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 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

预习时注意找出疑
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

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
难点。

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所以建议同学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
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2 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
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
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

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

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
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
误概念。

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

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

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

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 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
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
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
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
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2、“……,……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
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者也。

”在句末连
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
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
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提醒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判
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
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
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4 提倡诵读
第一步,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

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
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结构。

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

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第二步,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
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三步,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

通过精读,更
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第四步,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同学们在课后主动进行。

要熟读成诵,
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

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
鉴赏、评价能力。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