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
名词解释饕餮纹
什么是饕餮纹
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的主要纹样。
饕餮纹,又称兽面纹,采用抽象和夸张的手法,造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有许多学者曾作过不同的解释。
有人认为饕餮是由双鸡相对组成一个羊头,鸡羊谐音,有“吉祥”之意;有人认为是“通天地(亦即通生死)”;有人认为是“辟邪驱鬼”;有人认为是“戒之在贪”;有人认为是“象征威猛、勇敢、公正”;还有人认为是“祭神”等等。
夔纹。
这是一种近似龙纹的怪兽纹,常见于商代铜器纹饰中。
饕餮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一只贪吃的神兽,而装饰在青铜器上的这种饕餮形象结合了牛、羊、虎等动物的特征,经过夸张、变形而形成的一种富有装饰性的纹饰,使它看似像很多动物,但是又都不像,实则是当时人们通过想象所创造的神的形象。
《大盂鼎》周。
浅谈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及其内涵
浅谈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及其内涵作者:杨朝君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07期摘要:商周时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顶峰时期,器物精美,造型丰富。
这一时期较为典型的纹饰有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连珠纹、云雷纹、直棱纹等,每一种不同的纹饰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纹饰;图腾我国于公元前3000年前便已铸造出了青铜器,并且在商周时期发展到了顶峰。
其独特的造型、特殊的纹饰,成为中国商周青铜器的标志。
纹饰是当时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认识,需要人的思维、感官、视觉与想象结合才能创造出来。
1 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解析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有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等动物纹饰以及云雷纹、连珠纹、直棱纹等几何形纹饰,它们与原始社会陶、玉器纹饰颇有渊源。
神话色彩赋予了青铜纹饰更加丰富的题材,体现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商周青铜器的共性是青铜器器壁较薄,并且材质中含有大量铅元素。
商周青铜器上很少刻录文字,多为纹饰,纹饰造型较为复杂,以平雕为主。
兽面纹的名称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的“周鼎著兽面,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兽面纹主要是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和耳。
兽面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
兽面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其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从商周早期的青铜器上能够看出,大兽面纹构图形式一般较为对称,中间会存在一种符号纹饰,一般出现在容器主要位置,比如腹部或者大平面部位;而小兽面纹则多以浮雕形式为主,在器物的手顶部以及肩部会有一个小的兽面。
这里要另外提到的一点是,饕餮纹是宋代学者对兽面纹的误称,“饕餮纹”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近现代。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很多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不能把这种纹饰称为“饕餮纹”,只能称之为“兽面纹”。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商周青铜器兽面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纹饰,它起源于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的青铜器文化。
兽面纹的出现标志着青铜器纹饰从最初简单的几何图形逐渐演变为具有神话寓意和宗教象征意义的复杂图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
兽面纹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工艺已经非常发达,铸造技术和纹饰工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这一时期出土的青铜器中,大量出现了兽面纹,有的是单一的兽面图案,有的则是与其他纹饰结合在一起。
这些兽面纹的形态多样,有的是龙形、虎形、獬豸形等各种动物形象,而且兽面的表情也各异,有的凶猛,有的憨态可掬,充分展现了当时工匠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
兽面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
在商代时期,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已经非常普遍,神灵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青铜器作为祭祀和礼仪用具,其纹饰往往与宗教仪式和神话传说有关,兽面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兽面被视为神灵的象征,充满了神秘和神圣的意味,因此成为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被视为神灵的庇护和祝福。
