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友善小学教课设计20~20 学年第学期
学科名称
使用教材
讲课班级
讲课教师
单元备课
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所需9 课时名称课时
教材
内容
教材简析
学情剖析本单元的教课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部分。

(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 100 之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 2)使学生能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
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理解时间、速度和行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
这类关系解决问题。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量方法。

学生在解决详细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适
合的方法进行估量,养成估量的习惯。

注意创建与教课相关的学习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课计算。

适合优选
练习题量,注意兴趣性和比赛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是学生们在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长进行教课的。

学生们有了,如何列竖式、计算等一些方法为指导,学习起来较为简单。

需注意对
学生们认真认真计算,齐整书写的优秀学习习惯的培育。

着重学生的自主研究,培
育学生迁徙类推能力。

增强估量,培育学生的数学意识。

课时备课
讲课题目口算乘法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 100 之内)或几百几
教课目的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经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教课重难点: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 之内)或几百几十教课要点的数的口算方法
及难点
解说、议论
教课方法
课件习题
教课准备
一课时
课时安排
教课过程二次备课
一、自主研究口算方法。

1、课件分别出示 45 页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
指引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

2、依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识题?
3、“人骑自行车 3 小时能够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
算。

16×3=
(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
4、报告沟通。

二、指引学生对照不同算法的特色。

1、出示题目:特快列车 3 小时能够行多少千米?
160×3=,独立计算后小组沟通。

2、指引学生对照 16×3=和160×3=,让学生
从 16 和 160 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
法。

3、将第 1 题增添 1 个条件“30 小时行多少千米?”
16 × 30=
4、让学生在与“16×3”的对照中归纳出简易算法。

三、稳固练习。

1、练习六第 1题。

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而后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实时反应学生口算状况。

2、练习六第 2题。

可向学生显现两栽花卉的部分品种,引起学生的生活美感。

3、练习六第 3题。

(开放题)
在反应时,指引学生学会有序思虑的方法。

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线。

四、讲堂小结。

板书设计:
堂堂清检测题
1、18× 4=
2、一个悠悠球24× 3=130
24 元,李老师带了
×5= 2
100 元钱,买
× 380=
4 个够吗?
堂堂清检测状况剖析
题一全对人数正确率% 题二全对人数正确率%
教课反省:
课时备课
讲课题目口算乘法的练习
1、进一步掌握让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 之内)
教课目的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娴熟地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 100 之内)或几百几十的数。

能正确、娴熟地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 之内)或几百几
教课要点十的数。

及难点
教课方法
解说、议论
教课准备
投电影、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课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
1、投影出示第 4题:
2、问:你能说一说口算时是如何想的?
学生口算
3、比一比,谁算得快?(小黑板出示第八题)
学生比一比谁算的快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二)综合练习
1、要修业生达成第 5题。

你说出口算的过程吗?
学生表述口算的过程(多名学生说一说)。

2、察看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特色?
学生先填空后说一说自己的见解。

小结: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
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三)提升练习
1、要修业生达成第 6、7 题。

(学生在书中达成
第 6、7题,说一说解题的思路。


①第 6 题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适合的估量方
法。

②做 7 题时先让生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引
学生
指引学生跳出惯例思想进行创新
16÷4=4(元),原因:“买 3 送1”相当于买 4
少收 16 元,则均匀每棵少收 4元。

2、小结。

板书设计:
堂堂清检测题
1、每棵树苗16 元,买 3 棵送一棵,学校一次买三棵,每棵廉价多少钱?
2、
8× 3= 60 × 4=
16× 3= 180 × 4=
32× 3= 240 × 4=
堂堂清检测状况剖析
题一全对人数正确率% 题二全对人数正确率%
教课反省:
课时备课
讲课题目笔算乘法
1、使学生能依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
教课目的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计算能力。

要点及难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课要点
及难点
解说、议论
教课方法
实物投影仪
教课准备
一课时
课时安排
教课过程二次备课
一、自主研究笔算方法。

1、出示例 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
了 12 小时,火车 1小时约行 145 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大概有多
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 145×12 的大概范围。

4、试试算出 145×12 的结果,并比较估量的情
况,算一算估量值与正确值的偏差能否符合实质。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
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地点如何;(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指引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查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稳固练习
1、课本 49 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达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查验。

2、练习七第 3 题。

164 × 32= 54 × 145= 254 × 36=
217 × 83= 43 × 139= 328 × 25=
提示学生:如何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研
究、对照的基础上反省,理解在列竖式
时,上边一行写三位数,下边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

同时提示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认真。

3、练习七第 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拥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依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三、讲堂小结。

