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汕头市潮南区胪岗植英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汕头市潮南区胪岗植英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经典由于年代久远,而与审美主体之间产生了种种隔阂,只有消除这些隔阂,才能把握文学经典的价值。

这就需要沟通当代读者与文学经典之间的交流渠道,对作品的不同版本进行整理、校勘、注释,对作家的生平、思想、性格乃至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情况进行考察研究。

考证法是文学经典研究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方法。

一方面要求这种方法必须依据真实、充足的证据,同时也要注重推理的周延;二是应当承认科学思维也具有主观性,同样的材料也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三是,对于文学经典研究的整体规划来说,考证工作的完成并不是研究的终结,而是进一步阐释文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的起点。

所谓“曹学”应理解为研究作者曹雪芹的学问,关于作者研究,不仅需要,而且对于理解作品至关重要。

袁世硕先生指出:“研究作家对阐释其作品是有意义的,了解作家的生存状况和思想状况,有助于察知其创作思想及其作品的创作特点。

因此研究作家应当有助于诠释作品……但丢开此目的,无限度研讨与其文学创作无关系的远祖、里籍、形貌、琐事,就无意义了。

”袁先生在正面肯定研究作家的意义的同时,也指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误,以期把包括作者研究在内的文学经典研究的目的锁定在对作品价值和意义的探究之上。

《红楼梦》的版本研究也至关重要,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对作品的意义的不同理解,甚至某个字词的细微差别,我们都应该认真辨析考证。

应力发表的《蘅芜苑对联探究:“才犹艳”还是“诗犹艳”》一文,对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在“蘅芜苑对联”的校订上,采纳了己卯本等版本的内容,即“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提出了异议。

他认为戚序本等版本的内容更符合文理和语法,且更能够表现宝玉的才情。

一字之差,高下立见。

当然也有某些所谓“版本考证”背离了研究的最终目的,甚或罔顾事实,意气用事。

《红楼梦》审美价值的发现还要求我们研究作者的创作心理。

己卯本《石头记》第十九回有一段夹批:“按此书中写一宝玉,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

……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今古所有之小说奇传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

”不仅宝玉如此,黛玉、宝钗、凤姐、湘云,等等,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些人物形象既有写实的因素,又有意象化的因素,是作者心灵的反映。

如果完全用现实的眼光和准则去品评这些人物的言行,就丢掉了文学的审美意趣。

所以,对作家创作心理的研究至关重要,而进行这一研究,就必须掌握和运用文艺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同样,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对《红楼梦》人物形象进行探讨,研究文学与神话等原始文化的关系,使人物形象获得巨大的内在张力,使小说题旨得到远古意象的回应。

心理学与文学的交融极大地拓宽了人物形象的精神空间和心理内涵,因此运用精神分析法对小说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深入发掘,也应该成为一种新的理论研究方法。

另外,还应该从作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中去探寻作者的创作个性。

例如,《红楼梦》与满族文化以及八旗文化的关系。

还可以运用叙事学的理论方法,探讨《红楼梦》的叙事者、叙事角度、叙事时间、叙事逻辑、叙事结构等。

总之,我们的研究对象《红楼梦》虽然是最富有民族特性的文学经典,但我们使用的方法除了传统的方法之外,还应当尽可能多地借鉴使用古今中外的各种研究方法,《红楼梦》的多重价值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彰显。

只要研究者目的明确,即使在最微不足道的方面有所发现,也可以认为是在《红楼梦》研究的大厦上添加了一沙一石。

(摘编自王平《文学经典的价值及其研究目的与方法——对“红学”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消除审美主体与文学经典之间的隔阂,需要对不同作品的版本、作者等方面进行考察研究。

B. 对于文学经典研究来说,考证工作的完成是进一步阐释文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的起点。

C. 考证法必须依据真实,还要承认其主观性,因为人物形象中既有写实的因素,又有意象化的因素。

D. 原型批评方法对研究文学与神话等原始文化的关系具有审美作用,是一种新的理论研究方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消除文学经典与审美主体间的隔阂为立足点引入论证,介绍了研究文学经典的多种方法。

