的发展,他是近代中国一批批不懈地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进分子中的一名典型代表。

而支配他早期言行的主导思想和督促他不断适应历史潮流的主要动力。

正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这种爱国主义思想,随着社会运动的变迁而演变。

随着社会思潮的兴替而发展。

它也是陈独秀早期成长的主要标志和本质特征。

因此.对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前爱国主义思想演变历程的考察.不仅有助于对陈独秀本人的早期成长及对其一生作出更全面的历史的评价。

还有益于增进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近代爱国主义思潮发展历程的认识。

关键词:陈独秀爱国主义思想演变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很有影响而又极为复杂的历史人物,对于他的研究,一直是史学界的热门话题。

但对于陈独秀爱国主义思想演变,尤其是其早期爱国主义思想的演变,似乎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m陈独秀的爱国主义思想正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下随着时代主题的嬗变而不断地演变着的。

故本文有意从此角度出发对其新文化运动前的爱国主义思想加以探讨。

陈独秀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习儒业十二世”的家庭,其家人非常重视科举功名.要他走考秀才、中举人、会进十、点状元的封建正途。

在这种封建礼教的禁锎下,年幼的陈独秀虽对学习八股毫无兴趣,非常鄙薄科举,但也只能过着足不出户、闭门读书的生活,而且也很自然地走上了科举道路,对于国家大事则既不了解也不关心.正如他后来所网忆的:“那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②是,当时的中国毕竟要牺牲个人自由.以求得团体、国家的自由与民主。

这一点在他的“军人精神建设”中也有所体现。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研究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研究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研究摘要:本文结合内外因关系的观点,通过一些史实系统的论述了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产生的过程及其成因,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方面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试图从另一些角度对“二次革命论”的产生及发展做一个粗浅的再探讨。

关键词:二次革命论;思想;再认识一.二次革命论的提出、发展在党史研究里,陈独秀与“二次革命论”这一主题素来是个研究热点,陈独秀是我们较为熟知的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以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二次革命论”的概念还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二次革命论”是指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经过一段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各种条件成熟后,再来进行一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又称“万里长城论”。

其主要观点是认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隔着一道“万里长城”,民主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反对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要求无产阶级避免用“过分激烈的行动”吓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应有一个长久的停顿,反对立即向社会主义转变。

这一理论实际上是源于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恩格斯“不断革命论”的片面理解所产生的。

学界中有的人认为陈独秀既是这种理论在中国的继承人。

大体上把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分为三个阶段。

1922年到1923年12月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的发表是“二次革命论”的萌芽时期。

陈独秀在接受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的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对中国当时的国情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于1922年的6月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对于现在中国政治问题的我见》的文章。

他在文中明确的讲到:“中国这样的经济及政治状况,遂使中国的阶级争斗不得不分为两段路程:第一段是大的和小的资产阶级对于封建军阀之民主主义的争斗,第二阶段是新起的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之社会主义的争斗。

”据此学界认为中国的“二次革命论”思想是由陈独秀最早提出的。

陈独秀人物思想解析

陈独秀人物思想解析

• 科学思想
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高举的另一面旗帜,是新 文化运动的基本主题之一。陈独秀对科学及其作用的理解 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何谓科学。其内容怎样,特征如何,随着时代的 变化,社会实践的深入,陈独秀科学思想的侧重点是有所 不同的。究其整个科学观,大体包括如下内容: 1.科学是主客观的统一 表明了陈独秀对客观事物的尊重,对主观臆断的否定, 对实证经验的肯定,对科学理性的张扬,主张用实证原则、 科学理性去衡量一切、判断一切。陈独秀对科学的这种界 定无疑受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2.实证方法和归纳法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不二法门 陈独秀曾说“今欲学术兴,真理明,归纳论理之术,科 学实证之法其必代圣教而兴。”对孔德所开创的实证主义 的科学方法,陈独秀是比较注重的。与实证方法相联系, 陈独秀对形式逻辑的归纳法十分推崇。
• 3.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 • 4.他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 • 5.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 人。 • 6.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 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 他晚年的民主思想,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对 民主政治的最深刻的思索,至今很少有人能够超越, 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 其两大杰出成就是: • 第一,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政论家。 他的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 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 表作,至今仍给人很多启发。 • 第二,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大专家、 大学者。
3.科学,不仅是只指自然科学,而且还包括哲学和
社会科学 陈独秀说:“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 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陈独秀 关于科学应包括唯物史观、社会科学的看法无疑 是合理的,而且陈独秀在1920年以后也常是用唯 物史观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标明其科学观更 趋成熟。 4.倡导科学精神 陈独秀说:“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 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 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须无知妄 作之风息焉。”在他看来,是否尊重科学,富有 科学精神,关系到国民的优劣智愚、民族的强弱 兴衰。

