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及海外学者对陈独秀的研究
五四时期陈独秀政治思想转变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五四时期陈独秀政治思想转变的特征及原因分析【摘要】五四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社会变革和政治思想的变化。
陈独秀作为当时的知名学者和政治人物,也经历了政治思想的转变。
本文将从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政治思想特征和转变的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激进的民主思想和社会主义倾向。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陈独秀的政治思想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对西方思想的接触和思考、中国社会现实的变化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特征和原因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陈独秀在五四时期政治思想转变的过程和背景。
【关键词】五四时期、陈独秀、政治思想、转变、特征、原因分析、背景介绍、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之一,发生在1919年5月4日,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运动。
这一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思想解放的时刻,各种新思潮涌现,大量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观念,并呼吁改革革命。
陈独秀作为当时的知名知识分子和政治活动家,也受到了这场思想运动的影响,他的政治思想也发生了转变。
陈独秀在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特征和转变,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发生的。
在这个时期,陈独秀不断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开始接受西方先进的民主和社会主义思想,提倡宪政和社会变革。
与此他也开始质疑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张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
这种政治思想的转变,既反映了时代的潮流,也受到了个人经历和环境影响。
在接下来的将对陈独秀在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特征和转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2. 正文2.1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政治思想特征一、革命性思想。
陈独秀认为中国社会需要进行革命变革,推翻封建帝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改革,以实现民主和现代化。
二、民主主义倾向。
陈独秀主张实行民主制度,提倡人民的参与和民主决策,反对专制统治,主张建立起民主的政治体制。
论五四运动的领导权问题
论五四运动的领导权问题摘要: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转折点。
它作为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而这场运动是谁领导的呢?这是本文着重讨论的问题。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五四运动期间参与的社会力量,明确五四运动的领导权问题。
关键词:五四运动社会力量五四领导权在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研究领域内,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起源,一直受到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
不管是在大陆、香港、台湾甚至是国外,都有不少学者从事于这方面的研究,著作之多,车载斗量。
成果之丰,尤为可观。
然而不论是国内的学者还是国外的学者,在观点上都不尽相同,有些问题至今仍争论不休。
本文拟就在五四运动的领导权方面陈述国内外学术界流行的五种观点,论述其科学性,并表达本文的学术观点倾向。
在五四运动的领导权问题上,国内外学者根据参与其中的社会力量的对比分析主要得出以下四种观点:一、认为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二、认为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三、认为是国民党领导的;四、认为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领导的;五、认为是自发的、无统一的领导。
下面本文将一一论述评价。
并借此论证五四领导权的归属问题。
一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政治上的原因,大陆的大部分学者在这个问题上都是依据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思想,坚持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五四的观点。
他们认为,运动之初,有些群众对反帝反封建的方向不明确,在对帝国主义的本质和依靠谁来取得斗争胜利的问题上有错误的认识。
就在这时,正是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李大钊同志于5月16日发表了《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的论文,他指出:这次运动中,“我们反对欧洲分赃会议所规定的对山东的办法,并不是本着狭隘的爱国心,乃是反抗侵略主义,反对强盗世界的强盗行为。
”因此,斗争的目标绝不仅是一个帝国主义和曹、章、陆等人,而是指向一切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
陈独秀堪称远见卓识的“最后见解
陈独秀堪称远见卓识的“最后见解”2008-12-15 12:44孙其明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已步入人生晚年的陈独秀,对涉及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些重大问题重新进行了深入思考。
当时,他思考得最多的是关于民主政治的问题,尤其是与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有关的民主政治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陈独秀晚年对民主政治所做的宝贵探索,主要反映在他当时所写的一部分文章和书信中。
但在陈独秀生前,上述绝大部分文章和书信并未公开发表,直到陈独秀逝世六七年之后,才由陈独秀的学生和香港自由中国社分别结集在大陆、香港出版。
1949年香港版被定名为《陈独秀的最后见解(论文和书信)》,又名《陈独秀最后对于民主的见解(论文和书信)》。
[1]本文旨在对陈独秀晚年关于民主政治,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所作的思考和探索做点分析,以此求教于学术界的同行们。
一陈独秀晚年对于民主政治,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的思考和见解,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当时他所写的《给连根的信》、《给西流的信》、《我的根本意见》、《致S和H的信》、《再论世界大势》、《被压迫民族之前途》等书信和论文中。