B. 文章除了论证考证法是文学经典研究的基础外,还指出了背离研究目的的一些错误做法。

C. 文章举《红楼梦》己卯本夹批的例子,旨在证明研究作家的创作心理对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发现很重要。

D. 文章介绍了应力在蘅芜苑对联的校订上采纳了己卯本等版本的内容,论证了“版本研究很重要”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经典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但是研究对象要遵从一定的研究规范,不可恣意扩大研究范围。

B. 考证法不但可以用于考证作者身世,还可以用来考证作者所处的年代,甚至考证版本情况。

C. 文章认为考证法是文学经典研究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方法,因而决定了其地位是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

D. 文章认为研究文学经典要多角度去发现作品审美价值的丰富性,由此可见,文学经典研究非常重视实证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官宴
青霉素
窗外大雨如注,袁子卿在书房里来回踱着脚步,不时看一眼窗外的黑夜,身影被烛光拉得长长短短。

一道闪电,雨夜被扯开一道缝隙,袁子卿就看到了远处的翼云阁,似乎还看到翼云阁飞檐下的风铃在雨中摇晃。

“河堤那边……没来人?”袁子卿看着窗外,问立在一边的夫人,同样的话他已问过多次。

夫人趋前半步,轻声回道“老爷宽心,师爷已带人去巡查,今夜没人来就是太平。


袁子卿没有接夫人的话,立在窗前喃喃自语:“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窗外只有远远近近的风声雨声。

蜡烛将燃尽时,窗外有了曙光,风雨已停。

夫人看了一眼伏案入睡的袁子卿,熄了蜡烛,轻推房门来到庭院。

满院充斥着雨后的清凉,石榴树上几只麻雀叽叽喳喳,树下有掉落的几枚青涩的小石榴,夫人弯腰拾起一枚,不觉叹了一口气。

“经不住风雨,自然成不了气候。

”袁子卿站在夫人身后说道。

夫人看了一眼袁子卿,说:“这场百年未遇的大雨,河堤竟也无恙,老爷两次清淤修堤已见成效,现在三年任期已满,可安心离去了。


“是啊,我们可以安心走了,只是走时我还要设一次官宴。

”袁子卿说。

夫人一脸疑惑,问:“还设官宴?你已经设过两次官宴了,第一次官宴用尽了头年的年俸,第二次官宴又让次年的年俸覆水东流,现在又要……”
袁子卿看着夫人,只笑,不语。

第一次在县衙里大摆酒宴,是袁子卿刚来邾城不久。

数排八仙桌摆满大堂,满桌子都是笑脸。

能被新任县太爷请来赴宴,邾城的士绅和各店铺的老板倍感荣幸,没有被请到的,托人送礼也想得到一张请柬。

邾城最好的厨师都请来了。

衙门口很多人围观,闻到香味儿也是福气。

酒过三巡,袁子卿起身向各位深施一礼:“感谢各位应邀,作为新任知县,我多次到河堤查看,薛河绕邾城而过,给邾城带来通达和繁荣,但每年的汛期就是悬在我们邾城人头上的一把剑,水流从上游夹杂着泥沙,绕城而过时泥沙淤积,不彻底清淤固堤,邾城人头上的这把剑迟早就会落下来!”
众人相互看一眼,又一起看县太爷。

袁子卿举杯一饮而尽,又说:“清淤固堤需要银钱,朝廷拨发的款项有限,本县库府空虚,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各位。