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

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

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陈独秀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他的政治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独秀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民主、自由、科学、进步等方面,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首先,陈独秀坚持“科学”和“进步”的观念。

他主张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以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他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发展,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求和追求,使他成为一位崇尚科学的积极推动者。

在他的领导下,新文化运动兴起,让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他通过倡导新思想、新文化的方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其次,陈独秀主张民主和自由的价值。

他认为政权应该来自人民,人民应该拥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组织自由等权利。

他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制度和专制思想,主张建立起一个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

他通过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杂志的发表,扩大了中国民众的视野,呼吁人们争取自由和民主权利。

此外,陈独秀注重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他对农民问题、工人问题以及教育问题等社会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并主张通过改革和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

他提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希望通过教育来提高中国人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他认为,只有居民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才能够促进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最后,陈独秀的政治思想还体现了他对于中国的命运和国家前途的思考。

他非常关注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认为中国需要彻底改革,摒弃旧的陈腐观念,才能够真正走向现代化和富强。

他希望通过新文化运动和他个人的努力,唤醒中国人民的意识和觉醒,推动中国的改革和进步。

总而言之,陈独秀的政治思想体现了他对民主、自由、科学、进步等价值的追求。

他通过倡导新文化运动、推动社会变革和解决社会问题等方式,积极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他的政治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政治家和学者们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和借鉴。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家和改革家,他的政治思想强调民主、自由、科学和进步,反对封建制度和专制思想。

从三个历史决议看对陈独秀评价的嬗变

从三个历史决议看对陈独秀评价的嬗变

│202201三个历史决议对陈独秀的评价第一个历史决议是1945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由于当时的同盟者国民党内的反动集团在一九二七年叛变了这个革命,由于当时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集团的联合力量过于强大,特别是由于在这次革命的最后一个时期内(约有半年时间),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发展为投降主义路线,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拒绝执行共产国毛泽东同志和其他同志的正确意见,以至于当国民党叛变革命,向人民突然袭击的时候,党和人民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这次革命终于失败了。

”“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后,在党内曾经发生了‘左’、右倾的偏向。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小部分第一次大革命时期的投降主义者,这时对于革命前途悲观失望,逐渐变成了取消主义者。

”该历史决议对陈独秀所犯错误定为“右倾投降主义”,把陈独秀定为“投降主义者”。

│2022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不顾以宋庆龄为杰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背叛了孙中山所决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政策,勾结帝国主义,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

党当时还比较幼稚,又处在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下,致使革命在强大敌人的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已经发展到六万多党员的党只剩下了一万多党员。

”该历史决议对陈独秀的错误仍定为“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

第三个历史决议是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一九二七年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由于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发展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党和人民不能组织有效抵抗,致使大革命在强大的敌人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

”该历史决议把陈独秀所犯错误定为“右倾思想”并发展为“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陈独秀论文 3000字

陈独秀论文   3000字

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期末论文题目:陈独秀的最后民主见解******年级:2013级思政二班学号:**********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年12月论文提要陈独秀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和民族灾难沉重的年代,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的一生是跌宕起伏,领导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重要的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当选过总书记;但也受过多次牢狱之灾,……1937年7月,陈独秀在经受过8年的监狱生活后,作为政治犯被释放出狱。

我的论文就是讲述陈独秀晚年的主要思想和我对其思想的认识与评价。

我对他的晚年民主思想是采取总分的模式,分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系统阐述陈独秀的晚年民主思想,就是从总体角度来看;接下来是分别从两个理论观点阐述,第二部分是关于他的新“二次革命”论的形成;第三部分就是关于他对于苏联经验和斯大林主义的批判思想;几十年过去了,陈独秀关于民主思想的见解有得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有的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应以一个公平的心态去评析陈独秀。

陈独秀的最后民主见解徐梦园摘要:陈独秀,一个中国现代史上有过辉煌有过末落的人物。

因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后期,成为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主要代表人物,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1929年11月,他被开除了党籍。