陈独秀提出的基本观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重新认识资产阶级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充分肯定其历史作用,强调民主政治对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具有的普遍真实的价值。
自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马克思主义者对如何看待资产阶级国家实行的民主政治制度,始终存有争议。
绝大多数人虽然也承认以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代替中世纪的封建专制有进步意义,但同时又总是猛烈地抨击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伪善的,认为那只是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和对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欺骗等等。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种看法实际上成了马克思主义者的主流或传统的观点。
陈独秀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也曾受到过这种观点的影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大加批判。
然而,到了晚年,陈独秀开始意识到,上述传统观点存在偏见,并开始重新思考,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看法。
浅谈陈独秀(吴云峰作)
浅谈陈独秀摘要:一是对陈独秀思想的评述基本是按照陈独秀一生的命运和政治选择为脉络进行的。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读者对陈独秀的思想有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前后比较,看出一个思想家思想变化的过程。
二是将陈独秀的思想与其生平事迹结合起来写,将其思想的发展轨迹置于其人生道路的变化之中。
这样可以使这本思想研究类的书变得生动、具体,读起来活泼一些。
我认为,一个人的思想表现在他的行动之中,因此把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写,就会更具体丰满,读起来也有趣味得多。
三是对陈独秀的思想进行了适当的点评。
关键词:陈学政治选择思想与生平事迹五四运动《新青年》正文: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陈独秀的研究出现了比较热烈的局面,尽管学术界经常有人戏称“陈学”是“险学”,但“铤而走险”的研究者还是大有人在,于是此局面一直延续到今天。
综观近30年来对陈独秀研究的成果,确实非常丰硕。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对陈独秀思想进行专门研究的是魏知信,他的著作《陈独秀思想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专门论述了陈独秀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轨迹。
1949年以前,有三本书涉及陈独秀的思想。
其一是王森然著作《近代二十家评传》(北平杏严书屋1934年6月10日初版),该书对陈独秀的思想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作了很中肯的评价;其二是郭湛波著《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人文书店1935年11月初版),该书对陈独秀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进行了评述,其观点很有价值;其三是尼司编《陈独秀与所谓托派问题》(新中国出版社1938年5月版),该书对陈独秀托派问题的历史背景以及由此引起的陈独秀与中共之间关系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交代,对于了解陈独秀的托派思想和托陈之间关系的变化很有帮助。
而我所做的研究是在吸取和学习了以上前辈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之后所进行的。
如果没有他们的成果供我学习借鉴,不敢谈论“陈学”。
首先,我们关注陈独秀一生的命运和政治选择。
近代史研究报告——陈独秀 PPT课件 通用
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五四运动思想指 导者。五四运动能够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 发生那么大的影响, 与他的活动、指导、 影响是分不开的。
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 的领导人。事实上,以陈独秀为核心的从中共 “一大”到"五大"的领导集体,才是中国共产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这一代领导集体,对于 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党的" 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 党的"四大"提出了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 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
陈独秀其事 陈独秀其人 陈独秀其文
历史背景
他出生的19世纪时80势年代造,英俄国雄出现了第一批马克
思主义小组。他成长过程中的中国,正处于变革的十 字路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亚洲人民反 帝反封建斗争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中日甲午战争 , 八国联军侵华…国内,康有为等人变法失败,洋务运 动破产,各种不平等条约先后签订,孙中山成立兴中 会接着成立中华民国…陈独秀像当时很多有志青年一 样,参加了反清运动,辛亥革命运动,反袁运动等。 他还多次东渡日本留学,接受了很多先进的思想文化 教育,这些都无形中为他今后的发展成就打下了必要 的思想基础。
缺陷和不足
他之所以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是因 为他犯过严重错误。在大革命时期,他多次 独自、或与少数同志联名反对共产国际领导 层发出的一些明显的投降政策,但都遭到苏 共和共产国际当权派的政治弹压。
陈独秀之所以会犯错误,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本质上是 一个书生、学者,而不是一个善于搞政治的人,缺乏搞政治 的经验和手段。搞政治,什么手段都可以采取,甚至无所不 用其极,是一点书生气都要不得的。对于那种错综复杂的政 治斗争,像陈独秀这样的书生、学者是应付不了的,往往会 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他和瞿秋白一样,都是政治斗争的 牺牲品,都是一个悲剧。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误会。
历史趣谈新文化运动兴起时间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结束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新文化运动兴起时间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结束
的
导语:新文化运动的起止时间是1915年~1923年。
前期是从1915到1919年,后期是从1919年开始,大概于20年代结束,通常没有明确的结束时间。
结束
新文化运动的起止时间是1915年~1923年。