兽面纹的起源还与当时的社会形态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商周时期,社会进入了一个由部落联盟向封建国家转变的阶段,国家的权威和统一得到了加强,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铜器纹饰的发展。
兽面纹的出现,标志着青铜器纹饰从简单的部落图腾逐渐演变为具有国家性质和神话意义的复杂图案,这与当时社会形态的演变密切相关。
兽面纹的形成,也受到了原始图腾崇拜和宗教祭祀的影响,这种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为青铜器兽面纹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土壤。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它与古代的宗教信仰、审美追求、社会形态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兽面纹的出现,不仅丰富了青铜器的纹饰形式,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代表之作,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中的兽面纹是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纹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本篇文章将探讨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从中揭示出古代中国青铜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就。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商代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青铜器文化的正式形成,而兽面纹作为商周青铜器上的一种重要装饰纹样,也是商代青铜器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兽面纹最早出现在商代青铜器上,它常常呈现为一种兽形头部的图案,这种图案具有神秘的气息和浓厚的神话色彩,是古代先民对自然现象和宇宙之谜的一种审美表达。
在商周时期,人们愿意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形象作为装饰纹样的对象,将它们赋予象征意义,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这些兽面纹可以看作是先民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祈求的具体表现,也是商代青铜器上的一种精神象征。
古代青铜器上的兽面纹,从图案造型和纹饰排列等方面来看,都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的烙印。
它们传达着古代青铜器文化的魅力和神秘,反映了古代先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兽面纹作为商周青铜器上的一种常见装饰纹样,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是对古代社会、宗教、生活、思想等多方面的具体体现。
在商周青铜器上出现的兽面纹还与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封建社会,它的政治制度非常复杂,而且由于当时的宗教信仰以及对神灵的崇拜,导致了青铜器上的纹饰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兽面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当时社会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神话传说、图腾崇拜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周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而兽面纹作为其中的一种,具有深厚的宗教意蕴和精神内涵。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与古代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审美趣味等多个方面都密切相关。
它不仅反映了商周时期的艺术风貌和审美理念,更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铜器兽面纹简介
青铜器兽面纹简介
兽面纹是青铜器上最早的一种装饰纹样,它以兽面为主体,以圆点、直线为轮廓线,呈几何形排列。
兽面纹是一个人首兽身的形象,也就是人首兽身。
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面部有目,二是口大能言。
兽面纹最早出现于夏代晚期。
商代早期兽面纹以饕餮纹最为著名。
饕餮纹又称饕餮纹,传说为四兽首人身,有目有口有牙,能食人。
饕餮的形象是一种狰狞的、神秘的动物。
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大多都是这种纹饰。
兽面纹是夏代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一种纹饰,其装饰形式较为简单,在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上有所发展,到西周晚期就逐渐消失了。
兽面纹是由两个基本相同的几何形组成,并以简单线条作为轮廓线来装饰纹样,不加任何纹饰。
兽面纹在西周早期到春秋中晚期的青铜器上应用较多,而到了战国以后就逐渐消失了。
兽面纹的流行时代很长,大约持续了3000年左右。
从西周早期开始流行,一直持续到战国时期。
兽面纹以饕餮纹为主要代表,是一种具有强烈写实风格的青铜器装饰纹样。
