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作文之2011年中国环境公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中国环境公报
【篇一:2011年中国淡水环境质量公报】
淡水环境
2012-06-06
状况
2011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
仍突出。

河流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
南诸河和内陆诸河十大水系监测的469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1.0%、25.3%和13.7%。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

2011年十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
长江水系水质总体良好。

94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0.9%、13.8%和5.3%。

长江干流水质
为优。

32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Ⅳ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96.9%和3.1%。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长江支流总体为轻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62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沅江、湘江和赣江水质良好,岷江和沱
江为轻度污染,乌江为重度污染。

省界河段水质总体良好。

19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类和劣Ⅴ
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8.9%、15.8%和5.3%。

与上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2.6%、19.3%和8.1%。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其中,雅砻江、汉江和嘉陵江水质为优,大
渡河、
相比,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降低11.1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
比例持平。

贵州铜仁黔-渝交界的乌江沿河断面为重度污染,主要污
染指标为总磷。

2011年长江水系水质分布示意图
黄河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和五
日生化需氧量。

43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
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9.8%、11.6%和18.6%。

黄河干流水质为优。

21个国控断面均为Ⅰ~Ⅲ类水质。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黄河支流总体为中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和石
油类。

22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
例分别为40.9%、22.7%和36.4%。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沁河和洛河水质为优;伊河和伊洛河水质良好;湟水和北洛河为轻
度污染;大黑河为中度污染;其余河流均为重度污染,其中,汾河
太原段、临汾段、运城段,涑水河运城段,渭河西安段、渭南段为
重度污染。

省界河段总体为中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氨氮和高锰酸盐
指数。

11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
别为63.6%、9.1%和27.3%。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2011年黄河水系水质分布示意图
珠江水系水质总体良好。

33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4.8%、12.2%和3.0%。

珠江干流水质
良好。

15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Ⅳ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6.7%和13.3%。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珠江广州段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和氨氮。

珠江支流水质总体为优。

14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劣Ⅴ类水质
断面比例分别为92.9%和7.1%。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圳河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海南岛内河流中,万泉河2个国控断面均为Ⅱ类水质;海甸溪2个
国控断面均为Ⅳ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

与上年相比,水
质无明显变化。

省界河段水质总体为优。

7个国控断面中,Ⅱ类和Ⅲ类水质断面比
例分别为57.1%和42.9%。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2011年珠江水系水质分布示意图
松花江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总磷
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42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
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45.2%、40.5%和14.3%。

松花江干流为轻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氨氮。

11个国控断面中,Ⅲ类和Ⅳ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2.7%和27.3%。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松花江支流总体为中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
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14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
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42.9%、28.5%和28.6%。

与上年相比,水
质无明显变化。

省界河段总体为轻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
氨氮。

6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Ⅳ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6.7%和33.3%。

与上年相比,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持平,劣Ⅴ类水质
断面比例降低33.3个百分点,水质明显好转。

2011年松花江水系水质分布示意图
淮河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五
日生化需氧量。

86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
质断面比例分别为41.9%、43.0%和15.1%。

淮河干流水质为优。

14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Ⅳ类水质断面比
例分别为92.9%和7.1%。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淮河支流总体为中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
总磷。

54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
例分别为29.6%、48.2%和22.2%。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山东境内河流总体为轻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
和石油类。

18个国控断面中,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明显好转。

省界河段总体为中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五
日生化需氧量。

32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
质断面比例分别为34.4%、43.7%和21.9%。

与上年相比,Ⅰ~Ⅲ
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9.4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降低3.1个
百分点,水质有所好转。

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38.9%、55.5%和5.6%。

与上年相比,Ⅰ~Ⅲ
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27.8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持平,【篇二: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综述
中央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
2000年3月12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江泽民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李鹏、朱鎔基、李瑞环、胡锦涛
、尉建行、李岚清出席了会议。

九五期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
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环境立
法和执法取得进展,全民环境意识有
较大提高。

结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取缔、关停了8.4万多家污染
严重又没有治理前景的企业。

环境
保护投入逐年增长,占同期gdp的0.93%。

以重点流域、地区、城市、海域和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为
突破口,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污染治理,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启动
了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开始实行退耕还林(草),国家级生
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开始实施。

经过
环境保护目标基本实现。

2000年,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酸雨区范围
和频率保持稳定;工业废水对
地表水的污染得到一定的控制;三河三湖水质恶化趋势基本得到控制;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上有
所改善,渤海近岸污染程度减轻,东海近岸污染略有加重;重点城
市道路交通噪声大都控制在轻度污
染水平;全国辐射环境质量良好。

但全国城市空气污染依然严重,
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
仅占三分之一;地表水污染普遍,特别是流经城市的河段有机污染
较重;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地
下水受到点状或面状污染,水位下降,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
控制。

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水环境
状况
2000年,中国七大重点流域地表水有机污染普遍,各流域干流有57.7%的断面满足Ⅲ类水质要求,21.6%的断面为Ⅳ类水质,6.9%的断面属Ⅴ类水质,13.8%的断面属劣Ⅴ类水质。

主要湖泊富营养化问
题突出。

主要水系
长江流域干流43个水质监测断面均达到Ⅱ至Ⅲ类水质标准。

主要一级支流汉江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嘉陵江达到Ⅱ至Ⅲ类水质标准;岷江、湘江和赣江达Ⅱ至Ⅳ类水质标准。

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和
氨氮。

黄河流域干流7个水质监测断面Ⅱ、Ⅲ、Ⅳ和Ⅴ类水质比例分别为28.6%、42.8%、14.3%和14.3%。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等。

