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
忙完了县第二教研片常规检查、教学设计比赛等事宜,终于能
静下心来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感慨于陶先生宽广的视野、研究问题的深入,杨礼仙:《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想。

以此为镜,我反思自己的教育与教学,反思自己的工作,目前我感触最深
的有两点:
一、对待学生宽严有度“过严则易失子女之爱心,过宽则易失
子女之敬意”这是陶先生在评陈著之《家庭教育》中的一句话。


句话引起了我对自己的教育技术的反思。

自从担任班主任以来,我
时时处处对学生严格要求,虽然我严于律己,做出行为的表率,虽
然我一心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操心,但常常会感觉到学生在仰视着我,这眼神里有敬畏,这眼神里有躲闪,我常常会为此感到不解,
感到心痛。

看到陶先生的这一句话,我顿悟到我过于信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可能会让我欲速则不达。

特别是我现在教低年级学生更要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此时要求可
适当放宽一些。

陶先生还提到类似的两种有害儿童的心理: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

陶先生那么早就发现现代父母的通病,真是了
不起!
二、“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
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有幸参加了“课堂
实效”课题研究,让我更容易理解陶先生“教学合一”的理论,我
知道了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教学一
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对于一个
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
决方法如何得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
来找其它的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

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
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

我已经做好长期学习、实践陶先生“教学合一”这一理论的准备。

正如陶先生所说的“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

如果教师只会固步自封,那就看不到
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学习、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
“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如沫春风。

可以说是对自己思想
的一次洗礼,陶行知先生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将会继续影响、
贯穿在我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2 这段时间以来,我最大的收获是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

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
生对教育的感悟。

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

先生说“以教人者
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

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
最明亮的指路灯。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他以
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
们以启示和教益。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
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
学生学。

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
独立思考。

老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
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
识的归宿”。

“因为老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
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
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
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有了这种能力,即使
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
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
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却是有限。

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
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
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
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
对待学生。

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

特别是望
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

《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
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先生在
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
(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
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
难管了。

(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

(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
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

(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

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用他的
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才能有所进步,有所创新。

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
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
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断丰富陶行知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陶行知理论,使行知理论不断发扬光大。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3 近日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颇多,本书汇集了陶行
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
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
育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
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
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
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我们认为,我
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

根据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
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
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
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

现实生活
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

实施素质教育,小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
负责;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为中华为腾飞打下坚
实基础。

罗丹说:“恶是枯干”。

我想要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
殖创造之森林,关键要有适宜的气候、一定的土壤、而这些条件要
靠全体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

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

陶先生认
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
无甚用处。

”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

一个集体的成员,
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
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

否则,多数
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

陶先生
的“每天四问”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4
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
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
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
我很大的启示。

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
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

因为他在八
十多年前提出并研究的问题,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最新的理念。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

书中谈到民主的教
师必须要有:
(一)虚心;
(二)宽容;
(三)与学生同甘共
(四)跟民众学习
(五)跟小孩子学习
(六)肃清形式、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

我琢磨了这几点,按我的理解觉得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内容:
一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
宽容对待学生。

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
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
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

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
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
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

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
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

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
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
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
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
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
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
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
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
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

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

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读《陶行知
教育名篇》有感5
作为教师,早就熟知陶老先生的大名,不过却是第一次拜读他
老人家的文章,领会他的经典教育理论。

细细品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仿佛在听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语重心长地讲述他的教育。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行是知之始,知是
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以及他
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使我不禁为自己在教育理念和行为上的落后
和愚昧无知而汗颜。

因此我由刚开始的好奇应付阅读,到及时记录阅读中引发的真
切感想,再到对难以理解的地方能一遍两遍地反复阅读。

这一切,
都让我感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乏,认识到自己需要
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陶老先生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对教育现象的深刻剖析,对教育理论的透彻研究,对今天的素质教
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更是为我们树立起了光辉
的榜样,就如一盏明灯,始终照亮在我们的心田。

下面谈一谈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
一、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论,给了我很大
的启迪。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
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
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
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
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
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
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不正是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吗。

二、关于”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这一观点为我们老师的教学提供了方向。

教学并非简单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果我们仍采用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不是所谓的培养能力了,因此我们要转变教学方式,由笼养式的”喂养“”喂饱“,变为想尽千方百计的让学生主动”觅食“。