—— 1 —1 —。
商周青铜器上兽面纹的基本特点与发展演变
商周青铜器上兽面纹的基本特点与发展演变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是指在青铜器上刻画的动物头部图案。
它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演变,展现了古代华夏文明的变迁与演进。
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的基本特点是形态简练、线条流畅、雕刻精细。
兽面纹通常以兽头作为图案的核心,充满力量感和动感。
它们的眼睛通常是圆形或椭圆形,充满神秘感和生气。
鼻子、嘴巴和耳朵的形状也各具特色,有些兽面纹的嘴巴张开,露出锋利的牙齿,展现出凶猛的形象。
此外,兽面纹的线条流畅,勾勒出兽头的轮廓和特征,给人以美感和艺术享受。
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在发展演变中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
早期的商代青铜器上的兽面纹通常较为简单,形态较为朴实,主要表现出兽头的基本特征。
随着商代的发展,兽面纹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和精细。
中期的商代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开始出现更多的细节和装饰,如犄角、眼珠、鬃毛等,使兽头图案更加栩栩如生。
而到了晚期的商代和西周时期,兽面纹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出现了更多的动物形象,如虎、狮、犬、鸟等。
兽面纹的样式也更加丰富,有的呈现出凶猛的形象,有的呈现出温顺的形象,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动物形象的不同理解和表达。
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兽面纹在商周社会被广泛应用于祭祀活动和宗教仪式中,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象征。
兽面纹所代表的动物形象往往与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和社会意识形态有关。
例如,虎被视为王者的象征,兽面纹中的虎头图案常常与权力和统治联系在一起;狮被视为勇猛的象征,兽面纹中的狮头图案常常与武力和勇气联系在一起。
兽面纹还可以象征着生育和繁荣,如鸟头图案常常与丰收和幸福联系在一起。
通过对兽面纹的运用,古代华夏民族对于自然界的崇拜和对于社会秩序的追求得以表达和体现。
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具有形态简练、线条流畅、雕刻精细的基本特点。
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兽面纹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从简单朴实到丰富精细,从基本特征到更多的细节和装饰。
商代青铜盘上的动物纹饰研究
青铜盘是商代重要而常见的铜器。目前出土和传 世的商代青铜盘共有三十件左右。这些铜盘绝大多数
图1 兽面纹假腹盘(全集4)
图2 涡纹盘(商代中期)
没有器耳,多为宽沿,腹部或深或浅,均有圈足,圈 足或高或低,个别铜盘还有假腹(图1)。青铜盘的用 途,文献上已有明确的记载。《礼记·内则》说“进 盥,少者奉槃,长者奉水,清沃盥,盥卒授巾”;段 玉裁在《说文解字》的注中也说“承盘者,承水器 也”。古人在祭祀和宴饮都要行沃盥之礼,以昭显其 清洁。青铜盘是水器,常与匜搭配使用,用匜往手上 浇水,盘放在手下面承接洗过手的弃水。
不可移动文物受损严重的主要是古建类。其中西安大雁 塔经勘察外观无明显变化,但塔室内四面及券洞顶部二至七 层有粉层裂缝,四至七层塔室有部分粉层成块状脱落。西安 钟楼二楼槛窗、槛墙、楼梯斗拱出现裂缝,柱头上部椽子部 分有脱离现象。宝鸡岐山县太平寺塔,塔身向东偏北4度方 向倾斜,偏离正轴心4度,塔顶偏移1.82米。同时,蓝田的水 陆庵、留坝县的张良庙、西乡县的午子观、勉县的武侯墓、 泾阳县的崇文塔、周至县的八云塔、韩城的北营庙等不可移 动文物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损坏。
商代早期的青铜盘简单素雅,多用旋涡纹、圆圈 纹等作简单的装饰(图2)。动物纹饰从商代中期开始 出现在青铜盘上。这些动物纹饰有写实动物纹和幻想 动物纹两大类,写实动物纹主要是鱼纹、龟纹、虎纹 和鸟纹;幻想动物则是龙纹和饕餮纹。
鱼纹作为一种装饰纹样,出现的时间很早。在距 今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彩陶上就绘有千姿百态的 鱼纹,有的逼真写实,有的抽象简练(图3)。在万物 有灵的远古时期,人们相信世界上每一种物体都有灵 魂,他们认为某种动物与本氏族部落有某种亲缘关 系,就会把它作为保护神加以顶礼膜拜[1]。仰韶文化所 见到的鱼纹,除了是对现实世界中鱼的临摹或抽象 外,可能就是某些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鱼纹是商代 青铜盘中最常见的纹饰,鱼一般作侧视形,有的瘦 长,构图简要;有的圆润,活泼可爱(图4、5)。除 了少数青铜盘把鱼纹作为主要纹饰装饰在盘内中央 外,鱼纹更多是作为辅助纹饰和虎纹、鸟纹或龙纹搭 配构图,装饰在铜盘内壁上(图6)。
商周时期青铜纹饰大全
商周时期青铜器纹饰大全2017-05-29 20:52中国的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经历了十五个世纪。
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水平达到了巅峰。
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因素主要来自那些为商周时代所特有的装饰纹样,从饕餮、夔龙、凤鸟等纹饰可以看出它们与陶、玉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青铜器纹饰一弊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蛇纹(蟠虺纹、蟠虫离纹)、鸟纹、凤纹、波纹等。