”众人看着县太爷,又相互看着,这才知道县太爷设的官宴是不好吃的。

宴后,银钱陆续收到,修堤是为大家办好事,再说毕竟吃人家的嘴短。

河道清淤工程顺利完成。

袁子卿的第二次官宴是在上任一年之后。

当时,街头巷尾凭空生出很多传言,传言说县太爷假借工程,搜刮民财,中饱私囊,不少拿过钱的人就有当了冤大头的感觉。

后来,传言越传越盛,并且传得有鼻子有眼的,不少士绅和店铺老板就联合起来告上府衙。

后经查实所集款项已全部用于清淤工程,县太爷自已还搭上了一年的俸银,袁子卿实为廉官楷模,知府命袁子卿将诬告者严加惩办。

告状的士绅和店铺老板们齐聚衙门大堂,叩头请罪。

袁子卿把他们一一都扶起来,宣布告状人一律宽恕,然后吩咐设宴。

数排八仙桌又摆满大堂,只是每张面孔都少了一分笑颜多了一分惶恐。

菜过五味,袁子卿起身向各位深施一礼:“河道清淤已经完成,固堤的银两尚有欠缺……”
宴后,银钱陆续收到,毕竟诬陷人气短,县太爷不给治罪已感激不尽,就破财免灾吧。

固堤工程又顺利完成。

至于诬陷县太爷贪污的传言是从哪儿来的,夫人问过多次,袁子卿一笑:“天机不可泄露!”
袁子卿的第三次官宴,设在城外官道边的半山亭。

袁子卿已接到转调的公文,此时,他和夫人静候在半山亭。

赴宴的人来了很多,不仅有所邀的邾城士绅和店铺老板,还有许多黎民百姓,人群围着袁子卿,要为他送行。

袁子卿拱手称谢:“本官三年任期已满,为答谢诸位协助,在此设宴,只是宴无酒肉,只有夫人用老家的茶叶沏的香茶,请诸位品尝!”
有人上前一步说道:“县台大人,您还欠我们邾城一笔账,请结完账再走。

”说话间,打开“账本”,却是两轴对联。

在场的人都围上观看,上写:官爷不廉,看我青山饮我水;草民无礼,拦君坐骑脱君靴。

早有人上前,把袁子卿的官靴脱了下来,之后,把一双草鞋给他换上。

袁子卿手捧联轴,两眼含泪……
官道曲折,脚穿草鞋的袁子卿,身影渐渐消失在官道的远处。

(原载于《小说月刊》2019年第6期)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众人相互看一眼,又一起看县太爷”两个“看”字写出众人先吃惊后又期待的心理。

B. “经不住风雨,自然成不了气候”一语双关,既是袁子卿对掉落的小石榴的感悟,更是对大堤可能经不住昨夜大雨的担忧。

C. 小说的情节张弛有度,语言质朴自然,长短句交错和省略号的运用,使小说语言节奏富于变化的同时,又言简意赅,引人联想。

D. 夫人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次要人物,夫人的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并侧面烘托袁子卿这个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的构思匠心。

5.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的袁子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 小说结尾写到百姓送给袁子卿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缮
聂鑫森
睦仁巷又长又曲,依序住着二十多户人家,一家一个小院落,是真正的比邻而居。

有人将古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改成“锅盆之声相闻,朝夕叩门往来”,男女老幼亲如一家,睦仁巷名不虚传。