以后他又和托洛茨基派结合,并被选为中国托派的中央委员。

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处了13年徒刑。

1937年七月,抗日战争的爆发,他被释放出狱。

在晚年的时候,他的民主思想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个是新“二次革命”论的形成;一个是反对苏联经验和斯大林;关键词: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新“二次革命”论苏联经验反对法西斯陈独秀,一个中国现代史上有过辉煌有过末落的人物,一生崎岖坎坷,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有重大的历史功绩,在中国传播马列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当中,曾做出过重要贡献。

但是他却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思想上及其思想活动上有着严重的缺陷,因此,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后期,成为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主要代表人物,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陈独秀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述析

陈独秀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述析

•陈独秀研究-陈独秀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述析张三南(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72352)摘要:在20世纪前叶的中国,陈独秀可谓是梁启超、孙中山之外,‘‘民族主义”论者的又一代表人物,学界对此不应忽视。

仅限于关注陈独秀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的研究不足以再现其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的全貌。

陈独秀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体现了其民族主义思想萌芽与多方求索,充分说明他是中国最早论述民族主义的思想精英之一。

担任中共领导人期间的中期阶段是其论述民族主义最为丰富的时期,诸多论述呈现了重要的理论价值。

后期阶段既体现了“可贵坚持”,又流露出了“消极意识”,同样值得关注。

陈独秀的政治生涯曾犯有重大错误,但其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总体呈现的是一幅为民族解放不断求索的路线图,在维护民族大义方面是真诚的,其关于民族主义的诸多论述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关键词:陈独秀;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中图分类号:K8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5X(2021)02-0146-08在中国近现代史以及民族主义研究领域,2世纪前叶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研究是备受关注的研究板块。

我国学界对这一板块的研究,最为关注的是梁启超、孙中山两位思想精英。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者是中国首用“民族主义”概念之人,而后者的“三民主义”首先提及的就是“民族主义”。

实际上,除梁、孙之外,曾为新文化运动先驱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陈独秀,在其一生中对民族主义也多有论述,可谓是“民族主义”论者的又一代表人物。

遗憾的是,我国学界对这一方面的研究长期未给予足够重视。

陈独秀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十分丰富,其思想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92—1925年的早期阶段,体现了陈独秀民族主义思想的萌芽与多方求索;第二阶段是1925—1922年担任中共领导人期间的中期阶段,这是陈独秀论述民族主义最为丰富的时期;第三阶段是1922—1942年的后期阶段,这一阶段的论述既有“可贵坚持”,又有“消极意识”。

驳“陈独秀嫖娼改写中国历史”说

驳“陈独秀嫖娼改写中国历史”说

驳‚陈独秀嫖娼改变中国历史‛之说知识界长期热衷于谈论‚陈独秀因嫖娼被北大开除改写历史‛1919年初,北京报纸刊登消息,称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在嫖娼时与人争风吃醋,以至于‚抓伤某妓下部‛。

这就是所谓的陈独秀嫖娼事件。

当时名流出入妓馆,乃合法行为;陈独秀本人在这方面也相当开放,甚至公开撰有奇文《乳赋》。

说陈曾逗留八大胡同,大约不虚;但具体到是否存在争风吃醋以至‚抓伤某妓下部‛的情节,迄今并无史料可以证实。

自90年代以来,知识界对该事件进行过诸多解读,可谓热此不疲。

其中一个代表性观点认为,汤尔和力主北大开除陈独秀,导致其日趋左倾,终于南下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者。