1、饕餮纹名称出自:“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
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夔龙纹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纹饰。
多用作辅助花纹。
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
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牺牲品”。
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
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
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2、夔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
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
“夔,神也,如龙一足。
”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
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
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夔龙纹通常指那种长身弓起,头上有角的侧面龙形图像,有的腹下有鳍形足,有的没有。
其变化很多,使用灵活。
有时作饕餮纹两旁填充空白的辅助花纹。
也可单独构成连续排列的装饰带,夔龙纹与圆涡纹相间排列的,被称为火龙纹。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1. 引言1.1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意义商周青铜器兽面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一种常见的装饰纹样,它起源于商周时期,被广泛应用于青铜器的制作中。
兽面纹代表了当时社会对于神灵崇拜和动物崇拜的表达,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装饰作用,更在于其象征意义和精神寓意。
兽面纹的出现让青铜器具有了更加神秘和庄重的气氛,使器物更具有仪式感和神圣性。
兽面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族观念,代表着统治者的权威和尊贵。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不仅是一种装饰纹样,更是一种具有深刻意义的象征符号,承载着古代文明的思想和价值观。
在今天,我们通过研究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意义,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艺术表达和文化传承,感受古代文明的辉煌和智慧。
1.2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特点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形态复杂、线条纹理丰富和雕工精湛。
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兽面纹多为神秘幻异的动物形象,如神兽、龙、凤凰等,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民间传说意味。
这些兽面纹在器物上的装饰格局独特,常常以神兽头部为主体,周围配饰祥云、花纹等,展现出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装饰美感。
兽面纹的线条流畅优美,雕工细腻,呈现出深刻的立体感和动感。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特点还体现在其图案符号的含义丰富,常常蕴含着古代人对自然、宇宙、神灵等各种神秘事物的崇拜和理解,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和象征意义。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2. 正文2.1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商代晚期至周代初期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商周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风格,其中青铜器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
据考古学家的发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多为生活用具、礼器和武器,其中兽面纹是一种常见的装饰风格。
兽面纹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比如商代晚期的青铜方壶上就出现了兽面纹装饰。
商周青铜器上的龙类动物纹饰
青铜 器 常 作礼 器 是 用 来 巫甄 通 天 的 礼 器 上 面 铸 的 动物 纹 样 也 与通 天 地 有 密切 的 联系⑧
话 与 美 术 所 见 人 与 动 物 关 系之 演 变 户 中 曾对 商 周 铜 器 上所 见 动 物 纹 样 的 意 义 作 过推 测
, :
张 光 直在 《 商周 神
《吕 氏
春秋
先 识览 》
,
周鼎 著婆 要 有 首无 身 食人 未咽 害 及 其 身
。
,
,
,
以 言 报更 也
,
”
故 北 宋 以 来 金石 学 的 书 籍 一 直 称 商 周 铜 器上 的神 怪 兽 的兽 面 纹 为婆 餐 纹
⑥
。
它 作 为 青 钥 器的 装
; ;
饰 主 题 呈 现一 种 神 秘 和 庄 严
。
“
蹈 般 的涡 卷与 螺 旋 凸 花 绳 索 夹线 组 合 面 笔 点 横线 … …
.