前期是从1915到1919年,后期是从1919年开始,大概于20年代结束,通常没有明确的结束时间。
结束的原因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思想潮流,新文化运动宣传的资本主义思想已经落伍。
我们通常将新文化运动分成前期和后期两个时期,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线。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围绕着“四提倡,四反对”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
前期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后期则由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但是新文化运动在大陆的影响一直及于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在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了旧文化,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在思想上,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自由主义思想,并使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
生活常识分享。
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
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陈独秀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一生经历丰富而又复杂,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范文一:陈独秀——《新青年》的缔造者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原名庆同,字仲甫。
安徽怀宁人。
这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他在近代中国宛如一个启明星,带给渴望自强独立的国人以希望。
而这其中,《新青年》便是他的舞台。
陈独秀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和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蔡元培1917年在北大任校长后首先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任命陈独秀为文科学长。
陈在北大任教几达两年之久;五四抗议运动后他被捕入狱,1919年秋获释后回上海。
然而,陈在北京出现意义深远,不仅由于他的言论——正是在这期间他从一个进步人士转变为政治激进分子——而且也由于他为不断壮大的北大文化叛逆团体发出了第一声呐喊。
陈去北大任教时把创办于上海的杂志《新青年》迁到了北京,这个刊物在1917年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争论的首要阵地。
陈独秀本人在思想和气质上都是一个叛逆者。
这与他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他1879年10月出生于皖南怀宁的一个小康绅士家庭。
出生几个月后他父亲就死了,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的是祖父,陈回忆说,他是一个粗暴易怒、神经过敏、苛刻挑剔的老人,是个鸦片鬼,严厉的工头。
“老白胡子”死时陈独秀才8岁,这时他并没有完全形成传统社会所培育的怀疑性格。
此后又有许多教师管教他,最后一个是他的兄长,为人随和,不是那种要求很严的教书匠。
然而,年轻的陈独秀并不是因为向往(别人要求他掌握的)知识传统才努力学习的,他的动力来自他后来很伤感地描述过的东西:“母亲的眼泪,比祖父的板子,着实有威权。
近代史 评价陈独秀
毛泽东对陈独秀的评价
• 毛泽东在1945年中国共产党“七大”预备 会议上,在指出陈独秀在大革命后期犯了 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以及后来搞托陈取消派 “反对我们”之后说:“关于陈独秀这个 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 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 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 ,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 ……
陈独秀
简介
陈独秀,1879~1942, 安徽安庆市人,原名 庆同,字仲甫,号实 庵。新文化运动的发 起人和旗帜,中国文 化启蒙运动的先驱, 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及首任总书记,一大 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
人物生平
• 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自幼丧父,随祖父 修习四书五经,1896年考中秀才。 • 1897年入杭州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 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 书院开除。 • 1901(22岁)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 受清政府通缉,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 范学校速成科学习。 1903年在日本与邹容、 张继等怒剪学监发辫被遣返回国,与章士 钊、张继等共同在上海创办《国民日日报 》
箭杆胡同20号
独 秀 引 来 万 木 春 小 院 当 年 聚 风 云
• 陈独秀说:“所谓无产阶级独裁,根本没有这种 东西,他只是党的独裁,结果也只能是领袖独裁 ,任何独裁都和残暴、蒙蔽、欺骗、腐化的官僚 政治是不能分离的。”
• 他的这段话,把苏维埃独裁与法西斯独裁等 同起来看,而在分析斯大林独裁政权时,把责任 追溯到列宁,并批判了托洛茨基。这在中国托派 内部几乎没有什么人所同意的。实际上,这同第 三个问题是分不开的,我们可在第三个问题上一 起探讨。
“陈独秀是有过功劳的”
• 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 。五四运动替 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那个时候有《新 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 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 份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 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集合起 来,这才成立了党。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
关于陈独秀,360百科是这样说的,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字仲甫。
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5年9月15日,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曾当选为中央局书记,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等。