比如有学者撰文称,‚汤尔和一念之差引发中国历史大转折,而陈独秀的私生活、个人爱好,成为历史转变的最初动因。

‛汤尔和参与的那次会议也被赋予了诸多意义。

有学者说,‚1919年3月26日夜,是北大决定陈独秀去留的一次会议,汤尔和‘力言其私德太坏’,但‘蔡先生颇不愿于那时去独秀’。

最后结果,还是汤尔和等人的意见占上风,蔡元培忍痛割爱。

‛有学者甚至直接以《改写历史的1919年3月26日之夜》为题,说‚如果陈独秀那一年没有离开北大,他会不会在一年后急遽左倾是个未知数。

如果陈独秀不带头组党,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命运一样也是一个未知数。

‛‚1919年3月26日夜,一切都已注定,陈独秀不可能再留在北大,以后发生的一切都已无法幸免。

‛但事实是:陈独秀并没有因为嫖娼而被北大开除持‚陈独秀嫖娼改变中国历史‛说者,大多没有心思考据事件的具体细节。

事实上,陈并非因为嫖娼被北大开除。

在蔡元培的维护下,陈仅仅体面地卸掉了文科学长职务。

陈最后离开北大,当局的逮捕迫害,及蔡元培从北大出走,才是真正的主因。

蔡元培仅仅免去了陈独秀的文科学长之职,并没有将他从北大开除1919年3月26日,蔡元培、马叙伦、沈伊默等在汤尔和家开了一个会。

这个会被知识界视为是‚北大决定陈独秀去留的一次会议‛。

浅谈陈独秀对资本主义认识的转变

浅谈陈独秀对资本主义认识的转变

浅谈陈独秀对资本主义认识的转变本文主要是从陈独秀对资本主义的态度转变过程方面进行论述,详细说明其思想前后的差异,并分析他这一思想转变的原因。

一、从宣扬资本主义到猛烈批判资本主义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宣扬资本主义的自由观与民主意识,但巴黎和会的现实使陈独秀认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击碎了他向西方学习的梦。

到了“五四”时期,陈独秀开始接触并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时,陈独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猛烈地批判。

首先,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性。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各阶级的认识都仅仅停留在表面。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陈独秀主要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并分析资本主义的剥削性,撰文说明“在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大海中,没有一滴水是带着正义人道色彩的。

”(P321)“五四”时期及建党早期,陈独秀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的。

“现代分配方法底缺点在那里?为什么改造?缺点就是剩余价值,工人血汗所生产所应得的,被资本家用红利底名义掠夺去了”(P133)陈独秀分析资本主义的剥削性是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了机器土地及其他生产工具,所以世世子孙都是资本家;因此自近代资本主义发达以来,劳资两阶级日益分明,而且资本主义底势力日见雄厚,劳动阶级日见压迫,除忍受安命以外几乎无路可走了。

”(P136)资本主义的剥削性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生产资料分布不均。

陈独秀认为:“封建主义时代只最少数人得着幸福,资本主义时代也不过次少数人得着幸福。

……主张实际的多数幸福,只有社会主义的政治。

”(P178)其次,批判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产生的根源,是中国遭受外来侵略的原因。

“有许多人一面反对军国主义而一面却赞成资本主义,这真算糊涂极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分配方法一天不废,侵略的军国主义如何能够废掉。

”(P133)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与国家结合就成为帝国主义,帝国主义不断地扩张造成了世界被瓜分。

评陈独秀与中共第四次代表大会

评陈独秀与中共第四次代表大会

评陈独秀与中共第四次代表大会郭绪印[摘要]学术界对大革命时期的陈独秀的政治态度存在着传统的误解,曾断章取义地批判陈的言论。

不少人认为陈在大革命时期一贯右倾,其实不然。

档案史料明确展示出:中共/四大0前,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不要和国民党争夺/旗帜0,即放弃领导权。

陈力图纠正共产国际的右倾错误。

陈致维经斯基的信中的核心问题是反对鲍罗廷和瞿秋白在国共关系上的右倾错误。

陈主持的中人/四大0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的重要性,不是偶然的。

而/四大0在政治思想上的重大缺陷又与当时共产国际对国民党的政策有关。

[关键词]陈独秀;共产国际;国共两党关系;领导权问题[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8(2005)04-0065-06中国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的背景是,在国共合作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面临重大威胁,陈独秀身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与共产国际、苏联驻华代表鲍罗廷在国共关系问题上有重大分歧。

以往中共党史学术界普遍认为陈独秀一贯右倾,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

但从90年代以来新发现的共产国际的档案史料说明,事实恰恰相反,是共产国际及其代表鲍罗廷把中国共产党置于中国国民党领导之下,陈独秀对此坚决反对。

维经斯基来华协调了陈与鲍之间的政见分歧,为统一全党的认识并指导今后工作而召开了/四大0。

/四大0是在陈独秀主持下召开的,其成就与缺点也都与陈独秀当时的政治认识水平有直接关系。

一、/四大0前陈独秀与鲍罗廷的政见分歧学术界不少人认为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与他拒绝共产国际的正确指示分不开。

其实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固然在革命理论认识上有许多帮助,但在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上也有重大失误,错误的决议与指示直接影响到陈独秀。