、
”⑧
其 中以 龙类 纹 饰 的 变化 最 为 显 著
, ,
。
。
商周 青铜 器上 常饰 以 动 物 花 纹 龙 纹 饰 更 占有 重要 地 位
, ,
龙 是 一 种 神 话 中的 动 物 是 一 种 神秘 的 瑞 兽
,
、
,
整 个 商 族 是一 视 同仁 白 俨
、
195 9
。
年 在 长 沙 发 现 的 人 面 纹 方 鼎吃 就 是 以 四 个 大 而 醒 目 的 半 浮 服 人 面作 为装 饰
, 、 , , “
“
主 题 四 足 上 部 铸 餐 要 纹饰
,
这 种 人 兽 相 结 合 其 含 义 是 借 助 动 物 的 力 量 沟 通 天 与 地 人 与神 楼 尝 成 为 沟 通
浅说中国古代装饰纹样——商代
浅说中国古代装饰纹样——商代
浅说中国古代装饰纹样——商代
【商代主要纹饰】
一:饕餮纹(兽面纹)
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凶猛庄严,结构严谨。
这种概括夸张的动物纹饰和造型都呈现给人以一种超脱尘世的神秘气氛和力量,李泽厚先生称之为“狞厉的美”。
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成兽面形象,大眼、有鼻、双角,通常没有下唇。
眼目为兽面纹的主体。
二:夔纹
夔纹是汉族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青铜器上的装饰。
夔是汉族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
一说为龙纹、蜗身兽纹。
主要形态近似蛇,一般指张口、一足、卷尾的动
物侧面形象。
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
3.回纹
构成形式是源自于旋涡纹;中国回纹的四种主要类型,即方回单体型、减笔组合型、正反“∽”型和一笔连环型等;阐述了回纹与旋涡纹、云雷纹和窃曲纹之间的联系和差别。
商代是回纹开始大规模兴盛的时代,作为青铜器上的主要装饰纹样,回纹以它简朴凝练的风格使得青铜器祭祀礼器更具庄严、厚重之感。
在民间有“富贵不断头”
的说法。
-商代为典型奴隶制社会,纹样带有宗教迷信色彩。
-统治阶级崇尚武力,因此表现出威严神秘,让人慑服的精神力量。
-多采用对称规整格式,宗教意义大于审美。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商代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的代表,而青铜器兽面纹更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兽面纹是商代青铜器上经常出现的一种装饰纹饰,它具有栩栩如生的动物头像,线条流畅,雕刻精湛,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瑰宝。
那么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要从商代文明中的兽面纹谈起。
商代兽面纹是商代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之一,它起源于早期的彩陶文化,经过多代艺人的继承创新,逐渐发展成为商代青铜器上的经典纹样,成为了商代青铜器的特色之一。
商代的兽面纹多为虎、兽头,神秘而狂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了商代人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
商代兽面纹纹饰的融汇了多个民族的文化特点,也代表了商代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还要追溯到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商代青铜器兽面纹的雕刻工艺十分精湛,无论是线条的流畅还是动物头像的栩栩如生,都达到了一种艺术的高度。
而这种工艺的独特之处,则离不开商代青铜器工匠们的努力探索和创新。
商代青铜器工艠们在制作兽面纹时,借鉴了彩陶时代的精湛工艺,并融入了新的审美观念,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商代青铜器兽面纹风格。
这种制作工艺的巧妙,使得商代青铜器兽面纹的魅力得以传承,并成为中国青铜器艺术的代表之一。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还要从周代社会的发展谈起。
商周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催生了青铜器的大量生产,而兽面纹等纹饰作为青铜器的装饰,也得以大量应用。
周代的兽面纹,继承了商代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周代的兽面纹更加生动、形态更加丰富,动物头像的雕刻更加细腻,带有一种神秘、威严的气息。
这些都体现了周代社会的繁荣和富足,也使得商周青铜器兽面纹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一种象征。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是一个历史渊源深远、文化内涵丰富的话题。
商代青铜器兽面纹的起源,既离不开早期的彩陶文化,又与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以及周代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历史渊源,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创新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商周青铜器上夔龙纹的由来