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

先生如果只”教学“,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就调动不起来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们常说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体现出这个”导“ 字来。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应该把解决问题的现成的方法直接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如同教师要给学生一根竹竿,使学生顺杆而上自己动脑,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

寻找最佳结果。

为避免学生盲目性,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教学流程,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能够触类旁通。

由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的目的,能力
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
新的问题。

老师在教会学生不断学习的同时,要做到以身作则,以自己的
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

这也正符合了陶行知先生关于”做先生的应
该一面教一面学“的道理。

教书如做学问一样,不进则退!只有不
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才会不断创新。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
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
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
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
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

他们是一个整体的,”有什么样的生活
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给了我无限的启发和思索。

”一
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

“教师自身应该要
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钻研符合学生口味的教材内容,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吸收更
多的知识,并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的完成素质教
育的目的。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令人耳目一新,也使我深深的认识到,教师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多学教育理论、业务知识,储备知识,
边教边学,多向前辈学习,积累经验,多和学生相处,寻找适合他
们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真正的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落实到行动中。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6
假期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感觉受益匪浅,陶行知
是五四时期的教育改造的旗手,在深入了解中国本身国情和西学东
渐浓厚风气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教育当一反“老八股”,二反“洋
八股”,坚持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以1927年在南京创办
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为起点,陶行知先生开辟了一条中国教育的
新路,并同时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这在世界上引起了各方教
育家的关注。

所以说陶行知先生被誉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可谓
当之无愧!
时至今日,陶行知先生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实在是还有其
意义和价值的,因为诸如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以教人者教己等等理论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散发
着生机和活力的,仍然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1927年11月2号在晓庄师
范寅会上的演讲辞,具体言之,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前者是
先生,后者是学生。

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故当为“教
学做”,而非“教”、“学”、“做”。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
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强调“教学相长”,并且认为在教育过程
中如果能够做到教与学的互动就已经是很好得完成了“教书”的任
务了,但是看到陶行知先生这一句“教学做合一”,我才恍然感觉到,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工作做得太简单了,当然,首先是在思
想上就考虑得不够深入和全面。

而事实上,学习是离不开实践的,
所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
不必不如师”,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

像这样的古训我们有
很多,但是在现代教学中都已经被排斥在了建造优美的教室以外,
透明的玻璃窗虽然不足以阻挡外面的风景,但是对于教学与做的关
系而言,斩断的力度和程度都已经足够大了。

于是,我们的学生能
流利地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食堂的浪费仍然屡禁
不止;我们的学生能痛快地答对英语的选择题,但面对外教却张嘴
困难。

面对这些情况,身为一名教师,我实在不敢再说,教学互动
是成功的。

相反我看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
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少是充当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桥梁,而且,
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孩童的创造力”更是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行是知之始也是陶行知先生很重视的一点。

初看起来这与教学
做合一有重合之处,细想来则不尽然,“教学做合一”是在教学实
际过程中对“做”提出的要求,而“行是知之始”则是在思想上奠
定了“行”在学习中的地位,这是一种对思维方式的叙述,“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

亲知就是从“行”
中得来的。

而闻知和说知在本质上都是对“行”的间接接受,由此可见“行”对于教学的重要性。

而这种“行”绝不仅仅是“教学中的实践”那么简单,在现代教学中,我们已经太习惯于教导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作业”了,而学生认真听讲和作业的代价往往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的能力的缺失。

当然,并不是说要“行”就要放弃听讲和作业,只是要明确这三者应该被提升到相当的高度上,而不应该是现在这样的只重听讲和作业而忽略对生活的观察和学习。

1927年11月3日,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寅会上演讲时又提出了“在劳力上劳心”一说,这对前面一再强调的.“做”和“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为这个“做”和“行”不能是盲行盲动,不能是胡思乱想,而应该是手到心到,即“在劳力上劳心”,面对这个说法又有人用二元论将它们分开,他们认为,劳力和劳心是分开的,以至弄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现象。

但是陶行知先生则认为,劳心和劳力应当是一元并重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探寻万物之真理上有所获得,而这个任务的完成时需要教师来承担基础建设责任的。

引导学生努力求学是陶行知先生在给正之先生的信中提到的,言“大凡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又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要学生学会学习,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但是这句话虽然已经说了很多年了,究竟该如何“授人渔”呢?我认为当有三点值得注意:一为教师自己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