例如:1923年1月12日5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关系问题的决议6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尚未完全形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0,中国/独立的工人运动尚不强大0,而/中国唯一重大的民族革命集团是国民党0¹。

陈独秀何时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陈独秀何时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陈独秀何时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口田湘波随着时问的推移,学术界刘陈独秀的研究越来越趋向客主义学说“来了”,“就可以用‘纲常名教’四个字.轻轻观。

对陈独秀早期思想的转变看法比较一致,争论最多、分将他挡住,”“但是.到'r1919年4』j20【j,他开始改变J,对歧最大的是:五四运动后.陈独秀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问十月革命的看法,他说:“十八世纪法兰西的政治革命、一题。

从近年来的研究情况看,学术界基本f:抛弃r以下■种十I!i:纪俄罗斯的计会革命.当时的人都对着他们极口痛骂。

观点:其一,陈独秀是一个反马充思主义的资产阶级代表人但足,后来的历史学家.都要把他们当作人类社会变动和进物,是钻在革命队伍里的“蛀虫”,当然不能与马克思主义化的人关键。

”虽是泛泛『『l】论,却是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赞者相提并论;其二,陈独秀从来就没有转,窭为马克思主义扬。

1920年2月至4月+陈独秀在上海亚东图书馆暂住,多次者,依然是一个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或改良主艾者;其三.会见北京学生联合会代表罗家伦、许德珩、张国焘等人.宣当时的陈独秀开始了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但传马克思主义,表示中国必须走俄国革命的道路,彻底推翻没有完成这种转变,他只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军阀主义8,1920年4月29F1的《民国日报》发表了陈独秀的子或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家,学术界都比较一致地接受J’这样《训卢永祥的秘书》一文.陈站在苏俄的立场上责问卢永祥一种观点:当时的陈独秀经历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及其秘书:“为什么硬说五月一号是俄国劳动纪念口呢?难主义者的转变,但仍是一个不完伞、不成熟或不好的马克思道世界上一切的事.凡是于你们不便的.都。

r以随便加上俄主义者①。

国二字好叫中外人都深恶痛绝吗?”。

这些都说明陈独秀此时在基本同意陈独秀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前提下,争论向往的是社会主义前途。

较多的又是他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完成时间问题。

其次,看看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随着对十月革关于这个完成时间,学术上主要有四个观点:第一种观命的念度的转变,陈独秀歼始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早在点认为,从1920年到1921年党成立期间,陈独秀从政治立1919年4月6日出版的《每周评论》第16号,在“名著”一栏场、世界观、学术思想等方面已基本上转变成为一个马克思里刊登了《共产党宣言》第二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中关主义者o;第二种观点认为.在1920年5月前,陈独秀在一些于纲领中的一段,介绍科学社会主义。

江苏省“陈独秀研究高层论坛”综述

江苏省“陈独秀研究高层论坛”综述

江苏省“陈独秀研究高层论坛”综述奚金芳【期刊名称】《党史研究与教学》【年(卷),期】2006()3【摘要】2005年10月9日,乃江苏省历史学会陈独秀研究分会成立一周年,也是陈独秀诞辰126周年纪念日.为此,江苏省历史学会陈独秀研究分会主办南京财经大学基础部承办了为期一天的陈独秀研究高层论坛.这次论坛推出了两本有影响的陈研著作:一是该分会副会长、南京财经大学石钟扬教授的《文人陈独秀——启蒙的智慧》(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另一本是由该分会秘书长、南京大学奚金芳副教授主编之《陈独秀研究文集——陈独秀与20世纪学术、思想、文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此外还由社会捐助内部出版了著名资深新闻工作者、南通大学教授丁弘的《探访陈独秀续集》,因而益显论坛学术水平之高及学术含量之重.参加论坛的国内各学者共41人,提交论文及大会发言共20篇.学术讨论围绕了以下几个研究热点:【总页数】4页(P79-81)【关键词】陈独秀研究;高层论坛;江苏省;陕西人民出版社;南京财经大学;历史学会;学术含量;新闻工作者;周年纪念;20世纪【作者】奚金芳【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政治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231【相关文献】1.对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关系的再认识——"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研讨会综述 [J], 徐国利;李兴年2.陈独秀经济思想研究的新进展——陈独秀经济思想研讨会暨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理事换届会综述 [J], 徐国利3.2013年江苏省文化产业高层论坛综述 [J], 李韬;4.汉语句子问题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径——第二十五届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高层论坛暨第二届功能语言学与汉语研究高层论坛综述 [J], 秦思;王勇5.江苏省教育会计学会、江苏省总会计师协会高校分会联合召开“教育经费监管”高层论坛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与共产国际关系研究述评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与共产国际关系研究述评