住在巷子中段的金中和家,人们却很少去叩访。

不是金家不欢迎,也不是金家做人有什么不检点的地方,而是他家飘袅的生漆气味儿让人望而生畏。

生漆挥发性强,气味儿若触及皮肤、呼吸道和毛孔,没人不过敏,轻则皮肤奇痒,重则眼睛红肿、嗓子剧痛,俗语叫被生漆“咬”了。

只有常年与之打交道的人,才无惊无险。

金中和也轻易不去串门,怕衣服上的生漆气味儿冲撞了别人。

金中和六十有五,个子矮瘦,面色黑里透红,终日笑盈盈的。

儿子儿媳也在本地工作,妻子五十五岁退休后,就去了儿子家“发挥余热”,做做家务,带带孙子。

临走时,老妻风趣地说:“只能丢下你驻守老营,小辈子都怕这生漆气味儿,你想他们了,麻烦你大驾光临。

”金中和哈哈大笑,说:“这个行当注定我只能是孤家寡人!”
金中和干的行当叫金缮。

退休前他是市博物馆修理部的技工,专门修补残缺的古瓷器,也就是民间所称的锔碗匠。

把破碎的瓷器,用订书针一样的铜锔子“缝合”归原,多用于大型的器物。

对于小型的瓶、碗、盏、碟,则要用金缮法。

什么是金缮法?即以天然大漆为黏合剂,对破损的陶、瓷碎片进行黏接和补缺,并在接缝上敷以金粉。

若是器物缺失了一块,便要打磨出一块形状契合的木胎作为骨架,用生漆黏合上去,再在木胎上涂漆灰、抹底漆、刷面漆,最后还要牢牢地贴上金箔。

经过金缮后的古瓷器,别具美感,价格不菲。

世界各国的博物馆,都很看重金缮这门技艺。

金中和此生金缮了多少件残破的古陶瓷器?他说:“记不清了。


金缮离不开生漆,黏合时要掺入熟糯米粉的糨糊,还有桐油,以增加黏性。

大漆不易干,不能晒,不能吹,只能阴干,还需要空气中有相当的湿度。

梅雨季节是金缮的最佳时令,而其他季节,则需要在室内喷出水雾。

生漆阳干的时间长,不能急,只能等待;若是要贴金箔,必须选准生漆将干未干时进行,这全靠常年训练出的眼力去判断。

金中和金缮的作品,好多次参加全国博物馆的联展。

一个深色小碗上黏合碎裂的金线,有如划破暗夜的闪电;浅色圆碟上的金线,宛若阳光下流淌的金色溪流;而一个小杯口补缺的不规则小块,酷似摇曳而出的一片金色枫叶……
金中和说:“我不怕生漆,而是生漆怕我。


退休前,他专心专意为公家做事,退休后息影林泉,便有不少收藏家找上门来,请他修复残缺的器物。

他告诉来人:只修复真东西,不修复赝品、劣品;不能催他交货,时间短的半个月、一个月,时间长的要三个月以上;此外,价钱不会便宜,工期长,且要用真金,但绝不会狮子大开口。

尽管这样,他总有接不完的活计,做不完的事。

阳春三月,乍雨还晴。

星期六午后,金中和仔仔细细洗了个热水澡,换了里里外外的衣服,确定身上没有生漆的气味了,出门,去访巷中的吴家和刘家。

这两家原本关系亲密,忽然间都憋着一肚子气,谁也不理谁了,就为了一个民国时官窑出产的小花瓶!
吴谨声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工程师,主业优秀,业余则喜欢搞点儿收藏。

刘子泉是个街办小厂的电工,很喜欢义务为邻里修理出故障的电器。

两家各有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子,常在一起玩耍,亲如兄弟。

早几天,老吴的儿子小吴把一个小花瓶偷偷拿出来,给老刘的儿子小刘玩。

小刘看来看去,不慎失手,瓶子落地,碎成了十几块。

吴谨声心痛,花了两千元淘来的宝贝,就这么没有了,能去找刘子泉索赔吗?不能,那会招人指斥,于是,他把气出在儿子身上,用竹棍子狠打了一顿,惊天动地,一巷子的人都听见了。

刘子泉也觉得儿子多事,要解对方的恨,只能把儿子好好地揍一顿!
金中和到了吴家,吴谨声很惊诧,说:“金兄,怎么说来就来了。


“为一个小花瓶打碎了,让你们多年的友情也打碎了,我心疼。


“我只是打了自家的儿子。


“那不是打在老刘的心上吗?他怕对不起你,也打了儿子一顿。

这两个孩子会怎么想?”
吴谨声不作声了,在自己胸口擂了一举。

“瓷片还留着吗?
“还留着,一片不少。


“我来金缮一下,让它归于圆满,不,会更有价值。

你信吗?”
“信。

金兄,多少钱?你说!"
“哈哈,我一文不收。

届时,我请你和老刘喝顿酒。

你们来了,就是最好的“工钱。


吴谨声说:“我糊涂啊……”
出了吴家,金中和又去了刘家。

两个月后,小花瓶修复好了。

接缝处是用烧熔的金液涂抹上去的,衬着碧绿的瓷色,如司碧波上撇下的金丝网,又典雅又鲜活。

在酒桌上,三人端杯痛饮,气氛融洽
金中和问吴谨声:“你若愿意出手,我给你找个买主,八千元没问题,行吗?"
“我不能卖!我要留存为念。

刘子泉说:"我也要谢谢金见的美意。

来,我敬兄一杯。


金中和说:“不如我们三人同饮,碰个杯,欢欢喜喜共度年华。


“好!”
“干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睦仁巷取邻里“和睦”“仁爱”之意,为情节展开营造了社会环境,凸显小说主题。