商周青铜器上夔龙纹的由来 夔纹,也常称作夔龙纹,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常见的⼀种爬⾏动物纹饰,其主要形态特点为:⼤⼝、卷唇、⽆⾓、⼀⾜、卷尾,并且常以两两相对的形式同时出现天同⼀器物之上。
夔的形态与构图特点与⽣有双⾓的龙判然有别,所以将夔纹称作夔龙纹是不正确的,同时说明马承源先⽣“凡是蜿蜒形体躯的动物,都可归之于龙类”(《中国青铜器》,2003)的说法也有⽋妥当。
对夔的理解最早见于战国初《⼭海经·⼤荒东经》,“东海中有流坡⼭,⼊海七千⾥。
其上有兽,状如⽜,苍⾝⽽⽆⾓,⼀⾜,出⼊⽔则必有风⾬,其光如⽇⽉,其声如雷,其名⽈‘夔’。
”庄⼦《秋⽔》中有:“夔谓蚿⽈:‘吾以⼀⾜趻踔⽽⾏,予⽆如矣!今⼦之使万⾜,独奈何?’”东汉许慎的《说⽂解字》对夔的解释是:“夔,神魅也,如龙⼀⾜。
”这⾥说的是“如龙”,指夔并不是龙。
上述资料对夔的理解都是⼀⾜、⽆⾓的神兽,有的说夔像龙,有的说夔像⽜,那到底夔是什么呢?夔纹铜禁西周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现在,我们从商周时期出⼟的重要青铜器上可看到⼀种体型如蛇、腹⽣⼀⾜(也有⽆⾜或双⾜的情况)、做张⼝、卷尾状的动物纹饰,⾃宋代学者开始称之为“夔纹”。
夔纹龙⽿套环青铜罍春秋时期 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馆 为什么古代青铜器会使⽤夔纹?⼜有何寓意呢? 唐代术⼠杨筠松所著《龙经》对夔进⾏了⼀个很好的解答:“夔龙为群龙之主,饮⾷有节,不游浊⽔,不饮浊泉。
所谓饮于清游于清者。
”作者不但直接将夔归属为龙,⽽且认为夔是“不游浊⽔”、“不饮浊泉”的群龙之主,由此我们可认为,夔纹象征王权和神权,饰有夔形纹饰的青铜礼器或兵器代表着⾄⾼⽆上的权威与尊贵。
本⼈曾有幸收藏到⼀柄⼯艺精湛、保存完好的商晚期青铜⼑。
这柄⼩⼑仅有⼗⼆、三厘⽶长,短⼩精致,造型罕见,⼑柄被铸造成⼀只体态优美的圆雕动物,形状如龙,双唇上卷,项上有鬣鬃,⽆⾓,项下有须,腹下⼀⾜,尾部也呈卷曲状,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夔纹饰。
商周青铜器上兽面纹的基本特点与发展演变
商周青铜器上兽面纹的基本特点与发展演变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商周青铜器上兽面纹的基本特点与发展演变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之一,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饕餮是一种贪吃的野兽,《吕氏春秋·先识览》载“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以言报更也。
”宋代金石学家将青铜器上表现了各种野兽及其头部的纹饰统称为饕餮纹。
实际上它综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通过艺术的夸张和抽象的手法,形成幻想中的怪兽,给人以神秘威严之感。
最具特点的是兽目,炯炯有神,不怒自威。
青铜器上的此类纹饰有多种组合,有的有首有身,有的有首无身,还有的无目有身等,这显然与古史记载的所谓“有首无身”的饕餮不符,所以我们觉得称为“兽面纹”更贴切,因为它指出了这种纹饰的构图形式。
(图一)图一兽面纹的基本构图商周时期,兽面纹神态生动,形状复杂多变,或似鹰、似凤,或像牛、像羊、像虎;或抽象,或写实,或简约,或粗犷,或变形,或分解。
但是它的基本构图是以鼻梁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着角、目、口、耳等,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子,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式的没有兽的体部或尾部。
所有兽面纹都是按照这一布局设计的,只有表现技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兽面纹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和陶器,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和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器物上均常见兽面纹。
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则出现在夏代。
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青铜器的制作才刚刚拉开序幕,属于我国青铜器艺术的初创时期,青铜器种类少,造型简单,器壁较薄,制作粗糙,纹饰较少。
夏代青铜器的兽面纹主要出现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牌饰上,铜牌饰表面由许多形状不规则的绿松石镶嵌成兽面纹,双目圆凸,有明显的眼眶,鼻与身脊相通,两角上卷,有的身躯还饰有鳞状斑纹。
整个兽面纹除了双眼外,其他部分抽象而不写实,它是已知青铜器上最早的兽面纹了。
(图二)这种镶嵌的兽面纹与后来青铜器上的纹饰有很大区别,但是它开创了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先河。
青铜器纹饰——动物纹
青铜器纹饰——动物纹
一、兽面纹(又叫饕餮纹,饕餮两个字从来不会写。
)
这个除了眼睛还能看出什么来呀,摔!