Commentary on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n Duxiu' s Right Capitulationism and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作者: 何妍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3-68页
主题词: 陈独秀;右倾;共产国际
摘要: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与共产国际的关系长期以来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

20世纪70年代末由向青首先提出颠覆性的观点,他认为大革命失败的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陈独秀,共产国际负有部分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由于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向青的观点很快受到批判,众多学者著书立说证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巨大灾难,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始终没有摘去。

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前苏联档案的解密,在掌握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学术界开始重新探讨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问题。

以杨奎松为代表的学者认
为陈独秀不仅不是“右倾”机会主义,反而在许多情况下抵制了共产国际的错误路线。

这种提
法具有开创性,其后,学者们进一步探讨。

深化了新观点的研究。

陈独秀与中共五大

陈独秀与中共五大

·陈独秀研究·陈独秀与中共五大蒋文祥内容提要: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和创始人,由于其在五四时期的巨大影响和在党内的崇高威望及其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连续五届担任了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这在中共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而在中共五大上,陈独秀和陈延年、陈乔年父子三人同为同届中央委员,这在中共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会后不久,陈独秀旋即从中国革命的政治舞台上不明不白地消失,他“成了由于共产国际和斯大林错误指导导致中国革命失败的替罪羊”。

关键词:中共五大陈独秀共产国际替罪羊本文拟对陈独秀与中共五大作些研究与探讨,以求教于同道学者与同行专家。

一、中共五大在中国革命的紧急关头召开。

会前,蒋介石已叛变革命,汪精卫也日趋反动。

陈独秀害怕东征讨蒋会同帝国主义势力发生直接冲突,主张北伐讨奉。

他的主张得到了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赞同。

中共五大是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革命的紧急关头召开的。

4月18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团的支持下,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反革命政权。

这样一来中国出现了互相对立的三个政权:一个是盘距在北京的以张作霖为首脑的旧军阀政权;再一个是刚刚在南京建立的以蒋介石为头子的新军阀政权;还有一个是国共合作的以汪精卫为领袖的武汉革命政权。

当时,武汉国民政府正处在反革命力量的四面包围之中。

面对这种形势,是东征讨蒋,还是继续北伐,中共党内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周恩来、陈延年等人主张乘蒋介石在东南立足未稳、羽翼未丰之机,迅速出师东征讨蒋。

而陈独秀为迎合汪精卫同蒋妥协的心理,主张继续北伐,先打奉系张作霖,北上同冯玉祥的国民军会师,回头再打蒋介石。

陈独秀害怕东征讨蒋会同帝国主义势力发生直接冲突,给革命带来不利影响。

加上武汉政权处在新旧军阀的两面夹击之中,既有军事包围,又有经济封锁。

因而陈独秀认为,革命不能在武汉等死。

共产党在目前的紧迫任务不是深入革命而是扩大革命。

若要深入革命,就必然要支持农民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8年10月第17卷第4期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Oct.1998Vol.17No.490年代陈独秀研究的新进展赵国忠 摘 要 90年代,史学界对陈独秀这一最具争议的人物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不仅从内容上拓展了陈独秀研究的范围,对陈独秀领导权思想、家长制作风问题、晚年思想等方面提出许多新见解,而且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已趋向一致,表明陈独秀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关键词 90年代 陈独秀研究 新进展 陈独秀是一位复杂的人物,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史学界对他的评价历来众说不一。

陈独秀晚年,曾被戴上“混进党内的叛徒”“汉奸”等罪名;文革期间,更是作为一个反面人物而加以批判。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解除了思想禁锢,史学界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开始重新研究评价陈独秀,经过近20年的努力,已取得可喜成绩,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在一些领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对陈独秀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研究的突破长期以来,史学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由于陈独秀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错误,主动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特别是武装斗争的领导权,从而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近年来,一些学者重新对大革命时期的陈独秀,特别是对他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见解。

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论陈独秀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形成及演化》(《河北大学学报》1994.4)、《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中的领导权思想辨析》(《南开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6)、《陈独秀的无产阶级“领导地位”思想》(《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1)等。