板书设计:
堂堂清检测题
1、先用笔算再用计算器演算
164 × 32=54 × 145= 217 × 83=43 × 139= 254 × 36= 328 × 25=
2、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周要用114 分钟,绕地球59 周要用多少时间?
堂堂清检测状况剖析
题一全对人数正确率%
题二全对人数正确率%
教课反省:
课时备课
笔算乘法的练习
讲课题目
1、知道用乘法解答应用题可把两个因数互换地点。

教课目的2、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课要点: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课要点教课难点:理解应用题中相关数目关系。

及难点
议论法、解说法
教课方法
多媒体
教课准备
1 课时
课时安排
教课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
1、小黑板出示笔算题:
134 × 16 246 × 34
学生笔算(两名学生板演)。

让学生笔算过程。

2、口算:
14 ×7 25×3 160 ×5 23 × 100
60 ×70 21 × 300 18×50
(二)练习
1、投影第 2题: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绕
地球一周要用114 分钟,绕地球 59 周要用多少分
钟?比 5时节间长些仍是短些?
2、问:如何列式表示什么?5 时节间有几分钟?
学生试做(一名学生板演)。

114 × 59=6726 (分钟)
114
×59
60× 24 ×
5=7200 7200>6726
问: 59 114
×114 和× 59 比,哪一种计算更简
便?
多名学生回答(个别学生会列这类式子:。

59
×114
学生比较后得出:114
×59
笔算时比较简易。

1、练习:达成 4、5题。

学生练习(两人
板演)
2、小结:今日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作业:练习十三:8-11题。

板书设计:
堂堂清检测题
40 本作为备用。

学校应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 本。

全校还需要留
买多少本练习本?
2、 124× 73=46× 215=224× 36=
28× 153=27× 142=182× 47=
堂堂清检测状况剖析
题一全对人数正确率%
题二全对人数正确率%
教课反省:
课时备课
讲课题目因数中间或尾末数有 0 的乘法
1、掌握因数末端有 0的竖式的简易写法及计算方法
教课目的2、口算、笔算交互进行,培育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课要点
掌握因数末端有 0的竖式的简易写法及计算方法
及难点
解说法
教课方法
课件
教课准备
一课时
课时安排
教课过程二次备课
一、情形导入
1、出示例题情形:
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 160 千米
一般列车每小时可行 106 千米
它们 30 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2、学生依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
3反应第(1)题: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
4、要点环绕竖式的简易写法和积进行议论
①、写竖式时,如何办理“ 0”和“非 0”数字的对位问题
②、如何确立积的末端零的个数
5、反应第(2)题:要点环绕竖式的简易写法
二、怀疑与小结
1、因数末端有 0 如何列竖式简易?应注意什么?
两个因数末端都有 0的简易算法是“先把 0前方的数相乘,
再看两个因数末端一共有几个 0,则在积的末端添写几个 0。

2、因数中间有 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乘数中间有 0的乘法,用 0乘这一步能够省略。

但要注意用
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三、知识反应:
1、学生试练 P53 做一做
2、比较哪个算式简易,为何?
360 360
× 25 × 25
四、稳固练习:
1、练习八:1、
2、
3、4
2、学生独立达成,全班议论校正
五、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堂堂清检测题
1、305× 50=180× 50=290× 20=
240× 22=460× 70=206×40=
2、公园的一头大象一天要吃350 千克食品,饲养员准备了 5 吨食品,够大象吃20 天吗?
3、我国发射的“神舟”四号飞船绕地球一周约用90 分钟,一共绕地球 108 圈,用了多少时间?
堂堂清检测状况剖析
题一全对人数正确率%
题二全对人数正确率%
题三全对人数正确率%
教课反省:
课时备课
讲课题目速度、时间和行程的关系
1、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一致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教课目的2、经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指引学生自主研究速度、时间和行程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行程
3、培育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

教课要点及难点
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一致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建立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行程
练习法、议论法
教课方法
实物投影
教课准备
一课时
课时安排
教课过程二次备课
一、情形导入
1、出示例题情形: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行程是
40千米。

2、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3、再出示:特快列车的速度是 40 千米/时
4、师说明:也能够这样写。

5、让学生察看:哪一种方法简易?如何用复合单位来表示
速度?
6、报告成就:能够用所走的行程/时间单位来表示速度。

7、练习:让学生试着写出其余交通工具的速度,集体讲评。

二、初步研究速度、时间、行程的关系
1、出示例 3情形图
2、让生独立解决第(1)(2)小题
3、出示:
(1)80×2=160 (千米)让生说出每个数各代表什么量?
(2) 2× 80=160 (千米)
4、小组议论、研究速度、时间和行程之间有什么关系?试
着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5、小组派代表显现他们的作品:速度×时间=路程
三、深入研究速度、时间和行程的关系
1、出示练习八第 8题情形图
2、让生独立解答,全班讲评校正。