黄河干流悬浮物浓度高达1500~5500毫克/升。

两大支流渭河和汾
河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
石油类。

珠江流域28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Ⅱ、Ⅲ和Ⅳ类水质比例分别为57.1%、28.6 %、3.6 %和10.7%,水质良好。

广东境内部分江段有
机污染指标超过Ⅲ类标准。

松花江流域16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Ⅲ、Ⅳ类水质比例分别为43.8%和56.2%。

其中嫩江达到Ⅲ类水质要求,第二松花江以Ⅲ~Ⅳ类水
质为主,松花江干流则以Ⅳ类水质为主。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
指数和生化需氧量。

淮河流域淮河流域 8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54.8%的断面达到Ⅰ~Ⅳ
类水质要求,8.9%的断面属Ⅴ类水质,36.3%的断面属劣Ⅴ类水质。

干流水质基本达到规划目标高锰酸盐指数为Ⅲ类的要求。

流域枯水
期水质较差,丰、平水期水质相对较好。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和高
锰酸盐指数。

海河流域56个水质监测断面中,达到Ⅰ~Ⅲ类水质要求的占30.3%,主要分布在水源地及其上游生态保护区内,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
面比例分别为7.1%和60.7%,主要分布在一般监管河流、跨省界河
流及渤海湾入口处。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
氨氮。

辽河流域16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Ⅱ、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比例分别为6.3%、25.0%、6.3%和62.4%。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
和生化需氧量。

浙闽片河流总体水质良好。

水质达到Ⅰ类的断面占7.0%,Ⅱ类占30.0%,Ⅲ类占45.0%,Ⅳ类占9.0%,Ⅴ类占6.0%,劣Ⅴ类占
3.0%。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

金华江和衢江部分江段污染相对较重。

内陆河流污染较轻,Ⅰ类水质的断面占21.0%,Ⅱ类水质占52.0%,Ⅲ类水质占26.0%,Ⅳ类水质占1.0%。

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轻顺序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
花江、珠江和长江。

各大流域片的主要污染河段均集中在城市河段。

大型淡水湖泊
太湖流域101个监测点位中,80.0%的点位高锰酸盐指数达到规划
要求。

湖体22个点位中,总氮、总磷等超标突出,属富营养化状态。

环湖主要河流及环湖交界水体污染严重。

滇池湖体13个监测点位均为劣Ⅴ类水质,草海污染突出,外海高锰酸盐指数基本可达Ⅲ类水质要求,总氮、总磷污染仍很严重,处于
重富营养化状态。

巢湖湖体12个监测点位中,54.0%的点位为Ⅴ类水质,46.0%的点
位属劣Ⅴ类水质,总氮、总磷超标严重,属中富营养状态。

其它大型淡水湖泊洱海、兴凯湖和博斯腾湖水质良好,湖体水质均
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洞庭湖、镜泊湖和洪泽湖水质达到Ⅳ类水质标准;白洋淀、达赉湖和南四湖污染严重,均为劣Ⅴ类水质。

黄河干流生态用水2000年,黄河干流合理调配水资源,在黄河干
流多年出现断流的情况下,加强了生态用水管理工作,确保了2000
年度用水基本流量,黄河干流全年未出现断流。

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海洋环境
状况
2000年,二、三、四类和劣四类水质区面积分别为10.2万平方公里、5.4万平方公里、2.1万平方公里、2.9万平方公里。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上海、浙江、辽宁、天津、江苏近岸和近海海
域污染较重。

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磷酸盐、油类以及汞、铅等。

【篇三: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大气环境】
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文
关键词:2010年科学发展观酸雨分布核与辐射十一五地表水污
染减排环境执法重金属污染
大气环境
状况
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比上年有所提高,但部分城市污染仍
较重;全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但酸雨污染仍较重。

空气质量
2010年,全国471个县级及以上城市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监测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

其中3.6%的城市达到
一级标准,79.2%的城市达到二级标准,15.5%的城市达到三级标准,1.7%的城市劣于三级标准。

全国县级城市的达标比例为85.5%,略
高于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达标比例。

地级及以上城市(含地、州、盟所在地)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
准的城市占3.3%,二级标准的占78.4%,三级标准的占16.5%,劣
于三级标准的占1.8%。

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城市占85.0%,劣于三级标准的占1.2%。

2010年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分级城市比例
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城市占94.9%,无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

2010年二氧化硫浓度分级城市比例
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均达到二级标准,86.2%的城市达到一级标准。

重点城市 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提高,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占0.9%,达到二级标准的占72.6%,达到三级标准的占25.6%,劣于三级标准的占0.9%。

与上年相比,达标城市比例上升了6.2个百分点。

2010年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级别比例
2010年,环境保护重点城市总体平均的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与上年相比略有上升,二氧化硫浓度略有降低。

重点城市污染物浓度年际比较
酸雨
酸雨频率监测的494个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市(县)249个,占50.4%;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的160个,占32.4%;酸雨发生频率在75%以上的54个,占11.0%。

2010年全国酸雨发生频率分段统计
降水酸度与上年相比,发生酸雨(降水ph年均值5.6)的城市比例降低3.1个百分点,发生较重酸雨(降水ph年均值5.0)和重酸雨(降水ph年均值4.5)的城市比例基本持平。

2010年全国降水ph年均值统计
酸雨分布全国酸雨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及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主要包括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的大部分地区,长江三角洲、安徽南部、湖北西部、重庆南部、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部、广西东北部及广东中部地区。

2010年全国降水ph年均值等值线图
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