学者们在论述这一问题时,较一致的看法是:陈独秀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是逐渐演化的,这种演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但对三阶段的具体表述又各不相同。

文培森在《陈独秀的无产阶级“领导地位”思想》中认为,陈独秀对中国民主革命前途的看法有过三次大的变化,使得他的无产阶级“领导地位”思想也有着不同的思想内容与领导方向。

他把陈独秀的无产阶级领导地位思想分成三个认识阶段,即“两种可能论”领导地位认识阶段、“二次革命论”领导地位认识阶段、“一气呵成论”领导地位认识阶段。

马英明在《论陈独秀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形成及演化》一文中对其三个阶段的表述更为具体,他认为:从1919年五四时期到1925年1月党的四大是基本形成阶段;从1925年1月四大到1926年12月党的汉口特别会议是陈独秀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发展与倒退互相交错、复杂演变的阶段;从1927年1月到1927年7月是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大倒退阶段。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确曾轻视工农,看不起民众。

但一些学者认为,在五四运动前后,由于受十月革命和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影响,陈独秀的态度开始改变,他从实践中看到了工农的力量,这从他在这一时收稿日期:1998-04-14期的言论和所发表的文章可以看出来,比如他赞同“劳工神圣”,认为世界上“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

学者们认为,他在这一时期重视无产阶级领导权,重视工农联盟。

就四大的历史功绩与陈独秀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它“不仅是党的,也是作为党的总书记陈独秀和党一起形成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根本标志” 。

历来对四大评价很高,而对陈独秀的作用很少提及。

因此,一些学者进一步指出,陈独秀是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又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大会的决议应能反映他的思想。

因而,“我们很难说,陈独秀在大革命期间的领导思想都是右倾的,也很难说他与无产阶级‘领导地位’思想无关,或说中共中央是‘领导地位’思想,而中共中央总书记又是另一种思想。

”学者们分析了陈独秀在这一时期形成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原因:“首先在于他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发展工作的实践,从主观上具有了对工人阶级的正确认识;其次,是在客观上,共产国际对中共党的指示,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同时党的其他领导人也对这一思想作出了不少探索和论述,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接受了这些正确的意见或主张,并在共产国际和党内同志的帮助下,纠正了自己的一切偏见和错误,从而促进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形成。

”有学者认为,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是重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并明确提出要与资产阶级争夺革命的领导地位。

大革命后期,他提出要建立有“四种并存”生产制度的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新型的“工人、农民和其他被压迫剥削阶级民主独裁制”国家政权的领导地位。

但“由于共产国际十月革命模式思想的严重干扰,再加上客观环境和时间的紧迫,共产党人已无法通过反复实践来总结自己的得失和教训,提出贯彻上述领导思想的正确的政策思想和策略思想,终于成为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重要思想理论原因。

”!学者们对陈独秀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上述分析和论述是非常深刻的,也更为接近历史真实。

因此,它代表了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二、关于陈独秀家长制问题研究的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开始系统研究陈独秀家长制统治及家长制作风问题。

1980年7月《光明日报》发表《从陈独秀的封建家长制作风谈起》,同年11月《安徽日报》刊载《陈独秀与封建主义》,1982年《陕西师大学报》发表《陈独秀的家长制作风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陈独秀家长制作风产生之由来》等论文。

张静如在《从陈独秀的封建家长制作风谈起》一文中认为:“陈独秀为人自信,常以长辈和先知者自居,他指导青年是认真的,却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做事很积极,但喜独断。

”“为了推行他那条路线,他完全实行封建家长制统治,凡是与他不一致的认识、意见,他一律排斥,不予考虑,并且对持不同意见的同志采取组织措施……陈独秀既不要群众,也不要集体领导,唯我独尊,就完全破坏了党的建党原则。

”在《陈独秀与封建主义》一文中,作者也认为:“由于手中无真理,只好凭借自己的权力和威望,在党内搞家长制一言堂,对待同志和下级,就像皇帝对待臣民,老师对学生,老子对儿子那样,研究问题时,他的话就是‘圣旨’‘命令’,就要照办,谁有异议,他就骂人摔东西。