1922年11月5日,中共代表参加共产国际大会,陈独秀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组,陈独秀停职。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被捕。
1942年5月27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享年63岁。
这个简短的百科中,大家已经能够认识到陈独秀的贡献,我们把陈独秀的贡献做一简单概括。
一、陈独秀的历史贡献陈独秀的历史贡献至少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
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而且仍然是中国在努力实现的目标。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注意是上海)创办《青年》杂志,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号问世。
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创刊词《敬告青年》,首次举起了民主和科学的大旗。
为了区别于上海青年,从第二卷开始,将《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
不久,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就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
陈独秀曾犹豫地说:“因为要办《新青年》,每月出一期,上海那边恐怕走不开。
”“没关系,你正好可以把杂志带到学校里办。
”蔡元培说,“北大还要聘请一大批名流学者任教,正可以帮你编杂志。
”陈独秀随即将《新青年》编辑部迁往北京。
之后,如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沈尹默等一大批知名学者纷纷加入《新青年》的阵营,为其撰稿并参与编辑工作。
这样,以北京大学为中心,以《新青年》为阵地,一个崭新的文化阵营在中国出现了。
新文化运动时间
新文化运动时间总结精选(1):新文化运动起止时间前期:1915-1919后期:1919-1920修改本段兴起背景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务必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
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务必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透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
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总结精选(2):新文化运动结束时间是在什么时候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就是理解过西方教育的有志青年发动的一场思想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其代表人物有胡适、陈独秀和等,他们以“反传统、反孔教以及反文言”为口号的思想文化的革新运动,那么新文化结束时间是什么时候呢?这一活动的开端是在1915年,当时作为《新青年》主编的陈独秀在报纸上开始发表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
也正是因为这一行为,启发了广大民众,使得更过的人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从而为主义的宣传奠定了思想基础。
破解陈独秀被右倾的三重门
破解陈独秀被右倾的三重门作者:张敬华来源:《红广角·党史与文献研究》 2013年第2期(广东)张敬华【摘要】国民大革命后期,陈独秀被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
而苏联解密档案资料表明,陈独秀所犯的错误大多与莫斯科的指导有关。
不仅如此,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驻华代表甚至直接做出了一些错误决策。
苏联的国家政策以及中共与共产国际之间服从的组织关系,是右倾机会主义的根源。
此外,党内合作的模式从体制上剥夺了中共的领导权。
从另一角度说,在联共(布)中央日趋激烈的权力争斗中,陈独秀可说也成为他们斗争的牺牲品。
【关键词】莫斯科;共产国际;陈独秀;党内合作;右倾一、苏联的国家战略是陈独秀被右倾的深层次原因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联共(布)的幕后操纵下,由共产国际一手促成。
作为当时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迫切需要在东方结盟,以实现其远东的安全和利益。
“由于要对世界帝国主义进行漫长而持久的斗争”,应该把“一切革命因素调动起来”,①建立反帝统一战线。
这“虽然极不可靠,极不稳定,但社会主义共和国毕竟能在资本主义包围中生存下去了。
”②基于东方战略的考虑,苏联要利用孙中山的国民党来缓解在华帝国主义对其构成的严重威胁,而孙中山此时也渴望苏联的援助。
于是,在“联俄联共”的前提下,国共实现合作。
国民党“二大”选举、“中山舰”事件以及“整理党务案”被视为陈独秀的“三大让步”,而《汪陈宣言》标志其“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达到顶峰。
可是,右倾何倾,主义又何在呢?1925年末,直奉军阀控制北方政权,苏联支持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抵挡不住,北方局势发生逆转;而在欧洲也出现反苏联盟。
苏联指导中国革命的路线随即转向保守,共产国际发出“九二八”指示,要求中共放弃革命领导权。
而陈独秀被迫执行这一政策,造成所谓“右机”错误。
在国民党“二大”选举新中央委员的问题上,鲍罗廷与陈独秀存有分歧。
“关于在将来的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中的共产党员人数问题曾一度发生争执,中央提出7人,我表示反对,为的是不吓跑中派和不无谓地刺激右派”③ ,争论的结果是陈独秀退让至4人。
比较文学之阐发研究
阐发研究范式旳形成及其学术功能
20世纪初在中国学术界就已出现 文化语境:渴望了解世界, 渴望学习西方旳科
阐发研究和中国学派
提出
20世纪70年代 港台比较文学和海外汉学界
1976年 台湾学者古添洪 陈慧桦旳 <比较文 学旳垦拓在台湾> , 提出并界定了阐发法
中国比较文学界旳发明
“我国文学 丰富含蓄, 但对于研究文学旳 措施, 却缺乏系统性 ,缺乏既能深探根源
又能平实可辨旳理论,故晚近受西方文学训 练旳中国学者,回头研究中国古典或近代文 课时,即援用西方旳理论与措施, 以开发
3有效性原则
理论与对象之间旳契合性问题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落入生搬硬套旳陷阱, 在
研究中必须对所要采用旳理论模式, 对所要 阐发旳对象作详细细致旳分析, 以确保阐发 旳可行性 ,有效性
根据阐发过程中有关对象旳不同 ,分为两种 主要方式
1作品阐发
指利用生成于一文明中旳文学理论模式去 对生成于另一文明中旳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评论,是一种跨文明借用文学理论旳文学批 判活动
例如 利用陌生化理论研究中国古典小说
2理论阐发
指不同文明之间文学理论旳相互借鉴 相互 阐发
难度大, 要求实践者对于两种或多种文明中 旳文学理论有着相当全方面 进一步旳认识 , 而且善于相互打通 相互参照
2 把不同民族文学旳观念 理论 措施相互发 觉 ,相互印证, 相互阐释, 以到达完善某种文 学观念 理论 和措施旳目旳
陈独秀研究中若干争议问题述评
陈独秀研究中若干争议问题述评[关键词]陈独秀;争议问题;研究述评[摘要]本文介绍了陈独秀研究中若干争议问题的缘起及不同观点,包括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形式主义”及“全盘反传统”、是否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及在中共建党史上的地位、“二次革命论”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对大革命失败的责任、托派问题、后期政治思想及其一生的评价等。
