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上海市徐汇区南洋初级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含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徐汇区南洋初级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
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
1.古诗默写
(1)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__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面的拼音写出准确的汉字。

(1)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yùn niàn g()。

(2)看吧,由chéng qīng()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3.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宛转嘹亮抖擞喜出忘外
B.烘托粗犷莅临翻来覆去
C.茏罩澄清化妆花枝招展
D.决别憔悴分歧各得其所
4.下列几组句子中表意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这能全怪我吗?/这能怪我吗?
B.四年租金为三万元。

/四年租金各为三万元。

C.我们永远不会成功。

/我们难免会失败。

D.你的判断难道会准确吗?/你的判断不会准确的。

5.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次经历,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所以,我要不断地告诫自己:面对生活中的机遇,千万不要错过。

①抓住了,你就走出了平庸②各种机遇从眼前滑过③反之,你就会跌入懊悔的深渊、失败的泥潭④人生就像一条不断流淌的河川
A.④①③②
B.④②①③
C.①③②④
D.
①③④②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战国时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舍弟”、“家母”都是古代谦辞,是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母亲。

C.《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D.古文中,“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天命”指五十岁,“耳顺”指六十岁。

7.小林想在图书馆借一本书,你向他推荐《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A.这本书原名《旧事重提》,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这本书可有意思了,比如在《社戏》里,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很好玩。

C.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D.这书像人物画廊,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二、诗歌鉴赏
8.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C.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2)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
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三、文言文阅读
9.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二)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②?”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注释:①虞(yú)人:侍卫。

②焉之:到哪里。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
B.去后乃.至(才)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是.日,饮酒乐,天雨(这)
D.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
(2)翻译下面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10.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春天总算来了。


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文章写了一家人散步的故事,请你完成下面的填空,理清文章思路(每空八个字以内)。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11.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

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

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

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

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

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
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

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

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

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

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鲨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

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

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

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4期,有删改)(1)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了哪些方面的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文中说,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

“清道夫”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五、综合阅读
12.综合性学习:
某班举行了“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论语》、《孟子》均列入古时“四书”,“四书”中另两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子百家的思想源远流长,影响至今。

从下列诸子的名言中你悟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任选一句谈谈你的感悟。

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老子
②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
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
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
13.按要求作文。

请以“此乐融融”为题,写一篇叙事类文章,写出真情实感。

要求:(1)600字左右;(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徐汇区南洋初级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
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
1.古诗默写
(1)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__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落花时节又逢君②.一夜征人尽望乡③.影入平羌江水流④.我寄愁心与明月⑤.学而不思则罔⑥.思而不学则殆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逢、征、羌、罔、殆”等字词容易写错。

2.给下面的拼音写出准确的汉字。

(1)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yùn niàn g()。

(2)看吧,由chéng qīng()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答案】①.酝酿②.澄清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拼音是yùn niàng,本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澄清:拼音是chéng qīng,意思是指杂质沉淀,液体变清,形容水清而透明。

3.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宛转嘹亮抖擞喜出忘外
B.烘托粗犷莅临翻来覆去
C.茏罩澄清化妆花枝招展
D.决别憔悴分歧各得其所
【答案】B
【详解】A.喜出忘外——喜出望外;
C.茏罩——笼罩;
D.决别——诀别;
故选B。

4.下列几组句子中表意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这能全怪我吗?/这能怪我吗?
B.四年租金为三万元。

/四年租金各为三万元。

C.我们永远不会成功。

/我们难免会失败。

D.你的判断难道会准确吗?/你的判断不会准确的。

【答案】D
【详解】A.“这能全怪我吗”是说接受怪“我”,但不是全部责任;“这能怪我吗”意思是不能怪“我”,没有责任;两句表意不同;
B.“四年租金为三万元”意思是四年租金总共三万元;“四年租金各为三万元”意思是四年总共十二万;两句表意不同;
C.“我们永远不会成功”是说永远失败;“我们难免会失败”意思是失败难以避免,但仍可能成功;两句表意不同;
D.前句是反问句,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两句表意相同;
故选D。