”以上论述足以说明,陈独秀的家长制领导及家长制作风问题,已成铁案,无须再作研究。

可是,1996年5月张巨浩、林小兵在《学术交流》上发表的《关于陈独秀实行家长制统治问题的质疑》一文,对“家长制论”提出了挑战。

作者认为,家长制论不能成立,其理由是:(1)我们党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对此陈独秀起了关键作用;(2)陈独秀注意吸收新鲜血液进入领导层,不搞论资排辈;(3)陈独秀允许并鼓励发表不同意见,从不搞一言堂;(4)从客观上看,从党的建立到大革命失败短短6年,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讨论并决定了重大问题,会议开得生动活泼,是我党历史上民主最充分的一个时期。

因此,作者认为家长制论根本不符合历史事实,也忽视了根本的历史条件。

“从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经验来看,在党内真正形成家长制统治,造成‘一言堂’局面的,只有两个时期,一是王明‘左’倾路线统治中央时期,二是毛泽东晚年时期。

”王明为什么能实行家长制统治呢?因为有共产国际的支持。

毛泽东晚年为什么能够搞家长制统治呢?“根本的一条,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建立了丰功伟绩,在党内外享有崇高的威望,人们自觉不自觉的认为他是真理的化身。

而这两条陈独秀都不具备。

”作者认为,党那时所处的内外条件不允・87・第4期赵国忠:90年代陈独秀研究的新进展许,也不可能建立起陈独秀自己的家长制统治地位。

陈独秀发脾气使牛性之事是有的,这是他的一大弱点,但不能夸大,尤其不能夸大作风上的问题。

此文的发表,无疑是对传统观点的冲击,同时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可以说是给学术界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

三、加强了对陈独秀晚年思想的研究陈独秀晚年身处逆境,但仍然没有停止思索。

“这个时期陈独秀以一个独立观察员的身份,就当时成为时局焦点的抗战与建国,法西斯主义与民主主义,世界大战与未来趋势,苏联经验与社会主义问题发表了大量的言论和见解,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晚年政治思想体系。

”∀一段时间里,史学界却忽视了对陈独秀晚年思想的研究,只是到了80年代后期,人们才用新的眼光将其晚年开辟为一个独立领域,研究他的活动、思想及评价问题,从而大大丰富了陈独秀研究的内容,推动了陈独秀研究的发展。

著名学者唐宝林无疑在这一领域走在了前面。

他不仅在所著《陈独秀》(下)中对其晚年活动进行了评说,而且从1988年开始连续发表文章多层面地剖析陈晚年的政治思想。

到了90年代,这类文章更多,其中有阿明布和的《陈独秀晚年的“新二次革命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4)和《陈独秀晚年政治思想的形成与评价》(《内蒙古师大学报》1995.3),荆忠湘的《陈独秀的抗战主张》(《青岛师专学报》1993.3),郭绪印的《重评抗日时期陈独秀的政见》(《学术月刊》1995.8)等。

这些论文已经涉及到陈独秀晚年思想的各个领域。

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的:陈独秀晚年的思想是复杂的,“他既背离了传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也背离了托洛茨基主义;既与中国共产党有某些根本意见分歧,也对中国托派展开论战;既认为国民党是抗战的领导力量,又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既认为英美是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民主势力的代表,又认为英美的帝国主义政策是压迫落后民族的;既拥护国共合作反对国民党的反共政策,又对共产党的某些方针政策不满;既同情苏联的反法西斯战争,又认为苏联的政治制度是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的独裁专制,认为斯大林是反无产阶级利益的独裁者。

”#但即使如此,在陈独秀的晚年思想中仍然有其主导方面,这就是他的民主思想。

陈明布和在《陈独秀晚年政治思想的形成与评价》一文中对陈独秀的民主思想作了颇有见地的研究。

他认为:“对其论点、思路逐一进行解析,会发现一个贯穿首尾而又不断加重的主线,这就是他对民主的最新理解和执着追求。

”“陈的民主观承认资产阶级民主的历史进步性,也承认无产阶级民主即大众民主比资产阶级民主更为进步,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他否认民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也否认无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内容有质的区别。

因而我们说它确实是一个超历史超阶级的民主观。

”作者分析,陈在抗战初期是更多地立足于国内去考察民主问题的,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大大扩展了自己的视野,通过对苏联经验的集中思索,他从整个国际共运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广阔角度,全面考察了民主的历史、内容、特点以至建设问题,从而使他关于民主的认识得到又一次升华,最终完成了他晚年以民主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之构建工作,可见陈晚年的政治思想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民主思想在这一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它既是陈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是他分析事物的归宿。

”学者们对陈独秀晚年思想的研究成果表明了史学界在这一领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