陈独秀是中共党史、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有关他的生平、活动、思想的研究和评价既是一个政治问题,又是学术中的重大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批判陈独秀始自1927年总结大革命教训的“八七会议”,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他对大革命失败应负的责任及其后来的错误正式做出结论。
20世纪50年代胡乔木撰写《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第一次从历史的角度评价了陈独秀在中共建党和大革命中的表现,但全面研究陈独秀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的。
20多年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澄清了许多问题,也出现了若干争议。
本文试就一些争议问题的缘起及不同观点作一介绍。
一、关于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动和领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但1949年后长时间内这一功绩却被忽视。
台港学者强调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大陆则推重李大钊和鲁迅。
1951年出版的华岗《五四运动史》说“陈独秀在五四运动时期俨然以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自居,但实际上他是以一个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的资格登场的”,领导新文化运动的责任“不得不落在当时共产主义代表人物李大钊肩上,以及在当时以革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资格登场,但后来终于发展成为共产主义战士的鲁迅肩上”。
[1](P157、173)20世纪60年代初,孙思白等学者试图对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与影响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但随后就有人提出:“陈独秀的文化、方向,始终没有超出旧资产阶级启蒙哲学的范畴。
他对社会和革命的认识,不是共产主义的宇宙观。
蔡和森对“陈独秀主义”的批判
蔡和森对“陈独秀主义”的批判爱聚网址导航/[摘要]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负责人,也是中共党史上最具争议的领袖人物之一。
“陈独秀主义”是陈独秀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时期,所形成的关于中国革命性质任务、主要动力以及与国民党关系等方面的错误观点和见解的总称。
因此,共产国际和中共党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其中以蔡和森的批判最为独特、精到。
而蔡和森对陈独秀错误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论陈独秀主义》[1]一文。
[关键词]陈独秀;蔡和森;“陈独秀主义”蔡和森对“陈独秀主义”的批判主要是通过引用陈独秀的文章与讲话内容,针对其中的错误观点进行逐条批判,从而阐述自己对于中国无产阶级的作用与地位、中国革命性质和任务以及中国革命道路等问题的认识,同时对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
一、对中国革命动力的错误认识的批判首先,对中国革命动力错误认识的批判蔡和森指出,陈独秀最初转向无产阶级革命时,就没有真正认识无产阶级的力量。
《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一文对工人阶级的各种偏见,诸如“产业幼稚的中国,工人阶级不但在数量上幼稚,而且在质量上也很幼稚”、“大多数还沉睡在宗法社会里”、“不感政治的需要,并不脱神权,帝王之迷信”。
对于陈独秀的这些认识,蔡和森指出:“固然中国工人阶级不是没有缺点的,可是陈独秀经常的乐于从缺点方面来看中国工人阶级。
他在三次大会的演说中,简直把中国工人阶级咒骂得不成东西。
”[2]因此,蔡和森总结说:“可见在陈独秀的心目中‘对于革命动力的估量不正确,忽视无产阶级的领导,忽视农民的重要,而偏向于与资产阶级联盟’。
”[3]陈独秀本质上是拥护资产阶级的,其最初之所以转向无产阶级甚至发起创办中国共产党,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发展寻找一个依靠,只是追随时髦。
在京汉铁路罢工失败,无产阶级运动遇到挫折时,陈独秀马上暴露其本性,立即转向资产阶级,贬低无产阶级,强调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要动力。
二、对中国革命性质和任务错误认识的批判如上所述,陈独秀认为:”半殖民地的经济大权大部分操诸外人之手,政治权形式上大部分尚操诸本国贵族军阀之手,全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在外国帝国主义者及本国贵族军阀压迫之下,有产无产阶级共同起来,对外谋经济的独立,对内谋政治的自由,这是半殖民地国民革命的特有性质”。
精卫填海:颜海平《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1948》
精卫填海:颜海平《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
1948》
刘春
【期刊名称】《当代作家评论》
【年(卷),期】2012()1
【摘要】作为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的视觉文本之一,影片《辛亥革命》选择以秋瑾女士刑场赴难为开篇。
而就笔者目前所见,诸多围绕“辛亥百年”的纪念影像(无论内地或港台地区),都对秋瑾或林觉民的故事浓墨重彩加以阐释,如电影、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电影《竞雄女侠秋瑾》,电影《百年情书》等。
【总页数】5页(P147-151)
【关键词】中国革命;女性作家;中国现代;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电视连续剧;视觉文本;港台地区
【作者】刘春
【作者单位】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革命”的蕴律:跨国女性主义文化研究——评颜海平《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1948》 [J], 王玲珍
2.生物种族政治和女性的赋权:中国女作家的想象性写作(1905-1948) [J], 颜海平;季剑青
3.海外学者的中国女性作家想像——以夏志清、梅仪慈、颜海平的丁玲研究为中心[J], 文学武
4.五四时代与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的起源——以陈独秀、李大钊、张闻天、恽代英等现代作家为例 [J], 杨洪承
5.海外学者的中国女性作家想象——以夏志清、梅仪慈、颜海平的丁玲研究为中心[J], 文学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_兼谈陈独秀的_右倾_问题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兼谈陈独秀的“右倾”问题杨奎松内容提要 在中国共产党内,是谁最早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是谁反对无条件支持国民党,最早主张向国民党右派宣战的?是谁起草了中共四大决议,并在其中高唱无产阶级领导地位的?本文认为都是陈独秀。
既然如此,那么陈独秀为什么又有所谓三次“大让步”,有所谓《汪陈联合宣言》呢?本文深入考察共产国际特别是苏共中央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和当时国共关系的实际状况之后,认为陈独秀未必应当为此承担多少责任。