5.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次经历,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所以,我要不断地告诫自己:面对生活中的机遇,千万不要错过。

①抓住了,你就走出了平庸②各种机遇从眼前滑过③反之,你就会跌入懊悔的深渊、失败的泥潭④人生就像一条不断流淌的河川
A.④①③②
B.④②①③
C.①③②④
D.
①③④②
【答案】B
【详解】试卷分析:排列句子顺序:这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学会排列句子,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如何学会排列句子呢?我们按下列方法进行。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3)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4)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战国时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舍弟”、“家母”都是古代谦辞,是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母亲。

C.《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D.古文中,“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天命”指五十岁,“耳顺”指六十岁。

【答案】A
【详解】A.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并非战国时人;故选A。

7.小林想在图书馆借一本书,你向他推荐《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A.这本书原名《旧事重提》,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这本书可有意思了,比如在《社戏》里,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很好玩。

C.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D.这书像人物画廊,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答案】B
【分析】
【详解】B.选项有误,《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
故选B。

二、诗歌鉴赏
8.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C.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2)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
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答案】(1)B(2)C
【分析】
【详解】(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理解诗句,准确理解句子含义即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先写实景,再写虚景,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B.有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具体写竦峙的山岛,是近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是远景,故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故选C。

三、文言文阅读
9.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二)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②?”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注释:①虞(yú)人:侍卫。

②焉之:到哪里。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
B.去后乃.至(才)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是.日,饮酒乐,天雨(这)
D.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
(2)翻译下面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2)①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太丘便独自先走了。

当他走了之后,他的朋友才赶到。

②现在虽然很快乐,难道就不相见完成约定吗?
(3)①.主题:为人一定要讲诚信②.感受: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能失信于人。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陈太丘与友期行”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

期:约定;
C.“元方入门不顾”句意: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

顾:回头看;
D.“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句意: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去:离开;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
①至:到;去:离开;乃:才。

②虽:虽然;岂:难道;期:约定。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一)文中“陈太丘与友期行”“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可知:陈太丘与友人约定同行,但是友人却未在规定时间见面;此文借元方之口点出“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点明不遵守约定时间就是不诚信的行为;
根据(二)文中“是日,饮酒乐,天雨”“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可知:魏文侯和侍卫约定好去打猎,魏文侯在宫中饮酒作乐,又遇到下雨的天气,却未忘记与侍卫
的约定,要见面取消打猎的约定,体现了诚实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两文的主题是:为人要讲究诚信;
感受围绕两篇文言文主题来写即可。

感受示例:人不信则不立,人不诚则不交。

诚信是人格的体现,许下的诺言一定要承担兑现,守信是取信于人的第一要素,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他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自己的尊重,我们不能失信于人。

【点睛】(一)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

(二)译文:
魏文侯和侍卫约定好去打猎。

这天,魏文侯和大臣们在宫中喝酒喝的很开心,天下起了雨。

魏文侯将要出去。

大臣们说:“今天喝酒这么快乐,天又下大雨,大王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和侍卫约好去打猎。

虽然现在很快乐,我难道可以不遵守约定吗?”魏文侯于是前往约定的地方,亲自取消了这次活动。

四、现代文阅读
10.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
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文章写了一家人散步的故事,请你完成下面的填空,理清文章思路(每空八个字以内)。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案】(1)①.一家人散步②.产生了分歧③.我们走小路
(2)景物描写,表现了生命的勃勃生机,这是对生命的赞美;充满了诗情画意,烘托了一家人散步的愉快心情,更好地表现了一家人浓浓的亲情。

(3)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人到中年责任重大,既要赡养照顾老人,又要抚养教育孩子;人要勇于担当,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是这样。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的方法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注意字数要求。

根据第①段“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可知:本文叙写了我们一家三代人去田野上散步;
根据第⑥段“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可知:在走大路和小路上,母亲和儿子产生了分歧;
根据第⑦⑧段“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可知:最后我们走了小路。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的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