总觉得那爵上的眼睛笑得像市丸银= =
“商”壶
西周早期德方鼎二、夔纹
夔纹在哪里啊夔纹在哪里
古父己卣(饕餮面的两边和下边小的)三、龙纹
瞧那飘逸的羽冠
四、窃曲纹
卷曲的细长条纹,重复连续
《吕氏春秋》: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已见极直败也。
反正划分都不一样,这是我们老师的分法~~
西周早期师遽方彝
五、蟠螭纹
螭的各种解释:地蝼、无角之龙、蛟龙、龙子,等等。
蟠螭纹就是好多小蚯蚓【会遭天谴的!】,好吧,就是好多螭,攀绞在一起。
六、蟠虺(hui,三声)纹
虺,小蛇。
蟠虺纹就是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虺,组成一个纹饰单元,再上下左右排列。
比较整齐。
和蟠螭纹的区别是,螭是龙,脑袋大,嘴大。
虺是蛇,脑袋和嘴不突出。
七、其他
八、鸟纹
西周早期乳钉雷纹簋
九、蝉纹
竖着的横着的抽象变化的,哪里像蝉了= =
十、鱼纹
十一、其他
象纹。
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述
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简述“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
不为风霜暴露改其形。
”——《汉书·律历志》据现有考古资料,中国青铜装饰纹饰最早见于夏代晚期。
自商代始,纹饰开始变得繁缛、神秘,主要种类包括动物纹(想象型与写实型)、几何纹与人物画像写实纹等,其中动物纹为青铜纹饰的主体。
动物纹主要是以动物为原形而进行的动物图案装饰。
动物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写实动物型,以尊最多,像象尊、羊尊、牛尊等。
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真实、生动;而另一类为想象动物型,多有鸟首兽尊、鸟兽纹四足光觥等。
这类动物多是人们把一些动物典型的特征加以组合创造出来的,多恐怖、怪诞、神秘为主。
兽面纹兽面纹旧称饕餮纹,就是“龙生九子”中那个因为太好吃,把自己身体都吃掉的神兽。
宋代人根据这个典故将青铜器上表现兽的头部、或以兽的头部为主的纹饰都称为饕餮纹。
不过饕餮纹这个词限制在“有首无身”这样的定义,而此类许多纹饰是带有身体的,虽然身体一般很小很小,眼神不好的还必须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到,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人家体形小,就忽略。
所以现在学者们为了严谨,大都使用“兽面纹”名称。
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由眼睛、兽角、眉毛、耳朵、鼻子组成一张完整的脸,部分有左右展开的身躯和兽爪。
兽面纹并不指向任何特定的动物,以角为例:有牛角、羊角、鹿角、龙角……形式也随着时代不断地变化,但是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始终是它的重要标志。
龙纹在商周青铜器纹饰中,龙纹是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图像,基本贯穿了整个商周时期。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神兽,《说文解字》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虽然在一千个古代人心中有一千种龙的样子,但在青铜器纹饰中,凡是体躯蜿曲如蛇,张口嘴唇外翻,带角的动物基本可归于龙纹。
由于龙纹流行时间很长,种类非常多,按照龙的形态可以大致分为:夔龙纹、顾龙纹、蟠龙纹、交龙纹、蟠虺纹等。
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马纹、兔纹、雷纹、冏纹、窃曲纹
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马纹、兔纹、雷纹、冏纹、窃曲纹1.马纹夏商周三代,中国本土的马并不如大象或秦汉与后朝由外国引进的马那般优雅与美丽,反而是矮小、粗颈、大耳的动物。
尽管如此,由于其速度、力量与活力以及其在战争中的重要性,马依旧被中国人高度重视,在活力上经常与龙比较。
马纹在早期的青铜器上并不十分常见,但是中国过去80年间出土的商代与西周青铜器却有若干青铜马纹器物。
1955年出土了一件西周中期青铜马尊(陕西眉县),尊上还铸有极长的铭文,目前保存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马饰,商代,殷墟时期2.兔纹由于其温和的本性、灵活的动作以及生殖能力,在古代中国人眼中,野兔或兔子成为温和、高贵与多产的象征。
虽然不常见,野兔或兔子有时以辅助装饰图案的角色出现在商代与西周的青铜器上。