B. “阳春三月,乍雨还晴”的自然环境,暗示下文情节发展在经历波折后会迎来转机。

C. 主动金缮小花瓶,并称会使其圆满且更有价值,透露出主人公金中和自信的心态。

D. 吴谨声急于化解尴尬的邻里关系,所以在金中和提出金缮小花瓶时他才急着付钱。

8.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插叙了花瓶被打碎,两个孩子挨打的情节,意在交代吴刘两家关系尴尬的原因,使情节更加完整严谨。

B. 小说情节有详有略,详写金中和到吴家的情节,略写去刘家的情节,是因为吴谨声在邻里矛盾中负主要责任。

C. 小说在描写金缮后的器物时,多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器物鲜活生动,给读者长以形象的观感。

D. 小说对金缮法和生漆进行了比较详细介绍,既是情节铺展的需要,也给小说增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

9. 请阐释小说题目“金缮”的内涵。

10. 请概括小说主人公金中和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

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

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

陈咸为御史中丞,坐漏泄省中语下狱。

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

咸掠治困笃,博诈得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

博出狱,又变姓名,为咸验治数百,卒免咸死罪。

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为郡功曹。

迁冀州刺史。

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

从事白请且留此县录见诸自言者,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

博心知之,告外趣驾。

既白驾办,博出就车见自言者,使从
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

欲言二千石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

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

”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

吏民大惊。

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

博杀此吏,州郡畏博威严。

博治郡,常令属县各用其豪杰以为大吏,文武从宜。

县有剧贼及它非常,博辄移书以诡责之。

其尽力有效,必加厚赏;怀诈不称,诛罚辄行。

以是豪强慹服。

以高弟入守左冯翊,满岁为真。

徙为山阳太守,病免官。

复征为光禄大夫,迁廷尉,职典决疑,当谳平天下狱。

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法掾史。

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史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

博为人廉俭,不好酒色游宴。

自微贱至富贵,食不重味,案上不过三杯,夜寝早起,妻希见其面。

然好乐士大夫,为郡守九卿,宾客满门,欲仕宦者荐举之,欲报仇怨者解剑以带之。

其趋事待士如是,博以此自立,然终用败。

(节选自《汉书·朱博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史/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
B. 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史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
C. 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史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
D. 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史/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亭长,秦汉之制,每十里设一亭,亭有长,掌治安、税务、民事等。

B. 二千石,汉制,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故而世称郡守为“二千石”。

C. 左冯翊,汉代拱卫首都长安的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D. 视事,旧指官吏到职办公。

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博喜爱交游,刚直仗义。

尽管出身低微,但他喜爱交游,因此能和一些公卿子弟相识,并在关键时刻能凭借义气救人。

B. 朱博遇事沉着,行为果断。

有个狡猾的官员趁他巡视部属时煽动几百人拦道投诉,他立即斩杀了唆使者,解散了投诉者。

C. 朱博善于用人,赏罚分明。

朱博经常让属县各自任用当地的豪杰作大吏,或文或武各从所宜,并根据其成效给以奖赏惩罚。

D. 朱博生活节俭,不喜酒色。

他从卑微低贱的百姓到富有尊贵的高官,吃饭从没有多种菜肴,案桌上也不
会超过三个碗盘。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

(2)复征为光禄大夫,迁廷尉,职典决疑,当谳平天下狱。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唐]岑参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明]张楷
高台秉烛看剑舞,四坐欢声杂鸣鼓。

酒阑罗袖动轻寒,门外萧萧杏花雨。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岑诗以“剑舞”“击鼓”写出戎旅间的酒会特色,点染边地酒会的气氛。

B. 张诗善写细节,“动”字描写罗袖在微寒的夜风中轻轻飘动,尽显柔美。

C. 岑诗“能剑舞”与张诗“看剑舞”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

D. 张诗以“欢声”写出座中人的情感,与岑诗中的“断人肠”截然有别
16. 两首诗的结尾同是一个“雨”字,各有妙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把行人艰难的步服、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

”两句,正面描写琵琶女出场时那种游怯的神态。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

”描写了刘裕北伐时气势磅确、惊心动魄的场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答。

五月的清晨,阳光明媚。

闽北中学高二(1)班班长张小明和同学李军,匆匆行走在上学的路上。

忽然,他们发现路边躺着一个老人,身体蜷缩着,不时发出痛苦的呻吟。

小明忙上前俯下身子问:“老大爷,您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