陈独秀1927年确实反对过工农运动“过火”,但这种反对是不是完全错了?本文也作了初步的分析和回答。
关键词 陈独秀 共产国际 中共中央 维经斯基 鲍罗廷 右倾对陈独秀的一生,至今人们的评价不一。
有的是因为观点不同,有的却是因为资料欠缺。
国内几乎所有谈及陈独秀生平的文章和著作,都肯定地说,由于他“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因而成了“中国的孟什维克”,“出了一个陈独秀主义”,对中国共产党1927年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①但是,如果我们连这一时期陈在党内主持工作过程中的许多重要文献资料都不了解的话,焉知他的那些“主义”的背后,没有更复杂的背景?何况,中国共产党自始就是共产国际的下级支部,并直接受到莫斯科派来的代表①《陈独秀评论选编》(下),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23页。
的监督指导,我们又如何知道他没有进行过内部的抗争?1929年陈独秀曾经发表过一个《告全党同志书》,历数自己当年五度“未能坚持我的意见”,被迫执行共产国际指示的情形①。
但共产国际早已给陈独秀的“错误”定性,声称中国革命的失败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机构中存在着“陈独秀这样一类机会主义倾向最严重的领袖”。
于是,什么“右倾分子”、“投降主义”之类的政治名词纷至沓来。
②陈独秀的辩白,自然引不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直至今日,即使那些为陈独秀鸣不平,高度评价陈是那个牺牲自己、造福中国的“普罗米修斯”的作者们,也仍旧口口声声地说:“我们并没有疏忽他投身革命,尤其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应承担的右倾机会主义的责任,以及在理顺与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的关系方面,和在与国民党右翼斗争方面的缺失。
对陈独秀的客观评价
对陈独秀的客观评价陈独秀,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大影响而又十分特殊的领袖人物,民国以来,尤其是到五四运动、大革命和抗战前期,他一直都是一位大名鼎鼎、无人不晓的历史风云人物,并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他既是近代中国一位有重要影响而十分复杂的历史人物,又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
陈独秀出于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忱,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并因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离开了“举人“的旧路,踏上了“共产党”的新路。
陈独秀几乎参加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从拒俄运动、辛亥革命到反袁斗争;从励志会、青年会、暗杀团、欧事研究会到岳王会;从《国民日报》、《甲寅》、《安徽俗话报》到《新青年》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更为辉煌的是他成为了“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
“五四运动”既是指1919年5月4日的学生爱国运动,又是指这一时期的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最先撑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他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潮。
无庸讳言,陈独秀在领导新文化运动中确实发表过一些过激的言论,对一些问题也确实是矫枉过正。
然而,矫枉过正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包袱过于沉重的民族来说,不啻为跳出窠臼的必要动力。
新文化运动的某些观点“固然偏激武断,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不能不说,它是打破宗法礼制、圣贤名教一统天下的禁锢,为中国文化步入现代化进程,立下不世之功的。
” 因此,毛泽东和孙中山都对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然而,长期以来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旗手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突出,反而被其他文化人盖其锋芒。
对此,一位台湾的学者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中国大陆的文化界长期以来高举鲁迅而贬低陈独秀,在台湾及海外则高举胡适而贬低陈独秀,两者都是有欠公平,而不合乎实际的。
事实上,陈独秀无疑是这一时代的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的领导者,而鲁迅和胡适乃是陈独秀主办《新青年》时代的左右大将罢”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非常注重启迪民智、民德的工作。
陈独秀新闻思想资料
新闻事业是近代西方思想启蒙和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在近代中国,则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取得在华办报特权,不少中文和外文报纸伴随着经济侵略和文化渗透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地发展起来。
列强在华创办报刊,主要是为扩大侵略宣传、服务,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中国本土新闻事业的肇始。
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的高潮。
其时,我国新闻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种宣传变法、改制的报刊和出版机构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
最具代表性的报刊无疑是梁启超任总主笔的《时务报》。
该报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强为宗旨,许多文章议论新颖,文笔活泼。
特别是梁启超一手包办的论说文,行文酣畅淋漓,笔锋常带感情,广受读者欢迎,上自通都大邑,下致穷乡僻壤,“海内观听为之一耸”。
青年陈独秀就是1897年在南京参加江南乡试期间最早接触到《时务报》的,梁启超宣传变法的鸿篇巨论使他深受震撼。
这次接触对于陈独秀人生路向的选择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直到晚年,他还坚定认为“这便是我由选学妖孽转变到康、梁派之最大动机”,“决定了我个人往后十几年的行动”。
新闻舆论的震撼力如此之强大,促使陈独秀转变人生路向,从此,他以“康党-乱党-共产党”的革命人生,取代了“举人-进士-状元郎”的传统人生。
陈独秀投身新闻事业,始于1903年8月在上海参与章士钊创办的《国民日日报》的编辑工作。
这家报纸只有章士钊和陈独秀两人承担全部编辑事务,常常要彻夜工作。
《国民日日报》是为接替因宣传民主革命被清政府查封的《苏报》而创办的,但规模超过《苏报》,且其“篇幅及取才较苏报新颖”,因此“发刊未久,风行一时,时人感称为《苏报》第二”。
该报刊载时论、学说、思想介绍以及中外、地方等新闻,尤其重视登载揭露清廷腐败和社会不公等文章。
为安全起见,时论文章大多不具实名,所以很难界定哪些文章出自陈独秀手笔,但署名“由己”的两首诗,可以确定出自陈独秀,即《哭汪希颜》和《题西乡南洲放猎图》。