3、让生思虑议论:(1)( 2)题的算式是依据什
么关系式得出的?你有什么发现?
报告显现成就:速度×时间=行程行程÷时
间=速度
发现:只需知道此中随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三个量。

四、稳固练习
练习 8 5、6、7、9
生独立达成,全班议论校正。

五、总结沟通,报告收获。

板书设计:
堂堂清检测题
1、王叔叔出发去王庄乡送化肥。

去的时候用了 3 小时,返回时用了 2 小时。

去时速度只有40 千米 /小时,
(1)从县城去王庄乡有多远?(2)返回时均匀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辆旅行车在平原和山地各行了 2 小时,最后抵达率由山顶。

这段路有多长?
平川速度50 千米 /小时山地速度30 千米 / 小时
堂堂清检测状况剖析
题一全对人数正确率% 题二全对人数正确率%
教课反省:
课时备课
讲课题目积的变化规律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觉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
一件十分风趣的事情。

教课目的2、试试用简短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育初步的归纳和表达能
力。

3、初步获取研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课要点及难点
理解经历积的变化规律并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初步获取研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

讲话法、演示法
教课方法
课件、、计算器、写有试题的作业纸
教课准备
一课时
课时安排
教课过程二次备课
一、研究“两数相乘,此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
变化的规律”
1、两数相乘,此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
化。

达成以下两组计算,想想发现了什么?
6× 2=()8 × 125=()
6× 20=()24 × 125=()
6× 200=()72 × 125=()
(1)组织小组沟通,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上边算式中
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伙伴听。

学生或许是就题说题,如,左
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是 2的10 倍, 120 也是 12
的 10 倍;右侧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 是 8的 3倍,
3000 也是 1000 的 3 倍。

(2)组织全班沟通。

在小组沟通基础上,指引学生依据
上边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状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
句话归纳出来:“两数相乘,当此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2、两数相乘,此中一个因数减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
变化。

( 1)请学生达成以下两组计算,想想发现了什么。

80× 4=()25 × 160=()
40× 4=()25 × 40=()
20× 4=()25 × 10=()
( 2)指引学生议论上边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状况,
与第( 1)组算式的议论过程相同,最后指引学生归纳:“两数相乘,当此中一个因数减小若干倍时,积也减小相同的倍数。


3、整体归纳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归纳为一条?”
指引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归纳为一条,并用简短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减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减小)相同的倍数。

4、考证规律
(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P59、 3
(2)举例说明积变化规律。

各写两组算式,一组 3 个,显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减小的变化状况。

5、应用规律。

达成例 4 下边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
1、2、 4 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
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虑,发现规律:①请学生达成以下计
算,并在组内陈述自己发现的规律
18× 24= 105 ×45=
(18 ÷ 2)×( 24× 2) = ( 105×3)×( 45÷ 3) = (18 × 2)×( 24÷ 2) = ( 105÷5)×( 45× 5) =
②组织全班沟通,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发现的规律,
而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归纳。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①在○中填上运算符号,
在□中填上数
24× 75=180036× 104=3744
(24○ 6)×(75× 6)=1800(36× 4)×(104○4)=3744
(24○ 3)×(75○□)=1800 ( 36○□)×( 104○□)=3744
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 平方厘米,假如长减小 4
倍,宽扩大 4 倍,这个长方形就变为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
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板书设计:
堂堂清检测题
1、一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添到24 米,长不变。

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560 平方米宽 8 米
2、找出规律在填空。

16× 17=272 16 × 34= 16 × 51=
16 × 68= 16 × 85= 16 × 102=
堂堂清检测状况剖析
题一全对人数正确率% 题二全对人数正确率%
教课反省:
课时备课
讲课题目乘法估量
教课目的让学生学会乘法估量方法,并会依据实质状况选择估量方法
教课要点
依据实质状况选择估量方法
及难点
教课方法
小组研究、实验法
教课准备
课件、计数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课过程二次备课
一、新授
1、教课例 5
(1)投影出示例5图,让学生谈谈题意,明确本题其实不
用求出正确数,只需估量就行了。