一件特别吸引人的实例是1971年在河南洛阳发掘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觯,器身中央饰有带状的生动兔子侧面。
立体兔形的青铜器非常罕见,已知的有一件为1992年在山西曲沃晋侯墓出土的、写实性极强的兔尊。
3.雷纹雷纹是从商代到西周的青铜器上最常见的辅助纹饰。
雷纹指的是铸成圆形或方形类似指纹的螺旋纹,通常作为填补主要纹饰周围的空间之用。
4.冏纹冏纹,又称为火光纹,或是涡纹,是从早商的二里岗时期一直到西周时期都十分普遍的纹饰。
根据中国青铜器专家马承源的看法,囧纹或火光纹是火神的象征。
火神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诸神之一,在夏商周三代作为火源而广泛受到祭祀崇拜,火是上天赐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之一。
囧纹这个词在《周礼·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的公元前5世纪)当中有记载,定义囧纹为圆形的旋涡状火焰。
青铜斝之囧纹,商代,二里岗晚期与殷墟早期,玫茵堂收藏5.窃曲纹青铜簋之重环纹,西周晚期(约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玫茵堂收藏窃曲,其形状略为类似倒下的倾斜”S”字母,其内部中心的圆形部位宛若一只眼睛或是带着光芒的太阳。
用来描述这种图案的最早记载见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有什么特点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有什么特点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特点我国出土的商周时代的青铜器都有装饰图案.这种图案是由原始社会后期的陶器装饰图画发展而来的.青铜装饰图案的特点在于通过凹凸效果,展现形和线的完美结合.由于古人绘画开始追求对称美、静止美、神秘美,导致了原始图画的图案化.常见的有饕餮纹、云雷纹、夔纹和鳞纹.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怪兽.形似饕餮头部形象的装饰纹样称饕餮纹.云雷纹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龙纹因其纹样似传说中龙的形象为名.有的表现屈曲的形态,有的则是几条龙互相盘绕.夔是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蜷.鳞纹形似鱼鳞,常上下几层重叠出现,此外,有的青铜器饰有鸟纹图案.这些纹饰反映了古人对神的崇拜,也显示了奴隶主阶级的权势威仪.这种青铜装饰纹样,一方面反映了古人在装饰规律和形象塑造技艺上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的衰退.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青铜装饰打破了商周的僵化格式,令人耳目一新.青铜装饰图案向反映战争场面和人们日常生活等新颖领域发展,如汲县铜鉴上的《水陆攻战图》,它刻划了二百九十多人,包括格斗、射击、划船、击鼓、犒赏、送别等炽热的战斗生活场面.这一类的青铜装饰图画对汉代的画象石、画象砖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到明代的铜建筑装饰上也可以看到春秋战国之遗风,如五台山铜殿便是证据.可以说,青铜装饰图案是研究中国美术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它对后代铜工艺美术品的开拓有着深刻的影响.现代的敲铜浮雕其源头就是青铜器装饰图画.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产生背景早期人类社会,动物对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则是被动的。
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得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己想象为某种猛兽,刻画兽身人首或人身兽首的形制、纹饰。
用青铜器上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
《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也。
周人装饰饕餮纹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知道贪吃必将害己,也暗含着人对猛兽恐惧万分、痛恨不已又无能为力而诅咒它们自食其果的感情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