新文化运动时间
新文化运动时间新文化运动结束时间是在什么时候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就是理解过西方教育的有志青年发动的一场思想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其代表人物有胡适、陈独秀和等,他们以“反传统、反孔教以及反文言”为口号的思想文化的革新运动,那么新文化结束时间是什么时候呢?这一活动的开端是在1915年,当时作为《新青年》主编的陈独秀在报纸上开始发表,提倡民主与科学。
也正是因为这一行为,启发了广大民众,使得更过的人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从而为主义的宣传奠定了思想基础。
就新文化运动,其实是分为两个时期的,在1915年开始之后,到前期就是,一共经历了查差不多四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结束时间是在1919年。
在前期结束之后,很快国内就再次掀起了传播西方文化的高潮,这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后期了。
当然其后期的开始则依旧是在1919年,在这段时间内,人们刚加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能够是对中国所有的古典文化的全面反封,也就是说,因为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进一步开展,使得中国的古典文化走上了没落之路。
后期的新文化运动一共经历了多久的时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大概也就是二十年左右吧,所以新文化运动结束时间就应就是1923年,其结束的原因实际上是因为新文化运动已经无法顺应是时代的潮流,因为在当时,以的开展为凭借,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新的主流思想,而依旧在宣传资本主义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就这样走向了终结。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好处非凡的运动。
这场运动从开始到结束都有它的发展过程。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状况具体是这样的,起初是一些理解过新式教育的革命人士在意识到了中国封建统治是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他们在思想上统一之后,便开始了运动的筹备阶段,首先是透过对的继承还是批判开始的,因为当时有些人支持封建统治思想,也尊崇孔子的思想,能够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新兴知识分子,却不一样意这种观点,因为他们认为要顺从个人内心的想法,也就是为人类带给更多的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港台及海外学者对陈独秀的研究作者:陈建明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07期点击数:1585 更新时间:2007年12月12日一、台湾、香港学者对陈独秀的研究国民党政府兵败台湾,原已投降国民党的托派任卓宣(叶青)等人,也随之到了台湾。
他们偶有回忆和谈论陈独秀的文字,但无甚价值。
倒是台静农、胡秋原、郑学稼三人对陈独秀的回忆和评论,有足观处。
台静农的《酒旗风暖少年狂——忆陈独秀先生》,讲了他“为未能做仲甫(陈独秀的字)的学生而遗憾”;陈独秀“谈及(苏)曼殊的日本女友”;章士钊在陈独秀面前自称“小瘪三”;陈独秀的“笔底寒潮撼星斗”;“艺术趣味终未灭”和“晚年遗愿”。
[1]晚年陈独秀的气度、风貌、理想、心态,跃然纸上。
由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编印的《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全为陈独秀的手迹影印,共有114封陈独秀书信手迹,弥足珍贵。
胡秋原在1996年11月14日与郑超麟的通信中,称陈独秀《给H和S的信》中H是他自己,S是薛农山(Shich)(按:S实为孙几伊);1997年1月8日致郑超麟信中,谓“弟自西游后即主张中国应实行资本主义,陈先生入川后在民生公司演讲,亦有此主张”;1997年5月31日信中,说陈独秀在抗日战争时期“坚信抗战必胜”。
在他的著作《一百三十年来中国思想史纲》中,胡秋原引了三封信和一篇文章的大段原文,作了具体精辟的评介,可见胡秋原对陈独秀确有研究。
陈独秀逝世后不久,胡秋原即写了《悼陈独秀先生》的文章,说陈独秀“是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化政治史上的一个彗星,当年叱咤风云,此日销声匿迹,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这一形象的譬喻,倒也切中陈独秀的肯綮。
台湾学者郑家稼辞世后,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在1989年出版了《陈独秀传》,该书陈独秀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马克思主义先锋,中国共产党创始人”。
书中有些资料比较难得,如陈独秀晚年从江津发出的致作者的14封函件的手迹,就很宝贵。
但全书反共色彩浓厚。
香港学者对陈独秀的研究别成一家。
一是因为香港有托派及有托派刊物《先驱》。
居住在香港的中国托派元老一丁(即楼子春)于1986年4月接受香港《开放》杂志记者访问时说:“到目前为止,您知道,中共对中国托派,对陈独秀个人,曾经做了一些比较好的事情。
近来我们见到,他们甚至对托洛茨基的生平和思想,都企图作出比较为公正的评价。
这都是好事,值得欢迎。
”[2]反映了今日托派(按:还在1988年,苏联政府已对托洛茨基——季诺维埃夫联盟中的托派平反,谓托派系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并非帝国主义收买的间谍、特务)对陈独秀的看法。
如《先驱》1994年第二期发表的向青的文章《似曾相识燕归来》,借评论唐宝林《中国托派史》的机会发表了托派的陈独秀观:“一直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开始前,陈独秀是中国托派里面政治能力最强的一个,他比所有别人都更懂得运用托派政纲,制订实际策略。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陈独秀非常积极地支持并且企图影响当时的抗日反国民党的群众运动,就是一个光辉的例证。
”“大约从一九四○年起陈独秀倒退抛弃马克思主义,接受社会民主党那种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了。
他认为一次世界大战不可能引起社会主义革命和殖民地民族独立,只能够是同盟国或者轴心国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之一胜利,同时认为民主主义的同盟国胜利比较好,所以主张支持同盟国作战。
他还把独裁的苏联同德日并列为世界三大反动堡垒,主张首先打倒它们。
到了这个时候,当然再没有理由把他算在托派之列。
他在最后这段时期的言论,成为反对马克思主义者最爱使用的武器。
这是陈独秀最大的悲剧,一生中最不光彩的事迹。
”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的托派,认为陈独秀晚年与托派分手是悲剧。
香港研究陈独秀的还有从大陆去香港的“南来作家”。
如王尚政从20世纪80年代起,即研究陈独秀,以其研究所得,写了一部专为陈独秀辨正的纪实小说《逝水余波》。
王尚政认为,陈独秀不只在创建共产党的事业中作用重大,就是“五卅”运动,也是陈独秀发动起来的。
在王尚政看来,苏共在莫斯科遥控,瞎指挥,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陈独秀对大革命的失败有没有责任呢?王尚政的意见是:有!主要是政治上幼稚,缺乏经验。
“原因是陈独秀、罗亦农他们中能根据一些蛛丝马迹去判断对手的大致动向,抓不到真凭实据可以扭住对方喊捉贼,捉强盗!所以在总书记的口里才会有这样混淆不清的逻辑:既要让民众知道,蒋介石已成反动势力中心,又只能在口头上宣传,不能见诸文字……”而这与党在当时还处於幼年时期政治经验不足是有联系的。