教师板书:49×104≈
(2)学生议论估量方法
(3)报告:
生:49≈50 104 ≈ 100
50 × 100=5000 ,应当准备 5000 元。

生:49≈50 104 ≈ 110
50 × 110=5500 ,应当准备 5500 元。

(4)比较
师:谁的估量好一些?为何?
生:第二种估量方法好一些。

要求带多少钱,在估量时要把近似数取大些,才不会造成钱
不够的现象,所以这道题用第二种估量好一些。

2、P60 的“做一做”
独立达成,校正时说估量方法。

二、稳固练习
1、P61、1
学生的预计方法可能不相同,只假如正确的都赐予一定,不
作一致要求。

2、 P61 、 2-4
独立达成,校正时谈谈估量方法。

3、P62、5
先在小组内沟通预计方法,后在全班沟通
4、 P62 、 7, P63、 9、 10
独立达成,集体校正。

5、 P63 、 12
答案: 203×16,203 ×26,203 ×36, 203× 46
板书设计:
堂堂清检测题
1、刘宁走一步的均匀长度是62 厘米,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 252 步。

操场大概长多少
米?
2、沙坪小学有学生612 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 所。

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3、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 千米。

假如它每日飞780 千米,那么它
到吗?
20 天能飞
堂堂清检测状况剖析
题一题二全对人数
全对人数
正确率
正确率
%
%
题三全对人数正确率% 教课反省:
课时备课
讲课题目复习练习课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娴熟地进
教课目的行运算。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3、经过应用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提升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觉
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巧性。

要点:正确娴熟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进一步理解掌握
教课要点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及难点难点: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提升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觉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巧性。

教课方法练习法、议论法
教课准备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课过程二次备课
1、课文第62 页的第 7 题。

第7 题是整数四则运算的口算的复习,题目主假如以本单
元乘法口算方法为主,增添几题前方学过的加、减和除法口
算。

练习时,要求做到人人参加,并统计大部分学生达成所
有 12 题所需的时间,认识学生口算的娴熟程度。

练习过程做到:
( 1)以幻灯或电脑课件表现算式,算式逐个表
现。

( 2)为表现人人参加,算式可重复表现。

( 3)学生口算时,要求语言表达完好。

( 4)对口算比较慢的学生,老师要赐予特别照料,
复习口算的方法,提升他的口算水平。

( 5)最后老师进行简要评论。

2、课文第63 页的第 8 题。

第 8 题是本单元的笔算练习。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
单元的要点内容,所以,老师应当要修业生全面理解掌握三位数
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步骤及计算中的注意点,提升
学生笔算的技术。

本道题突出因数中间或末端有零的笔算,
因数中间、末端有零的笔算正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难点。

所以,经过练习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清除难点,更好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学生独立笔算。

(2)老师巡视,注意察看学生竖式书写能否规范、工
整,特别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对因数中间、末端有 0 的笔算可否正确办理。

(3)反应练习结果:
反应时,主要要修业生说明因数中间的0 或末端的 0 在笔算时的不同操作方法。

老师用实物投影仪显现两道题
目,帮助学生理解:
如:7 0 8 6 4 0
× 2 5 × 1 2
3 5
4 0 1 2 8
1416 6 4
1770 0 7680 (4)学生用计算器查验笔算结果。

没有计算器的,
老师要求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合作沟通,达成任务。

3、课文第 63 页的第 9、10 两题。

这两道题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的练习。

第 9 题是两数相乘时,此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十倍、一百倍时,察看积的变化。

过程要求:( 1)列出原算式: 63× 4= 。

( 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

(3)利用算式进行对照。

( 4)回答说明因数变化惹起积的变化状况。

让学生说一说是哪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第 10 题,是在第 9 题的基础长进行变式练习。

让学生独
立达成,达成后,相同要修业生说一说,是哪一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4、课文第 63 页的第 11 题。

第 11 题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
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

练习时,老师鼓舞学生从不同的角
度去思虑问题,倡导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解题过程
要求做到:( 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 2)回答:从题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3)鼓舞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虑,供给多种解法。

板书设计:
堂堂清检测题
1、计算下边各题,并用计算器查验。

708× 25= 640× 12= 460× 70=
63× 180= 409× 23= 340× 40=
2、先算出第一道题的积,而后直接写出下边两题的积。

79× 2= 240× 3= 180× 5=
79× 20= 24× 30= 180× 15=
79× 200= 240 × 300= 360 × 5=
3、一个粮店 3 天售出大米的数目分别是430 千克、 380 千克、 407 千克,这个粮店30 天大
约售出大米多少千克?
堂堂清检测状况剖析
题一全对人数正确率%
题二全对人数正确率%
题三全对人数正确率%
教课反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