陈独秀对蒋介石的反动是有预见的:“但总书记看得更远,他甘冒一时之不韪,提出北伐必须真是革命的势力,要提防夹杂着投机的军人政客个人权位欲的活动。
后来历史的发展不正证明总书记预见的正确吗?”特别是“陈独秀带头反对苏联的锁链,是他公开拒绝去苏联受训,是他豪迈地提出中国革命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领导——这一点,中国共产党还要经过多年的曲折斗争才能摆脱斯大林的折磨,不更显现陈独秀的高瞻远瞩吗?”王尚政认为,陈独秀能提出这一点尤其难得。
至於陈独秀拒绝在党中央报刊上发表毛泽东写的有关湖南农运的文章,王尚政认为对那些生动的文学描写,读后会连声叫痛快,但揆诸当时的实际,“有土皆豪,无绅不劣”、“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毛泽东提出的这样一些主张,“当然必在农村得到巨大反响。
但如果我们不是图一时之痛快,冷静考虑一下政策,北伐官兵受到过火农运的反响和农村经济秩序受到严重破坏等事实,就会觉得毛泽东的主张,虽然从根本上讲是有理的,但它们不正是大大超越了革命的阶段和老百姓的自觉吗?我相信当时陈独秀的拒绝党中央报刊上刊登毛的文章,和党的五大否决他(毛)的主张,决不是有什么个人的思怨得失,而是当时政治现实的决策。
”王尚政的这一看法,自然可以“争鸣”,但不失为一家之言。
即使是陈独秀的晚年,他也是优长大于过失:“他在抗日、反蒋独裁和民族大节方面,始终是立场坚定,正气凛然,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这是他被国民党拘捕,坐了五年多监牢的真实写照。
”《逝水余波》出版后,在香港,在菲律宾,都有好评。
无论作者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我国内地史学界至少是应该对之引起重视的。
此外,20世纪70年代,香港出版了邓文光的《中共建党运动中诸问题》和司马璐的《中共的成立与初期活动》两部著作,其中均对陈独秀有所评论。
二、日本学者对陈独秀的研究日本对陈独秀的研究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堪称海外第一。
还在1953年,朝日新闻社即出版了东京明治大学法学部教授横山宏章的《陈独秀传》。
他总结了陈独秀一生的思想变化,认为“陈独秀可称为清末的民族主义者、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主义者,国民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因此,研究陈独秀的妙趣,就在于追随他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思想变化,探讨他那既能适应革命时代,又能随时代潮流而变化的思想过程。
”这是事实。
绪形康在《30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重新评价》一文中认为:“显然,以陈独秀为首的新思潮派轻视了外国资本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垄断性和侵略性。
但反过来,马克思主义阵营也忽视了在中国近现代社会中民族资本主义积极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事实。
应当指出,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断是受了30年代中共中央极左政策的强烈影响。
”[3]这表现了日本学者研究陈独秀的独立精神。
绪形康于1994年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时认为:1922年9月,陈独秀在《造国论》一文中,第一次(也是中国最早)提出了“国民革命(National Revolution)”的概念;1926年9月13日,陈独秀在《答张人杰、符王秀、黄世见、冥飞<关于北伐问题>》信中,第一次(也是中国最早)把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三大政策概括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原文是“中山先生拥护农工利益联俄联共,此革命政策”——编者唐宝林注),绪形康还著有《论危机——1926至1929年的中国革命》[4],其中有涉及陈独秀处。
日本大阪教育大学青年学者菊池一隆提出,在革命斗争中,中共与托派“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由城市转向农村建立根据地,开辟了最终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道路”;“而托派留在城市,认为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但民主并不完备,因而强烈要求民主”;“不管其主张多么对立,结果都是分别承担了农村和城市,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5]2002年5月27日,日本学者发起成立“日本陈独秀研究会”,东京大学教授佐佐木力任会长,庆应义塾大学教授长崛佑造任干事长。
佐佐木力在《吉野作造和陈独秀》一文中介绍,“陈独秀成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时候,吉野也是日本民主主义运动的旗手。
”吉野在获知中国爆发五四运动消息后,“特别邀请陈独秀访问日本”。
但是,“由于陈独秀在散发传单时被捕,接着虽营救出狱,但仍受警察监视而不得不流亡上海去建立中国共产党,失去了双方合作的机会。
”[6]这是很可惜的。
佐佐木力在2002年7月10日日本《每日新闻》报上著文称:“如果给这位被称作‘中国的托洛茨基’的陈独秀的一生下个判语,最确切的就是‘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永久革命者’吧。
”2002年11月9日,日本陈独秀研究会举行成立纪念演讲会。
长崛佑造教授的讲题为《陈独秀与鲁迅》,着重讲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与鲁迅的关系。
日本大学江田宪治教授的讲题为《作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的陈独秀》。
他依据历史事实,对至今仍贴在陈独秀身上的种种标签,比如“鼓吹二次革命论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家长式作风”、“轻视农民的城市革命家”作了考证,阐明了这些标签,其实是在陈独秀投身于托派反对派运动之后,“主要由当时仍在莫斯科的斯大林派共产党员杜撰出来的”。
实际上,另一位日本学者江田宪治早在1990年,即发表《陈独秀与“二次革命论”的形成》一文,为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正名[7];后又在《中共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的功与过》一文里,进一步申述了他对陈独秀时代“城市中心论”、陈是否实行了“家长制统治”、陈是否是“二次革命论”者三个问题的看法[8]。
佐佐木力教授则作了题为《陈独秀与第四国际》的演讲,论述了1937年陈独秀从南京监狱出狱后的立场。
他指出,“陈独秀的重视‘民族性的’民主性斗争,呼吁‘一致抗日’的观点与托洛茨基极为接近。
”[9]2002年12月中旬日本托洛茨基研究所出版的《陈独秀特刊》(《托洛茨基研究》NO.39)则是一期专门发表陈独秀研究文章的特刊。
三、欧美学者对陈独秀的研究美国学者研究陈独秀的人数很少,但著作有一定份量。
1983年,即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芾甘(Lee Feigon)的《陈独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一书。
作者及其祖母与托洛茨基既是同族又是亲戚,因此,林茂生教授对该书所评说的,“作者由于其本人的经历特点,书中对陈独秀与托洛茨基理论、实践的评述有其特点”,“指出陈与托并不属同一思想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